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黃鶯兒賞析(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全詩及翻譯)
有人曾提問:怎樣用20個字說一個悲痛至極的故事?
最高贊的回答是一句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明明是陽春三月,可讀到這句詩,卻好像突然掉進(jìn)了冬日的寒冰洞中。讀完這14個字,腦海中立刻勾畫了一個悲傷的故事。
晚唐詩人陳陶的《隴西行》確是一首妙詩。
《隴西行四首·其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有人說,這是一首反戰(zhàn)詩。
前兩句,壯烈無常,后兩句,瞬間傷感。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五千個英勇的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拼殺,充滿了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卻用強(qiáng)烈的反差再現(xiàn)了戰(zhàn)場的殘酷。
“無定河邊骨”是凄慘的現(xiàn)實,“春閨夢里人”是美好的夢境。
兩相對比之下,寒意徹骨。
女子夢中的人,早已化作了一堆堆白骨,而她還在憧憬著與他的未來。
猶記得那一年讀《唐詩三百首》,依然記得初讀這一句時帶來的震撼。
在許多人印象中,唐代是一個強(qiáng)盛的朝代,強(qiáng)大的邊防,廣闊的疆域,萬國來朝,那是多么盛大,多么令人向往的盛世。
也許,史書上短短的幾筆,就記載了一場戰(zhàn)役。可背后,卻有無數(shù)枯骨。
一如詩中的“五千貂錦喪胡塵”,可背后,卻是五千個家庭的支離破碎。
誰沒有父母,生養(yǎng)哺育;誰沒有兄弟,相互提攜;誰沒有妻子,牽腸掛肚。
古時通信不便,誰又能想到,自己牽腸掛肚的兒子、兄弟、丈夫,早已化為了一具白骨。
同為唐代詩人,金昌緒有一首小詩傳誦千古,詩名《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短短20個字,將一個少婦想念戍邊丈夫的心情寫得生動而俏皮。
可是,如果將《春怨》和《隴西行》放在一起看,便覺得寒意徹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明媚的春天,女子打起樹上的黃鶯,埋怨它的啼叫驚醒了自己與丈夫相聚的美夢。
也許,他的丈夫早已化為了一具白骨,再也無法與她相聚了。
造化弄人,悲從中來。
好的詩,就是有穿越時間的魔力。
相對于晚唐的李商隱來說,陳陶只是晚唐一個最普通不過的詩人,卻因為一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而流傳千古。
從古至今,無數(shù)人為這兩句詩感動:
《唐賢小三昧集續(xù)集》:刻骨傷心,感動頑艷。
《唐詩三百首》:較之“一將功成萬骨枯”句更為沉痛。
《唐詩解》:余謂是聯(lián)晚唐中堪泣鬼神,于鱗莫之選,直為首句欠渾厚耳,然經(jīng)尺之璧,正不當(dāng)以纖瑕棄之(末二句下)。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贊賞此詩后二句“用意工妙”。
即使過去了一千年,”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依然打動著所有人。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初次聽見是在高中語文課,四十多歲的女老師緩緩?fù)鲁鲞@句話便開始落淚。
唐代人的悲傷,穿越千年之后,依然常讀常新,因為這樣的故事,一直在繼續(xù)。
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戰(zhàn)友為了救人,生命定格在了23歲,戰(zhàn)友有一個談了七年的姑娘。
姑娘每天都會給戰(zhàn)友發(fā)信息,他不在的時候,姑娘也發(fā),大概就是每天吃的什么、天空好藍(lán)、你那里熱不熱之類的。
給人的感覺就是,哪怕你不在我身邊,我也當(dāng)你陪著我。
他犧牲后兩天,姑娘還不知道他走了,信息還是照常發(fā),發(fā)發(fā)好吃的,發(fā)發(fā)路上的小貓小狗,發(fā)一發(fā),我好想你……
只記得最后一條消息是:帥字多一筆教書育人,師字少一筆保家衛(wèi)國,你看咱倆多般配。
那一刻,忽然想起一句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明明是春光明媚的午后,明明還鳥語花香鶯歌燕舞,卻不知千里之外的地方,已然天翻地覆,與萬里相隔的夫婿,已天人永隔……
人世間的悲劇,每時每刻都在上演,你不知道,忽然哪一天,你所愛的人,悄無聲息離開了這個世界,而你還憧憬著與TA的未來。
你不知道,沒有未來了,再也沒有了。
陳陶離世已有1100多年,“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依然能讓人淚目,讓人對其中的情感感同身受,也時刻在提醒著我們,人生無常,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