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另一個城市打拼的說說匯聚80條
寫給每一個從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你隨筆
這兩天,上海女孩到江西男友老家過年,一頓飯導致分手的事引發熱議。對于此事,男女主角或許都有苦衷,不可妄評功過。同為農家子弟,我深知成長成材之不易,只希望那個男生不要氣餒,我也愿把我的故事分享給他和諸君。
我出生在吉林農村,父母20歲左右便結婚,母親21歲就有了我。高考成績發布時,我的校長還調侃父親是“早生貴子”。實際上,這樣的早婚現象在農村很普遍,我的好多小學同學早就育有子女,如果我不上大學,我的孩子或許也已經兩三歲了。
我三歲時就開始在姥姥家生活,姥姥是農民,姥爺是鐵匠。我是趴在姥姥后背上長大的,印象里上小學之前,姥姥都會背著我。我有一個舅舅兩個姨姨,姥爺很重視孩子學習,所以老舅和老姨都因為上學結婚很晚,我最大的表妹也小我八歲。由于這個原因,我從小被長輩寵愛有加。我的啟蒙教育是老姨進行的。老姨畢業后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村小教書,因而我在六歲時就學會了漢語拼音和一百以內的加減法。
我的小學是八毛歲開始的,是鄉小,條件相對較好。當然,比較的對象是那些村小。我小學的前四個年頭是在低矮的平房度過的,黑板是用墨水涂在兩塊木板上,只能用黑板擦擦。我到了初中,才在學校看見一間多媒體教室。當時很難的一件事是上廁所,農村都是旱廁,即使后來蓋了教學樓,我們也一直用旱廁。記得那幾年廁所離學校非常遠,課間十分鐘上廁所是個難題。有一次整天下大雨,老師就讓我們男生找個角落用瓶子解決了。還有一個同學,因為個子矮小,上廁所時和同學打鬧被推到了廁所里,非常危險。
小學時我們基本不吃食堂,每天中午家人會給我一塊錢,我買一包干脆面和一袋辣條打尖。我的條件是比較好的,有的家庭困難的同學,是不吃午飯的。小學五年級時,我們班才有了飲水機,之前有一口井,班級里大個子同學去井里打水給我們喝。農村人喝生水不是問題,到現在我爺爺奶奶還愛喝井拔涼水,一般不會拉肚子。
在平房里上學時,最難熬的'是冬天。每到十一假期,我和小伙伴們都要去拾柴火,以備冬天班級里取暖用。那個時候,柴火按人頭交,每人兩捆。這些柴火有的是大豆根,有的是在山上撿來的樹枝。班主任會在班級后面的角落里堆成一個小型柴火堆,加上學校分給每個班的煤,這些加在一起就是我們四十來人的班級整個冬天的取暖來源了。班級里沒有暖氣,取暖靠一個爐子,那個時候,爐子周圍的座位是給距離學校遠的同學的。每年冬天他們走著上學,到學校時已經是全身濕透了。靠在爐子邊,可以暖和一點。
到了五年級,學校蓋了一間教學樓,高年級的同學可以去教學樓里學習。五年級,我們開始有了一間計算機教室,每個班級每周有一節計算機課。這是大家每周最盼望的課程了。計算機和互聯網的一切都讓我們驚奇。那時候,一個壁紙和屏幕保護程序我都能玩一節課。學校機房地板很好,為了不損壞地板,大家要穿拖鞋上課。所以,每次計算機課,汗腳的臭味都是大家要忍受的。
六年級涉及一個問題:小升初。當時,家里人想送我到縣里去讀初中,但是后來由于各種原因,我最終還是在鄉里的初中讀書。我小學六年,一直沒學過英語,知識一片空白。恰好那年小升初考試要考英語,六十分滿分,我打了5分,英語作文是用漢語拼音寫的,什么都不認識。但是由于數學語文的成績很好,我還是在鄉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姥爺一直重視我的教育,我初一那年分班時,他特意去找中學的校長做工作,把我分一個好班。所謂好班,也只不過是學習好的同學相對較多而已。我的英語老師是中學比較有名的老師,對我非常好,每天晚上六點,我都會去她家里學習,一直學到晚上九點,這樣的日子我過了整整兩年。
農村的夜晚一般八點就安靜了,大路上一個人都沒有。每天九點我騎著自行車從老師家回姥姥家要有一段路,一個人都沒有,只有偶爾過一輛車,很辛苦很害怕。記得有一次,我在騎自行車下坡道時,由于車速很快,為了躲避一輛大車,我狠狠地摔倒了,趴在地上過了八九分鐘才起來。自行車摔壞了,我扛著車一邊走一邊哭,心里告訴自己,一定好好學習,這輩子再也不過這樣的生活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初二開始,我的成績一直是學年數一數二的。初三時,由于我們是鄉村高中,沒有晚自習,所以每天老師要上十節課,五點半才放學,回到家都已經夜幕低沉,每天要完成七科的作業,要學到深夜。每次模擬都感覺自己在學校考得很好,但是成績拿到縣里,就會被比下去。所以那時候自己的想法就是:離開這個小鄉村,考到縣里的重點高中去。
我記得那是2009年的6月25日,我坐著學校的大巴車來到了永吉縣城。這是我第四次來到縣里,感覺一切都是那么好。我第一次來到我后來就讀的永吉實驗高中,當時感覺那校園真的太美了。我和老師同學們一遍遍地在校園里走,不肯放過任何一個角落。
上天總是和人開玩笑,我中考在家鄉親屬和老師的矚目下發揮失常了。我第一次在學年排到了第八名,而且發揮失常的竟然是數學。
從小地方來,到大城市打拼:我的人生之路到底在哪里?
導讀:有句話說的好,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的潛力到哪里了呢?下面分享一篇勵志文章,歡迎閱讀。
1
不止一個人向我吐槽:在帝都這種地方生活,真尼瑪累啊!2200多萬人都“假裝在生活”,自己真要好好生活,還需要鼓起一番勇氣。
在這個人口千萬級的超大城市,大多數人都活得很小心、很努力,有的甚至很拼命。“在單位看領導臉色,回家直面孤獨的自己”,成了不少人的寫照。
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從小地方來,到大城市打拼,懷揣大大的夢想,想著拼出個樣子、有一番作為,不甘心兩手空空地回去。
然而,面對難以企及的房價、出行遭遇擁堵的交通、呼吸成了一道傷痛,多少人還堅定如初、不曾動搖呢?
就像一個朋友。她是個其貌不揚的姑娘,剛大學畢業,非9【第85句】:211高校,在一家不大不小的企業做一份——“邊緣得比公司清潔工好不了多少的”——內部管理工作,“就是跑跑腿,沒多少技術含量,也沒啥希望”。朋友一臉沮喪。“這哪里是過日子嘛,明明是被日子過了”。她苦笑道。“有時候真想收拾東西回去算了,但又不甘心。”
“我爸每次打電話都讓我回去,他們在當地給我找了份安穩的工作。”
“那你怎么不回去?”
“我其實也并不想將就。天天回家,認識的也就那些人,多沒勁兒。”
朋友說,她打算工作兩年,積累些經驗后,再讀研或者讀MBA,“畢竟北京機會多,不能荒廢了自己”,她年輕的臉上又閃現笑容,是青春時光該有的樣子。
2
其實,我也一度困惑過。
當機會擺在面前的時候,我甚至游移不定。一次是單位內部某部門伸出“橄欖枝”,一次是回到地方工作,還有兩次出去工作的機會。其中,尤其是去地方工作的機會,對我誘惑最大。“回地方,就再也不用在北京過兩點一線的苦逼日子了。”我一度恨恨地想。
也有朋友勸我,“回去工作多滋潤啊,要房有房,要車有車,對比就知道,想都不用想。”
我決定向身邊涉世深、閱歷多的“老司機”求教。一個是單位的同事。他沉默了一會兒,吐著煙圈不急不慢地說:“別人我就不多說了,至于你,肯定不要回去,回去你就眼界窄了,后半生怎么走一眼都能看穿。這邊機會多,三五年就有變化,走啥走。”
他是個明白人,我的這點小心思在他眼里不是事兒,三五句話就講透了,讓人信服。
一個是在央視工作的朋友,他曾主持春晚數年,對媒體工作十分了解。
聽完我的困惑,他先說了他的故事。
那年我大學畢業,一無所有。先去了某影視公司工作,合同一簽就是5年。每天下班后就去附近人大食堂三樓的臨時舞廳跳舞,打發青春的漫長時光。舞廳簡陋,燈光昏暗,大家跳的開心。沒有這么個地兒,當年我肯定少了很多樂趣。
工作第5年,趕上單位分房,輪到我時,就兩個地兒了。一個是跟一剛離婚、還帶著孩子的中年婦女合住一套房,共用廚房、衛生間。我當然不樂意,當時血氣方剛,怕壞了名聲。我就不要。還一個地兒在當時的城郊結合部了,就是一間低矮破舊、沒有暖氣的平房。
分到這么個破房子,我也高興,畢竟是屬于我的啊!我在平房外搭個小棚,裝了馬桶和淋浴設備,但第二天就被隔壁大爺給砸了,“我們都能住,就你搞特殊。”從此,我跟大伙兒一起上公廁、下澡堂子。
那年冬天最難熬。我爸媽來看我。我本想讓他們驕傲一下的。但天氣嚴寒,爸媽晚上都睡不著,住了一夜就走了。我心頭難過啊。寒冬漫長,我每天都不愿回到冰窖一般的'平房。一個人過,真的冷。
后來,我考到央視,慢慢地,我開始主持節目了,有了些影響力。但我那時候還住平房里。一天,正上廁所時,幾個學生跑到廁所。遠遠地看了一會兒,跑開了。過一會兒,他們又回來了,在門口大喊:這不是央視的主持人某某某嗎?接著是哈哈大笑。
我一聽,趕緊不上廁所,一口氣跑回去了。從此我就下決心好好干,不能再過這樣的日子了。
談及往事,朋友記得清楚,說了很多,“你現在很難想象我當年度過的艱苦時光吧?聽了我的故事,你還想回去嗎?”朋友笑著問,“其實,一開始,沒有不難的,難才是真實的生活。困難的時候,咬咬牙,堅持住,也就過去了。”
我聽之愕然。本想說些今非昨日、情況不同的話,后來也沒說。
3
跟“老司機們”取經,至少讓我不再動搖了。在哪兒都得自己過,沒人能替你生活,也沒人能幫你一步到位。路要自己走,有些苦也只能自己吃,不然怎知幸福的甘甜?
既然如此,也就沒必要退而求其次,給自己找臺階下了。都不是完美的,又何必將就?
正如有句話說,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的優秀。如果不摒棄“將就”的心態,又怎么知道自己有更大的潛力、人生有無限的可能?
寫給九月的每一個你隨筆
在離開深圳的前一個夜晚與哥們兒山聊天談到開學。我說道自己很煩:又要回到學校過著暗無天日的麻木生活,又要面對著毫無興趣的專業課和一大推自己不想去面對而又不得不去硬起頭皮做的事情;而對于什么愛好啊,熱愛啊,到頭來也都還是一無所獲,美其名曰都只是好聽而已。
哥們兒從來都能把我的話一直聽完,最后順便安慰地調侃幾句。“慌啥,我們都還年輕嘛!我們有必要經歷這些黯淡無光的日子嘛,我看你啊,是身邊沒有個妹子寂寞了吧!”他鬼畜的笑,越發讓我感到緊張。
我是寂寞了。像Kevin說的,我一直以為過完17歲就是18歲,再過完18,我又會回到17,年而復始。這種散漫和拖延的天真想法,卻讓時光狠狠地刪了我一耳光。時間總還是過得那么快,而“一事無成”四個字卻從來沒有從自己的骨子里得到真的救贖。
8月末的旅行,還是一個人。一個人可以不吃不喝,坐很長時間的車去很多地方。然后拍幾張自認為不錯的照片,再配幾行深情的文字發個朋友圈,證明某某某啊他也來過某某地方。
旅途的那幾天晚上我一直睡不著。房間里,就算我不關上燈,不停止地播放音樂也仍然覺得四周安靜得太過異常。自己從來沒有感到過這么惶恐和不安。確實,一個人我不說話,就再沒有人說話了。我除了孤獨,剩余的全是迷茫。
想去年高考落榜的痛,好像早就忘得干凈了。暮夏,反正自己也過了20歲的生日了。結果,是荒廢了太多。
在離開這座陌生城市的綠皮車廂里,我靜靜地回想起自己這一路走來的經歷。多好,長途車的顛簸把記憶里的酸甜苦辣抖落了一地……
偶然間在自己隨身攜帶的一本書里翻出了自己剛入大學的目標與計劃。紙的第一行上寫著醒目的八個大字: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緊跟著底下又一字一句寫了十幾個目標和計劃。很是詳細,詳細到每天要吃多少飯,一個月要增多少體重,每天傍晚要去操場跑幾圈,要做幾個俯臥撐,幾個沖刺跑,周六日呢要多擠時間去圖書館看看書,多整理自己的.書桌和衣柜……
那時,我總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我知道,我是想讓自己的大學時光盡可能的不會淪喪為渾渾噩噩這一列來,更不想讓自己的生命只在平庸中慢慢磨蝕。可懊惱的是自己做事情一直都還是三分鐘的熱度,倘若在短期的時間里出不了一點成效,那些目標和計劃啊就宛如廢紙,都被自己甩在身后了。這種熱度隨著自己的惰性和一些逐漸涌出的新鮮事物慢慢消退。之后,就完全沒有再去堅持了。
9月,又是一個開學季。想到自己曾經對大學的生活的那么憧憬那么向往,真的好懷念啊。現在呢?早厭倦了吧。
我想說:千萬個“你”,在什么都還沒有過去,什么都還沒有消失之前,你為什么不好好把握一下呢呢?
前段時間回老家,約朋友A一起出去玩。當我突然問到他今年的高考時,他只是很冷靜的說,還不錯。我是以為他又落榜了,所以也就沒有多說這些了。當后來我得知,他以超出本科分數20多分的驕人成績考上了某所知名大學時,我也震驚了。我知道當時他的不言,是為了避免彼此不必要的尷尬,他怕我心里突然落差,他怕我突然沒面子,怕我突然不說話。因為去年,我們還坐在同一間教室里上課,我們一起落榜,一起失望,一起痛苦。關鍵的是,我還勸他不要復讀。我不知道他這一年是怎么熬過來的。我只知道,這些年自己是選擇了輕輕松松,也度過了眼前一個又一個最大的捷徑。
我突然發現:其實有些人從一開始就與你分道揚鑣了。
雖然,不是指彼此之間的友誼這個層面來說。但從未來的角度上來講,你們的選擇和追求將很大的改變你們的命運。你們彼此不同的想法,終究還是要把你們變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南轅和北轍,就此不言而別了,盡管你們過去是有多么喜歡膩在一起。哥們兒又或是閨蜜。
回想自己,從小到大一直都是那種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人。做人老老實實,待人也本本分分。雖然也會經常去羨慕別人,也曾渴望那種居高臨下,帶著萬丈光芒的成就,哪怕只是沾上了一點點感覺也都會很滿足,很欣慰。呵,可惜那只是別人所擁有的。我不太喜歡輕易求助于人,我的思想和靈魂就宛如依附在一束沒有綠葉的枯枝上,被大風拼命地搖晃和撕扯,骨子里卻假裝糊涂的孤芳自賞,不肯低頭。內心里其實是扎進了一把又一把鋒利的匕首,滿是孤立無援的自卑。
我一直追求著自己內心狂熱的東西,但卻從來得不到它。喜歡的種種,也做不好。
“你比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成功,但卻沒有比每個人都多為之努力一點點。”
冰心奶奶在《成功的花兒》里這樣寫道: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最怕你什么都敢想,卻什么都沒有勇氣去做。最后人家的還是人家的,你所羨慕的一切還是與自己的生活沒有半毛錢的關系。你還是得回來過自己厭惡和憎恨的生活,天天如此。
女作家嘉倩談到自己的青春,她說青春是一盤孤獨的番茄炒蛋,平凡卻也很燦爛。我想,我的青春也應該如此。就差那么一丟丟吧。近20年來,我沒有做過什么大事情,也沒有犯過什么大的過錯,沒有瘋狂地抵抗過現實,也沒有對生活逆來順受。沒有真正的去愛過一個人,也沒有被誰念念不忘。
我還是只是一直踽踽而行,靜默且安然。
今年9月,學院又會是學弟學妹們的天堂。對于他們來說,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還沒有開始迷茫,只是滿滿的期望。還來得及縱情的去愛,還來得及大膽的去恨,還來得及用那副可以連唱三天三夜的嗓子嘶吼。
9月的天依然燥熱。我細數著自己為數不多的青春,就像留戀著夏日里一絲絲清涼的風。我珍視著飛快的時光,不停地寫下詩句作為留念。
像哥們兒說的一樣,每個人都有一段自己不堪回首的記憶,生活里也總有那么一段時光,你過得不稱心,沒有信念,沒有方向,甚至感覺周圍的一切都是在針對你。
不過請相信我,那些都會過去的。世界那么大,70多億的人口里,這樣的“你”實在太多了。所以你呢,并不是最孤獨的。你現在能做的,就是要好好愛自己愛身邊的人,你要比過去自己更努力,更能吃苦,更能去堅持。我們已經錯過了太多,也浪費了太多。所以,我想我們都不要再去墮落了。千萬個這樣的“你”,我們都不要放棄!
我想,這個9月,我大概弄明白了自己要去干啥。所以來吧,我們一起!
從小鄉村到大城市談起700字
從小鄉村到大城市談起 各位居住在大城市的小朋友,若是你到山下鄉村過上一段日子,整天只與那些受過封建思想的老人打交道,那么你會發現,這些鄉下老人怎么會那么固執,整天只會講一些封建語言,好象中國還沒有改革開放似的。那么,自然而然的你就會在頭腦中產生一種疑問:為什么鄉下老人與城市老人同樣一個時期出生,長大,而思想觀念卻怎么會差別這么大呢?
其實說起來并不難理解,這兩種差異只不過是人的思想觀念和地點沒有改變過來而已。如果要使一個年已過七旬的老人的思想立刻轉變過來是不可能的`,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改變,才能真正使一個老人的思想轉變過來。
比如舉個例子吧:十年前,我家在鄉村時,奶奶是個“老頑固”。當時我年幼無知,經常看見奶奶屈膝跪在地上,手中拿著三支香,對面的桌子上放有一個瓷佛像,奶奶一次又一次地彎腰,口中還念念有詞。我很好奇,以為佛像會那么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能使奶奶這樣做。便把它拿過來,上上下下瞧個清楚。奶奶直起腰看見我在玩弄她的“心肝寶貝”佛像,急得不得了,趕緊搶過佛像,對我大發雷霆。好一頓的“狂轟亂炸”,把我轟得“體無完膚”。我氣得要命:不就一個佛像嗎,有啥了不起的。可奶奶卻還喋喋不休地講著,說什么弄壞佛像會遭到佛的報復……我可不管那一套詭計,依藍我行我素。好幾天過去了,我還完好無損的,不禁懷疑起那個佛像來…… 可十年后,奶奶變了,變得懂事多了。我笑著問奶奶:“為什么不再去求佛像呢?那兒可很靈呢。”奶奶笑了:“求不求佛都一樣嘛,反正有人壽保險,怕什么。”我一下子跳了起來:“奶奶變了,奶奶變聰明了,耶。” 大部分人雖然都說城市好,但是鄉村也不賴:城市雖然熱鬧,可躁音很大,無法入睡;鄉村空氣新鮮,并且地方幽靜;城市人整天一直忙;可鄉村人時而工作,時而輕松……素我直言,鄉村與城市的好壞正好互相補充,應該把兩個地方的優點融合在一起,正好和人心意。 但愿如此能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