美國“80后”的擔當-新知探索
轉眼間,當年還是小孩子的“80后”現在已經或者即將為人父母了,作為身在美國的一個中國“80后”,我很感興趣美國的“80后”們怎么看待愛情、婚姻、生育、子女教育這樣一系列問題。
Adam是我的同事,比我小兩個月,出生在1980年9月,他也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美國白人:良好的教育背景、中產階級的生活條件、信仰基督教、每個周末去教堂禱告、熱愛各種各樣只要是“運動”的活動……如果和我有什么不同,就是他結婚比較早,如果不是我們談起來,我甚至不知道還像一個大男孩的他已經結婚2年多了,兒子快2歲了,他的太太比他小5歲,大學時就已經和他結婚了。由于年齡比較相仿,所以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可以聊。
“你這幾年有什么打算?”我問他。“和太太享受生活,陪兒子玩,爭取今年教他學會拍籃球。”他回答我。這是個典型的美國答案。美國社會比較隨意,對孩子的期望似乎也沒有中國社會的父母那么高,這個社會相信孩子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家長教育就成功了。如果是問中國的父母,大概每一位父母都能列出一串對孩子的夢想和期待。
“不過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馬上就要有第二個孩子了,我太太已經辭職回家了,如果上班的話,她就沒有辦法全身心教育兩個孩子了。”這也是美國社會的一個家庭特點,很多中產階級都是男人上班,女人在家做全職家庭主婦。
“恭喜恭喜,那你太太什么時候生第二個孩子?”我問他。
他的答案絕對超出我的意料。“我們今年感恩節就有第二個孩子了,不過不是生的,而是我們從埃塞俄比亞領養的。本來我們也想從中國領養一個,但是因為手續實在太復雜,所以我們就從埃塞俄比亞領養一個孤兒。”
“為什么不自己再生一個呢?你們還那么年輕?”我問他。
“因為我們已經有一個很健康的孩子了,但是我們發現非洲有很多孤兒,正好我們的條件比較好,所以我們決定去領養一個,也沒什么區別,都是我們的孩子!”
一個自己還像個大男孩一樣的美國“80后”,在這個問題上的答案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雖然是一次簡單的對話,但是可以看出來這個美國年輕人的社會責任感。自詡為一個觀點比較現代,受過西式高等教育的中國“80后”,我不敢說自己在孩子問題上已經到了博愛的程度,我也不太認為我身邊有這么有社會責任感和愛心的“80后”。
想想周末看完的完整的12集紀錄大片《大國崛起》,我在想,每一個大國的崛起都不是偶然,而是無數個必然的積累和合力。
中國的“80后”和美國的“80后”是未來10年世界舞臺的兩個主要的朋友,也是主要競爭對手,看著他們,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思我們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