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不吃窩邊草打一成語 “兔子不吃窩邊草”的下一句是什么?僅7個字,比前一句更有智慧
小時候經常聽父母念叨:“老話說......”,那時候對于這些民間俗語是一點都不感冒的,總覺得都是些老生常談,沒什么意思。長大后經歷的事情多了,才會越發覺得這些話越品越有道理。
俗語和成語以及名人的千古名句不一樣,它的風格一般都不會陽春白雪,很多話聽起來都土里土氣的,但卻是數輩人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體驗。比如俗語:“不怕賊偷,就怕賊惦心”、“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直到現在還被我們經常用著。不過,很多俗語雖然大家很熟悉,卻經常用錯,比較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句“兔子不吃窩邊草”。
這個7個字的俗語筆者經常掛在嘴邊,但直到最近一位學生問我,兔子為何要不吃窩邊草,我才發現我對這7個字的理解還不夠深。所謂俗語,一般都不會是瞎說,肯定是古人們觀察到兔子有這個生活習慣,然后就此引申才凝練成這句話的,可見很多在野外生存的兔子真的是不吃窩邊草的。至于它們不吃的原因,大概就是以下幾點:
1、為了御敵,草是對兔子窩很好的掩護,兔子本身沒有厲害的爪牙,遇到危險一般都是溜之大吉。而兔子的天敵有老鷹等,如果窩邊有草老鷹在天空時就不容易發現。
2、避免冬天時沒有草吃。草是季節性的,對兔子來說在有糧的時候走遠一點兔子不吃窩邊草打一成語,保留住窩邊草是一個明智的行為。
3、留下草對禿窩環境的作用,有草在窩內環境的濕度和溫度,應該更適合兔子生存。
除了以上三點外,還有不少人做過其它猜想,但不管原因是什么兔子不吃窩邊草打一成語,這個俗語問世后意義已經發生了引申,和御敵、保護窩邊環境都沒有關系了。它首次在書本上出現是在高陽的《胡雪巖全傳》一書中,當時的原話是:“你放心兔子不吃窩邊草打一成語,‘兔子不吃窩邊草’,要有這個心思,我也不會第一個就來告訴你。”大家理解了這個話就明白了,“兔子不吃窩邊草”的意思已經引申為:不在家門口做壞事,也就是:比喻壞人不在當地干壞事。
所以這個俗語其實是一個帶著貶義色彩的話,像《胡雪巖全傳》一樣用來自嘲倒沒多大問題,但很多人經常用來形容長輩、師長等,顯然就用錯了。畢竟它指的是壞人做壞事,這樣形容長輩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這一點是需要大家注意的。這個俗語后來慢慢發展,又被大家加上了后一句,也是7個字,個人覺得比前一句更有智慧,它就是:有草何必滿坡跑。
顯然后面這一句更符合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所謂“有草”,意思就是一切都準備好了,兔子有草了自然也就不會怕為了過冬沒有草吃而滿山跑了。同時這個“有草”也可以引申為兔子要想生活好的其它條件,比如做好御敵的準備,只有一切都安排好了,那窩邊草是不是需要留就不用在意了。所以這后7個字,其實就是化被動為主動,是有著積極的含義的。
很多俗語都是這樣,問世時是前人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但后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后人對它又會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會在后面添上一句,給它賦予新的文化意義,這就是俗語能一直流傳下來的原因之一。大家覺得“兔子不吃窩邊草,有草何必滿坡跑”中,前后兩句哪一句更有道理呢?歡迎討論。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