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你對知音的了解合集100句
《知音》的閱讀題及答案
約翰?貝里不知是出于個人的愛好還是生計的必需,小個子提琴手魯道夫總是獨自駕小船在斯堪的納維亞①漫游,在那些小小的海港城市里舉辦個人音樂會。如果能找到伴奏者,那當然好;沒有的時候他就演奏一些不需要伴奏的作品。偶爾他特別想要鋼琴給他伴奏,他就在腦子里想象一架。這樣,即使沒有鋼琴在眼前,他也可以把為提琴和鋼琴譜寫的奏鳴曲一口氣拉下來。
有一年,魯道夫跨海到了冰島,沿著嶙峋的海岸,在一個個小城鎮里做巡回演出。這是一塊威嚴、冷峻的土地,可是這里的人民卻從不忘卻好客的規矩。因為他們知道,也許某一天上帝也會使他們變成身在異鄉的陌生人。魯道夫的聽眾并不太多,就是在他演奏得格外出色的時候,他們也往往不動聲色,呆坐在那里,瞧著這位小個子琴師鬧騰一番,(1)最后表情莊嚴地返回家中,像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誨。不過他們是付錢的。
一次,魯道夫又駕起他的小船,從一個小城出發到另一個地方去。忽然東北方的天空變得昏暗嚇人,一場暴風雨就要降臨冰島。這時他正繞著一個荒涼、險峻的海岬航行。他打開地圖,發現最近的港口也要半天的航程才能到達。他開始憂心忡忡起來,但忽然發現離岸邊不到一英里的地方有個小石島,島上有座燈塔。他吃力地把船靠上小島。燈塔下面是峭壁,巖石中開辟了一段臺階,拾級而上,便可以到達上面的燈塔。在飛渡的亂云的背景下,有一個人站立在高高的崖頇上。
“歡迎您!”聲音在峭壁間轟鳴著,給像要把小島席卷而去的波濤增加了聲勢。
天很快就黑了下來。小島的唯一的主人帶著來客順著螺旋型的樓梯爬上燈塔的三層,然后就忙著去做應付暴風雨的準備了。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看守燈塔。燈塔終年光華不滅,雄視著整個這一片海域,一絲不茍地向過往這片海域的船只傳遞著莊嚴的、無聲的信息。
守燈人是個魁梧的老人,花白胡須垂在胸前。他的行動遲緩,笨重,不慌不忙,他在自己的獨小的天地里,有條不紊地做著一切。他不大講話,比起其他那些構成他生活內容的因素——海洋、暴風,他平和的.內心和那狂暴的外部世界形成對照。
簡單的晚餐之后,兩人對坐著,各自想著對方的存在。燈塔在頭頇上熠熠閃光。咆哮的風浪一下一下重重地撞擊著燈塔的墻壁。為打破僵局,魯道夫請對方抽煙,又忽然覺得這多少顯得幼稚。老人微微笑了笑,搖頭表示拒絕,好象他對鞭長莫及的東西沒有任何企求。他坦然地坐在那里,沉思著什么,一雙勞動的大手放在張開的兩腿上。
魯道夫覺得,守燈老人一定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窗外那撞擊著燈塔的驚濤駭浪,但他對這太熟悉了,好像什么也沒發生,好像他的心跳和血液的不自覺的流動。盡管老人表面上對客人彬彬有禮,但實際上已經把魯道夫神不知鬼不覺地變成了他的世界的一部分。
魯道夫慢慢從老人嘴里得知了一點點他的身世。八十三年前他就在這座燈塔上出生,當時他的父親也是守燈人。教他讀《墨經》的母親是他所認識的唯一的女人。他每天讀《圣經》,再沒有其他書可看。 當音樂家的魯道夫也沒多少時間讀書,但他畢竟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他彎下腰,從琴
盒里取出他那把心愛的提琴。
“您拿那家伙干什么用?”老人問。
起初魯道夫以為主人在開玩笑,但看到對方泰然的表情,他才知道并非如此。
老人甚至絲毫沒有表現出對樂器的好奇,而只有對他,包括他的那件“家什”在內的整個人的興趣。在平時,魯道夫決不相信有人居然不知提琴是何物。而現在他不想笑。他只感到世界太大、太深不可測,而自己太渺小,能力太有限。
“我用它來搞……音樂。”他結結巴巴地低聲說。
“音樂?”老人緩緩地說,“噢,聽說過,可是沒見過。”
“音樂不是看的,是聽的。”
“啊,對了。”老人同意道,話音里不無謙卑。這也是造物的一部分,世上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神奇之處。萬物促使人們去永無休止地認識世界,每件事物在它的稍縱即逝的短暫存在中,給人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光輝,老人的灰眼睛睜得大大的,注視著這位瘦小的提琴手,使他感受到了一個人所具有的全部存在價值。
風雨,燈塔和老人突然使魯道夫興奮起來,使他內心充滿了冷愛之情,賦與他一個比他自身大無窮倍的廣闊空間。他想為老人創造出一個烈火與繁星的杰作。他站起身,揚起琴弓,在濤聲的伴奏下,演奏起來一一貝多芬的克魯采爾奏鳴曲。
分分秒秒在琴弦上流淌,一瞬間等于創造那個烈火與繁星的世界的數日:騰騰噴向天空的生命之火,緩緩注入心域的萬物之泉:驚雷的吶喊,軟風的撫慰:情感博斗的波峰浪谷、世界的大同、人類崇高精神光輝下的燦爛諧音……魯道夫從未演奏得如此爐火純青,也從未得到過這般不同凡響的伴奏。海浪和暴風用巨大的手指敲擊著塔樓,熠熠的燈塔自信地持續著一明一暗的循環。最后一聲音響消失了,魯道夫把頭垂在胸前,大口地喘著氣。大海在小島周圍翻騰著,咆哮著,像鼎沸的人聲,在給他喝采。(2)
老人自始至終都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寬大、粗糙的手放在犬腿上,低著頭,使勁地聽著。曲終許久,他依然靜靜地坐著。然后他仰起臉,平靜地、顯得很有鑒賞力地抬起手,點點頭。
“對,一點不假。”他說道。
注:①斯堪的納維啞存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包括挪戚和瑞典,文化與政治上也
包括丹麥,有些人認為芬蘭和冰島也屬于斯堪的納維亞。
【第16句】:結合全文,文案題目“知音”的含義。(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句】:第一節中畫點文案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句】:文中倒數第3節畫波浪線文案用形象的語言詮釋了克魯采爾奏嗚曲。用4個形容詞概
括這首樂曲的情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9句】:賞析文中畫線的文案。(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句】:結尾一句“對,一點不假”指什么不假?評家認為這句話十分精彩,文案它的精彩之處。
(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句】:以下對文章的理解賞析,有誤的兩項是( )( )(4分)
A.本文的的兩個人物無主無次,人物塑造的重點不在于人物的性格,而足著力突出 兩個人物的巨大差異。
B.“風雨,燈塔和老人”使魯道夫決定演奏克稻采爾奏鳴曲,是因為環境和老人構成的氛圍 ,符合這首樂曲的情調。
C.文中的兩個人物有著共同的品質——堅守。提琴手魯道夫雖然不被人理解,但仍 堅持傳播藝術的種子;燈塔老人忍受著孤獨寂寞,堅守燈塔,為這片海域的船只
傳遞信息。
D.文中的守燈塔老人與第二節中的聽眾是同一形象的人物,之所以被詳描細寫,是因為特殊的身世和生活環境使他的形象更為突出,成為典型人物。
E.文中的提琴手魯道夫和燈塔老人,很像中國古代的俞伯牙和鐘子期,兩個人相遇后,很快成為知音。
試題答案:
【第16句】:所謂知音,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題目知音應理解為加引號的,所謂的知音。燈塔老人根本不懂音樂,燈塔老人最后的評價貌似知音,實際上并非真正的知音;提琴手魯道夫也不是孤獨的守著燈塔的老人的知音。(2分)
【第17句】:表明他的演奏技巧嫻熟。為下文聽眾的表現做說明性鋪墊,即他演奏得格外出色,但聽眾聽得不動聲色,不是演奏者拉得不好,而是他們不懂音樂,自然不會知曉小提琴手的水平。為表現小說的主題埋下伏筆。(意思對即可,3分)
【第18句】:熱烈(熱情)、沉靜(舒緩、靜靜)、激越(激亢、激烈)、輝煌(華麗、燦爛)(4分)
【第19句】:①這句話主要描寫聽眾聽小提琴演奏時的反應。“演奏得格外出色”與聽眾“不動聲色”、“呆坐”形成鮮明的對比,“鬧騰”一詞用語幽默。它一方面傳神地表現出小提琴手賣力、酣暢淋漓的演奏;另一方面又暗示聽眾不懂欣賞,從外行的角度來看待演奏者的表演,認為琴師的出色演奏是“鬧騰”,凸顯出雙方在藝術感受與欣賞方面的巨大差異。(2分)
②第一句話從正面對魯道夫進行描寫,表現了魯道夫酣暢淋漓演奏后的激動與疲憊。第二句話運用比喻手法既形象地表現出暴風雨中大海的洶涌澎湃,又從側面表現了魯道夫演奏的精彩。(2分)
【第20句】:①老人話中的“不假”,應是指“音樂不是看的,是聽的”或“這家伙(提琴)”是用來“搞音樂的”。2分)
②這句表意含混的話,出人意料,引人思考。老人疑似聽懂了演奏,成為了知音,但前文中的鋪墊 (老人閱歷簡單,遠離人群,認知水平低于一般人),又決定了他不可能理解這樣的作品,他理解的只能是簡單的問題,于是這個“知音”與演奏者的巨大差異,就構成了黑色幽默,從而突出了主旨。(2分)
【第21句】:C、E【解析】C.文中沒有刻意表現這樣的性格。E.俞伯牙和鐘子期是真正的知音,燈塔老人與提琴手魯道夫則是帶引號的知音。(4分)
知音閱讀答案
有些人心靈達到某種難覓知音的境界,而倍感孤獨。小編整理的知音閱讀答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知音
《列子》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閱讀問題
【第1句】: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峨峨兮若泰山。 (2)洋洋兮若江河。
(3)卒逢暴雨。 (4)乃援琴而鼓之。
(5)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 (6)吾于何逃聲哉?
【第2句】:翻譯文案“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譯文:
【第3句】:你有知心朋友嗎?請以“知心”或“知音”為題寫一段話,記述你們的交往情誼。
參考答案:
【第1句】:(1)高聳的樣子(2)寬廣的樣子 長江與黃河(3)同“猝”,突然(4)拿,拿過來(5)就,馬上;窮盡,完(6)隱藏
【第2句】: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嘆到:“您欣賞琴曲的.能力真好啊!真好啊!您用心想象琴曲中的一切,就跟我心中想的一模一樣。我怎么能在琴聲中隱藏自己的一切呢?”
【第3句】:開放題
《知音》閱讀答案
做閱讀題,考生要處理好理解與速度的關系。答題時要力求情緒平穩,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影響理解的準確性;不要拘泥于一詞一句的理解;不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復讀,影響閱讀速度。
知音 《列子》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第1句】: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峨峨兮若泰山。 (2)洋洋兮若江河。
(3)卒逢暴雨。 (4)乃援琴而鼓之。
(5)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 (6)吾于何逃聲哉?
【第2句】:翻譯文案“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譯文:
【第3句】:你有知心朋友嗎?請以“知心”或“知音”為題寫一段話,記述你們的交往情誼。
《知音》閱讀答案
【第1句】:(1)高聳的樣子(2)寬廣的.樣子 長江與黃河(3)同“猝”,突然(4)拿,拿過來(5)就,馬上;窮盡,完(6)隱藏
【第2句】: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嘆到:“您欣賞琴曲的能力真好啊!真好啊!您用心想象琴曲中的一切,就跟我心中想的一模一樣。我怎么能在琴聲中隱藏自己的一切呢?”
【第3句】:開放題
拓展閱讀:《知音》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于是師徒兩人備了干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后,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里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余,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郁郁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于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后,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知音》的閱讀題及答案
約翰?貝里不知是出于個人的愛好還是生計的必需,小個子提琴手魯道夫總是獨自駕小船在斯堪的納維亞①漫游,在那些小小的海港城市里舉辦個人音樂會。如果能找到伴奏者,那當然好;沒有的時候他就演奏一些不需要伴奏的作品。偶爾他特別想要鋼琴給他伴奏,他就在腦子里想象一架。這樣,即使沒有鋼琴在眼前,他也可以把為提琴和鋼琴譜寫的奏鳴曲一口氣拉下來。
有一年,魯道夫跨海到了冰島,沿著嶙峋的海岸,在一個個小城鎮里做巡回演出。這是一塊威嚴、冷峻的土地,可是這里的人民卻從不忘卻好客的規矩。因為他們知道,也許某一天上帝也會使他們變成身在異鄉的陌生人。魯道夫的聽眾并不太多,就是在他演奏得格外出色的時候,他們也往往不動聲色,呆坐在那里,瞧著這位小個子琴師鬧騰一番,(1)最后表情莊嚴地返回家中,像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誨。不過他們是付錢的。
一次,魯道夫又駕起他的小船,從一個小城出發到另一個地方去。忽然東北方的天空變得昏暗嚇人,一場暴風雨就要降臨冰島。這時他正繞著一個荒涼、險峻的海岬航行。他打開地圖,發現最近的港口也要半天的航程才能到達。他開始憂心忡忡起來,但忽然發現離岸邊不到一英里的地方有個小石島,島上有座燈塔。他吃力地把船靠上小島。燈塔下面是峭壁,巖石中開辟了一段臺階,拾級而上,便可以到達上面的燈塔。在飛渡的亂云的背景下,有一個人站立在高高的崖頇上。
“歡迎您!”聲音在峭壁間轟鳴著,給像要把小島席卷而去的波濤增加了聲勢。
天很快就黑了下來。小島的唯一的主人帶著來客順著螺旋型的樓梯爬上燈塔的三層,然后就忙著去做應付暴風雨的準備了。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看守燈塔。燈塔終年光華不滅,雄視著整個這一片海域,一絲不茍地向過往這片海域的船只傳遞著莊嚴的、無聲的信息。
守燈人是個魁梧的老人,花白胡須垂在胸前。他的行動遲緩,笨重,不慌不忙,他在自己的獨小的天地里,有條不紊地做著一切。他不大講話,比起其他那些構成他生活內容的因素——海洋、暴風,他平和的.內心和那狂暴的外部世界形成對照。
簡單的晚餐之后,兩人對坐著,各自想著對方的存在。燈塔在頭頇上熠熠閃光。咆哮的風浪一下一下重重地撞擊著燈塔的墻壁。為打破僵局,魯道夫請對方抽煙,又忽然覺得這多少顯得幼稚。老人微微笑了笑,搖頭表示拒絕,好象他對鞭長莫及的東西沒有任何企求。他坦然地坐在那里,沉思著什么,一雙勞動的大手放在張開的兩腿上。
魯道夫覺得,守燈老人一定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窗外那撞擊著燈塔的驚濤駭浪,但他對這太熟悉了,好像什么也沒發生,好像他的心跳和血液的不自覺的流動。盡管老人表面上對客人彬彬有禮,但實際上已經把魯道夫神不知鬼不覺地變成了他的世界的一部分。
魯道夫慢慢從老人嘴里得知了一點點他的身世。八十三年前他就在這座燈塔上出生,當時他的父親也是守燈人。教他讀《墨經》的母親是他所認識的唯一的女人。他每天讀《圣經》,再沒有其他書可看。 當音樂家的魯道夫也沒多少時間讀書,但他畢竟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他彎下腰,從琴
盒里取出他那把心愛的提琴。
“您拿那家伙干什么用?”老人問。
起初魯道夫以為主人在開玩笑,但看到對方泰然的表情,他才知道并非如此。
老人甚至絲毫沒有表現出對樂器的好奇,而只有對他,包括他的那件“家什”在內的整個人的興趣。在平時,魯道夫決不相信有人居然不知提琴是何物。而現在他不想笑。他只感到世界太大、太深不可測,而自己太渺小,能力太有限。
“我用它來搞……音樂。”他結結巴巴地低聲說。
“音樂?”老人緩緩地說,“噢,聽說過,可是沒見過。”
“音樂不是看的,是聽的。”
“啊,對了。”老人同意道,話音里不無謙卑。這也是造物的一部分,世上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神奇之處。萬物促使人們去永無休止地認識世界,每件事物在它的稍縱即逝的短暫存在中,給人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光輝,老人的灰眼睛睜得大大的,注視著這位瘦小的提琴手,使他感受到了一個人所具有的全部存在價值。
風雨,燈塔和老人突然使魯道夫興奮起來,使他內心充滿了冷愛之情,賦與他一個比他自身大無窮倍的廣闊空間。他想為老人創造出一個烈火與繁星的杰作。他站起身,揚起琴弓,在濤聲的伴奏下,演奏起來一一貝多芬的克魯采爾奏鳴曲。
分分秒秒在琴弦上流淌,一瞬間等于創造那個烈火與繁星的世界的數日:騰騰噴向天空的生命之火,緩緩注入心域的萬物之泉:驚雷的吶喊,軟風的撫慰:情感博斗的波峰浪谷、世界的大同、人類崇高精神光輝下的燦爛諧音……魯道夫從未演奏得如此爐火純青,也從未得到過這般不同凡響的伴奏。海浪和暴風用巨大的手指敲擊著塔樓,熠熠的燈塔自信地持續著一明一暗的循環。最后一聲音響消失了,魯道夫把頭垂在胸前,大口地喘著氣。大海在小島周圍翻騰著,咆哮著,像鼎沸的人聲,在給他喝采。(2)
老人自始至終都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寬大、粗糙的手放在犬腿上,低著頭,使勁地聽著。曲終許久,他依然靜靜地坐著。然后他仰起臉,平靜地、顯得很有鑒賞力地抬起手,點點頭。
“對,一點不假。”他說道。
注:①斯堪的納維啞存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包括挪戚和瑞典,文化與政治上也
包括丹麥,有些人認為芬蘭和冰島也屬于斯堪的納維亞。
【第16句】:結合全文,文案題目“知音”的含義。(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句】:第一節中畫點文案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句】:文中倒數第3節畫波浪線文案用形象的語言詮釋了克魯采爾奏嗚曲。用4個形容詞概
括這首樂曲的情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9句】:賞析文中畫線的文案。(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句】:結尾一句“對,一點不假”指什么不假?評家認為這句話十分精彩,文案它的精彩之處。
(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1句】:以下對文章的理解賞析,有誤的兩項是( )( )(4分)
A.本文的的兩個人物無主無次,人物塑造的重點不在于人物的性格,而足著力突出 兩個人物的巨大差異。
B.“風雨,燈塔和老人”使魯道夫決定演奏克稻采爾奏鳴曲,是因為環境和老人構成的氛圍 ,符合這首樂曲的情調。
C.文中的兩個人物有著共同的品質——堅守。提琴手魯道夫雖然不被人理解,但仍 堅持傳播藝術的種子;燈塔老人忍受著孤獨寂寞,堅守燈塔,為這片海域的船只
傳遞信息。
D.文中的守燈塔老人與第二節中的聽眾是同一形象的人物,之所以被詳描細寫,是因為特殊的身世和生活環境使他的形象更為突出,成為典型人物。
E.文中的提琴手魯道夫和燈塔老人,很像中國古代的俞伯牙和鐘子期,兩個人相遇后,很快成為知音。
試題答案:
【第16句】:所謂知音,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題目知音應理解為加引號的,所謂的知音。燈塔老人根本不懂音樂,燈塔老人最后的評價貌似知音,實際上并非真正的知音;提琴手魯道夫也不是孤獨的守著燈塔的老人的知音。(2分)
【第17句】:表明他的演奏技巧嫻熟。為下文聽眾的表現做說明性鋪墊,即他演奏得格外出色,但聽眾聽得不動聲色,不是演奏者拉得不好,而是他們不懂音樂,自然不會知曉小提琴手的水平。為表現小說的主題埋下伏筆。(意思對即可,3分)
【第18句】:熱烈(熱情)、沉靜(舒緩、靜靜)、激越(激亢、激烈)、輝煌(華麗、燦爛)(4分)
【第19句】:①這句話主要描寫聽眾聽小提琴演奏時的反應。“演奏得格外出色”與聽眾“不動聲色”、“呆坐”形成鮮明的對比,“鬧騰”一詞用語幽默。它一方面傳神地表現出小提琴手賣力、酣暢淋漓的演奏;另一方面又暗示聽眾不懂欣賞,從外行的角度來看待演奏者的表演,認為琴師的出色演奏是“鬧騰”,凸顯出雙方在藝術感受與欣賞方面的巨大差異。(2分)
②第一句話從正面對魯道夫進行描寫,表現了魯道夫酣暢淋漓演奏后的激動與疲憊。第二句話運用比喻手法既形象地表現出暴風雨中大海的洶涌澎湃,又從側面表現了魯道夫演奏的精彩。(2分)
【第20句】:①老人話中的“不假”,應是指“音樂不是看的,是聽的”或“這家伙(提琴)”是用來“搞音樂的”。2分)
②這句表意含混的話,出人意料,引人思考。老人疑似聽懂了演奏,成為了知音,但前文中的鋪墊 (老人閱歷簡單,遠離人群,認知水平低于一般人),又決定了他不可能理解這樣的作品,他理解的只能是簡單的問題,于是這個“知音”與演奏者的巨大差異,就構成了黑色幽默,從而突出了主旨。(2分)
【第21句】:C、E【解析】C.文中沒有刻意表現這樣的性格。E.俞伯牙和鐘子期是真正的知音,燈塔老人與提琴手魯道夫則是帶引號的知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