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總結
圍繞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問題進行的專門性總結,總結某一方面的成績、經驗。寫總結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工作總結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篇一
1、東南亞位于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
2、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區別:
中南半島:地形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季旱季);河流北向南流,水力豐富。
馬來群島:形崎嶇、多山嶺火山地震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為主;河流短小湍急。
3、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被稱為“火山國”。
4、東南亞地理位置重要性:東南亞處在亞洲與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運輸和航空運輸的重要樞紐,馬來群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聯結歐洲、印度洋沿岸港口與太平洋港口的重要航道。
5、富饒的礦產: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泰國天然橡膠和棕櫚油的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的石油,馬來西亞的錫都居世界第一位。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
6、海外華人的聚居地:
(1)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2)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區和島嶼的熱帶雨林地區則人口稀少。
(3)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4)我國被稱為僑鄉的是:廣東、福建。
1、新大陸:
(1)美洲大陸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分為北美洲和南美洲。
(2)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稱為拉丁美洲。
(3)美國、加拿大通行英語,為發達國家;拉丁美洲通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巴西)。
2、南北各異的自然環境:
項目北美洲南美洲
五帶中的位置:大部分在北溫帶大部分在熱帶
最長的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
最長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第四長)亞馬孫河(第一大第二長)
主要的氣候類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以熱帶雨林氣候和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面積的國家:加拿大巴西
主要人種:以白色人種為主以混血人種為主
國家類型:美國、加拿大是發達國家大多數為發展中國家
3、巴拿馬運河與蘇伊士運河的區別:
運河名稱聯系大洲(位置)溝通海洋
巴拿馬運河: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
蘇伊士運河:亞洲與非洲之間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紅海與地中海)
南美洲西部是安第斯山脈,東部是平原與高原相間分布。
5、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
6、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
7、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是:南美洲。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篇二
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一)
1.繼秦漢之后,實現我國第二次大規模統一的朝代是隋朝
2.開創“開皇之治”盛世局面的統治者是隋文帝楊堅
3.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在歷的作用是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
4.隋朝統一全國的時間是公元589年
5.開鑿京杭大運河的皇帝是隋煬帝楊廣
6.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時,最后一個滅掉的南方政權是陳朝
7.成為溝通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的是京杭大運河
8.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并鞏固自己的統治
9.京杭大運河連通了五大水系,由北到南依次是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10.京杭大運河的中心是洛陽
11.京杭大運河分為四段,由北到南依次是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12.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殺死,江都就是今天的揚州
13.京杭大運河的南北終點是余杭和涿郡
14.隋朝京杭大運河的主要功能是運輸
15.今天的北京,在隋朝時被稱作是涿郡
16.大運河的南端、在隋朝時被稱作“余杭”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杭州
17.隋朝滅亡的原因是隋煬帝的暴政
18.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淵
19.唐太宗李世民奪得政權的方式是玄武門之變
20.唐太宗李世民創立的盛世是貞觀之治
21.三省六部制中,負責起草政令的是中書省
22.李世民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原因是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
23.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法典是《唐律疏議》
24.隋朝建立、唐朝得以發展使用的制度有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
25.唐太宗時的諫臣,被唐太宗稱為一面“鏡子”的是魏征
26.三省六部制中,負責審核政令的是門下省
27.記錄唐太宗和他的大臣等議論古今得失的書是《貞觀政要》
28.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29.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納諫的根本原因是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
30.唐朝百姓不想服勞役,可以合法利用的方法是交納實物代替
31.三省六部制中,負責管轄六部、執行政令的是尚書省
32.唐太宗的名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根源是儒家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
33.武則天當皇帝后將國號改為周
34.武則天對科舉制度的創新貢獻是創立“武舉”和“殿試”
35.有“貞觀遺風”,被稱作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是武則天統治時期
36.武則天為提高庶族地主等新貴族的政治地位而編修的是《姓氏錄》
37.唐朝新發明的農業工具是曲轅犁和筒車
38.唐朝最鼎盛時期是開元盛世
39.唐朝時管理今天新疆的是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40.唐朝用于灌溉的工具是筒車
41.唐代制陶業的突出成就代表是唐三彩
42.被譽為開元前期“救時之相”的是姚崇
43.武則天時期對于整個唐朝的發展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44.唐朝用于耕地的工具是曲轅犁
45.武則天修訂《姓氏錄》后,排名第一位的姓氏是武氏
46.武則天的歷史功績是執政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47.開辟了“開元盛世”局面的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
48.被稱作是“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的是科舉制度
49.科舉考試中的常設科目有明經科和進士科
50.盛唐時期,從習俗風尚到思想文化體現出的特點是胡漢交融與中西貫通
51.我國是茶的故鄉,飲茶習俗風靡全國開始的時間是唐朝
53.唐朝時期,人們出行時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騎馬
54.科舉制度以前,選拔人才的主要標準是出生門第高低
55.周邊少數民族尊稱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56.唐太宗時期,前往吐蕃和親的女英雄是文成公主
57.科舉制度以后,選拔人才的主要標準是才能
58.唐朝時期,被稱為“吐蕃”的地方,就是今天的西藏
59.與文成公主和親的吐蕃藏族首領是松贊干布
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二)
1.我國歷第一位、也是一位女皇帝是武則天
2.文成公主入藏時,在位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3.被唐玄宗冊封為云南王的南詔首領是皮邏閣
4.唐玄奘將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弟子整理成的書是《大唐西域記》
5.“和同為一家”主要是指唐朝與哪個少數民族的關系?吐蕃
6.唐朝時,日本派到中國來的留學生被稱為是遣唐使
7.六次東渡日本,將佛法傳播到日本的我國高僧是鑒真
8.唐玄奘西天取經的目的地,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在唐朝時被稱作天竺
9.閻立本繪制的、描繪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求婚使節的人物畫是《步輦圖》
10.我國第一個將天竺佛教、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是玄奘
11.唐朝都城長安的城市建筑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宮城皇城外郭城
12.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時,唐朝的統治者是唐玄宗李隆基
13.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時,唐朝的統治者是唐太宗李世民
14.長安城內,百姓的居住區和商業區主要在城市的哪個部分?外郭城
15.我們今天將購物稱作是“買東西”,主要是因為唐朝時的商業區是東市和西市
17.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是《金剛經》
18.雕版印刷術發明的時間是唐朝初年
19.第一次將火藥的配方記錄下來的科學家及其著作是孫思邈的《丹經》
20.火藥的發明,與我國古代哪一項活動有關?煉丹
21.火藥開始運用于軍事的時間是唐朝末年
22.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單孔大石橋是趙州橋
23.被稱為“詩仙”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李白
24.被贊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為敦煌壁畫的象征的是飛天圖案
25.唐朝時,市場上出現的一種用于交易憑據的印刷品是印紙
26.唐朝末年,的印刷業中心是成都和洛陽
27.最初用火藥制造的武器叫做火箭或者飛火
28.趙州橋的設計工匠是李春
29.趙州橋的設計時間是隋朝
30.被稱為“詩圣”的現實主義詩人是杜甫
32.唐朝的樂舞《霓裳羽衣舞》的作者是唐玄宗李隆基
33.大型樂舞《霓裳羽衣舞》,主要是借鑒了哪里的音樂元素?西域樂曲
34.杜甫的詩歌大多聯系社會現實生活,因此他的詩歌被稱作是詩史
35.唐太宗李世民創作的大型樂舞是《秦王破陣樂》
36.孫思邈在我國醫學被稱作是藥王
37.有資格“雁塔題名”的人是新科進士
38.科舉考試時,明經科主要考察的內容是記誦儒家經典學說
39.我國規模、藝術成就的石窟是敦煌莫高窟
40.趙州橋現在我國的哪個地方?河北省趙縣的洨河
42.唐朝中原地區與少數民族貿易的主要物品是茶葉
43.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古代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京杭大運河
44.唐太宗手下的兩個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并稱為房謀杜斷
45.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的作者及書名是陸羽的《茶經》
46.唐朝時期采取的民族政策是開明民族政策
47.《秦王破陣樂》中的“秦王”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48.趙州橋的的建筑特點是單孔石拱
49.鑒真東渡日本后,定居的地點是日本奈良
50.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時的國際性大都市是長安
51.大昭寺門前的“甥舅會盟碑”體現的是唐朝與哪個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吐蕃
52.少數民族突厥的首領被稱作是可汗
53.生活在今天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在唐朝時被稱作是回紇
54.生活在今天東北地區的滿族,在唐朝時被稱作是靺鞨
56.唐朝時的畫家,開后世“寫意畫”之先河,被稱為“畫圣”的是吳道子
57.長安的外郭城內,百姓的居住區被稱作是坊
58.唐朝時,對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做出很大貢獻的少數民族政權是南詔
60.杜甫的詩歌中,反映復雜動蕩的歷史時代的代表作品是“三吏”“三別”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篇三
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1.原因: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重視農業生產,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得到恢復并有較大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2.概況
(1)耕地面積增加;對黃河、淮河等大河及大運河治理。
(2)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
(3)經濟作物的種植有較大發展,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
3.作用: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1.手工業發展
(1)清朝前期,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
(2)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等。
2.商業發展
(1)清朝前期商業發達,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
(2)出現了一批工商業市鎮及商業大城市。
(3)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商幫,如山西的晉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人口的增長
1.增長: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
2.問題: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開荒墾田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篇四
1、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中線垂直底邊,平分頂角;
2、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中線相等,并且它們的交點與底邊兩端點距離相等。
1、兩邊上中線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垂直平分底邊;
2、等腰三角形兩底角平分線相等,并且它們的交點到底邊兩端點的距離相等。
2、三角形中兩個角的平分線相等,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平分頂角、平分底邊;
2、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高相等,并且它們的交點和底邊兩端點距離相等。
2、有兩條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篇五
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1.政治腐敗:明代中后期,政治腐敗。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皇室內部又鉤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2.社會動蕩: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皇室、貴族等瘋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2)直接原因:陜西北部連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過程
(1)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1643年,李自成率軍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2)1644年,攻進北京城內,末帝崇禎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
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1.滿洲興起:(1)16,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
2.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后,明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轉戰各地,最后失敗。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篇六
1、都是數字與字母的乘積的代數式叫做單項式。
2、單項式的數字因數叫做單項式的系數。
3、單項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數和叫做單項式的次數。
4、單獨一個數或一個字母也是單項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單項式的系數是1或―1。
6、單獨的一個數字是單項式,它的系數是它本身。
7、單獨的一個非零常數的次數是0。
8、單項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運算,而不能含有加、減等其他運算。
9、單項式的系數包括它前面的符號。
10、單項式的系數是帶分數時,應化成假分數。
11、單項式的系數是1或―1時,通常省略數字“1”。
12、單項式的次數僅與字母有關,與單項式的系數無關。
1、幾個單項式的和叫做多項式。
2、多項式中的每一個單項式叫做多項式的項。
3、多項式中不含字母的項叫做常數項。
4、一個多項式有幾項,就叫做幾項式。
5、多項式的每一項都包括項前面的符號。
6、多項式沒有系數的概念,但有次數的概念。
7、多項式中次數最高的項的次數,叫做這個多項式的次數。
1、單項式和多項式統稱為整式。
2、單項式或多項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單項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項式。
(一)單項式與單項式相乘
單項式乘法法則:單項式與單項式相乘,把它們的系數、相同字母的冪分別相乘,其余字母連同它的指數不變,作為積的因式。
(二)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
單項式與多項式乘法法則: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就是根據分配率用單項式去乘多項式中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三)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
多項式與多項式乘法法則: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先用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乘另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平方差公式.兩數和與這兩數差的積,等于它們的平方之差完全平方式:.
1、如果兩個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稱這兩個角互為余角,簡稱為互余,稱其中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余角。
2、如果兩個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稱這兩個角互為補角,簡稱為互補,稱其中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補角。
3、互余和互補是指兩角和為直角或兩角和為平角,它們只與角的度數有關,與角的位置無關。
4、余角和補角的性質: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二、對頂角
1、兩條直線相交成四個角,其中不相鄰的兩個角是對頂角。
2、一個角的兩邊分別是另一個角的兩邊的反向延長線,這兩個角叫做對頂角。
3、對頂角的性質:對頂角相等。
4、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平行線的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2、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3、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1、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3、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篇七
1.單項式的定義:數或字母的乘積叫做單項式,單獨做一個數或字母也是單項式。
2.系數:單項式中的數字因數
3.次數:單項式中所有的字母的指數和
1.幾個單項式的和叫做多項式。
2.每個單項式叫做多項式的項。
3.不含字母的項叫做常數項。
項。
1.單項式和多項式統稱為整式。
整式的加減
1.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數也相同的項叫做同類項,幾個常數項也是同類項。
2.把多項式中的同類項合并成一項,叫做合并同類項。
3.合并同類項后,所得項的系數是合并前各同類項的系數的和,且字母部分不變。
合并同類項——去括號
1.如果括號外的因數是正數,去括號后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與原來的符號相同;
如果括號外的因數是負數,去括號后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與原來的符號相反。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篇八
1、人們把( 交通運輸 )形象地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2、現代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有(公路 )運輸、( 鐵路 )運輸、( 水路 )運輸、( 航空 )運輸、( 管道 )運輸。
3、我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之一是( 鐵路運輸 )運輸。
4、我國主要鐵路干線可以分為(南北 )干線和( 東西 )干線兩大組。
5、東西鐵路干線主要有三條(京包---包蘭線 )、( 隴海----蘭新線 )、(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
6、南北鐵路干線主要有五條( 京滬線) 、( 京九線 )、(京廣線 )、( 北同蒲-----太焦---焦柳線 )、(寶成-----成昆線)。
7、青藏線東起(西寧),西至( 拉薩 )。
1、(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農業的勞動對象是(生物),獲得的勞動產品也是(生物本身)。
3、農業主要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
4、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只有農業實現了現代化,才能說中國實現現代化。
5、我國四大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
6、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
7、我國東部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農業的南北差異明顯。以(秦嶺—淮河)為界,該線以北地區耕地多為(旱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以南地區耕地為(水田),主要種植(水稻)等。
8、走科技強農之路(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9、這里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這叫(宜林則林)。
10、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于耕作,這叫(宜糧則糧)。
11、這里牧草生長良好,適宜發展畜牧業,這叫(宜牧則牧)。
12、這里河湖較多,適宜發展漁業,這叫(宜漁則漁)。
1、工業也是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
2、(工業生產)包括開采自然資源以及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和再加工。
3、現代工業為社會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工具盒設備、原材料和動力等生產必需的(物質條件)。
4、目前,我國工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規模龐大)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
5、21世紀以來,我國加強工業研發,鼓勵加強工業研發,鼓勵技術創新,努力打造國產品牌,正在向(制造業)強國邁進。
6、我國的四大工業區(京津唐)、(滬寧杭)、(遼中南)、(珠江三角洲)工業區。
7、2010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為2000年的(7倍)多。
8、我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中)城市。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遠高于中、西部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成為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的地區。
9、我國的硅谷是(中關村)。
10、我國工業分布的基本格局:東部沿海地區工業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多;(西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少,分布稀疏。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篇九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推理的過程;
在具體的圖形中不重復,且不遺漏地識別所有三角形;
用三角形三邊不等關系判定三條線段可否組成三角形。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類
3.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的差小于第三邊。
4.高: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向它的對邊所在直線作垂線,頂點和垂足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5.中線:在三角形中,連接一個頂點和它的對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線。
6.角平分線: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的平分線與這個角的對邊相交,這個角的頂點和交點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線。
7.高線、中線、角平分線的意義和做法
8.三角形的穩定性:三角形的形狀是固定的,三角形的這個性質叫三角形的穩定性。
9.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
推論1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互余;
推論2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和;
推論3三角形的一個外角大于任何一個和它不相鄰的內角;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
10.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條邊與另一條邊延長線的夾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3多邊形外角和定理:
(1) n邊形外角和等于n·180°-(n-2)·180°=360°
4多邊形對角線的條數:
(1)從n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可以引(n-3)條對角線,把多邊形分詞(n-2)個三角形。 (2)n邊形共有n(n-3)/2條對角線。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篇十
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過著游牧的生活。12世紀時,部落之間頻繁發生戰爭,人們盼望草原統一,結束戰爭。
2.統一:12,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二、蒙古滅西夏與金
1.滅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領軍隊滅西夏。
2.滅金:1234年,蒙古滅金。
3.攻宋:金滅亡后,蒙古軍隊南下進攻南宋,雙方之間的戰爭前后持續了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71年,改國號為元,后定都大都。
2.統治: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
3.統一: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國的統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