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高鐵喜歡坐靠窗的說說聚集70條
乘坐火車的回味散文
乘坐火車,我剛寫下這四個字,自己也失聲笑了,都什么年代了,現在已是地鐵,動車,高鐵時代了!還寫乘坐火車,夠土的,這會讓人感到我是一個十足的土老冒。
火車對大家來說都不是很陌生,出遠門差不多坐的都是火車。火車緊貼著廣袤大地穿行,身在其間,既是在行走,也是在飛翔。火車是人們出行的一種現代化的交通工具。
說起乘坐火車,我這一輩子累年走南闖北浪跡天涯還真沒少坐過,什么綠皮的、藍皮的、白皮的、橘紅皮的,硬座的、軟座的,硬臥的、軟臥的我幾乎都乘坐過了,連如今關豬的棚車我也乘過,還有廠區礦區的小火車,十四歲那年我去江西新余找父親沒錢買車票甚至還楞是無票蹭過客車。
最早的火車頭都是黑頭老火車,曳著煤煙而且重重嘆氣的那種。據說最初蒸汽機車聲如雷吼,笨若蠻牛。但這東西比馬車跑得快,載得多,當年諸葛亮發明個木牛流馬都被羅貫中捧為神仙,作為火車的最初發明者史蒂芬孫也自然應該在歷史書上叨光一筆。
在我小的時候,每次見到有火車曳著長煙“轟隆隆”地奔馳在百官的蕭甬線上,便心隨煙飄,悠然神往,我會屏住呼吸,貪婪地凝望著,幻想自己也能象父親那樣坐在火車上的一扇窗口下,不問山長水遠,穿山越谷去遠方旅行游歷。
兒時的我,蝸居江南水鄉的一偶,是那么地神往于火車,大概因為火車雄偉而修長,軒昂的車頭一聲高嘯,一節節的車廂鏗鏗跟進,那氣派震懾人心。更有那輪軌相激枕木的節奏,鏗鏘而慷慨,別有一番情韻。
我的記憶中最早獨自乘坐火車是在1972年的初夏,那個時候的我,還是在新建路的百官鎮中學初二(六)班讀書的學生。
有一天,母親為了一點小事揍了我一頓,負氣之下,我手拿一張印有我父親工作單位“江西南昌810信箱”的信封就離家出走了。其實那個時候我根本不懂,我父親的工作單位不是信封上印刷的地址江西南昌,而是在江西新余,這是二個不同方向的地方,距離相差很遠。
那個時候乘坐火車要去曹娥的渡江路“曹娥火車站”,我買了一張站臺票,走上了火車站高高的臺階,跟著旅客排隊上車。檢票時,車站工作人員問我送誰?我就用手指指前面的一位拿著行李的大人,坦然地說:“送他。”沒想到,就這樣輕易地混蒙過去,上了車。
火車啟動,旅程開始。火車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汽笛嘶鳴緩緩地離開了曹娥火車站,漸行漸遠,越開越快。上車后我的心里雖然沒有害怕卻很恍惚,畢竟懵懵懂懂只有十四歲,不知道火車會將自己帶到哪里去?一路上忐忑不安。
火車開開停停,停停開開,一城一鎮一站一站地經過,開得很慢,一路奔駛到達了杭州。
接著我又在杭州城站轉了車。
我先去車站售票大廳看火車時刻表,記住了發車時間,又從杭州火車站圍墻外面繞了一段道路,然后沿著鐵軌走,偷偷溜進了里面的站臺,終于蹭上了去江西南昌的列車。
車廂里吵吵嚷嚷地擠著很多人,我看著窗外的風景,沿途的山巒河谷,田野林木,一會兒綠茵,一會兒荒蕪,無數的山山水水一晃而過。
夜色越來越深了,大家昏昏沉沉地開始入睡了,列車在江西境內突然查票,我在車廂看到列車員檢票,有不少無票乘車的人被抓住,于是撒腿就跑,向人多又亂哄哄的中間車廂擠去,還貓著腰往座位底下鉆,鉆來鉆去,鉆著鉆著,結果還是被乘警抓住了。哈哈……
最后列車長把我這個準“盲流”不客氣地“請”下了車,交給了下一個停靠站“江西上饒火車站”。
上饒火車站,是江西省一個不大不小的車站。在上饒火車站,車站工作人員一個阿姨向我問詢情況,由于聽不懂我的.一囗濃重的紹興話,我也聽不懂江西話,我們只好用筆寫字來溝通。
當她知道我是因為心與母親討相罵才離家出走,笑了。她摸摸我的頭發,還夸獎我字寫得不錯!又好心地買來了一大袋肉包子給我充饑,當時我確實餓極了,連謝謝阿姨的客氣話都顧不上說,就伸出臟兮兮地雙手抓住肉包子狼吞虎燕地吃了起來,這是我吃到的今生最香的肉包子。
過了幾個小時,天亮了,有一趟車往回開,這位阿姨給我買了一張到曹娥的回程車票并送我上了車。還囑咐我回家之后要好好讀書,聽媽媽的話。
我又乘坐上了“免費”的火車,火車載著我經過幾個小時的顛波終于到達了杭州城站。在這里中轉又要簽證,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時中轉簽證需要付二角錢的手續費,可是翻遍我的口袋里是身無分文一毛零錢也沒有,我在售票大廳轉了好幾圈,最后我走近一位車站工作人員,厚著臉皮向這位阿姨乞討了二角錢才順利回到了家。
這是我第一次獨自一個人乘坐火車出遠門,這趟旅行讓我既狼狽又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回到學校我丟了班長職務改任了學習委員,這年的期末我也沒評上“三好學生”。但同學們卻羨慕不已,并非常欣賞我的膽大妄為。
自從這頭一回搞笑般地乘坐了火車之后,我便與火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過了幾年我長大了,參加了工作,由于職業的原因,南北來回一年到頭要坐不少火車,過足了乘坐火車的癮。
我已乘坐過無數次的火車了,每乘一次火車,總有不同的感覺。
回憶往事我以為乘坐火車有三個不同時期的不同心境。
第一個時期,是初乘火車。
那時候乘坐火車就會覺得新奇而有趣。買了車票,熱烈地盼望火車快點進站。上了火車,總喜歡挑揀靠窗的位置乘坐。主要是想眺望窗外旋轉不息的遠景,瞬息萬變的近景和大大小小的車站。
火車穿過城市、小鎮、鄉村,兩邊都是起伏的高山、丘陵、河流,還有一望無際的原野。他們一一在眼前閃現,又一一在眼前消失。
我巴不得乘火車的時間延長,常常嫌它到得太快,下車時覺得可惜。
我歡喜乘長途火車,乘慢車,為的是留在火車中的時間長點,而且站站都停,能夠盡情觀賞。火車一站又一站的到達,一站又一站的離開。漫漫長路,有些風景卻驚人地重復或相似。
夜深了,火車繼續前行,風景變了顏色。天空呈現深紫色,看不清是否有星星的點綴。近處是田園溪澗,不時閃現出粉墻黛瓦民居的燈光。遠處是迷茫的天宇,混沌的輪廓顯現著江南水鄉的幻影。
第二個時期,老乘火車。
一切都看厭了,乘火車就變成了一樁討嫌的事情。買了車票焦灼地盼望火車早到,快些承載著我趕赴終點目的地。
以前上車總要揀個靠窗的好位置,現在無所謂了,但求有座位就行。以前在車中喜歡觀賞窗內窗外的人物景色,現在一切都已習以為常不想看了,一上車就會拿出一冊書或一份報來,埋頭其中讀著,直到下車。
第三個時期,慣乘火車。
乘坐火車的次數太多了,既然討嫌不得,那還是安于接受現狀。最初乘火車是一件美差樂事,后來竟變成了苦差事,最后看厭了的東西還是感到有意義又成了愉悅的樂事。
因為乘車看書看多了也實在沉悶,索然無味,而車廂里的同行者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地方,才是一部最好最活的好書。
在火車上,尤其是在硬座車廂,在這個大社會的小縮影里,你可以看到平時看不到的人,平時看不到的有趣和稀奇的事情,聽到一些不明來路的人講的可以稱之為新天方夜譚的故事。
那鋼鐵有節奏的撞擊聲,又宛如一首舒緩的音樂,愉悅著你的行程。
火車上的餐飲是最隨意的。餓了泡碗方便面,渴了喝杯白開水,想吃飯去餐車,想吃小食沿途小站應有盡有。短短兩分鐘的停站,快速下到站臺,跑步來到小推車前,天南海北,任你挑選,拎上一堆廉價的風味小吃,一路足矣。吃飽喝足,一副半醒半睡的憨態,伴著車廂的律動,或小寐一下,或閉目冥想,這自然是列車上最美好時光。乘坐火車,累并快樂著。
可是改革開放初期,火車的速度并不是“風馳電掣”,而是非常的慢,似乎并不比汽車快多少,還經常誤點。
車廂里背著行囊、拎著箱包的旅客則是交肱疊股,摩肩錯臂,人滿為患,擠得滿滿的。椅子底下,行李架上,橫七豎八,到處是人,甚至連廁所里面也站滿了人。
男女老幼,南腔北調,雜雜沓沓地都簇擁在一起。有人默默看報,有人怔怔張望,有人打瞌睡,有人吃零食,有人吞云吐霧,有人輕言低語,有人激昂慷慨地談論國家大事。還有小販穿梭于過道,叫賣零食與報刊。
那個時候乘坐火車臥輔是奢望,車廂椅背老高,白天連著黑夜,坐久了肩、背、屁股都酸痛,長時間地乘坐火車真的覺得很無聊也很難受,有時下火車時二只腳會腫脹的連鞋都穿不上,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有著那么一種說不出的味道。
但是出門多了,反而覺得乘坐火車是一種愉快的享受。畢竟火車給人以相對大的空間,也給人以相對大的自由。
現在乘坐的火車提速了,不但從慢車提成了快車而且還提到了特快,很多原來要坐【第2句】:三十小時的路程,卻做到了夕發朝至,很多時候,旅客上車就睡覺,醒來還沒來得及交談,車也就到了終點。
特別是提速了的火車也變了樣,車廂里面既明亮又潔凈,還平穩安適,冬暖夏涼,不再人擠人,豪華的車窗也打不開了,再也不會有“清苑河邊厭久停,旅人兀坐倦忪惺。雪沙映月連天白,老樹夾途過眼青”的感覺。
如今火車還在加快,時速200公里、300公里,火車簡直在跟飛機搶速度搶誰跑得快,坐在300公里時速的火車上,高速得似乎將紛繁的世界都拋在了身后。
這讓我很是懷念以前的火車,車廂雖然破舊,車速雖然很慢,但透著一絲的悠閑,人之間也沒有現在如此的防范,熱情和關懷總是在煙霧和嘈雜聲中,隨著車輪的轉動,慢慢地車廂里洋溢開來。
我很喜歡乘坐火車,火車“咣當咣當”地行走著,鐵路的延伸是沒有終點的,仿沸讓我游蕩在夢鄉里……
乘坐火車去旅行散文
2024年8月,重慶男孩游一堃為了給自己的22歲生日送上一份特殊的禮物,從重慶乘坐國際列車,用21天的時間,穿越亞歐大陸,途經9個國家14個城市,直到德國慕尼黑,行程1萬4千公里。看遍了亞歐大陸的美,更交到了知心的朋友,實現了兒時乘坐世界上最長火車線路的夢想。
這一件在人們看來近乎瘋狂的事,其實也正是我夢想實現而無法實現的事。生命中應該要有幾次真正意義上的旅行。“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李白如是說。“衣上征塵著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陸游的詩句則更寫出古文人騷客落拓不羈的豪放情懷。我心目中的旅行當然不是學古人去國懷鄉,壯游四方,也不像有些人那樣不懂旅游欣賞為了旅行而旅行,又有別于學者余秋雨們的文化苦旅。只不過是為浪漫一把,瀟灑一回,更寬更廣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步入老年更把“金錢”、“名利”拋開,把“瑣事”、“俗事”甩開,在不徐不疾的行程中覽物怡情,悅心養性。
今人的旅行已非昔日那種“騎驢過小橋”“獨騎行天下”“輕舟萬重山”式的旅行。竊以為,在各種現代交通工具中,乘坐火車去旅行,是我們的首選。在火車上一路看不同的景致,閱不同的歷史文化脈絡,實在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飛機如天馬行空,來去匆匆,缺少那種腳踏實地的感覺;汽車長途跋涉,顛簸勞頓,少了游玩的興致;游輪倒是不錯,但只能游弋于水中。唯有飛馳的列車,平穩,中速,優雅,置身其中,眼觀窗外漸近漸遠的美景,耳聽輪軌撞擊的韻律,舒坦而放松的快感油然而生。比如這次北京之行,我乘坐了四趟火車,每趟的心情都各各不同。
我們江蘇相距較近的江山文友相約一起搭乘徐州的火車趕赴北京開會,經過五個小時的長途顛簸,到徐州坐上京滬高鐵快速動車時,便立刻放松下來。三年前當高鐵剛剛興起時,我曾經嘗過鮮,這是第三次了,但寬松的座椅,潔凈的車廂,美貌的鐵姐,悅耳的播音,仍然讓人心境大開。列車由南向北史詩般地穿越華北大平原向首都進發,在車廂內磕著瓜子,看著窗外,與流動的風景默默交流。由于是有目的的趕會,效率和享受同等重要。350KM的最高時速,三個多小時美好的行程,應該是一種高價值的浪漫和超越。晚上及時趕到北京,住進園林式的賓館神農莊園,在生態水系的主題餐廳與眾多文友握手言歡的時候,還在感恩這趟列車。
據史料記載,1825年9月27日,世界第一條正式運營的鐵路——英國達林頓鐵路通車。研制者史蒂芬森親自駕駛“旅行者號”蒸汽機車,牽引著6節煤車和20節載滿乘客的車廂,以24KM的最高時速,運行了【第31句】:8公里。這是人類交通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行駛,也是人們第一次坐火車旅行。行駛中的蒸汽機車濃煙滾滾,蒸汽飛騰,車輪摩擦鐵軌火星四濺,人們便叫它“火車”,一直沿用至今。到20世紀初火車的全盛時期,豪華的包廂,應有盡有的美酒美食,彬彬有禮的侍者,使乘坐火車旅行成為名流顯貴們最為熱衷的旅行方式。
就想起早年乘坐傳統的綠皮火車,無數人難民般地蜂擁而上,有票的擠在狹窄的座椅上,沒票的席地而坐,覬覦著誰誰下車騰出的座位。坐在烏煙瘴氣的車廂里,還要接受乘務員的查票、盤問。彼時坐火車與現時坐動車,有著天壤之別。曾幾何時,人們出行發生這么大的變化,追尋車輪軌跡的時代印記,不能不發出由衷的感慨。
北京會議結束后,我一個人去一個陌生的城市太原,無任何功利目的,做一次純粹的旅游。仍選擇高鐵,戴上太陽帽,拖著旅行箱,靜候在站臺。“和諧”號呼嘯而來,人們魚貫上車,入座。列車無聲地啟程,播音員娓娓介紹,車廂前方紅色閃光字實時報著車速、時間、溫差。是車內文化氛圍的感染,抑或是人們文明程度的提高,乘客們個個都很紳士。小聲交談,沒有喧嘩。取出椅背網兜里圖文并茂的旅行雜志,瀏覽幾頁。視覺有些疲勞了,便閉目養一會兒神。在輕音樂聲中,看沿途風景。車行在廣袤的原野,田園,河流,樹林,黃土,山坡……時而綠茵如畫,時而荒涼又壯觀。不同的物侯,不同的時速,讓你變換著角度看世界,你就是一個旁觀者。孤獨的你像是站在世界之外,以平靜的心態,看這塵世的一切。無論繁茂還是貧瘠,繁華還是貧困,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待到達太原,與接站的'從未謀面的文友熱烈相擁時,煢煢孑立的你才深切地感知到,在這個紛繁的世間,你并非有依無靠,到處都有友情,有愛,是火車把友情和愛聯結到一起。
翌日,抱著探奇的心理去有著2700年歷史、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縣城平遙,還是乘火車。車行在三晉大地,感受古老中原的鄉土風情,便有了一份破譯古城千年傳奇的期待。和文友牽手走在曾被稱之為“東方華爾街”的古城大街,城樓、商鋪、當鋪、民宅、古寺、文廟、道觀……一種穿越時空之感油然而生。一路欣賞古樸的特色建筑,追溯歷史、文化,贊嘆一方人的精彩。對平遙,對山西,對曾經富甲一方的晉商有了些感性的了解,也對余秋雨的《抱愧山西》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當然,作為主要交通工具,汽車是必不可少的。乘汽車往太原西南郊的天龍山,車在山路上盤旋,綠樹掩映的佛窟、寺院、亭臺時不時映入眼簾。到得被譽為山西“小江南”的晉祠,更為那周柏唐槐、圣母殿宋代彩塑和難老泉“柳氏坐甕,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叫絕。不由你不發古人之幽思,作今人之感謂。
黃昏時分,惜別文友,取出網上預訂的臥鋪票,登上返程的普快。一抹夕陽從右窗灑過,景物匆匆而來,又舍我而去。一個人專注的時光,又寂寞又美好。若耐不住寂寞,就和操著天南海北各種口音的陌生人聊聊天,吹吹牛,或打打牌。晚飯的時間到了,不去餐車,不吃盒飯,即使價格一降再降降到5塊錢。泡上一筒方便面,鼻尖便彌漫熱騰騰的鮮氣,紅燒牛肉的味道不錯。用這樣的形式享受時間,揮霍時間,感覺是何等愜意。夜幕降臨,車在黑暗中穿行,窗外或疏或密的燈火如閃爍的星星一晃而過,充滿神秘的色彩。路過小站,雄渾的汽笛聲劃過夜空,打破寧靜,是給夜壯膽,還是給游子壯行?拉上窗簾,鏗鏘的車輪聲伴著飄渺的夜曲催我入眠。次日凌晨,走出車廂,披一縷晨曦,一身清爽,雜念無全,踏上回家的路。
歷史的火車頭絕不是一個概念,一個象征,它實實在在地引領現代人的生活中。人至晚年,益發喜歡坐火車。隨火車走向遠方,遠方永遠那么遙遠。在火車上思考晚年,心儀遙遠。什么是晚年?晚年就是坐上了永不回頭的火車,奔向遙遠。
回味邊城散文
十年前,從沈從文的《邊城》走進茶洞,這座因文而名的小鎮。那時的茶洞,神秘、遙遠、溫馨又纏綿,如在夢境。
今天,當親身感受,親眼撫摸這塊夢中的山水時,才覺得它的親切、嬌媚、靜美和靈動。
這是一次遲來的邂逅。隆隆冬日,我們一行五人在熱心腸同學的陪同下,來沾染古鎮的文脈和靈氣。
從古樸的街道走進去,腳下的青石板干干凈凈,兩邊的木質古屋錯落有致,不遠處,一條細水涓涓長流,伴隨著小鎮的歷史和滄桑,仿佛古鎮的故事都隨水慢慢飄來,又輕輕地流走。
這是一個彌漫著墨香的地方,從《邊城》的文字中走來的.人和景都如鐫刻進心里的圖文,幾經歲月都一樣栩栩如生、難以抹去。我們走的,大概是那條黃狗經常路過的地方。
本來就不大的清水江,在這里卻變得寬敞而平和了。水靜靜的流淌,不急不緩,也許是不想擾亂小鎮的寧靜,水面很平,只在有風的時候才蕩起一層層漣漪,輕輕柔柔的。水聲也不大,好像再響一點就會失去這兒固有的文氣,有一點默默流走的味道,讓我用心的觀察了一陣,才敢肯定的判斷出往下去的沅江方向。河邊一字排開的游船長龍,渲染著小鎮旺季的繁華和游人對清水江水的鐘愛。幾條載滿游客的游船在河中隨意的漫游,那些滿足的笑臉愜意的吸引著岸邊羨慕的目光。對面翠翠島上高高凝視的翠翠和腳下的黃狗,你們在尋找二佬的那只龍舟嗎?他在哪? 鴨子呢? 開始放了嗎? 二佬抓著了嗎? 還會送過來嗎?
湘西的城,都是一條河沖出一小塊平地,然后依山傍水建城。茶洞和清水江相依相偎,沒有擺脫湘西的宿命,不同的是茶峒有一個孿生的兄弟------隸屬于重慶的洪安鎮,兩地依托清水江,共同發展,齊頭并進,良性競爭的格局已經形成,前途看好。
湘西人膽大,一條小溪也敢叫江,清水江在這里卻看不出有托大妄稱之嫌。它能把這片好山好水裁剪成兩省一市,又用一條船把它們連成一體,這種“一腳踏三省”的大手筆,我想也只有能叫“江”的河才敢與之匹配。
當年倒掉的白塔,幾經重修,已成一道不可或缺的靚麗風景,潔白的塔依山聳立在山腰,顯露在山里灌木叢中,鶴立雞群,是老人在久久的關注翠翠的成長吧? 翠翠屋的窗被改造得很低很大,二佬的歌聲再也不會只讓翠翠在夢里似有似無的聽見了。
順順樓、拉拉渡、三不管島、儺戲、賽龍船、擺渡、二龍灘,還有老人那不滿的酒壺......我一直尋覓著從文大師筆下的那一場離奇的悲歡離合。遠去的人不在,現代的因素不斷侵蝕著那個只屬于茶洞的悠遠的故事,只有矗立的翠翠遙望著河對面排上的二佬和大佬。
會變的,隨著時間的流逝。人、事、物,包括一個地方。
妻,同行的校長一家和陪伴的同學一路歡愉的走過。我知道,他們的心都飄走了很遠很遠,滲進了關于茶洞的每一個地域、空間和時間。我卻只在心里不斷的問,不知問誰------你還會回來嗎?
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心聲回味散文
下了公交,走向地鐵的這段路上,今天是如此溫暖。左邊夕陽晚照,右邊各類美食香味四溢,直勾的我鼻子癢癢的。心情也跟著飄出了香味…
收廢品大叔認真的整理著紙箱,大小分類,捆綁整齊,真是干什么都需要敬業!
許是昨天小雨的緣故,今天感覺路況不錯,沒有親密接觸,依次前行;
許是經歷幾天模糊的痛苦,鳥兒們撒歡似的,在透亮的天空肆意飛翔;許是我心里的霾漸少,心里豁然開朗,看什么都是“溫暖的'城事”。
有時,心里壓抑了,覺得委屈了,會習慣跟朋友嘮叨,發泄我的負能量。
每每都能心緒漸平,并不是對方能實際解決什么,有些事是無法解決甚至不需解決的,更多的是面對與釋放。感激有這樣的朋友在身邊,感覺自己在成長,感恩清晨醒來有陽光暖身、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