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自賣自夸的感悟說說精選三篇
對于這篇文章我有話要說心情隨筆
《讀文斎》是我喜歡的站之一,它嚴謹認真地審稿發稿、評議打分、評獎公示、推薦美文的工作規范有序,得到了廣大文友及專家的好評。年后,我向該網站投的一篇文章《兩種不同的春節體驗》,被編輯老師評了【第9句】:9分,并引發不少好評,讀者點擊率目前已達千人。為此我高興了好一陣子。勉勵自己要用心寫好每一篇文章,爭取贏得讀者喜愛和專家的肯定。
4月初,我向該網站發了一篇《視覺飛揚 情滿松江》的散文,自我感覺良好,估計應該有比較好的反響。然而,在編輯寄語一欄里,僅留下劉彤嫻老師的評語:“說實話,這樣的散文,若干年以后再讀,是有歷史的厚重感在其字里行間的。可惜了,讀文齋內少有慧眼??!”。當我讀過這段文字后,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劉老師獨具慧眼,力挺此文,并寄予高度評價,且對該文章沒有給予關注和好評表示遺憾和嘆息。我被劉老師的敬業精神和敢說敢為的膽識勇氣所震撼!心中充滿深深地感激和敬意。本想馬上回復表示感謝,細思后決定,應該有一個書面的'呼應更為恰當。
劉老師肯定《視覺飛揚 情滿松江》一文,是有歷史的厚重感在字里行間的。我認為:這是在認真審讀作品過后精辟準確的點評和褒獎。作為本文的作者,我有話要說,想就此展開分析和研究。不當之處望廣大文友和老師斧正。
《視覺飛揚 情滿松江》既是文章的標題,又是該文的意境。通篇充滿著正能量,3000來字的篇幅,裝下的是一篇大題材容量的文章。
文章開頭就埋下了兩個伏筆和懸疑:一是很想見見這位邀請我的人、少年時期的玩友現在混的怎樣?二是想看看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這所藝術青年仰慕的大學到底好在哪里?
整篇文章圍繞著兩條線展開。一條是宏觀的粗線條:視覺飛揚。高起點、信息化、按國際藝術名校標準新建的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到底是個什么模樣?文章把讀者帶進校園,去參觀,去聆聽、去感受、去體悟。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推進和變換,校園面貌逐漸清晰:花團錦簇、綠草茵茵;恢弘壯觀的“眼睛樓”、隨處可見的雕塑、美術館、清澈湖水中游弋的黑天鵝、徽派建筑風格、教工文化休閑娛樂的“教工之家”,等等讓人目不暇接。學生在風景寫生;3D打印室、教工飲食就餐的大食堂,客人與主人共同品嘗一頓免費的自助餐等等,每一處都歷歷在目,可圈可點。確實有和普通名校不一樣的特色和風貌。
第二條是微觀的細線條,深情厚誼。對人情世故的探秘和感知。本文敘述了主人公葉蘋院長與昔日同學、老鄉的深厚情感;有表現葉院長與同事、教師及普通員工的和諧關系、還有他對藝術的不懈情懷和生活情趣的感悟:特別是當他向我們介紹自己親身見證和參與新校創辦、建設、發展的經歷過程時,喜悅和自豪溢于言表,從中可以看出他對學院刻骨銘心的感情。尤其讓我感動的是,他工作繁忙,還反復囑咐我常去學院走走,聊聊天、看看書、看看展覽、散散心。我知道,他是擔心我退休生活孤獨。
葉蘋院長作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的行政管理者之一,上海復旦大學知名教授、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引領者,世界QS大學學科排名100強的學科帶頭人,教師員工、學生心目中的好領導、好老師。他知性重情,外秀內斂。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有一大批這樣的好老師好領導,是國家教育的希望之所在。然而,知道他兒時經歷的我明白,葉蘋是一位有故事的人。凡此種種,難道還不足于說明該文的厚重感嗎?
本文在語言上自然樸實、情真意切,在結構文體上散而不亂,層次清晰、主次分明、敘議結合、情景交融。用《》編輯的話說:“文章語言生動,感情豐富,讓讀者浮想聯翩”。我這樣說,恐怕有老王賣瓜自賣自夸之嫌。好在網上文章還在,有興趣的文友和老師不妨打開看看,特別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讀文斎》雖沒有對本文打分和熱評,但在獲獎排行榜中《視覺飛揚 情滿松江》還是赫然在目。莫不是劉老師的評語起了作用?
《》在該文發布的第一時間,就報告我獲獎的信息,并通知我兌現獎金(不多,只是意思意思)。當然,也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成功,我在《讀文斎》就有多篇文章遭遇退稿。作為業余作者我,自然榮辱不驚,理性淡定的對待,總結經驗,加強學習,不斷提高。
我以為:網絡文壇不僅是文學作品交流發布的平臺,還應該成為學術探討的陣地。目的是濃厚創作氛圍,提高廣大作者和讀者的寫作水平和鑒賞能力,從而激勵更多的人投入到寫作中,去描繪、去歌頌火熱幸福的美好生活,我期待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我有話要說作文300字
教師節的晚上,我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家,因為考試不太理想,所以和媽媽發脾氣,媽媽叫我幫她洗碗,我大叫說:“今天是我的生日,還要我洗碗!”媽媽第一次看我那樣生氣,沒有出聲,只有把眼淚往肚子里吞,后來,我的心平靜下來,我哭了!我恨自己剛才為什么那么不孝順?我好想和媽媽說:“媽媽,對不起,都是我不好,請您原諒我!”我靜靜的走到媽媽身旁,看到媽媽滿臉的'淚水,忍不住放聲大哭,連著好幾句不清楚的對不起,沒想到,媽媽卻低聲的說:“知道錯就好!”這句話更令我感到愧疚,為什么我要這么不懂事,我好后悔,我悄悄的回到房間,一直反省自己,后悔!后悔!內心充滿著后悔,不知道過了多久,我睡著了,迷糊中感到一雙溫暖的手,輕輕的將我抱到床上,不知不覺中我又繼續睡著了。
我想和媽媽說的話,雖然沒有說出口,但它還是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靈中。
心情隨筆 對于同學的感慨
一場繁華一場散宴,一場喧囂一場靜謐,一場熟悉一場陌生,一場陰天一場晴天……
同學,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似乎一旦習慣起來便也不在乎失去什么……
曾經懷著同個夢想在同個屋檐下激昂文字,指點江山,曾經為一場戰役站在同一條戰線拼搏,曾經自然地在一起談天說地,曾經為一場辯論會爭得臉紅耳赤,曾經為某個同學打氣加油,曾經一起無拘無束地玩耍,曾經坐在一個教室里表演自己的才能,曾經談論某個明星卻扯到月球上……
記得有一天,初中的班主任對我們說:“你們雖然現在在同一個教室里學習,但是十幾年后你們會發現你們的身份多不一樣,你們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因為每個人都會朝不同的路去發展……”
我曾半信半疑,但是僅【第3句】:四年的時間就驗證老師的這句話。二年不見,每個同學變化真是太大了。
見面,有的只是微微笑、問問候,曾經最哥們的,如今也是幾句家常話然后就冷場了;曾經認為是最內向的女生,如今超級開放,一時間真難以接受;曾經默默無聞的,如今當上了組織者。
還在讀書的,就還是一臉書氣,在工作的,走出社會,難免變化最大,說幾話,做起事來也游刃有余。男的豁氣,女的打扮得潮流。走藝術、走廚師、走不同職業的',跟專業人士接觸多了,也有個樣子了……
同學?越來越陌生。一股濃味的"滄桑"感啊!
曾期待的美麗,已經逝去了。沒有雜念,就像雨后的陽光那么澄清……
同學不在為同學,有的只是見面時笑笑點點頭的“擦身而過”,我們之間,不可逾越的跨溝在擴大……
關于我們的過去已走了,如今朋友變成同學,同學變成打打招呼的認識人,其中多少感慨啊……
世事無常,變化萬千,情往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