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艾葉餅好吃的句子集錦100條
最是難忘家鄉的棉艾餅散文
嘗過不少風味獨特的餅,甜的咸的香的脆的,可是,最讓我留戀的還是家鄉棉艾餅的味道。
那是一種在清明時祭祀祖宗的米餅。
那是在田野里采來的棉艾草一起揉做的餅。
那是在母親手中一個一個搓出來的一籠一籠蒸出來的熱氣騰騰的餅。
那是我們兒時最美味的吃食兒!
棉艾草,其實它的學名叫鼠曲草,一種為菊科植物的全草。沿著父輩們流傳下來的俗名,我們一直都這樣喊。
只要立春一過,田野里便到處可見星星點點的棉艾草冒出來,不過這時沒誰的目光會留意它的存在,它還小著呢,那么不起眼!待幾場淅淅瀝瀝的春雨灑過后,仿佛一夜之間,棉艾草悄沒聲息的突然就長高了,長粗了。那葉,嫩嫩的,青青的,細細長長的像一柄柄倒掛的鑰匙。再近看,葉子兩面都長滿了密密的白色綿毛,就好像昨夜剛剛降了一層淡淡的霜。用手一扯,葉子里頭盡是一絲一絲的線,千絲萬縷相縈系。再看那長開的枝,它們很少從莖桿上長,大都是從根基上萌出,七岔八椏的。遠看去,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葡伏在地上。當然,它只是一棵毫不起眼的棉艾草。
隨著清明節一天天的臨近,棉艾草長得越發茂盛了,有的還開花了,花是金黃色的花,一簇簇的,排成傘房狀緊緊擠在一起。奇怪的是,它們沒有花瓣和花心,那花苞兒,一個個有點像小吊鐘似的。不過,我們是不會等到這時候去采棉艾草的,開了花,它就老了,老了的棉艾草做的餅會泛黃色,味道也要大打折扣。
一般驚蟄過后,才有人開始采棉艾草,但還是不多。最多的時候是在春分過后,幾乎天天田野里都是挎著竹籃或是背著背簍采棉艾草的人群。這時候,田野里可熱鬧起來了,采棉艾草的都是女人和孩子,只見女人們齊唰唰的都蹲著,一邊眼尖手快的掐著棉艾草,一邊嘰嘰喳喳的說著東家長西家短的事。而我們這些采棉艾草的孩子們,就亂得不像樣了,認真做事的少,在田野里跳來蹦去的多。我們的嗓門一個比一個大,嚷著,追著,鬧著,東掐一下,西掐一下,只可惜了腳下這大片大片的棉艾草,被我們毫不留情的踩得七死八活。
可鬧歸鬧,鬧完了棉艾草還是要揣一些回家,不然,無法交差——但我們總是有辦法完成任務的。一旦瘋夠了玩夠了,天色也暗了,這時我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捋起袖子伸出雙手大把大把的往背簍里扯,連根拔起,拔的速度那可是掐的五倍不止。當然,回家還是少不了被母親罵幾句,但天已晚,餅是要做的,于是只好晚上全家人都坐在燈下來掐棉艾草了。掐棉艾草是做米餅頭一天的功課,是為第一道工序。
棉艾草也有了,那第二道工序,磨粉。
——母親早已把糯米粳米磨好了。
這時,母親把洗凈的棉艾草全部倒進石臼里,再倒進一小撮糯米粉,然后就是我和姐姐躬著腰輪流在石臼里使勁的舂啊舂,這活可最累人了,一直要舂得石臼里的棉艾草爛如泥巴,這第三道工序才算完成。
接下來母親忙開了,做餡。餡是有講究的,必須有肉有筍有蒜有辣椒,筍是還沒出土面的春筍,肉是年前腌制的臘肉,蒜是只要蒜白,辣椒只許干辣椒粉。炒餡也是大有講究的,千萬不能放油。母親說,放了油這餡包起來時,米團子就會滲出油水來,看相和吃味都差了。所以下鍋時,最先要放進那些肥肉,慢慢的炒,但不可炒太久,快出油時趕緊放進精肉,筍,辣椒粉,最后是蒜。起鍋。
做好了這些,母親就在木橙上擺上一口大木盆,再把如泥的棉艾草和糯米粉粳米粉攪在一起,然后挽起袖子系上圍裙,彎著腰在那兒不停的攪和。那雪白雪白的米粉,在母親手中慢慢的變綠,綠得仿佛加了色素一樣綠。但母親這時還是不肯住手的,還在用力的揉啊揉啊。母親說,做米餅就要舍得揉,揉得越久,餅才越有粘性,好吃。
第五道工序完成。做完這些,母親的額角漸漸有細密的汗珠子,擦擦,母親繼續揉。
終于,母親可以坐下來了,開始第六道工序,搓餅了。
母親的手竟是那般靈巧敏捷,盆里抓一下,碗里勺一下,掌心里轉幾下,三下兩下,一個圓溜溜的`餅團子就擺在蒸蘢里了,看得我和姐姐手癢癢的。可是,母親才不會讓我倆搓呢,因為我們一搓就露餡,浪費啊!為了照顧我們的情緒,通常母親會讓我們做幾籠不要餡的棉艾餅。
最后一道工序是蒸餅。這可是我覺得最漫長的時刻,也感到最興奮的時刻啊!還記得,就那么癡癡的蹲在火苗撲閃的灶臺前,眼巴巴的瞅著那白氣氤氳的蒸籠……嗯,總算看見蒸籠里不停的往下滴汽水了……噢,開始聞到廚房里飄出棉艾草香味了……哦,熟了熟了……哇,終于可以放開肚皮撐了!
香香的棉艾餅,就是這樣的讓我無比懷念!
因為,那是一種在清明時祭祀祖宗的米餅。
因為,那是在田野里采來的棉艾草一起揉做的餅。
因為,那是在母親手中一個一個搓出來的一籠一籠蒸出來的熱氣騰騰的餅。
因為,那是我們兒時最美味的吃食兒!
寫下這長長的文字,也許是為了紀念,也許是為了祭奠。曾經,那逝去的歲月,恍如昨日!那棉艾草,那石臼,蒸籠,米餅,母親,一切的一切,都已離我遠去……
如今,只剩下這溫暖的片段,和棉艾餅的清香,在記憶里漫延……
難忘家鄉的說書散文
聽說書,還是在很小的時候。
那年月,農村里平時沒什么文化活動。每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打鑼鼓鬧紅火只能給人短暫的歡樂;其次便是公社組織的電影放映,看電影是要買票的,一年也放不了幾回,由于人們經濟太困難,大多看不了全劇,只是守在場外湊熱鬧罷了,一群買不起電影票的和不愿花錢買票的人鬧哄哄地聚集在一起,聽著電影里那精彩的打斗聲或激烈的槍聲,心里急切地想看卻也無奈。再就是看戲,只有公社所在地才唱戲,看戲也是一樣,每年僅秋后一臺戲,多則五天九場戲,少則四天七場戲,看戲也買票,只有值勤人員和幫劇團打雜的人可免票,人們只舍得掏錢看一兩場,大多的時間是在場外轉悠。再就是偶爾有耍戲班耍猴的光顧,完了還要挨門挨戶討些糧食和吃食。唯一不用花錢欣賞的就算聽說書了。
說書由生產隊集體給玉米之類的,算是報酬。說書的其人員多則五人,少則不過三兩人,演員基本是又聾又瞎缺胳膊少腿的殘疾人,沒有勞動能力,在生產隊不能出工。村里來說書也不是常有,只是那個生產隊里的牲口產下騾駒馬駒,驢駒牛崽的時候才請上一回的。
那時對于生產隊來說,飼養的牲口都是寶貝,全隊幾百口人的耕地全靠牲畜耕作。有懷了崽的牲口便百般呵護,從隊長到飼養員無不精心照看,耕地拉車上也照顧,吃草料也偏待。為的是給生產隊省錢。倘產下新崽,為了祈求平安,便于管護,隊里再困難也要拿出幾十斤糧食請人說段書。于是請說書人說書便成了那時的習慣。這也算是一種農村文化活動,人們也樂的享受一番。
印象中,小時候聽說書的次數很少,每次都在夜晚時分,由父親或母親牽著手帶上去聽。往往是沒開場前人們就三三倆倆陸續趕到生產隊的飼養院,圍在早已擺好的兩張桌子周圍,各自坐在自帶的板凳上,婦女兒童大多坐在靠前的位置,青壯年們圍在四周站立,那不算太大的飼養處場院黑壓壓的全是人,那些勞累了一天的男女勞力們得到了暫時的松懈,男子們吸著旱煙,煙袋鍋的紅光一閃一閃,滿場的嗆味,老太太們埋怨地發著牢騷,小孩們禁不住地咳嗽兩聲,青年們打著忽哨,不時地傳來姑娘媳婦的嘻笑聲。直到隊長帶著說書的人進場,坐定,人們才有了些許的安靜。
隊長宣布開始,緊接著說書人的三弦彈起,刷板響動,先說幾句開場白,無非是〞我們今天來到X村,給大家說段評書〞或〝父老鄉親靜一靜,我們說書大家聽〞之類的。然后再來一個小段子,說書便正式開場。
名為說書,實際他們也說不了什么整本的評書,彈三弦和綁在小腿上的刷板是必不可少的樂器,用于說上小段書,另外他們還帶有二胡,板胡,快板等樂器。伴著樂器,幾個人輪流表演,說的內容大多是搞笑的順口溜,自編的小段子,也唱段蒲劇,道情,眉戶的小段子,不知不覺一兩個鐘頭過去了。說書人說書的時候搖頭晃腦,嘻笑怒哀,表情夸張,既幽默滑稽又搞笑,到高潮時,場內不時發出哄堂大笑,整個場院里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說書人說到高興時神采飛揚,說到悲苦時聲淚俱下,弦音高揚低沉起落不定,整個場內的人時而緊張,時而放松,時而高興,時而悲切,常常聽的人如癡如醉,仿佛身臨其境,散場后也久久不愿離去。
說書人都是在幾十里以外的村鎮請來的,隊長提前派人去談好報酬等事項,訂好時間日期,然后生產隊的騾馬大車去接,說一場書也就能給幾十斤玉米,說書的都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既不能參加本隊的生產勞動,也不掙工分,只能分到少量的口糧,他們或瞎或聾或跛腿,都是當時的窮苦人,搞說書的行當,還須在文藝方面有些天賦或特長,樂器是自制的,段子是自編的,說唱的`內容也是自已加工的,他們不像正規的劇團,也不像正規的評書演員,有正規的劇目或長篇連說,而是搜集些搞笑的逗人開心的唱詞唱段,供人取樂而已,以此來養家糊口過日子。說書的隊伍大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沒有專門的領導機構,幾乎也沒有負責人。這支隊伍并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和學習,但參加者都有一技之長,說也罷唱也罷樂器也罷,沒有點專長是不行的,其表演形式不拘,詞語也粗俗,甚至還有些不堪入耳的語句,人們都不去在乎,也不去深究,反正熱熱鬧鬧尋開心罷了。
每逢有說書的進村,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盼著父母收工回家,提前拿著小板凳在大門口等,其實那時的我們什么也不懂,也不知說書的說些什么,也不知唱些什么,只是覺得好奇新鮮罷了,有時還沒散場便呼呼入睡,還要父母背著回家。其實小孩們都同我一樣,那里明白許多,后來略大些才聽起來覺得有趣,那些說書人背后的難言之隱豈是兒童能夠知曉的。隨著農村的發展和群眾生活的逐步改善,更重要的是生產隊的撤銷,說書的這一民間自發的農村絢麗文化逐漸消聲匿跡了。但它盛行時代帶給農村的歡樂卻也是難以忘卻的。
最是離別憶君時的傷感散文
一聲再見過后,我們即將相隔千山萬水。你尚未離開我的視線,我已經開始思念了。最是離別憶君時,唯有思念伴我行。當你走出我的視線,走出我的生命之后,我和你之間只剩下回憶了。
也許這次離別是你蓄謀已久的,但是對我來說這是突如其來的意外。淡漠的一句分手,就是你對我說的最后一句話;平靜的一聲再見,就是我們之間最后的一句話。看著你的背影,我忽然意識到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你離開的身影。因為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是你目送我離開,有時候我回頭看你是否還在,都會看到你微笑著跟我揮手,似乎你會一直在我身后不離不棄。每一次背對你離開的時候,我都能感受到你的目光,心里都有著滿滿的幸福感。可惜,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了。
看著你的背影漸行漸遠,我突然希望這條路能再長一些,不要有轉角,不要有路人或是其他物品遮住你,我想要體會以往你目送我時的`心情。當你的身影還能清晰可見的時候,我還能比較平靜地站在原地。可是當你走入人群,身影在人海中時隱時現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向前走了幾步,想要叫住你,但是開口的那一瞬卻是無聲的吶喊。當你走到轉角,消失在我的視線當中,我不禁淚流滿面。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幕幕我們在一起的畫面,耳邊響起你為我所寫的優美散文,手心似乎還殘留著你的溫度……
思念成殤,最是離別憶君時。這一刻,我們隔著人海別離,不知要到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們才能在人海中重逢。或許不再見也是一件好事,就讓你活在我的回憶中吧。
寂靜最是美好散文
不知何時起,已漸漸遠離了喧囂,將自己那斑駁流離的靈魂,靜靜的安放,雖是深知內心已日趨蒼茫和薄涼,而此時,只想依著一縷靜謐的光陰,攜一縷暖陽,伴著清風云淡,看一朵素潔小花的明媚淡雅,賞一葉綠草的枝頭嶄綠,做一個柴門煮茶的女子,沉靜淡然,安寧度日。
這是一個怎樣善變的春天啊?暖了,又涼,涼了,又暖。正如我的心境,一半沐浴著陽光,一般隱蔽在陰涼。窗外風兒不知疲倦的在奔走,在陽光下流浪,于月光里呢喃,偶或遇到南飛的燕子,嘮嘮嗑,敘敘舊,道一聲來日方長,依然自顧自的繼續游走,而我的心也會隨著風的起伏而變換著色彩,湛藍,蒼黃,抑或灰白,淺粉。
對于這樣的生活,對于上蒼的安排,我不想去抱怨,只愿種下感恩的種子,收獲心靈的歸屬。深知自己沒有梅花的孤潔,做不到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堅韌。亦沒有蓮花的純凈,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謙遜。亦沒有百合的典雅,做不到學染淡黃萱草色,幾枝帶露立風斜的清純。那我就做一株迎風而立的迎春吧,簡單而明媚,樸素而向陽,靜立于百花叢中,低眉頷首,微笑不語,安然的守著自己的.歲月,自己的年華。
漫步在紅塵,浮世煙云夢一場。人來人往,摩肩擦踵,能有幾人是真正的歸人,能為你做出短暫的駐留?又有幾人是真正放下凡夫俗事,只為奔赴一場單純的懂得?大多的時間里,面對太多的身不由己和言不由衷,我只想報之以淺淺一笑,將自己安放在寂靜的時光里,內心自說自話,或是和時間悄悄說話。此時,我只想將嘴巴束之高閣,讓耳朵暫時的休憩,任由那些閑言碎語,孰是孰非,在眼前化作一縷青煙,任由自己的心靈在溫情的文字里神游八荒,一粒粒文字,或素雅,或恬淡,或憂傷,如雨露般滋潤我干涸的心田。
每日在鋼筋水泥間穿行,心情愈加的疏離,會愈加的向往深山竹林,和風兒對話,和明月呢喃,跟憩在枝頭的鳥兒打招呼,給路過的每一朵鮮花取個名字,照顧一下那些柔軟的足以讓我心痛的蟲蟲草草,這樣,就已足夠!我深信雨后的空氣會更加清新,風淌過的地方,也會留下陣陣芬芳。
但愿存在著靜寂、飽滿、充實,所有的偶然和相似,假如它們在鄰里的他笑中緘默不語,那是為更好地確信你。假如來自我感官的喧囂還沒有用困惑挫敗我對你的守夜——那么在豐盈的思緒里,我肯定已想見到你,甚至眺看到你最悠遠的邊界。我將你握緊又松開,就如同對生靈我只有感恩的權利。
深夜里,燈光交織著月光,我坐在陽臺上,靜靜的讀里爾克的《但愿存在著靜寂》。憂郁的心田,漸漸的彌漫出一寸寸醍醐灌頂的空靈和欣喜來。原來,在繁復蕪雜的世界里,洪荒一樣的歲月里,我仿佛一個沉郁已久的病人,而正是這些文字,似一劑劑良藥,讓我能夠耳清目明,沉默不語,微笑著面對,一絲絲風,一朵朵云,一次次遇見,一場場別離。
而此刻,靜立于窗前,陽光依舊燦爛耀眼,這美好的清晨,多像一節節憂郁的青春。而我亦愿意沉醉在這份青春里,給自己留一份單純,用文字和萬物的美好,帶著自己的色彩,不管上蒼饋贈給我什么,我都愿意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微笑而從容的面對,沉靜在自己一磚一瓦構筑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