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歷史常考大題滿分答題方法精選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常考大題滿分答題方法篇一
于社會而言,高考則提供了一條階層上升通道,具有激發社會活力、提高社會流動能力的意義。各位同學要好好復習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中歷史常考大題滿分答題模板,希望能夠幫到你喲!
原因類高考歷史大題模板: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長期存在的原因
1 經濟:封建經濟的分散性需要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來加以維護,同時也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
2 政治:封建地主階級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其統治地位,同時也是鞏固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
3 社會:廣大人民渴望社會的安定和社會的穩定
4 理論:法家思想為其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漢武帝以來,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斷發展,為其長期存在提供理論基礎
5 地理:中國屬于大河文明,以農業生產為主,國土遼闊,需要統一的強有力的政權進行管理
2、中國古代小農經濟長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i:有利
1 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使用,如鐵犁牛耕的出現和普及
2 農民自身:農民不同程度的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生產積極性較高
3 政府扶植:為保證財源,統治者大多采取重農政策
ii:不利
1 經濟:小農經濟規模小,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頑固的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2 政治:封建政府統治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蕩
3 災害:嚴重自然災害
3、中國古代手工業未出現生產領域技術革命的原因
1 發展動力:中國古代手工業以自給自足為目的,規模小,社會需求不大,缺乏發展的動力和社會 基礎
2 技術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官營手工業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新技術難以向社會推廣,而私營 手工業的小規模經營和世代嚴守技術保密,使生產技術難以交流提高
3 勞動者:官營手工業對工匠的束縛和壓迫,使工匠缺乏改進技術的積極性
4 統治者:統治者往往對民營手工業的發展加以限制,如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生產的發展,不利于新技術的研究和發明
4、中國古代傳統科技沒有發展為近代科學的原因
1 經濟:封建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不能為科技發展提供相應動力
2 政治:明清統治者仍頑固堅持重農抑商政策
3 文化:文化專制的強化,禁錮了思想和創新
4 對外:明清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5、中國自然經濟經濟解體的原因
1 根本原因:外國資本主義入侵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 前提條件:中國國內市場不斷擴大,不斷促使農業生產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
3 內部根源:自然經濟自身的局限性終究難以抵擋機器大生產的有力進攻
4 客觀因素:中國近代工業及近代交通的發展,加強了城鄉聯系,加速了自然經濟的瓦解
6、近代農民階級領導的救亡圖存運動失敗的原因
i:從世界潮流看:
19 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發展成為世界歷史的主流,以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為斗爭形式,以實現近 代化為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顯然違背了這一潮流 ii:從運動自身看:
1 經濟:農民是與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小生產者,不是新的階級力量,不代表先進生產力,具有狹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分散性等自身無法克服的弱點
2 思想:沒有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理論
3 政治:提不出正確的革命綱領,不能建立先進的政權和社會制度
4 組織:無法克服宗派主義傾向和保持內部團結
7、辛亥革命興起和失敗的原因
i:興起的原因:
1 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2 政治:《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已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說明了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3 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特別是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4 思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特別是三民主義的提出
5 組織:革命團體,特別是同盟會的成立
6 軍事:在孫中山領導下,革命黨人發動一系列的武裝起義
ii:失敗的原因
1 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根源)
2 政治:中外反動勢力十分強大
3 思想: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
4 階級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即軟弱性、妥協性(根本原因)
5 群眾: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6 組織:缺少一個堅強的革命政黨,也沒有建立強大的革命武裝
8、20 世紀 70 年代中美關系由對抗轉為緩和的原因
1 中國:改善中國國際地位;應對蘇聯威脅;為實現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
2 美國: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孤立中國政策失敗;美蘇爭霸中處于戰略守勢 ;經濟受西歐日本挑戰;美國經濟發展進去滯脹狀態
3 根本原因:國家利益需要推動了中美關系改善
9、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1 地理:三面環海、港灣眾多,山多地狹、耕地較少
2 經濟:工商業和海外貿易比較發達
3 階級:工商業階層實力增強
4 政治: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能直接地參與城邦政治,更積極追求民主權利
5 思想:強調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人文精神萌發
6 外部:借鑒吸收其他文明成果
10、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
i:必要性:
1 經濟根源:西歐商品經濟發展,特別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進行資本原始積累
2 社會根源:西方人渴望獲得黃金,掀起了瘋狂的“尋金熱”3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切斷了傳統的東西方貿易通道
ii:可能性:
主觀條件
1 政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 宗教:傳播天主教的精神動力
3 思想: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二
客觀條件
1 內部:地理知識進步,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提高 2 外部:中國的指南針傳播到西方并應用于航海
11、二戰以來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
1 生產關系: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
2 戰爭因素:兩次世界大戰促使國家職能發生轉變,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3 經驗教訓:30 年代大危機的教訓和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實踐
4 科技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的高速發展,要求對生產關系進行不斷調整
5 社會因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政策調整
1、聽課方法高中歷史必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必須在掌握史實基礎上思考和回答問題。聽課效率往往決定你對基礎知識掌握效果。教師在歷史課是除了講解知識,也會對知識進行拓展分析、知識之間的聯系分析。高中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記錄內容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
2、閱讀歷史資料方法歷史資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式之一。閱讀高中歷史書以外的課外閱讀書,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加深知識印象。比如一些資料中的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建筑等形象化的學習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閱讀課外書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而且要能夠與課本上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3、建立知識系統方法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比如按照歷史朝代建立、鞏固、繁榮、衰敗等記錄為主要框架。重要事情按照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歷史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記錄為具體內容。
1、在歷史這門學科上,如果你是那種上課就困,而且學不進去的那種學生,那么小編建議你可以選擇看歷史書,把復習所用到的書統統都看一遍,反反復復的看,當然在上課的時候還是多少要聽一些的,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跟上老師的思路。
2、豐富歷史閱歷。歷史教材只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個中介,我們還應該通過課外讀物、影視媒體、當地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多方途徑涉獵、選擇和運用有效歷史信息,并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學和與同學們的互助合作探究學習體驗過程來豐富我們的歷史閱歷,拓寬我們的歷史思維和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