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級語文上冊《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與評價匯總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語文上冊《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一
首先,我覺得自己對這次活動沒有足夠的重視,認為平時的課、批改和輔導更為重要,覺得這周的其他工作比較多,就忽視了公開課的準備。教案粗枝大葉,不夠詳細,不像低段的教案;課件上的課文內容沒有標注拼音,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沒有試上,沒能及時發現設計中的紕漏及時彌補;上之前沒有在腦子里把上的細節好好思考整理,以至課堂的隨意性太大,不夠精致和嚴密一堂精彩、有效的課,課前的充分準備是致關重要的,但因為我的認識不足而導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問題出現在課上,我想,這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其次,在選課方面,也存在問題。我班的教學進度現處在拼音剛上完,課文才開始上的階段。在上這節課之前,學生只上過一篇正式的課文,而且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古詩《畫》。這首詩,大部分學生應該在學前就已經接觸過,學起來并不費力。而《爺爺和小樹》這課,是第一組課文的最后一篇,在它之前還有三篇課文,也就是說,在此之前還有幾十個生字要學,十幾個偏旁要認,離開了這些基礎,來上一篇新課文,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自然是難度偏大的。加上在《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中還首次出現了自然段,而自然段的概念,在之前,我只是很粗略地提到過,并未作詳細的教學,學生對此很陌生。但我在選課時卻忽略了這一點。我認為選課的偏差是我對低年級教材、教學重點、學生基礎等方面不熟悉造成的,今后應該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研究,盡量避免再出現類似的想當然高估學生基礎和能力的問題再出現。
第三,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不少這樣那樣的細節問題。
1、語言還不夠兒童化。說話的語氣不夠溫和、柔軟,太過干脆。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從唱歌、跳舞、玩游戲為主要校園活動的幼兒園過度到小學,有很多地方還不能適應,需要老師也像幼兒園阿姨那樣細聲軟語地來跟他們交流,教他們學習。如果語速太快,他們的思維就跟不上,就不知道你在說什么,就達不到你想要讓他們聽懂的效果,就失去的教學的意義,也就是欲速則不達吧。如果語氣太生硬,孩子們就會覺得老師很兇、很可怕,就不敢也不愿意跟老師進行交流,不敢把心里的想法說出來。在課堂上,不敢舉手回答問題,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觀點,會使我們失去很多聆聽充滿童真、童趣的回答的機會,也會嚴重遏制孩子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表達等能力的發展。現在,七八歲的孩子,有很多人在家里還是要纏著媽媽抱的,一個說話硬梆梆,冷冰冰,吐出來就消失的老師自然是不受他們歡迎的。所以,以后我還需要在說話的語氣、語調和語速上有所改變,多加練習,爭取達到“繞梁三日而不絕于耳”的境界!
2、板書的書寫還不夠細心。現在的書刊雜志,大都采取文字橫的排版印刷,小孩子習慣于閱讀這種版式的作品,所以,老師在課堂上的板書最好也寫成橫的,單個的生字如此,連貫的句子更是如此。而在這方面,我的隨意性較大內容,通常會根據板書的`內容來選擇橫寫還是豎寫。在寫板書時,要注意學生能不能一筆一畫都看清楚。豎著寫,特別是寫到下面幾個字時,內容容易被自己給遮掉,學就看不見了,教生字尤其忌諱這一點,而橫著寫就能更有效地避免這個問題。在標注拼音時,應該寫得清楚些,不要把拼音跟字寫得太攏,使學生不能看得非常清楚,影響學習的效果。在需要重點突出的內容上,選擇粉筆的顏色也要慎重,亮一點的顏色更能引起注意。還有,在教學偏旁和生字時,應該用兩種不同顏色粉筆來寫偏旁和部首,這樣能讓學生一目了然,更有效地學習。而我在教學這個內容時,卻因為疏于準備和擔心后面的內容來不及上而簡單、隨意地只用了一種顏色的粉筆來完成這個環節。事后想來,生字就是這堂課最重要的內容,這樣的疏忽不能不說是因小失大!
3、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不到位。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在這節課中,我安排了一個同桌互讀互查的環節,但班上有一個孩子是沒有同桌的,而我卻沒有關注到她,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失誤,今后必須注意并改正。在學生自己讀課文,圈生字和不認識的字之后,沒有及時反饋,而只是在他們自學時作單獨的交流,這也沒有達到讓所有學生都注意到本課難讀難認的字的目的。
4、其他。在教“棵”字時,沒有結合組詞來讓學生記憶字形;教“爺爺”、“暖活”、“衣裳”等重要詞語時沒有作更多的強調;教“穴”時,教的是老的讀法“穴字頭”,而不是“穴寶蓋”;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還不夠豐富,只有簡單的語言評價;教“冷”字時,組詞太簡單,沒有教給學生更多更好的詞語;在某一次讓學生齊讀時,說了一句“請大家一起讀一讀”這樣不倫不類的病句等等。
細節決定成敗,這些都不是小問題啊。
第四,教學設計上的一些問題。這節課我安排了導入、初讀感知、學習1、2自然段、學寫兩個生字這樣四個環節。這對初上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偏多的,所以在上課時遇到了很多實際困難,有些內容就無法深入開展。初讀感知中有學生自學的環節,出示了自學要求,學生看不懂,要老師解釋,不如不出示。本想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和語段結合在一起學習,但因為趕進度,沒有落實,反而影響學生讀課文的效果,不如把生字在學習課文之前單獨列出來教學,有助于課文朗讀。朗讀的時間不夠,安排的背誦就內容偏難。整堂課的容量太大,所以最后的書寫環節無法落實。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上課的人往往無法全面、客觀地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而需要其他老師或學生的提醒和幫助,這樣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取得進步。所以,這次教研活動使我受益匪淺。
一年級語文上冊《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與評價篇二
通過教學實踐和課后反思,我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教材給出了兩幅情境圖,這兩幅圖突出了課文內容,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第一幅圖所表示的內容:時間是冬天,樹木凋零,爺爺穿著棉衣在室外活動;第二幅圖所表示的內容:時間是夏天,樹葉茂盛,爺爺穿著汗衫坐在樹下搖扇、喝茶。我在教學時就充分利用這兩幅情境圖,讓學生認識冬天、夏天的景物特征以及人們在不同的季節應該穿厚薄不同的衣服等。這一環節的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課件輔助教學,提高課堂實效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生字,理解重點詞句和練習朗讀。為了突破重點,我制作了課件輔助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我把要求認識的十個生字的偏旁部首做成紅顏色、閃動的效果,識字教學時,有的學生注意力開始分散,用動畫的形式識字可以重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識字的效率。在接下來的朗讀感悟環節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重點詞句,即讓學生明確“暖和的衣裳”和“綠色的小傘”的含義,我制作了這樣一個課件:在畫面上把纏在樹干上的草和茂盛的樹葉分別作成閃動的畫面。當學生的認識出現誤區和偏差時,就出現閃動的畫面,這樣不但起到直觀形象的作用,還可以對學生的認識起到引導的作用。
三、重視語言的積累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語言學習,是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然而,課文中的許多詞語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理解難度比較大。教學時,我遵循兒童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逐層深入,如:課件出示“暖和的衣裳”和“綠色的小傘”這兩個詞語,學生認讀后,啟發他們想一想:生活中那些東西是暖和的?那些東西是綠色的?這樣學生就會毫不費力地說出許多這樣的詞語來。這樣的訓練不僅使學生學會了語言感悟和積累,而且還學會了擴展詞匯的方法。
《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的教學,使我深感到:要使學生有豐厚的語言積累,必須通過多種教法和學法的巧妙結合,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動腦動手,身心愉悅。才能實現尊重兒童,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