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關(guān)于描寫北京的句子匯集50條
老舍的北京情結(jié)
老舍,中國現(xiàn)代小說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shù)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的作家。
“我愛北京,我更愛今天的北京。”這是生于北京,并在此生活和工作長達 42 年的“人民藝術(shù)家”老舍生前的一句肺腑之言。愛北京、想北京、寫北京,構(gòu)成了老舍濃厚的北京情結(jié)。
在北京長大成人
1899年2月3日,老舍降生在北京西城護國寺后面的一個名叫“小羊圈”的曲折狹小的胡同。這里的居民大多一天只吃兩頓飯,且住在夏漏雨、冬透風的破屋子里。他后來在《勤儉持家》一文中回憶說:“像我家,夏天佐飯的菜往往是鹽拌小蔥,冬天是腌白菜幫子,放點辣椒油。還有比我們更苦的,他們經(jīng)常以酸豆汁度日,它是最便宜的東西,一兩個銅板可以買很多,然后把所能找到的一點糧或菜葉子摻在里面,熬成稀粥,全家分而食之。從舊社會過來的賣苦力的朋友們都能證明,我說的一點不假。”自幼生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使老舍能夠更多地接觸下層人民,體察生活的艱辛。
老舍1歲半時,在正紅旗當皇宮護軍的父親,因抵御八國聯(lián)軍進攻,在鎮(zhèn)守北京正陽門的巷戰(zhàn)中負傷陣亡。最后,侵略者攻進了城,在挨家挨戶燒殺搶掠時,闖入了老舍的家。只因當時熟睡中的老舍恰巧被這些洋鬼子掀翻的一只大木箱子扣在下面,才僥幸躲過了一難。
此后,老舍的母親每月僅得到清政府發(fā)放的餉銀一兩五錢,比父親在世時的薪俸少了一半,且發(fā)得越來越不準時。為了維持全家人的生計,老舍的母親不得不拼命地洗衣、縫補,把大批的衣裳攬回來做。
母親堅強、豪爽、勤勞、誠實、待人熱忱的品格,以及愛清潔、愛整齊、守秩序的習性,給老舍以深刻的感染和影響,后來他在《我的母親》一文中,深懷感謝之情說:“我對一切人和事都取平和的態(tài)度,把吃虧當作當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則,什么事都可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劃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jīng)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1905 年,老舍在正覺寺開始了他近 3 年的私塾生活,后轉(zhuǎn)入西直門大街市立第二初等小學校、南草廠第十三小學。小學畢業(yè)后,親友們一致認為他應該去學手藝掙錢,以減輕家庭負擔。老舍卻毅然堅持要繼續(xù)升學,于 1913 年 1月 23 日考入北京市第三中學。只上了半年,他又偷偷地考上了一切費用全免的北京師范學校。
5年后,年僅 19 歲的老舍以品學兼優(yōu)的成績畢業(yè),被任命為京師公立第十七高等國民小學校校長。由于工作出色,他于 1920年9月30日被提升為北郊勸學員兼教育部京師通俗教育研究會會員、公立北郊通俗教育講演所所長。
這期間爆發(fā)的“五四”運動,深刻地影響了老舍,正如他后來所說的:“沒有‘五四’,我不可能變成個作家。‘五四’給我創(chuàng)造了當作家的條件。”在當時勃然興起、勢不可擋的白話文運動的沖擊下,已有一定文言體散文和舊體詩詞底子的他,開始著了魔似的偷偷用白話文練著寫小說。不過,這些習作絕大部分沒有發(fā)表過,他也沒想去投稿。
1921年春夏之際,老舍從西山養(yǎng)病回來,搬到由自己兼管的京師兒童圖書館去住。當時,他志在學習英文,便參加了缸瓦市基督教堂舉辦的英文夜校。在夜校,他與寶廣林和后來成為著名作家的許地山等結(jié)為好友,并通過寶廣林結(jié)識了“倫敦會”派往燕京大學任教的牧師埃文斯。
客居英國寫北京
通過已返回英國任教授的埃文斯推薦,老舍受聘為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講師,聘期5年。他于1924 年9月14日乘船來到倫敦,起初與來此留學的許地山合租一套房子,整日沉溺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許地山對老舍產(chǎn)生了影響。此后,老舍又搬了幾次家,多是廉價的學生公寓。
像許多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人一樣,來倫敦還不足半年,老舍便寂寞難耐,開始想家、想母親、想朋友、想北京、想故國。正是這種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激起他最原始的創(chuàng)作沖動。他后來回憶說:“我們幼時所熟悉的地方景物,一木一石,當追憶起來,都足以引起熱烈的情感,好多小說是由這種追憶而寫成的。我們所最熟悉的社會與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總是最親切的。親切,所以能產(chǎn)生好的作品……這種作品里,也許是對于一人或一事的回憶,可是地方景況的追念至少也得算寫作動機之一。”
1925 年,他回憶著自己在北京教育界任職時的一幕幕經(jīng)歷,開始在東方學院圖書館里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斷斷續(xù)續(xù)一年后才完稿。有關(guān)當時的寫作情景,他后來回憶說:“浮在記憶上的那些有色彩的人與事都隨手取來,沒等把它們安置好,又去另拉一些,人擠著人,事挨著事,全喘不過氣來。”
適逢國內(nèi)《小說月報》主編鄭振鐸正在倫敦,老舍就把《老張的哲學》原稿拿給他看,得到的評價是“很好”。不久,這部小說在《小說月報》1926年 7 月號上,以本名“舒慶春”開始連載,第二期即改署筆名“老舍”,半年后才登完。次年,這部小說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因其文風幽默,“京味”十足,對北洋政府統(tǒng)治下的北京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亂狀況寫作真實、揭露有力,故而轟動一時,銷路很好。
此后,老舍繼續(xù)沿著這條創(chuàng)作路子,又寫下了第二部長篇小說《趙子曰》和第三部長篇小說《二馬》。當《二馬》開始在《小說月報》上連載時,老舍已離開倫敦,在歐洲大陸游歷了3 個月后,于1930年春返回祖國。
成熟的“京味”作家
1930年至1937年11月,老舍在濟南和青島工作、生活期間,迎來了他的第一個創(chuàng)作豐收期。其中,《駱駝祥子》的問世,奠定了老舍作為一個成熟的“京味”作家的重要地位,這部作品也成為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
《駱駝祥子》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老舍與山東大學一位朋友的閑聊,這位朋友在閑談中,說起他在北平時曾接觸過的一個人力車夫的故事。朋友說這個車夫曾買了一輛人力車,后又被迫賣掉,如是者三買三賣,到頭來依舊一窮二白。老舍聽后脫口說道:“這可以寫一篇小說。”繼之,這位朋友又說,有一個車夫被軍隊抓了去,誰料因禍得福,他乘著軍隊倉促轉(zhuǎn)移之際,順手偷偷地牽回 3 匹駱駝。老舍說道:“自此,從春到夏,我心里老在盤算,怎樣把那一點簡單的故事擴大,成為一篇 10 多萬字的小說。”
老舍開始進行資料積累工作,首先去信向生長于北平西山一帶的齊鐵恨先生打聽駱駝的生活習慣,因為西山腳下有許多養(yǎng)駝人家。很快就得到了回信及有關(guān)的簡單介紹。由于對駱駝沒有真切的認識和感受,老舍感覺到,要寫這部小說,就必須以車夫為主,而以駱駝作點綴和陪襯。于是他決定,把駱駝與人力車夫祥子結(jié)合在一塊兒寫,而駱駝只起到引出主要人物的作用。
老舍又分別寫信給自己的哥哥、表哥、同學以及有關(guān)的專家,打聽關(guān)于駱駝、洋車、車廠以及人力車夫的瑣事,打聽有關(guān)的口語字、詞。他甚至還利用回北平給祖母操辦 80大壽之機,采訪熟悉上述情況的下層百姓。
在此基礎(chǔ)上,老舍一鼓作氣開始寫《駱駝祥子》。這部作品從 1937 年 1 月起,始在《宇宙風》雜志上連載,一期兩段,年內(nèi)刊完,后來被陸續(xù)翻譯成26 種文字、以 38 種不同的譯本流傳海內(nèi)外。在這部優(yōu)秀的小說中,老舍通過對主人公祥子在北平的 7 次行動路線的具體描寫,使人們對書中的古都北京的認識更加立體。
一代“人民藝術(shù)家”
1949 年 7 月,客居美國紐約的老舍,收到一封來自解放了的北平的信,信末附有郭沫若、茅盾(沈雁冰)、鄭振鐸等30 多位知己好友的聯(lián)合簽名。信中說:“第一次文代會即將在北平舉行,老朋友們已經(jīng)全部聚在北平了,惟差兄一人,回來吧,老朋友!祖國的文藝繁榮等著我們的筆,包括你的筆……”
這封信就像是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的巨大召喚,讓老舍歸心似箭。他剛做完手術(shù)不久,就急匆匆地輾轉(zhuǎn)回國,于當年 12 月 11 日抵達北京,很快受到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親切接見。此后,老舍擔任過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務。除了繼續(xù)寫些小說、散文之外,他還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投入大眾曲藝事業(yè)和話劇創(chuàng)作中。
轉(zhuǎn)眼到了 1957 年,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指引下,老舍開始創(chuàng)作《茶館》。他從清朝光緒時期寫起,寫了北京的一個大茶館,通過到該茶館中來的形形色色的人來反映整個社會。
這年7月,《茶館》劇本在大型文學刊物《收獲》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1958 年,它被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搬上話劇舞臺,每次演出都是觀者如潮,盛況空前。
半個多世紀以來,《茶館》一共在國內(nèi)外上演了 400 多場,它不僅是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的保留劇目,而且還曾于20 世紀 80 年代漂洋過海,在聯(lián)邦德國、法國、瑞士和日本等國上演,頗受歡迎。作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茶館》已然成為新中國話劇史上極富藝術(shù)魅力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杰作。
老舍具有濃郁的北京情結(jié),可以說,沒有在北京長期生活和工作的經(jīng)歷,就沒有老舍那些優(yōu)秀的作品。是北京古老而厚重的文化沉淀,給了老舍創(chuàng)作的源泉。
淺析老舍的北京情結(jié)
愛北京、想北京、寫北京,構(gòu)成了老舍濃厚的北京情結(jié)。
“我愛北京,我更愛今天的北京。”這是生于北京,并在此生活和工作長達 42 年的“人民藝術(shù)家”老舍生前的一句肺腑之言。
在北京長大成人
1899年2月3日,老舍降生在北京西城護國寺后面的一個名叫“小羊圈”的曲折狹小的胡同。這里的居民大多一天只吃兩頓飯,且住在夏漏雨、冬透風的破屋子里。他后來在《勤儉持家》一文中回憶說:“像我家,夏天佐飯的菜往往是鹽拌小蔥,冬天是腌白菜幫子,放點辣椒油。還有比我們更苦的,他們經(jīng)常以酸豆汁度日,它是最便宜的東西,一兩個銅板可以買很多,然后把所能找到的一點糧或菜葉子摻在里面,熬成稀粥,全家分而食之。從舊社會過來的賣苦力的朋友們都能證明,我說的一點不假。”自幼生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使老舍能夠更多地接觸下層人民,體察生活的艱辛。
老舍1歲半時,在正紅旗當皇宮護軍的父親,因抵御八國聯(lián)軍進攻,在鎮(zhèn)守北京正陽門的巷戰(zhàn)中負傷陣亡。最后,侵略者攻進了城,在挨家挨戶燒殺搶掠時,闖入了老舍的家。只因當時熟睡中的老舍恰巧被這些洋鬼子掀翻的一只大木箱子扣在下面,才僥幸躲過了一難。
此后,老舍的母親每月僅得到清政府發(fā)放的餉銀一兩五錢,比父親在世時的薪俸少了一半,且發(fā)得越來越不準時。為了維持全家人的生計,老舍的母親不得不拼命地洗衣、縫補,把大批的衣裳攬回來做。
母親堅強、豪爽、勤勞、誠實、待人熱忱的品格,以及愛清潔、愛整齊、守秩序的習性,給老舍以深刻的感染和影響,后來他在《我的'母親》一文中,深懷感謝之情說:“我對一切人和事都取平和的態(tài)度,把吃虧當作當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法則,什么事都可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劃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jīng)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1905 年,老舍在正覺寺開始了他近 3 年的私塾生活,后轉(zhuǎn)入西直門大街市立第二初等小學校、南草廠第十三小學。小學畢業(yè)后,親友們一致認為他應該去學手藝掙錢,以減輕家庭負擔。老舍卻毅然堅持要繼續(xù)升學,于 1913 年 1月 23 日考入北京市第三中學。只上了半年,他又偷偷地考上了一切費用全免的北京師范學校。
5年后,年僅 19 歲的老舍以品學兼優(yōu)的成績畢業(yè),被任命為京師公立第十七高等國民小學校校長。由于工作出色,他于 1920年9月30日被提升為北郊勸學員兼教育部京師通俗教育研究會會員、公立北郊通俗教育講演所所長。
這期間爆發(fā)的“五四”運動,深刻地影響了老舍,正如他后來所說的:“沒有‘五四’,我不可能變成個作家。‘五四’給我創(chuàng)造了當作家的條件。”在當時勃然興起、勢不可擋的白話文運動的沖擊下,已有一定文言體散文和舊體詩詞底子的他,開始著了魔似的偷偷用白話文練著寫小說。不過,這些習作絕大部分沒有發(fā)表過,他也沒想去投稿。
1921年春夏之際,老舍從西山養(yǎng)病回來,搬到由自己兼管的京師兒童圖書館去住。當時,他志在學習英文,便參加了缸瓦市基督教堂舉辦的英文夜校。在夜校,他與寶廣林和后來成為著名作家的許地山等結(jié)為好友,并通過寶廣林結(jié)識了“倫敦會”派往燕京大學任教的牧師埃文斯。
客居英國寫北京
通過已返回英國任教授的埃文斯推薦,老舍受聘為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講師,聘期5年。他于1924 年9月14日乘船來到倫敦,起初與來此留學的許地山合租一套房子,整日沉溺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許地山對老舍產(chǎn)生了影響。此后,老舍又搬了幾次家,多是廉價的學生公寓。
像許多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人一樣,來倫敦還不足半年,老舍便寂寞難耐,開始想家、想母親、想朋友、想北京、想故國。正是這種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激起他最原始的創(chuàng)作沖動。他后來回憶說:“我們幼時所熟悉的地方景物,一木一石,當追憶起來,都足以引起熱烈的情感,好多小說是由這種追憶而寫成的。我們所最熟悉的社會與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總是最親切的。親切,所以能產(chǎn)生好的作品……這種作品里,也許是對于一人或一事的回憶,可是地方景況的追念至少也得算寫作動機之一。”
1925 年,他回憶著自己在北京教育界任職時的一幕幕經(jīng)歷,開始在東方學院圖書館里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斷斷續(xù)續(xù)一年后才完稿。有關(guān)當時的寫作情景,他后來回憶說:“浮在記憶上的那些有色彩的人與事都隨手取來,沒等把它們安置好,又去另拉一些,人擠著人,事挨著事,全喘不過氣來。”
適逢國內(nèi)《小說月報》主編鄭振鐸正在倫敦,老舍就把《老張的哲學》原稿拿給他看,得到的評價是“很好”。不久,這部小說在《小說月報》1926年 7 月號上,以本名“舒慶春”開始連載,第二期即改署筆名“老舍”,半年后才登完。次年,這部小說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因其文風幽默,“京味”十足,對北洋政府統(tǒng)治下的北京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亂狀況寫作真實、揭露有力,故而轟動一時,銷路很好。
此后,老舍繼續(xù)沿著這條創(chuàng)作路子,又寫下了第二部長篇小說《趙子曰》和第三部長篇小說《二馬》。當《二馬》開始在《小說月報》上連載時,老舍已離開倫敦,在歐洲大陸游歷了3 個月后,于1930年春返回祖國。
成熟的“京味”作家
1930年至1937年11月,老舍在濟南和青島工作、生活期間,迎來了他的第一個創(chuàng)作豐收期。其中,《駱駝祥子》的問世,奠定了老舍作為一個成熟的“京味”作家的重要地位,這部作品也成為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
《駱駝祥子》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老舍與山東大學一位朋友的閑聊,這位朋友在閑談中,說起他在北平時曾接觸過的一個人力車夫的故事。朋友說這個車夫曾買了一輛人力車,后又被迫賣掉,如是者三買三賣,到頭來依舊一窮二白。老舍聽后脫口說道:“這可以寫一篇小說。”繼之,這位朋友又說,有一個車夫被軍隊抓了去,誰料因禍得福,他乘著軍隊倉促轉(zhuǎn)移之際,順手偷偷地牽回 3 匹駱駝。老舍說道:“自此,從春到夏,我心里老在盤算,怎樣把那一點簡單的故事擴大,成為一篇 10 多萬字的小說。”
老舍開始進行資料積累工作,首先去信向生長于北平西山一帶的齊鐵恨先生打聽駱駝的生活習慣,因為西山腳下有許多養(yǎng)駝人家。很快就得到了回信及有關(guān)的簡單介紹。由于對駱駝沒有真切的認識和感受,老舍感覺到,要寫這部小說,就必須以車夫為主,而以駱駝作點綴和陪襯。于是他決定,把駱駝與人力車夫祥子結(jié)合在一塊兒寫,而駱駝只起到引出主要人物的作用。
老舍又分別寫信給自己的哥哥、表哥、同學以及有關(guān)的專家,打聽關(guān)于駱駝、洋車、車廠以及人力車夫的瑣事,打聽有關(guān)的口語字、詞。他甚至還利用回北平給祖母操辦 80大壽之機,采訪熟悉上述情況的下層百姓。
在此基礎(chǔ)上,老舍一鼓作氣開始寫《駱駝祥子》。這部作品從 1937 年 1 月起,始在《宇宙風》雜志上連載,一期兩段,年內(nèi)刊完,后來被陸續(xù)翻譯成26 種文字、以 38 種不同的譯本流傳海內(nèi)外。在這部優(yōu)秀的小說中,老舍通過對主人公祥子在北平的 7 次行動路線的具體描寫,使人們對書中的古都北京的認識更加立體。
一代“人民藝術(shù)家”
1949 年 7 月,客居美國紐約的老舍,收到一封來自解放了的北平的信,信末附有郭沫若、茅盾(沈雁冰)、鄭振鐸等30 多位知己好友的聯(lián)合簽名。信中說:“第一次文代會即將在北平舉行,老朋友們已經(jīng)全部聚在北平了,惟差兄一人,回來吧,老朋友!祖國的文藝繁榮等著我們的筆,包括你的筆……”
這封信就像是即將誕生的新中國的巨大召喚,讓老舍歸心似箭。他剛做完手術(shù)不久,就急匆匆地輾轉(zhuǎn)回國,于當年 12 月 11 日抵達北京,很快受到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親切接見。此后,老舍擔任過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務。除了繼續(xù)寫些小說、散文之外,他還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投入大眾曲藝事業(yè)和話劇創(chuàng)作中。
轉(zhuǎn)眼到了 1957 年,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指引下,老舍開始創(chuàng)作《茶館》。他從清朝光緒時期寫起,寫了北京的一個大茶館,通過到該茶館中來的形形色色的人來反映整個社會。
這年7月,《茶館》劇本在大型文學刊物《收獲》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1958 年,它被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搬上話劇舞臺,每次演出都是觀者如潮,盛況空前。
半個多世紀以來,《茶館》一共在國內(nèi)外上演了 400 多場,它不僅是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的保留劇目,而且還曾于20 世紀 80 年代漂洋過海,在聯(lián)邦德國、法國、瑞士和日本等國上演,頗受歡迎。作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茶館》已然成為新中國話劇史上極富藝術(shù)魅力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杰作。
老舍具有濃郁的北京情結(jié),可以說,沒有在北京長期生活和工作的經(jīng)歷,就沒有老舍那些優(yōu)秀的作品。是北京古老而厚重的文化沉淀,給了老舍創(chuàng)作的源泉。
李商隱《無題》詩的女性情結(jié)
導語:在唐代,把男女戀情寫得情深意遠、蘊藉含蓄的首推晚唐大詩人李商隱。他的《無題》詩之所以成為千古之絕唱,就源于他對女性的尊重和推崇。在他心目中,男女情愛是一種純潔無瑕、不雜有任何塵滓的真情,所以他把男女之情當作一種藝術(shù)、一種境界、一種美、一種美侖美奐的生活來描繪,這也就成了他一生執(zhí)著的審美追求,也是他在晚唐詩歌領(lǐng)域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
李商隱生在晚唐,童年極其不幸。十歲喪父,與母親扶喪北歸老家鄭州,“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祭裴氏姊文》)雖回到了家鄉(xiāng),卻情同逃荒落難一樣,孤兒寡母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正是在這種環(huán)境氛圍的壓抑下,造成了作者幼小心靈內(nèi)向型的多愁善感的性格。詩人從童年就生活在母親溫柔細膩的呵護之下,對父親的認識逐漸淡漠了。從現(xiàn)代教育理論來看,“固然,父親代表不了自然世界,可是他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不同的方面,那就是思想的世界,走東闖西與冒險的世界,父親是兒女的教育者,是兒女走向世界的指路人。”①可見父親的角色古今中外是相同的。父親的角色是母親無法替代的。李商隱從童年接受的就是 “母親”陰柔性的關(guān)愛,是女性主宰一切的世界,缺乏父親那種粗獷、豪放的大丈夫氣質(zhì)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他明顯的陰柔化個性,對女性世界的關(guān)注,對女性心理感情把握的準確、細膩,善于把女性心理變化轉(zhuǎn)化為某種具體意象來刻畫等,與家庭影響不無關(guān)系。
詩人所生活的時代,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他雖有匡時濟世之心,卻無意間卷入黨爭漩渦,受排擠、受壓抑的窘境始終困繞著他;妻子不幸病逝,子女年幼無人照顧,雙重的打擊和壓力更加重了他的精神痛楚。所有這些難堪的處境就促成了李商隱感傷的、內(nèi)向型的性格與心態(tài),他把自己的內(nèi)心痛苦用女性心理細微變化的特點展示出來。家事國情,人情冷漠,世態(tài)炎涼,與異性的接觸,他的一腔苦水,都能引發(fā)他豐富的情感活動。于是,“多感”、“多愁”及其所帶有的悲劇色彩,就形成了他作品中女性情結(jié)的主調(diào)。
總之,家世、身世、時世等方面的經(jīng)歷造成了詩人的內(nèi)向性格,受壓抑的痛苦,又使他情思敏銳,多愁善感,感傷情調(diào)濃重,善于描繪女性特有的細膩心理靈感,并將其發(fā)展到了極致。對心靈變化的挖掘刻畫的深細,并能將短時間內(nèi)的心理靈感轉(zhuǎn)化為可感的內(nèi)心形象,使讀者可感、可視、可親,這種效果在他的《無題》詩中表現(xiàn)的非常充分,使他的《無題》詩朦朧曲折,含蓄多義,對心靈世界刻畫描寫的深邃細密,達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境地,從而構(gòu)成了《無題》詩審美的外部表征。
詩人能把男女情愛寫得真真切切,血濃于水,男女之間的感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印證。“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這兩句詩,詩人將自己的相思苦熬推及到女方身上,想象女方早上起來梳妝時如何擔憂容顏衰老,春光不再,晚上吟詩時又如何覺得月光寒冷,孤獨難耐。從“曉”到“夜”的思念著心上人,無時無刻不在表達對對方的關(guān)心體貼和一腔熱情。這種推己及人與體貼入微,將男女雙方的相思之意表達得真摯感人,催人淚下,如果沒有切身的生活體驗,是無論如何表達不到位的。
在李商隱的《無題》詩中,心靈世界的各種表現(xiàn),女子那種獨特復雜的、隱約凄苦的心理變化都有紛紜的反映和展示。有時為了展示這種微妙的心理特征,他的詩中的意象自然而然的就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諸如玉煙、夢雨、靈犀等等,這些意象如同作者用心網(wǎng)過濾了一般,一切客觀的因素都不復存在,留下來的完全是經(jīng)過作者凈化了的、與女性心靈相一致的純情。在他的筆下,男女之間是平等和諧的,特別是戀情方面,男女之間沒有占有和被占有的霸氣,也沒有誰為滿足某種欲望的庸俗情調(diào),而有的只是熱烈的相愛,刻骨銘心的相思;即使情愛毀滅后的感傷,也都表現(xiàn)出了對對方的同情、理解、尊重和體諒。這就說明,詩人是用女人的善良去善待每一個人的。如《無題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首聯(lián)是由今宵情景引發(fā)對昨夜的追憶;頷聯(lián)由追憶昨夜回到實境。“身無彩鳳雙飛翼”向來用作美滿情愛的象征,此處用來暗示愛情受阻,富有翻新意義。“心有靈犀一點通”比喻男女心心相印。雖不能相見,卻有一種心靈感應,心與心相會了,充滿了神異色彩。男女相愛卻天各一方,盡管痛苦心卻相通,也是莫大的安慰。不過,“詩人所要表現(xiàn)的,并不是單純的愛情間隔的苦悶或心靈相合的欣喜,而是間隔中的契合,苦悶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藉。”②頸聯(lián)表面上寫詩人所經(jīng)歷的實境,實際是因身受阻隔而引起的對心上人今夕處境的想象,酒宴上游戲的歡快、氣氛的熱烈,更加重了詩人分離的痛苦,表現(xiàn)出詩人多么希望與對方相聚相守的心情。作者這種心情往往是在突出女性心理的變化來表現(xiàn)的。從而通過這種迫切心理的描繪,增強了詩人的孤獨感、寂寞感。詩人由己的相思焦慮推及到對方的相思苦悶,由對方的相思煎熬,強化自己的心理饑渴難耐。在這里,詩人將雙方的心理情感變化寫得很純,很美,很圣潔,達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這種心理靈動的軌跡完全打破了時空次序,從昨夜到今宵,再到昨夜,突然又宕到今宵相離相分的實境,由想象到自身處境,實境虛寫,虛境實寫,交錯跌宕的展現(xiàn),顯得時斷時續(xù),變幻迷離,把詩人無法抑制的離別痛苦,孤獨的心理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由此表達了對對方關(guān)心、愛護之情,這種心理感情的平等關(guān)系,正體現(xiàn)出作者對女權(quán)的重視和善意,表現(xiàn)了作者積極的愛情觀和女性觀??梢娫娙藢ε造`動的心理描繪真可謂細膩到了不能再細膩的地步,挖掘深刻的實在令人瞠目,從而創(chuàng)造了“色彩繁艷、吐韻鏗鏘,結(jié)體林密,而旨趣之遙深者未窺焉”③的獨特風格。
對這種心理的描繪,只能通過女性復雜微妙的感悟來體現(xiàn),因為女性對客觀事物的感悟的敏銳程度比男性細致的多。而這種心理的靈感又是隱隱約約、時隱時現(xiàn)的,所以又是難以捕捉的。詩人的《無題》詩又善用有規(guī)律的文學手段,有詠物寄托,意象鮮明有比喻,意深情濃有象征,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難度。盡管如此,“人們?nèi)阅苄蕾p這類詩中朦朧的柔情美,因為詩人通過眾多互不連貫的獨特意象將他愛情生活中的痛苦和無限的思念表現(xiàn)得深切美麗,仍然能讓人概括出人們共同體驗過的情緒,所以仍能為一般人所理解。”④這種理解的難度及多義,其實是一種朦朧美的境界,表現(xiàn)出來的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造成虛虛實實,似夢似幻的新奇。同時,在技法上詩人為了達到某種效果,有時對女子心靈的多層次多角度的開拓挖掘中,往往造成所寫沒有了一件具體而完整的情事,有的只是把稍縱即逝的心理感觸作為描寫對象,要具體的確切的說明什么,只能給人一種模糊的或模棱兩可的、難以捕捉的某種暗示 。但是,讀者讀后卻受到一種美的浸染,接受到一種精神娛悅和享受,從而領(lǐng)略到一種異彩紛呈的妙境。
晚唐的衰敗腐朽,引起了讀書人對現(xiàn)實的失望和悲觀,他們的生活圈子越來越狹小。李商隱就是其中的代表。在當時, 詩歌的形式和內(nèi)容前人已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詩人在繼承學習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吸取各家所長,從自身情感和審美情趣入手,在詩歌內(nèi)容與形式方面進行了藝術(shù)獨創(chuàng)性的探索。就內(nèi)容而言,男女情愛(無題)善于表達男女雙方的情思,別離后的思念之苦,作者完全是用“心”來寫情,用“心”來寫意,用“心”來寫人和物的,所以詩中每個意象都有濃郁的情感,都纏繞著溫柔而細膩的女性情結(jié)。就形式而言,他擅長用精美華麗的語言,含蓄曲折的表現(xiàn)方式,回環(huán)往復的結(jié)構(gòu),構(gòu)成朦朧幽深的意境,所有這些就成了詩人一生的不懈追求。
就當時的詩壇發(fā)展來看,詩人對女性心理世界的精妙描繪,可以說是詩壇上的一大創(chuàng)新。這是因為,在他之前的詩人中沒有哪位詩人將女性心理變化作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他為什么要選擇這一獨特意象呢?這是因為他就是借用對女性內(nèi)心的細微變化來反映對時代的看法,用凄艷的情感表達了對社會的擔憂,用朦朧的意象表達了對唐王朝無力回天的無奈。無論從意象、意境、詩體結(jié)構(gòu)等方面都是一大突破,正因這一創(chuàng)新,才具備了他獨領(lǐng)詩壇而又高于詩壇的大師地位。假若他不在女性心理靈動上發(fā)掘開拓,他的孤獨、飄零、惘然、無奈、感傷情調(diào)就失去了依托,正是因為他做到了凄苦的情和艷麗的詞通過對男女情感的有機統(tǒng)一,才在藝術(shù)上給后人開辟了無以逾越的新境界。
在李商隱的《無題》詩中,女性與男性是平等的,女性不再是“禍水”、“玩物”、“男人的附庸”,這充分說明作者對女性地位的尊重和捍衛(wèi)。在詩人看來,女性就代表著美麗,代表著柔情,代表著溫馨的家,代表著美好的生活。所以詩人在詩作中歌頌女性,實際上就是為了讓女性世界更精彩。詩人對女性的歌頌,也是在歌頌美,歌頌生活,同時,歌頌女性也是對母親養(yǎng)育之恩的報答,有很強的感恩心理。在作者心目中,女性是一切美的綜合體。因為在詩人看來,女性是生活的全部,沒有女性就沒有了生活,沒有女性就沒有多彩的世界。當時,作者盡管舉步維艱,生活困頓,但他還是熱愛生活,向往生活的。作者正是通過女性情結(jié)這一載體來展現(xiàn)生活的美好,以及自己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這正是他在詩壇上的一種開拓性創(chuàng)新。
岑參詩的英雄主義情結(jié)
岑參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雄奇瑰麗,充滿了英雄主義情結(jié),代表了盛唐的時代風貌。
邊塞詩是盛唐詩歌的主流,也成為了古代文學史上最動人心弦的樂章。其中引人注目的邊塞詩人當推“詩雄”的岑參。岑參的邊塞詩數(shù)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為唐代詩人之冠。他的詩雄奇瑰麗,凝聚了濃郁的英雄主義情結(jié),表現(xiàn)了積極進取的時代主旋律。
【第1句】:岑參的邊塞詩飽含了強烈的建功立業(yè)的渴望
岑參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堂伯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十歲左右,父親去世,家道衰落,“早歲孤貧,能自砥礪,瀏覽史籍”(唐杜確《岑嘉州詩集序》),岑參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整家業(yè)。二十歲時到長安,獻書求仕不成,遂漫游河朔。三十歲登進士第,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這是八品下的職位,官卑祿微,岑參感到自己獲取高位的愿望難以實現(xiàn)。
盛唐時期“壯武而柔文”,北方民族融合帶來的尚武精神成為當時的時代風氣,唐朝又重視以軍功取士,鼓勵知識分子投筆從戎,在沙場上建功立業(yè)。在尚武的社會風氣和崇尚軍功的時代環(huán)境的熏陶下,岑參對游俠精神懷有極高的熱情,心中充溢著英雄主義的情愫,沒有祖蔭的他選擇了投身邊塞為進身之階的人生道路。在岑參看來,報國與求功名并不矛盾,“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男兒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側(cè)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后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男兒何必戀妻子,莫向江村老卻人”(《送費子歸武昌》)這些詩都反映了岑參渴望在邊塞建功立業(yè)、獲取功名的雄心壯志,洋溢著一種急于用世、樂觀昂揚的精神風貌。
【第2句】:岑參的邊塞詩充溢著雄壯的英雄氣概
天寶八載(749年)岑參赴龜茲,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兩年后回長安,這是岑參首次出塞。天寶十三載(754年)又赴北庭,任節(jié)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次出塞,直至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才回朝,前后兩次出塞共約六年時間。長時間縱馬大漠戈壁的邊塞生活,讓岑參體會到國力的強大在防御外族侵略、保障國家安全上所起到的顯著作用,所以岑參在詩中表現(xiàn)出對邊塞戰(zhàn)爭充分的肯定和歌頌,洋溢著盛唐時代的民族自豪感和雄壯的英雄氣概。岑參描寫戰(zhàn)爭的盛大氣勢,歌頌將士的英勇無畏,使他的邊塞詩具有一種雄渾壯麗的陽剛之美,充滿了蕩氣回腸的英雄主義豪情,體現(xiàn)了盛唐奮進開拓的時代精神。
例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這是岑參奉送封常清出師西征而寫的,但詩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擔憂,只是熱情地歌頌唐軍將士在國難當頭時不避艱險、報國殺敵的雄壯氣勢。茫茫雪海,莽莽沙漠,狂風怒吼,碎石亂飛,以及來勢兇猛的匈奴騎兵,都有力地襯托出“漢家大將西出師”的聲威。夜不脫甲,戰(zhàn)戈相撥,風如刀割的出征場面,是將士軍紀嚴明、不畏艱險的有力佐證。詩里沒有直接描寫戰(zhàn)斗的場面,但已充分地展示了勝利的`必然,這樣斗志高揚、意氣風發(fā)、英勇頑強、堅忍不拔的正義之師,一定是無堅不摧、戰(zhàn)無不勝的。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與《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不同,它直接描寫了唐軍征戰(zhàn)的壯烈場面,鎧甲生光,吹笛伐鼓,三軍大呼,白骨遍地,而將士們堅毅無畏,勇往直前,豪氣沖天,全詩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代表了充滿光芒和神采的盛唐之魂。
【第3句】:岑參的邊塞詩浸透著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
岑參的邊塞詩里雖然描寫了邊塞的酷寒、環(huán)境的惡劣和行軍的艱難,但沒有一絲悲嘆和抱怨,更沒有猶豫和畏縮,有的是將士們飽滿的熱情、堅定的意志、戰(zhàn)斗的豪情和必勝的信念,他把邊塞戰(zhàn)爭的殘酷化為將士們不畏艱險的樂觀精神。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窮盡筆力描寫狐裘不暖,錦衾透寒,鐵衣難著,將軍不能開弓的身體上的感受和“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的邊塞環(huán)境,通過這種帶有異鄉(xiāng)特色的環(huán)境描寫,襯托出濃厚的離別之情,同時也是對將士們不怕寒苦的樂觀精神的贊頌。再加上好似“千樹萬樹梨花”的塞外八月飛雪,紅旗與白雪形成鮮明對照的奇麗風光,使酷寒的塞外不僅沒有肅殺蕭瑟之感,反而有蓬勃生機、春意無限之奇,讓全詩氣勢飛動,色彩艷麗,極具別致浪漫的美感,也在依依惜別的心情上點染了濃郁的奔放豪邁、積極奮發(fā)的情懷。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是戰(zhàn)爭的艱辛和苦難,而是熱烈和浪漫,因此,他的詩無論是歌頌將士們的昂揚斗志,還是訴說環(huán)境的艱難與戰(zhàn)爭的殘酷,都那么雄偉壯烈、豪氣沖天、積極浪漫,飽含著將士們以苦為樂、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將士勇于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這也是盛唐邊塞詩之所以能代表盛唐之音的原因所在。
岑參的愛國精神使他的詩氣吞山河,讓那些斤斤計較私人感情的詩人黯然失色,在中國這么一個戰(zhàn)爭文學貧乏的國家,岑參的邊塞詩以其英雄主義情結(jié)而獨具魅力。
拓展閱讀:岑參的代表作
【第1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第2句】:《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zhàn)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第3句】:《磧中作》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
【第4句】:《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側(cè)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
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
岸旁青草長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
蒸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
陰火潛燒天地爐,何事偏烘西一隅?
勢吞月窟侵太白,氣連赤坂通單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
柏臺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之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