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黃鶴樓作者是誰(登黃鶴樓原文及翻譯賞析)
《黃鶴樓》是崔顥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之佳作。前四句寫登臨懷古,后四句寫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是崔顥的代表作,據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李白登黃鶴樓本來想題詩,但看到崔顥的這首詩后停筆不作,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許是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而李白的確曾兩次作詩模擬這首詩的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于崔顥這首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也明顯模擬此詩。論詩之人也對崔顥這首詩贊譽有加,如嚴羽《滄浪詩話》里說:“唐人七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崔顥的《黃鶴樓》名氣一大,黃鶴樓這個景觀也隨之享譽后世。
黃鶴樓在武昌黃鶴山上,相傳有仙人乘黃鶴過此,首聯融入了仙人乘鶴的傳說,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接著寫站在樓上觀望,水天相接,白云悠悠,隨著視野的廣闊,景物宏麗闊大,詩人的心境也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思緒牽回到現在,物是人非,鶴去樓空。詩人登高遠望,浮想聯翩,詩篇中前四句從傳說著筆,引出內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鶴遠去,仙去樓空,唯獨留下天際白云,千載悠悠。這里既含有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有隱隱露出黃鶴樓莽蒼的氣象和凌空欲飛,高聳如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鶴的優美傳說,更給黃鶴樓添加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想。詩人巧妙的運用“仙人乘鶴”的傳說,從虛處生發開去,從而讓詩篇產生了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
接著寫實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彌望:晴朗的江面,漢陽地區的綠樹分明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生長得十分茂盛。眼前的勝景明朗開闊,充滿勃勃生機,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靄襲來。崔顥南下漫游,離家日久,面對著沉沉暮色,浩渺煙波,自然產生思鄉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使人縱筆順勢一路寫去,既表現了作者豐富復雜的內心感受,又展示出黃鶴樓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變化著的感情和變化著的景色,構建出優美動人的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藝術境界。
崔顥的《黃鶴樓》可謂在藝術上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故被后人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