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艾葉外形的句子集錦70句
又是艾葉飄香時散文欣賞
后來長大了,又學了中醫專業,所以對艾葉更有了濃厚的興趣和感情。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南方人端午時除了插艾,還會插菖蒲。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艾草還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艾糍粑。就是用清明前后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紅豆沙、綠豆沙及白糖、蜜棗等餡料,再將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至今還會在春季采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辛溫、味苦,入脾、肝、腎經。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
關于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草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
民間用艾草治病的土方、驗方更是枚不勝舉。比如:艾草加姜可治風寒感冒、關節病、類風濕、咳嗽、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又如:艾草加紅花可改善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循環不好,手腳麻或瘀血。再如:艾草泡腳加鹽適用上焦有火,經常眼紅、牙痛、咽喉痛、氣躁心煩、上火下寒、腳腿腫脹。艾草加花椒20粒,適用腳汗、腳臭、腳氣、溫疹。等等。
而今,又是一年端午節。這飄蕩了幾千年的艾香,還是那樣濃郁,那樣綿長。
又是茶葉飄香時-散文欣賞
昨晚,在這個繁華的都市雨夜里,我竟清晰地聽到了一種鳥的叫聲——“乖乖寶”。鳴聲清脆、溫情,在我心中蕩起了一圈圈漣漪。
這是怎樣的一種久違,那是采茶時節老家屋后小山上常聽到的一種鳥鳴。我已七八年未聽到,是否它也飛到了這個城市來?窗外的風吹過,似乎遠遠地帶來茶香入鼻,沁人心脾。我手拿玻璃杯,在杯中放下從老家帶來的綠茶,倒下開水,看著茶葉在杯中翻騰,思緒也跟著飄遠。
老家在皖南農村,那是個山青水秀的地方。清明谷雨前后,農村里非常忙碌。尤其是采茶的時候。我們村的茶園就在屋后的小山上。到采茶的時候,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會背著茶簍,拿著扁擔,帶著自家泡的茶水和一些點心一起到茶園里去。
這時候的山上已經是一片桃紅柳綠,鶯歌燕舞了。整個茶園就象一塊綠翡翠,那翠綠的嫰芽在翡翠中閃閃發光。采茶人陸續上山了,茶園里開始熱鬧起來,鄉親們見了面都會親切地打招呼,問個家長里短,聊些農作生活。男人們會遞給彼此一根煙,不分好差,都自然地點上,悠閑地吐著煙圈。有些老農還把自家養的牛也牽來了,拴在茶園旁邊,牛兒自由自在地啃著草,悶了的時候還“哞哞——”地叫著。談話聲、嬉笑聲、采茶聲,在茶園里回蕩著,連飛過的鳥兒也都棲息在枝頭,駐足觀望。有一種鳥常在茶園附近叫,人們很少會看到這種鳥,我也不知道它具體叫什么名字。它的叫聲很特別,很像人說的話,用家鄉話翻譯歸來就是“乖乖寶”的意思。我想一定是在贊美勤勞的.家鄉人民吧!
茶園里不僅聲音豐富,而且顏色鮮艷。四五月的天空湛藍,陽光溫暖而不強烈。大面積的綠色里,人們頭上帶著青色斗笠或各色草帽,身上穿的襯衫更是五彩繽紛,連同那些精致的采茶簍,也是五顏六色。如同一塊綠毯上鑲嵌著各色小花,看起來是那樣和諧優雅。
大人們在茶樹旁采茶葉,他們或蹲著或坐在隨身帶的小矮凳字上,婦女們靈巧的雙手在茶枝上翻飛,她們的技巧熟練,盡顯采摘絕招,嫩綠的牙葉在竹籃里打滾,不一會兒就滿滿一籃了。相比之下,男人們的動作有些遜色。但他們陪著小孩、妻子聊天,也讓單調的采茶顯得多姿多彩。小孩子一開始都會很認真地采上幾分鐘,但過了新鮮勁兒,他們就想著去玩了,大人們也不會責備。于是,他們開始四處奔走,邀上伙伴去掏鳥窩,找野果,采野花。等玩累了,就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吵著喝水、吃點心。茶園這一天無疑成了他們的樂園了。
傍晚時分,鄉親們幾乎把茶葉采完了。遇到沒采完的,不等主人開口,鄉親們會主動過來幫上一把。主人也會感激地把自己帶的點心分給大伙,以示感激。山間的小路上,鄉親們三五成群,或肩挑茶草,或手拿工具回家了。年輕的媽媽、年幼的孩子還帶著剛采的映山紅、馬蘭花。山腳下已經炊煙裊裊了,美味可口的農家飯菜在等待忙碌了一天的人們。
茶草經過手炒或機器炒就制成了茶葉。新茶的顏色碧綠,形狀卷曲,香味很濃,給人一股清新的感覺。熱情的家鄉人誰家有客人進門,總會拿出最好茶葉,給客人沏茶。
此時,杯中的茶葉已經完全展開,茶水中也透著碧綠,飄著香氣。我端起玻璃杯,慢慢品嘗,連同那淡淡的鄉思。
又是棗花飄香時散文
喜歡棗樹,在屋后的院子里,種著幾株棗樹。如今,棗樹都已高高聳立。棗樹不愛張揚,總要待暮春才發新葉;滿樹翠綠時,不是清香撲鼻,你就根本感覺不到她正開花時,那花密密的分布于枝葉間,一粒一粒的,嫩綠泛黃極不顯眼。
我喜歡棗樹,也喜歡詠棗的詩句。白居易的《杏園中棗樹》一詩好,“人言百果中,唯棗凡且鄙。皮皴似龜手,葉小如鼠耳”,“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等詩句,描述得真;美得也實。王安石的《賦棗》好,“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我以為詩句是托物寄情,“美”與“良”不止是頌棗,更多的恐怕是抒寫詩人的志向。
又到夏初,正是棗花飄香的時節。每到這時,一有空閑,總愛到院子里看看。棗花的清香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這時,最易讓我想起小時候吃棗的事。
我舅家那里到處皆棗,成片成片的棗園。小時候,每到暑假后期,臨近開學之前,大概是棗子成熟的時候,我就要到舅舅家玩上幾天,說確切點,就是要去舅舅家吃棗子。印象中,每次去,都能盡飽口福。那里的棗,一色的“珍珠棗”,果小核微,清脆香甜可口。到打(收摘)棗時,人們準開恩,誰家的小孩都可上樹吃棗。記得,那里的棗園中,棗樹大棵的居多,那大棵的'棗樹,枝干遒勁蒼黑挺拔,堅實柔韌又少棘,是屁孩們極愛攀援的,樹干往往被屁孩們爬得溜光。我們爬在樹上吃棗,吃得十分盡興;爬在樹上玩樂,玩得也十分過癮。
多少年來,時常回味小時侯的那種“盡興”與“開心”,更于心底感激那些淳樸厚道的棗園農人。我把這些視為美好的記憶,多年后,在自己的庭院栽種棗樹,除了緣于棗樹的含蓄,就是緣于這美好的記憶。
又是蠶豆飄香時散文
立夏時節吃蠶豆,對于生活在江南的人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既是對過往經歷的一番回味,又是春天一份美麗的田野風味,回報過往歲月付出勞動的人們。
今天,物質豐富的時代,對年輕人來說,吃蠶豆是一件非常小的事,而且,對于現今的小年輕來說,他們根本不想吃來自田園的蠶豆,只當作時令的一種點綴食物,偶然來一個淺嘗而已。
而對于我們這些60后來說,蠶豆,作為一個立夏季節食品,在特殊年代,擁有別樣的感情,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讓我想起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鄉下度過的一些日子。
當時,我們浜,有戶上世紀60年代上海下放過來的夏姓人家,他的兒子,跟我同齡又是同學,他特別會制造一些新鮮的吃法,在蠶豆的吃法上,跟我們農家的孩子不一樣。
他將采摘下來的蠶豆,剝掉上面的皮,然后,將剝出來的蠶豆板,放入油鍋內炸成金黃色,放入一些鹽,那個味道著實讓我們同浜的小朋友大喊——“好吃”,追著他討一點油炸豆板品嘗一下,因為這個緣故,夏的兒子在我們的同浜小朋友中,是非常有人緣的。
當時一般的家庭,大人是不允許小孩在油鍋內炸豆板的,因為這樣要多耗菜油,在那個特殊年代,菜油是按人分配的,往往一個人一個月的配制是非常少的,如果平時不節約,往往月底就沒有菜油吃了。
上世紀70年代,以生產隊為單位,每到立夏前后,我們一起在大隊念小學的鄰居校友,會一起上學,放學后一起回家,男孩會在路上,采摘幾片蠶豆的葉子,撕開葉子的一部分,只露出白色的一層膜,將膜放在嘴邊吹吸,會發出非常剌耳的響聲,招來同伴及路人的注意,而女孩子會在岸邊,仔細查看蠶豆苗,采摘一些發育不正常的豆耳朵,放進自己的口袋,回家再賞玩。
蠶豆花開的時候,多種色彩的組合,非常吸引的人眼球,同時也會引來蜜蜂的關注與穿梭。
等到蠶豆成熟時,生產隊會分給每戶人家一些青蠶豆結。那也是我們童年最開心的時節之一:用麥秸編成四方體的框,框內放入已經煮熟了的青蠶豆,然后,手拿著蠶豆框,來到生產隊的曬谷場地上,約上幾個小伙伴一起玩,一起吃蠶豆,歡聲笑語、蠶豆清香混合在一起,興趣來時,又會一起玩官兵捉強盜的游戲……
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一件讓人意想不到與蠶豆有關的事,在一個叫做對泥浜的李家頭發生了。
記得那時我正在大隊念初中。
一天,平時一直準時來校的同桌保金,今天不來上學,又不請假,詢問他同一個小隊的的秀發,才知道,他家出大事了,保金的父親死了,是怎么死的,秀發一時也說不清楚。
我放學回家,從大人的口中才知道,保金的父親,身高【第1句】:80米的老李,自己生了四個兒子,而且,每一個小孩子之間只差了二三歲,生活過得非常艱難。
當時的政策,戶口將一個人牢牢地控制在一個地方,農民只有在生產隊里出工掙工分,才是正當合法的,不許農民搞其它的經營活動。
保金家,他爸老李上有老人,下有四個還沒有成年的男孩子,靠生產隊的勞動掙工分,雖然拚命干活,依然無法讓一家人吃得飽穿得暖,往往到年底一結算,總是一個透支戶,靠生產隊透支過年關。
一個晚上,老李吃過晚飯,與自己的夫人聊天。夫人阿珍說,老李啊,你看看,我們的老大已經15歲了,由于吃得差,個頭比別人家的同年孩子小,你得想想辦法啊。
老李抽了一口雄師香煙,嘆口氣說,這一家人,靠我們兩個大人掙工分,在自留地上雖然種了菜,但由于自留地不大,又不允許將種的'菜上街換錢,做人好難啊1阿珍,讓你受累了。阿珍聽到此言,也只得不再說什么。
老李實在也想不出特別好的辦法,就趁幾個孩子睡覺了,跟老婆商量,晚上出去到生產隊田里面,采摘一些新蠶豆回來貼補家里的飲食。
老婆一看自己的幾個兒子,又看看老李,也不說反對的意見。
于是,晚上,老李就悄悄去小隊田里,采摘一些蠶豆之類的植物,第二天就給幾個孩子煮了一下,讓他們吃個痛快。
剛開始隊里沒有人覺察,后來老李又增加了采摘的頻率,這樣一來,有些生產隊的社員,就向隊長匯報了老李偷摘生產隊蠶豆的情況,隊長就登門向老李做思想工作,老李口頭向隊長表示了改正這個錯誤,但后來,經不住家里幾個孩子要吃蠶豆的呼聲,老李的毛病又犯了,這讓生產隊長很惱火,并將知道的情況,向大隊書記作了報告。
就這樣,一件非常小的事情,經過這一程序,就變成了大的事情,老李在生產隊的會議上,被作了一個點名批評,并要求在生產隊會議上作出深刻的檢查。
就這樣,一個身高【第1句】:80的鄉下漢子,遇到了生活中的突然變化,本來就不善言辭的老李,變得更沉默寡言,生活的重壓再加上精神上痛苦,讓老李徹底變了一個人。
不久之后,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高個子老李,用一個繩子,在自己的西廂屋內,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歲數還不到40歲。老李這一走,讓自己父母,失去了兒子,讓妻子,失去了依靠的丈夫,而讓自己的四個兒子,成為沒有父親保護的孩子!
去年冬天的一個傍晚,我正在市區的新華路上行走,老李的大兒子保金,開著電瓶車從我的身邊走過,叫了我的名字,我連忙回頭一看,是保金同學。兩人就暫時停下腳步,來到馬路邊人街道上,聊起了家里面的情況。
保金說,自從父親不幸去世后,基層組織作出了一些規定,救濟我們家……。
現在老家也要拆遷了,可惜父親死得太早了,沒有看到四個兒子長大的日子,我們兄弟四個都學了泥水匠,先后都成了家。經濟政策開放之后,我們兄弟努力掙錢,現在生活都不錯。
你母親大人還好吧?我問道。“噢,已近八十了,身體依舊還好!”
“那你的小孩多大了?”我問保金。“已經27歲了,孫子已經3歲了。”保金回道。噢,“真的恭喜老同學了!”
“老同學,有空到我家來坐坐,叫嫂子孩子一起來。”保金熱情地說。
我爽快地說:“好的,到時我會打電話給你的,來看看你家的巨變!”“一言為定”,“好的,一言為定!”
又到蠶豆飄香時,那上世紀七十年代鄉下的一些小事,至今想來依舊是那樣清晰,特別是保金家中的突變之事,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今日想來,依然讓人實然顫抖并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