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問路-新知探索
我覺得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下,從當地人對待問路者的態度可大致判斷。在歐、美、澳等地的城市,我問路幾乎沒遭過冷遇,對方即便不知道路也會禮貌地告訴你理由,譬如:“對不起,我也是路過的。”或“對不起,我對這一帶路不熟。”日本人最認真負責,如果自己說不清楚還會幫你去問別人。有一次在大阪,我們夜晚十點多向一男子問路,他指給我們方向后,見我們仍不得要領似的東張西望,竟道:“來,我送你們去。”
這次去臺北是自由行,而且我們喜歡穿街走巷,逛的地方大多不是旅游點,出發前我們做足了功課,在網上查好路線和交通工具。但畢竟初到貴境,連公交車怎么坐都不知道。到臺北的第一天,我們就出門坐公交車,在公交車站看著路線牌正討論坐18路還是15路,旁邊一女孩搭腔道:“兩路都可以。乘車時間也差不多。”我連忙向她道謝,并問是不是要投零錢。“對,每人十五元,不找零。下車時投。”女孩不僅周到地把我心中疑問都解答了,還熱心問一句:“你們有零錢嗎?”
有一次在地鐵士林站,我們出了站口不知何去何從,我要往左,同伴卻要往右,正爭執間,有一女孩過來搭腔:“你們是要去士林夜市嗎?我也去那邊。你們跟著我走吧。”
去重新橋跳蚤市場的那一次問路最多,因為目的地離所有的公車站都有段距離,而且路又曲折多拐彎,還要翻過一道高架橋。我們向一位正在家門口做清潔的家庭主婦問路,她馬上放下手頭的活兒給我們指引,左拐右拐地說了一大堆,最后問:“明白嗎?”
“明白明白。”我們答應著上了路。
她不放心地站在那里目送著我們,還一個勁兒叮嚀:“上橋旁邊的小路。不要上那條大路哦。”
走了好遠回頭,還看見她站在那里擔憂地看著我們。走到橋下,我明白了她擔憂的原因,那里有兩條坡路,一條寬一點兒是上橋面的,一條窄一點兒的才是過橋的。
在臺灣問路的經歷,改變了我對臺灣人的印象,原來他們不像電視節目中那么火暴,也不像小S那么潑辣尖酸,公交車和大街上見到的臺灣人都一派平和。公交車和街道也比香港安靜,我從未見到大聲講電話的,也未見過高聲交談的。公交車和地鐵車廂內,即使人滿為患,博愛座位也常常空著,青壯年站在旁邊也不會去坐,這樣,老弱病殘者一上車就可以坐下,這就比被人讓座更自在。
其實我是最怕問路的,在臺灣的這些問路,大多不能算是問路,是人們主動過來幫忙的。那些指路者友愛親切的態度,使我感覺助人原來真的是一種快樂,而不是寫在日記里以博表揚的宣傳行為。最后那一晚在西門町,我們在摩肩接踵的鬧市中迷失了方向,雖然知道酒店就在附近,卻分不清東西南北了。也是在跟伙伴辨識方向時,旁邊一位小吃攤阿嬸主動搭了腔,她手往右邊一指道:“往這邊走,過三條街就是。”
我們走出去十多米,突聽后面有追過來的腳步,回頭一看,是她,只見她滿臉歉意,向我們伸出四根手指:“剛才我說錯了,是四條街!四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