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讀書筆記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篇一
說是讀《黃帝內經》,可實際上自己并不是讀原文,而是看了北京厚樸堂堂主徐文兵老師在電視里講《黃帝內經》的節目,然后又讀了幾本根據這個節目錄制下的《對話錄》,感到深受啟發。養生的文章有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只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幾點寫下,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1、順應天時,順應四季
生命是智慧的,人體充滿奧秘。古人認為,人在宇宙中,受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更大。年有四季,亙古不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敬畏天地,在應該的時節做應該的事情,不要違背上天的安排。我們順應它,就是使自己順應自然,與其和諧共振,“天人合一,盡享天年”。古人的智慧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今天仍然可以從中汲取能量。
2、因人而宜,因時而宜
養生的方法有許多,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從中醫來講,人有五臟:肝肺脾胃腎,功能各不同;每個人生來先天不一,各人五臟也強弱不同。有的肝氣旺,有的腎氣足,保護好自己的“元氣”,并關注自身的變化,提高身體的敏感度,摸索與分析自己的“強”與“弱”,從而對癥處理分別對待。
3、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好好吃飯,要吃身體需要的飯,能“消”與“化”的飯。即使山珍海味,如果不能消化,也是白費,說不定還成為垃圾,還要勞累身體費心打掃;“五谷為養”,最好的飯就是家常飯。
好好睡覺,是到睡覺時就要睡,不能勉強自己的身體,委曲求全。某種意義上說,睡覺比吃飯還重要。現代社會的“燈紅酒綠”已使我們不能安時就寢,根本無法做到“日落而息”,但如果明白道理,就要強迫自己該放手時就放手。
4、養心比養生更重要
養生重要,養心更重要。養心的方法有多種,但我自己體會,讀書與寫作也是讓我們的心靜下來的一種方法。不斷反省自己,修煉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更是使人靜心的方法之一。
5、人生最完美的結局:無疾而終
常聽說老人離世時的種種痛苦,想到一個詞:“痛不欲生”。如果我們能夠免于大的疾病,健康地活到九十歲,是多么大的福氣;而如果真能做到“無疾而終”,將是人生最好的謝幕。
讓我們從現在起攜手同行,一路唱著歌,向著這個終極目標前行。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篇二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篇第四,原文: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感悟:冬天是個陽氣潛藏的季節,不宜過度擾動陽氣。過度擾動筋骨的活動,達到大汗淋漓的程度,就是過度擾動陽氣。
比如說,到了冬天的晚上,有些人練長跑、跳勁爆的廣場舞、在健身房暴走等等,以致達到大汗的程度,是對身體健康不利的。
其實其他三個季節,在晚上還要劇烈運動,也是沒有好處的,因為一日之中的晚上,相當于一年的冬天,陽氣也是收藏的,應該無擾乎陽,晚上的劇烈運動屬于以妄為常。
按蹺,就是按摩導引活動或者運動。本來,按蹺是好事,是有利于身體健康的。
但是,冬天過度的按蹺,以致汗出,達到這個程度了,就不好了,汗出,就是擾動了陽氣,偶爾一次,倒也沒什么,但反復汗出,肯定不利于健康。
由此,我想到了,冬天過度的保暖,達到大汗而出的程度,還有,冬天進行汗蒸,使人大汗淋漓,同樣是擾動了陽氣。
擾動了陽氣會怎樣呢?來年春天就可能發生鼻子出血和頸項部位的疾病,夏天就可能發生胸脅部位的疾患,長夏就可能發生里寒泄瀉的疾病,秋天就可能發生風瘧,而再至冬天就有有可能發生四肢僵硬的痹癥、寒厥癥,泄瀉和汗出過多的疾病。這些都是冬不藏陽造成的。
冬不藏陽,未必即時發病,但由此種下的病根,一有條件,人體就會出現上述疾患。
所以說啊,冬天要適量運動,以微汗為好。宜去寒就溫,就溫就不是過度保暖,正所謂酒要微醉,花要半開,達到中的程度,是最好的了。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篇三
《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的地位非常獨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書。這就意味著生命之學在我國古代文化當中,被認為是帝王之業,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說到生命活力,我們經常會用這樣的一些詞匯:魄力,精神,膽識,意志,聰明等,這些都是代表我們生命活力的詞,代表我們領導力的詞。
什么叫魄力?在中醫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謂"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現。所以"魄"是肺氣足的體現。而魄力的"力"就關系到我們的另一個臟器——腎。在中醫看來,我們的力量都來源于腰,都來源于腎。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腎兩個臟器的精氣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氣壯山河,才能夠出大手筆。而肺和腎這兩個臟器在中醫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疇,關涉到我們的本能,所以我們說的魄力是學不來的,它是我們身體當中的本能的一種外現。如果你魄力不夠,只能說明你先天肺氣不足,腎精不足。
在中國,許多人對中醫常識都有一種耳熟能詳的感覺。比如說老百姓并不懂醫學,但是他們每天都在運用一些醫學方面的知識。用古話說,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卻不知其中道理,介紹兩個例子。我們中國人練功的時候,我們打大自然太極時,第一個動作通常是"兩腿分開,與肩同寬"。那么先伸左腳和先伸右腳有沒有不同?中醫認為,左肝右肺,左邊為肝氣,右邊為肺氣。左邊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腳,先開血脈。因為血的運行比氣的運行要慢,這樣氣血才能平衡。為什么還要"兩腳與肩同寬"?就是要打開大腿內側的三條陰經,然后腳尖再微微內扣,大腿外側的三條陽經也就隨之開啟。如果兩邊陰陽經沒有感覺,這個站立姿勢對練功就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么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夏天,我們的"陽氣全部浮越在體外,身體內部形成了一個寒濕的格局,人體的脾胃是最虛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們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還有一句話是"上床羅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當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類的,溫熱的,宣發的東西,在中醫里,生姜經常來入藥的,它是助陽的,助生發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來使你的陽氣更加振奮。
冬天的時候,我們的陽氣全部收斂了,身體的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內熱的格局,"上床蘿卜"就是指在晚飯時應該多吃蘿卜,因為蘿卜是順氣的,它能夠增強人的消化能力,讓人在夜里有一個很好的睡眠。
這些道理,我們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領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這些細節問題都掌握了,身體的很多問題都能解決。這也是《黃帝內經》中所倡導的一種養生之道。簡單的說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煉身體。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篇四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云: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這只是經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時讀經典后,運用經典的幾個病案寫出來,與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有一天,我的一個同事過來找我針灸治療頸椎病,因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針就能明顯減輕,有時一針就可以了,今天又來了,說昨天科室有個事挺氣人的,領導安排給他做,又沒地方發泄,實在不想接那個活兒,晚上想著這事,沒睡好,早上起來,頸椎部位疼痛,頭暈不適。因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時蠻有性格的,脾氣較大,又急躁,聽他說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頸椎病是因為肝郁化火,想起內經的原話: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針刺肝經原穴太沖,用瀉法,1分鐘后拔針,頭暈頸痛消失。
省公安廳一領導,上班期間辦公室突然感覺心好像要跳出來了,很難受,自己摸脈,每分鐘接近150次,持續了近30分鐘,打電話咨詢該怎么辦?問起病因,說最近因為國慶60周年慶,因安保工作方面的問題,工作壓力大,自己火氣很大,經常對下屬發脾氣。我比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內關穴處,他照做了,開始壓上去疼痛難耐,很想放棄,電話中一再囑咐直壓到內關穴處無疼痛為止。20分鐘后電話告知心跳如常。這也是來自于學習經典的體會,內經原文: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選手厥陰心包經內關穴,指壓治療,療效確實令人感到驚奇。如果病人沒經驗的,肯定會急診叫120送去醫院,其實這也是中醫針灸在急診臨床應用的典型案例。
一從事藥材生意的病人,廣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為肩背疼痛近1月,在北京協和醫院照片,mr檢查,均未見異常,局部打封閉,貼膏藥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見改善?;貜V州后約出來吃晚飯,餐桌上見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狽的樣子,連聲說對不起,他夫人說感冒很長時間了,把他嘴上的煙拿掉,還暗示要我告訴他抽煙會加重咳嗽。其實自從見到患者的第一眼起,治療取穴已了然于心。于是選手太陰肺經滎穴魚際,用瀉法,患者痛得哇哇叫,不到2分鐘拔針,患者全身出微汗,肩背疼痛,咳嗽,流涕所有癥狀全消失了。我也點了一支煙,順手給他一支,邊聊邊抽煙。這哪與抽煙相關啊。西醫可是講抽煙與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關性啊,記得在老家有的抽煙,活到九十多也未見咽喉炎,氣管炎及肺癌的,有的從不占煙酒,50多歲也一身的病啊。其實他只是肺經外感風寒,是肺經的.問題,針刺肺經魚際穴,針到病除。病人覺得很神奇,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前就在《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記載了該病的治療方法: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還有關于脾經病和腎經病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以西醫命名的疾病,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這里就不舉例了,只是想說明一點,想學好中醫,做一個名理的中醫,臨床療效好的中醫,無論您走遍千山萬水,訪遍五岳九州的名師,您終究還得回來溫習我們共同的的經典:《黃帝內經》。
這只是《金匱真言論》中的一小段,讀了,也經常用,常常收到針到病除的臨床療效,很多病友說我看病用藥取穴很隨意,但見效快,療效好,對西醫的同一個病,能用很多穴位,很多方法治療,很難學,也難看懂的,其實我只是繼承了中醫學先祖的一點點東西,在臨床上運用經絡辯證治療而已?!饵S帝內經》里還有很多的寶貝等著我們的中醫學子去挖掘,去探索,去繼承,去發揚。
黃帝內經讀書筆記篇五
《黃帝內經》作為我國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巨著、中醫養生學之源的國學瑰寶,自古至今,引起了無數人對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內經》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讀,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過對《黃帝內經》的學習,對于其養生思想頗有一些體會。
現在,人們生活空氣污染、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里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多人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進而引發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現代疾病”,而且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養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何為養生,就是以自我調攝為主要手段,以推遲衰老、延年益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多種保健方法的綜合。 《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養生學之源,可見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就是說上等的醫生不是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要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對于未病先防,《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對外要適應自然環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襲;對內要調養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化,充分的體現了《黃帝內經》 “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兩個基本的觀點,也就是整體觀。
循自然界陰陽四時的規律?!秲冉洝诽岢觯骸疤鞙厝彰?,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也就是說人體必須“順其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周圍外界環境,使機體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以增進人體的健康。所以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律,其次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但順應自然規律并不是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質存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所以人體所需的飲食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正如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的人群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對驅除寒濕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適于生活在干燥環境中的人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各個地方特色的飲食。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同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冬季常吃紅炯羊肉、肥牛火鍋、涮羊肉等,有增強機體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飲用烏梅湯、綠豆湯等,有消暑解熱的作用,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生中的體現。
能,形體是本,神是生命活動及功用。所以《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靈樞·平人絕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不可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形體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礎,有形才有生命并產生精神活動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養形為養生之首要。生命在于運動,通過運動強其形,可以使人體筋骨強健,氣血經脈通暢,臟腑經氣充實,功能旺盛,氣血調達,通過“外煉筋骨皮”,由外至內,促使體內陰陽平衡,身體盛壯,但養形不能過度,過度了就會積勞成疾?!饵S帝內經》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形神共養是中醫學推崇的一種最高養生方法。《內經》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故能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