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GRE Issue 沒思路怎么辦?
Laws should be flexible enough to take account of various circumstances, times, and places.
Instruction:
Write a response in which you discuss the extent to which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and explain your reasoning for the position you take. In developing and supporting your position, you should consider ways in which the statement might or might not hold true and explain how these considerations shape your position.
第一步,審題。
首先 claim 討論的主體是 Laws 是否 flexible 的問題, 然后有情態動詞 should ,以及未定義的抽象詞有 circumstances, times, places.
然后 instruction 要求考慮同意或者不同意的 extent, 然后要求討論在一些情況下,statement 會 true 或者 not true, 并且要討論這些 ways/situations 如何 shape 你的立場的。
這里專門提出情態動詞的意義在于,情態動詞通常反映著說話人的意愿。比如這里的 should 如果替換成 must, 顯而易見考生在行文的過程中會有很大的不同。
專門提出未定義的抽象詞的意義在于,這些抽象詞可以在我們行文的過程中加以限定,將話題導向我們熟悉的范疇。這是 ETS 允許的。
因此,行文應當圍繞 laws flexibility 展開,通過限定 circumstances, times and places 來控制行文的方向。在行文的過程中應當選定一個立場,并且討論 statement 在哪些情況下成真或者不成真,以及為何得出自己的立場。
第二步,憑感覺選擇一個立場。
你可以憑自己的感覺,來選擇一個觀點:
1. 完全同意原文;
2. 完全不同意原文;
3. 部分同意/不同意原文。
應當指出的是,選擇立場之后,就需要有一個清晰的邏輯感官,明白自己要在那些方面進行敘述,才能 shape 自己的立場。例如說:
1. 法律有彈性是好的;法律有彈性也有不好的地方;法律有彈性的好處大于壞處,所以法律應該有彈性。
2. 法律有彈性是不好的;法律有彈性也有好的地方;法律有彈性的壞處大于好處,所以法律不應該有彈性。
3. 法律有彈性是好的;法律有彈性也有不好的地方;法律彈性的好處和壞處無法簡單地評價,在某些情況下有彈性好,某些情況下有彈性不好,所以我部分同意原文的觀點。
不論選擇哪一個觀點立場,都必須在行文的過程中,體現類似上述的邏輯鏈。
第三步,挖掘前提假設。
原文至少做了兩個假設:
1. 能夠對法律進行彈性這個意義上的考慮;
2. 有彈性的法律是好的。
關于第一個假設,事實上法律本身是沒有彈性的,有彈性的是法律的審判過程和執行過程。考慮這個假設,有兩個好處:體現你的批判性思維;幫助你限定你行文的范圍。如果不考慮這個假設,即不對這個假設的真偽進行討論,在行文的過程中直接討論法律的審判和執行也是可以的,原因在于并不是所有考生都對法律有足夠清晰的認識??傊还茉谛形牡倪^程中是否點明這一個假設,對它進行這樣的分析是有助于我們的行文的,所以應當是有益的。
關于第二個假設,這顯然應該是有條件成立的,因此它成為了破題的關鍵。我們接下來的討論,應當圍繞這個條件是否成立來進行。
第四步,思考論點以及論據。
按照上面的討論,根據 statement 的陳述我們知道了應當考慮哪些因素,根據 instruction 我們知道了應當從那幾個方面考慮,根據前提假設的挖掘我們知道了應當如何設置 conditions .
事實上我們行文過程中,會需要一兩個正面的論點以及一兩個負面的論點。所以在思考文章的時候,我們應當對正負兩方面都思考兩三個論點,同時每個論點有一兩個例子。下面是我個人的思考:
同意的原因:
1. 考慮不同環境:比如說現在的中國和美國,法律就有不同,這就是環境造成的差異。因為美國相對犯罪率更高,因此公民就有自衛的迫切需要,所以允許槍支合法持有是必須的;然而在中國,就不行,比如因為說犯罪率沒那么高,允許持槍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問題,因為人口太多,允許持槍難以管理之類的。
2. 考慮不同地點:美國每個州的法律都不盡相同,因為比如說因為每個州的收入情況不同,因此法定的消費稅就不一樣,法定的所得稅也不一樣。如果消費稅和所得稅全合眾國一致,那么欠發達的地方人民生活就會很悲慘。
3. 考慮不同時間:比如黑奴解放了,根據 14 修正案,任何出生在美國并接收管轄的人都是美國公民,不得被取消公民權利,因此過去的針對黑人的歧視性法律就應當廢止。
不同意的原因:
1. 同地點同環境,如果時間較短的間隔之間,法律過于 flexible, 可能造成不公平。法律作為一個公約性質的東西,意義就在于大家都遵守所以公平。如果法律彈性太大,那么就容易被人鉆空子。
2. 同時間同環境,不同地點的法律之間有差異,彈性過大的話,人們需要適應不同的法律。比如從一個州搬家到另一個州,就需要適應新的法律體系,這是額外的成本和負擔,而且可能因為無心之失觸犯當地法律造成損失。
補述:
由此觀之,事實上我第一反應想出來的例子,都是很接地氣的例子,并沒有很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能做到這一點,在于我通過控制不同的因素變化,在各個方面,從特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就容易想出符合要求的例子。事實上,我認為,中國考生并非是腹中無物,而是沒有控制變量,在一個相對較大的范圍內把自己的腦子搞的一團漿糊,所以想不出合適的例子。
第五步,思考 refutation 以及你的 defence.
在考場上,如果覺得時間不夠,這一步可以省略。
事實上進行到第四步,就已經能夠寫出一篇足夠好的 Issue 文章了。會進行第五步的原因在于兩點:通過論點中的局部讓步,體現更成熟的思變;通過進行 refutation defence 的訓練來增強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你可以想象一下腦海里有一只小人,在嘰里呱啦說你的論點哪里有問題,然后你在腦海中為自己的論點做辯護我想這種事情大家都干過。你需要做的,就是選取一個會在行文中使用的論點,然后針對其中的一個例子進行辯駁,然后再為你原來的觀點進行辯護。
在此之后,你就可以在論點的陳述過程中使用局部讓步了,比如有下面的句式:
可能有人說 ... 所以 ... 應當會 ..., 但是我認為,在更 ... 的意義上,..., 因此還是 ... 更好。
舉一個例子如下:
. 同地點同環境,如果時間較短的間隔之間,法律過于 flexible, 可能造成不公平。法律作為一個公約性質的東西,意義就在于大家都遵守所以公平。如果法律彈性太大,那么就容易被人鉆空子。
可能有人會說,只要法院的判決公正并且執行機構給力,那樣就不會有人能夠鉆空子了,所以還是不要 flexible 比較好。但是我認為,法院的判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陪審團的情緒/他們自身的經歷/被告人的家世,不可能特別公正,并且執法部門在執法的過程中,可能遇到各類問題,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空子總是有可能被發現并利用的,也就是說實際上判決公正和執行給力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這種論調是不靠譜的。
第六步,整理素材,根據邏輯鏈形成提綱。
這應該不需要我詳述,實際上就是根據第二步的綱穿起第四步和第五步形成的素材,列出的過程就是所謂提了。
Laws should be flexible enough to take account of various circumstances, times, and places.
Instruction:
Write a response in which you discuss the extent to which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and explain your reasoning for the position you take. In developing and supporting your position, you should consider ways in which the statement might or might not hold true and explain how these considerations shape your position.
第一步,審題。
首先 claim 討論的主體是 Laws 是否 flexible 的問題, 然后有情態動詞 should ,以及未定義的抽象詞有 circumstances, times, places.
然后 instruction 要求考慮同意或者不同意的 extent, 然后要求討論在一些情況下,statement 會 true 或者 not true, 并且要討論這些 ways/situations 如何 shape 你的立場的。
這里專門提出情態動詞的意義在于,情態動詞通常反映著說話人的意愿。比如這里的 should 如果替換成 must, 顯而易見考生在行文的過程中會有很大的不同。
專門提出未定義的抽象詞的意義在于,這些抽象詞可以在我們行文的過程中加以限定,將話題導向我們熟悉的范疇。這是 ETS 允許的。
因此,行文應當圍繞 laws flexibility 展開,通過限定 circumstances, times and places 來控制行文的方向。在行文的過程中應當選定一個立場,并且討論 statement 在哪些情況下成真或者不成真,以及為何得出自己的立場。
第二步,憑感覺選擇一個立場。
你可以憑自己的感覺,來選擇一個觀點:
1. 完全同意原文;
2. 完全不同意原文;
3. 部分同意/不同意原文。
應當指出的是,選擇立場之后,就需要有一個清晰的邏輯感官,明白自己要在那些方面進行敘述,才能 shape 自己的立場。例如說:
1. 法律有彈性是好的;法律有彈性也有不好的地方;法律有彈性的好處大于壞處,所以法律應該有彈性。
2. 法律有彈性是不好的;法律有彈性也有好的地方;法律有彈性的壞處大于好處,所以法律不應該有彈性。
3. 法律有彈性是好的;法律有彈性也有不好的地方;法律彈性的好處和壞處無法簡單地評價,在某些情況下有彈性好,某些情況下有彈性不好,所以我部分同意原文的觀點。
不論選擇哪一個觀點立場,都必須在行文的過程中,體現類似上述的邏輯鏈。
第三步,挖掘前提假設。
原文至少做了兩個假設:
1. 能夠對法律進行彈性這個意義上的考慮;
2. 有彈性的法律是好的。
關于第一個假設,事實上法律本身是沒有彈性的,有彈性的是法律的審判過程和執行過程。考慮這個假設,有兩個好處:體現你的批判性思維;幫助你限定你行文的范圍。如果不考慮這個假設,即不對這個假設的真偽進行討論,在行文的過程中直接討論法律的審判和執行也是可以的,原因在于并不是所有考生都對法律有足夠清晰的認識。總之,不管在行文的過程中是否點明這一個假設,對它進行這樣的分析是有助于我們的行文的,所以應當是有益的。
關于第二個假設,這顯然應該是有條件成立的,因此它成為了破題的關鍵。我們接下來的討論,應當圍繞這個條件是否成立來進行。
第四步,思考論點以及論據。
按照上面的討論,根據 statement 的陳述我們知道了應當考慮哪些因素,根據 instruction 我們知道了應當從那幾個方面考慮,根據前提假設的挖掘我們知道了應當如何設置 conditions .
事實上我們行文過程中,會需要一兩個正面的論點以及一兩個負面的論點。所以在思考文章的時候,我們應當對正負兩方面都思考兩三個論點,同時每個論點有一兩個例子。下面是我個人的思考:
同意的原因:
1. 考慮不同環境:比如說現在的中國和美國,法律就有不同,這就是環境造成的差異。因為美國相對犯罪率更高,因此公民就有自衛的迫切需要,所以允許槍支合法持有是必須的;然而在中國,就不行,比如因為說犯罪率沒那么高,允許持槍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問題,因為人口太多,允許持槍難以管理之類的。
2. 考慮不同地點:美國每個州的法律都不盡相同,因為比如說因為每個州的收入情況不同,因此法定的消費稅就不一樣,法定的所得稅也不一樣。如果消費稅和所得稅全合眾國一致,那么欠發達的地方人民生活就會很悲慘。
3. 考慮不同時間:比如黑奴解放了,根據 14 修正案,任何出生在美國并接收管轄的人都是美國公民,不得被取消公民權利,因此過去的針對黑人的歧視性法律就應當廢止。
不同意的原因:
1. 同地點同環境,如果時間較短的間隔之間,法律過于 flexible, 可能造成不公平。法律作為一個公約性質的東西,意義就在于大家都遵守所以公平。如果法律彈性太大,那么就容易被人鉆空子。
2. 同時間同環境,不同地點的法律之間有差異,彈性過大的話,人們需要適應不同的法律。比如從一個州搬家到另一個州,就需要適應新的法律體系,這是額外的成本和負擔,而且可能因為無心之失觸犯當地法律造成損失。
補述:
由此觀之,事實上我第一反應想出來的例子,都是很接地氣的例子,并沒有很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能做到這一點,在于我通過控制不同的因素變化,在各個方面,從特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就容易想出符合要求的例子。事實上,我認為,中國考生并非是腹中無物,而是沒有控制變量,在一個相對較大的范圍內把自己的腦子搞的一團漿糊,所以想不出合適的例子。
第五步,思考 refutation 以及你的 defence.
在考場上,如果覺得時間不夠,這一步可以省略。
事實上進行到第四步,就已經能夠寫出一篇足夠好的 Issue 文章了。會進行第五步的原因在于兩點:通過論點中的局部讓步,體現更成熟的思變;通過進行 refutation defence 的訓練來增強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你可以想象一下腦海里有一只小人,在嘰里呱啦說你的論點哪里有問題,然后你在腦海中為自己的論點做辯護我想這種事情大家都干過。你需要做的,就是選取一個會在行文中使用的論點,然后針對其中的一個例子進行辯駁,然后再為你原來的觀點進行辯護。
在此之后,你就可以在論點的陳述過程中使用局部讓步了,比如有下面的句式:
可能有人說 ... 所以 ... 應當會 ..., 但是我認為,在更 ... 的意義上,..., 因此還是 ... 更好。
舉一個例子如下:
. 同地點同環境,如果時間較短的間隔之間,法律過于 flexible, 可能造成不公平。法律作為一個公約性質的東西,意義就在于大家都遵守所以公平。如果法律彈性太大,那么就容易被人鉆空子。
可能有人會說,只要法院的判決公正并且執行機構給力,那樣就不會有人能夠鉆空子了,所以還是不要 flexible 比較好。但是我認為,法院的判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陪審團的情緒/他們自身的經歷/被告人的家世,不可能特別公正,并且執法部門在執法的過程中,可能遇到各類問題,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空子總是有可能被發現并利用的,也就是說實際上判決公正和執行給力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這種論調是不靠譜的。
第六步,整理素材,根據邏輯鏈形成提綱。
這應該不需要我詳述,實際上就是根據第二步的綱穿起第四步和第五步形成的素材,列出的過程就是所謂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