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打一成語 這5個成語典故,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后一個與諸葛亮有關(guān)
幾千年來,中國古人不僅創(chuàng)造了許多曠世工程,如秦始皇陵、長城及故宮等,還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其中就包括那些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不少成語典故的意思被曲解,甚至與原本的意思截然相反。比如下面介紹的這5個成語典故,都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后一個與諸葛亮有關(guān)。
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本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
在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相對較低,在關(guān)于終身大事方面,基本都父母所決定,自由戀愛幾乎不可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打一成語,故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說法。在結(jié)婚之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打一成語,都不知道未婚夫長什么樣子,甚至不知道他的年齡有多大,嫁過去之后,不管他是乞丐,還是年邁的老頭,都不能夠有怨言。
所以,就留下了“嫁乞隨乞,嫁叟隨叟”的典故。不知為何,隨著時間的推移,“乞”就誤傳為“雞”,“叟”則成“狗”,整體就成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雖然表達的意思沒有太大區(qū)別,但總讓人感覺怪怪的。
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里的“為”,本讀作第二聲)
現(xiàn)如今,大多數(shù)人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都有這樣的理解:“如果人不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連上天都會看不過去,老天都會誅殺他。”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原本典故中的“為”的第二聲,其意思是修養(yǎng)、修習,并未現(xiàn)在所理解的“為了”。所以,本來的整體意思是:“若是不好好修習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行為,天地都容不下他。”
三、王八蛋(原本為“忘八端”)
當我們對某人的行為看不慣,或者非常生氣時,都會罵他為“王八蛋”,以表達內(nèi)心的不滿和憤怒。鮮為人知的是,以前并沒有“王八蛋”這個詞,它是“忘八端”諧音的諧音。在古代,所謂的八端分別指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如果連“八端”都忘記了,說明此人就不配做人了。
四、以德報怨(這并不是孔子的本意)
在被別人欺負,或者受到委屈時,經(jīng)常會有人用“以德報怨”來勸說他人,還說這是孔圣人的名言,如果孔子他老人家知道的話,肯定會覺得十分委屈,也不愿意背這口大黑鍋。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是這么說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也就是說,孔子并不贊成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打一成語,此處的“直”可理解為理直氣壯、是非曲直等。如果別人打你的左臉,難道還把右臉伸過去給他打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五、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原本為“三個臭裨將,頂個諸葛亮”)
這幾乎是世人皆知的一句諺語,從字面上可理解為:“即使幾個人能力不行,只要集思廣益,合在一起就能達到諸葛亮那種地步,完成不可思議的事情。”若是諸葛亮聽說隨便三個人加在一起,就能達到他這種水平,估計得氣得不行,棺材板都會蓋不住的。
查閱一些古籍得知,并不是“皮匠”,而應該是“裨將”,也就是副將的意思。這就很好理解了,能被任命為副將的人,能力可能不會太差,憑借三個副將的智慧,就會想出很周全的計策,幾乎可以與諸葛亮相媲美。但是,如果是庸才的話,三千個加在一起也達不到諸葛亮這種高度。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