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不花明天錢-新知探索
初與德國人打交道,有時會覺得他們很“吝嗇”。即便是生意伙伴,受邀去喝咖啡談生意,多數情況下也是要各自付賬的。如果有幸被邀請到德國人家里做客,三四樣蔬菜和一份肉,一杯飲料和葡萄酒,就算是對客人最好的招待了。
相處久了,你就會了解德國人并非無緣無故地“吝嗇”。在他們的觀念里,節儉是一種習慣,浪費是可恥的。
在柏林大街上,賣烤香腸面包的小販隨處可見,僅1。5歐元的面包夾香腸是很多當地人的便餐。餐館里,一份典型的德國餐通常是一塊煎肉排或烤豬肘子,配一份酸泡菜之類的蔬菜色拉、一小塊奶酪,外加一杯酒水或飲料,價格在12歐元左右;如果是吃中式自助餐,德國人會精挑細選地各取一點,在盤子里擺放整齊,然后把盤中餐吃得一干二凈。
對于德國人的節儉習慣,有一種解釋是因為德國地處緯度較高地區,農作物生長不繁盛,冬天食品相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德國在歷史上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完敗,曾有過舉國上下饑寒交迫的經歷。二戰結束迄今不過兩三代人,慘痛的歷史教訓仿佛就在昨天。
就民族性而言,德國人骨子里也沒有美國人那種“花明天錢”的豪情,“債務”與“罪過”在德語中是同一個詞。歷史的慘痛教訓使德國人視通貨膨脹和公共債務為“猛虎下山”,“規避風險”的理念深入德國人的骨髓。
德國人在消費上總是顯得未雨綢繆,更多地顧慮未來可能出現經濟蕭條等不利因素。一項調查顯示,2/3的德國人會存錢以備不時之需。多數德國人會在月底把信用卡透支部分補齊,德國人的自有住房率直到最近才勉強超過50%,而這個比例在英國和美國早就超過了2/3。德國股民的數量僅占人口總量的10%,美國則為50%。
此外,德國人工成本過高也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個人消費,特別是服務業方面的消費。德國作為機械制造大國和出口大國,個人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相當有限。由于德國憲法明文規定政府必須控制財政赤字,實現財政收支平衡,德國政府在擴大公共支出上受到更多掣肘。
各種因素導致德國人給世人留下“吝嗇”的印象。默克爾在歐債危機救助過程中頂著各方強大的壓力,堅決要求各國必須嚴守財政紀律、緊縮財政開支,因為她堅持德國人固有的信念——勤奮節儉才是“維系面向未來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唯一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