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乞力馬扎羅的唯美句子匯總三篇
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讀后感
《乞力馬扎羅的雪》是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說,是對于一個臨死前的人的精彩描述。故事主要講述一個作家哈里去非洲狩獵,途中汽車拋錨,皮膚被刺劃破,染上壞疽病,他和他的愛人在等待一架飛機來把他送到醫院治療。
小說圍繞“死亡”和“即將死亡”來寫,但根本的主題是哈里回到過去,從過去走到現在的歷程回顧。哈里熱愛這個世界。他有很多經歷,跟不同女人的經歷,以及自己所從事的不同職業的經歷,他都想寫下來但卻沒來得及寫。他最終沒有能達到心中的目標。死前,他悔恨至極。故事的結尾,他死于一個夢境:他乘著飛機,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的山頂飛去。
(海明威緣何如此偏愛對死亡的.描寫?這與他的傳奇般的生活遭遇和獨特的遇險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身心受到創傷,憂郁、恐懼如夢魘般糾纏著他。西班牙內戰爆發,他以記者身份奔赴前線,目睹了西班牙內戰中的生生死死,使他再次受到創傷,悲哀和死亡再次籠罩了他的心靈。他乘飛機時曾經遭遇飛機墜毀(但幸免于難)。海明威屢遭劫難,雖然總大難不死,但死亡的陰影始終籠罩在他的心頭。傳奇般的經歷,獨特而又復雜的遭遇,強化了海明威對生命的理解,后來的沉重病痛豐富了他對死亡的想象,使他對死亡有著神經質的敏感和宗教式的神秘感。)
這時的哈里對死亡已有了深層的感悟,軀體總是要歸于塵土的,然而人的精神卻會超然于塵世之外,獲得重生,他的肉體即將死亡,而他的精神卻向著乞力馬扎羅雪山巔峰飛去,他看到,像整個世界那樣寬廣無垠,在陽光中顯得那么高聳、宏大,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是乞力馬扎羅山的方形的山巔。于是他明白,那兒就是他要飛去的地方。雖然身死但是精神、靈魂卻得到提升,這最莫過是哈利彌留之際最大的愿望,正如文中開頭提到皚皚白雪覆蓋下的乞力馬扎羅山的被稱為上帝的廟殿的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干凍僵的豹子尸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么,沒有人做過解釋。或許豹子在尋找什么并不重要了,它在如此的高度上出現,本身就有了獨特的魅力。
這時讀者才明白小說開始部分:“乞力馬扎羅是一座海拔一萬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長年積雪的高山,據說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廟宇。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干的豹子的尸體,豹子到這樣高的地方來尋找什么,沒有人作過解釋。”
《乞力馬扎羅的雪》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乞力馬扎羅的雪》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乞力馬扎羅的雪》讀后感1
最近看了美國小說家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的中篇小說——《乞力馬扎羅的雪》,深深地為主人公哈里對心中的的那份至純至凈的堅守而動容。
故事的情節并不復雜,歷盡滄桑的作家哈里同妻子海倫來到非洲調養,因為傷口不幸感染了壞疽,他脾氣暴躁,對妻子呼來喝去,可是海倫依舊無怨無悔地守在他身邊。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里,哈里望著遠處的乞力馬扎羅山,想起了往事……
聲色犬馬、追逐女人、紙醉金迷、貪圖享樂的頹廢生活,深深的折磨著哈里痛苦的靈魂。出沒在非洲平原上的食腐動物禿鷲和鬣狗,白天黑夜頻頻地交替出現在帳篷四周,時隱時現令人毛骨悚然而又對之無可奈何,他們預示著哈里離死亡更近一步了。哈里無法擺脫對死亡的恐懼感,也無法真正同化于他所步入的生活圈子,回首生活,更是對自己被浪費的才華感到痛心疾首。
他來到非洲最高的山的目的,是尋找自己的根源,是為了尋找“生”的方式,卻只得到了“死”的表達。哈里的一生,經歷過太多的事情,他經歷過殘酷的戰爭,目睹過世界的變化,追逐過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生活,但這一切,都不是他真正感興趣的,他心中的那份至純至凈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所以終其一生,哈里也沒能寫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正如他永遠,只能止步于乞力馬扎羅的山腳下,仰望山巔的皚皚白雪一樣。
所以,當死神最后一次向哈里逼來時,他的幻覺中出現的已不再是禿鷲和鬣狗。在幻覺中,哈里被抬上了飛機,飛機載著他飛過森林和山谷,飛過萬般自然景象,最后,從暴風雨的“瀑布”里穿了出來。于是,極目所見,他看到了:“像整個世界那樣寬廣無垠,在陽光中顯得那么高聳、宏大,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是乞力馬扎羅方形的山巔。”于是哈里明白:“那兒就是他現在要飛去的地方。”
那一方潔白的山巔,正是他心中至純至凈的圣土,是他夢寐以求的的地方。終其一生,哈里都沒能登上乞力馬扎羅這座雄渾的高山。但他在生命垂危之際,他欣賞到了高聳入云的,被白的不可思議的皚皚雪山所覆蓋乞力馬扎羅山,他離他的夢想更近一步了。而這乞力馬扎羅的雪也成了他生命中至純至凈的一份守望。
而這份至純至凈正是身處繁華社會中的我們所欠缺的。我們試圖以竭澤之魚以挽回自己江郎才盡的緩緩滑落;面對著日復一日般的單調生活,我們渴望激情,渴望改變自己,或者改變環境來煥發出活力;我們時刻改變自己,到最后發現自己想邯鄲學步里的主人公一樣,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不知如何行走了。我們越來越努力,卻發現離自己最初的夢想越來越遠。
每個人的生命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執念,它們就像乞力馬扎羅山頂的皚皚積雪一樣,召喚著我們,為我們指引前進的方向。即便是最后我們只能像哈里一樣,止步于此,我們的生命也會因這份堅守而意義非凡!因為,堅守過,努力過,我們生而無憾,它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歷久彌新!
《乞力馬扎羅的雪》讀后感2
《乞力馬扎羅的雪》這是海明威的一篇意識流小說。講述哈利在臨死的時候,內心的苦悶和悔恨。有著對過去的厭棄,內心對于重新開始的渴望,以及面臨死亡時候的悔恨和對于現狀的絕望,將哈里的內心多元而特色鮮明的展現出來。
生活總是很零碎與紛雜的,而人的欲望又是短暫與頻繁地,強言社會的秩序,無外乎紊亂。有時候,無論中國抑或者西方,是沒有真理可言的。一個人在現實中沉淪,而在泥淖中因為欲望和貪念而愈陷愈深,無以自拔。也許會就這樣永遠淹沒了才華,也許會有哈里一樣的想法,因為某一時的`想法,而重新開始,可是,當命運一旦誤入歧途,折回又談何容易。而哈里又是這不幸中的幸運的不幸,偏偏在轉變的伊始,又面臨死亡來襲,一個傷口發炎為炭疽,他敏銳的體察到死神的悄然降臨,他很厭煩,無助與不甘,讓他有了毀滅身邊的人、毀滅世界的沖動,他與所愛的人(可能是成為習慣的謊言,也許是麻木了的虛假,因為沒有了真心的愛)爭吵,以獲取期待的快感(這又哪里是快感呢?只不過是對于死亡最無奈的回應罷了)。他懺悔生命,因而對于現實而面對的人有更多的愧疚,他渴望彌補卻又無能為力,他并不真誠,他有太多的事沒有坦然相訴,他很自私,他的內心在一個陰暗的角落里發霉。是什么使得他如此?也許,一定是金錢了吧!他對于金錢的追逐,正如此刻他對于金錢的憎惡,這一刻他無助的想毀滅金錢毀滅一切。他追逐的女人,一個比一個有錢,可他終也不能滿足,欲望的陷阱越來越大,他,在這樣的瑣碎里,再也沒有了真情,也失去了激情。
關于結尾,似乎原本就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了,卻突然的將時間再度拉回到夜間,因而將故事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最終是兩個迥然的結局,而旨意上更深入了一步,讓人反思;活著的人該如何珍視身邊的人呢?可能只是在死亡面臨的時候才會想起吧!可是又會被內心對于生命的悲憤蒙蔽。也有明白的時候,可是太晚了,我們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的,可是卻總在生活中忽視。生命之與我們的,有多少時刻我們能夠參透?
意識流小說讀起來總是很瑣碎,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一遍一遍的讀下來,才能明白作者在講些什么,但也正是意識流的寫法,使得在很短時間內,將一個人一生的很多展現個性的事金屬展現。內心的獨白,幻覺,記憶在一起交織,所以在理解把握上有了很大難度。很多地方,也只能借鑒別人的解讀才可以明白。覺得意識流正是內心獨白的最好表達途徑,它將內心的彷徨苦悶的微毫變化盡數展現,在散亂中有秩序井然。
海明威讀后感
導語: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海明威讀后感,供大家閱讀和參考。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好友。
海明威讀后感篇一:海明威老人與海讀后感文
我讀過許多書,它們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本書,讓我體會很深,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寫的《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這本書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古巴老漁夫圣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被別的漁夫看做失敗者,可是他堅持不懈,終于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大馬林魚將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再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他用盡了一切手段來反擊。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盡管魚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這本書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點不順利,就會退縮,有時還會說上幾句垂頭喪氣的話。在學習上,我只要有幾次考試不是很理想就沒有信心,認為自己考不到好成績。《老人與海》中,主人公與鯊魚搏斗,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把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丟掉了,他用舵把來打。這本書揭示出的真理,不就說明了人無論怎樣,最怕的就是沒有信心。信心就好比是汽車的馬達,是人前進的動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這本書中主人公充滿信心、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嗎?
自從讀了這本書 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學習上不再因為一兩次不順利而失去信心,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考好。在期末考試的那一天,上午的兩門功課成績,我沒有班里的某一個同學好,但是我并不服輸,反而信心倍增,決心打一個翻身仗。下午的語文考試,我做每一道題目都格外仔細。果然,我語文考試是班里的第一名,總成績上,我也是第一名。
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對,堅持到底,決不退縮。我要感謝書,感謝它讓我學到了那么多知識,感謝它讓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感謝它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使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老人與海》中,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已經不僅僅是條硬漢,他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價值,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現代回響。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終于為他所鐘愛的硬漢找到了靈魂,這靈魂就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恒價值。因此,在《老人與海》中,硬漢桑提亞哥的剛毅性格,已經成為小說的表面。通過桑提亞哥硬漢性格來禮贊人類的永恒價值,才成為小說的真正主題。《老人與海》中展現了哪些永恒的價值呢?
首先就是人的自信。 桑提亞哥連續出海八十四天了,一條魚也沒捕到。可是,“那雙眼睛啊,像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原先跟隨桑提亞哥出海捕魚的小孩,談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別的船上去,說道:“他沒多大的自信。”“是的。”老頭兒說,“可是我們有,你說是不是?”
桑提亞哥的自信是絕對自信,是不以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自信,是不用與他人比較的自信。在桑提亞哥的生存哲學中,即使遭遇到了極點的背運,人也只能自信。
人活著,唯一能確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必然的東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著的,那么支撐人生存勇氣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喪失了自信,在持續那么多天的背運之后,桑提亞哥還有勇氣和毅力出海捕魚嗎?因此人活著就必須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正因為桑提亞哥有著絕對自信,他對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寬容和理解。在這里,海明威展現了自信與寬容之間的聯系。《老人與海》的主要篇幅,是描寫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在茫茫大海上和大馬林魚和各種鯊魚糾纏、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經歷。通過海明威淋漓盡致的描寫,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桑提亞哥與命運作殊死抗爭的悲壯與崇高。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十八英尺長的魚的骨架,骨架上唯一完整的是魚頭和漂亮的魚尾巴。
海明威讀后感篇二:海明威老人與海讀后感
我讀過許多書,它們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本書,讓我體會很深,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寫的《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這本書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古巴老漁夫圣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被別的漁夫看做失敗者,可是他堅持不懈,終于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大馬林魚將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再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他用盡了一切手段來反擊。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盡管魚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這本書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點不順利,就會退縮,有時還會說上幾句垂頭喪氣的話。在學習上,我只要有幾次考試不是很理想就沒有信心,認為自己考不到好成績。《老人與海》中,主人公與鯊魚搏斗,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把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丟掉了,他用舵把來打。這本書揭示出的真理,不就說明了人無論怎樣,最怕的就是沒有信心。信心就好比是汽車的馬達,是人前進的動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這本書中主人公充滿信心、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嗎?
自從讀了這本書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學習上不再因為一兩次不順利而失去信心,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考好。在期末考試的那一天,上午的兩門功課成績,我沒有班里的某一個同學好,但是我并不服輸,反而信心倍增,決心 打一個翻身仗。下午的語文考試,我做每一道題目都格外仔細。果然,我語文考試是班里的第一名,總成績上,我也是第一名。
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對,堅持到底,決不退縮。我要感謝書,感謝它讓我學到了那么多知識,感謝它讓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感謝它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使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老人與海》中,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已經不僅僅是條硬漢,他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價值,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現代回響。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終于為他所鐘愛的硬漢找到了靈魂,這靈魂就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恒價值。因此,在《老人與海》中,硬漢桑提亞哥的剛毅性格,已經成為小說的表面。通過桑提亞哥硬漢性格來禮贊人類的永恒價值,才成為小說的真正主題。《老人與海》中展現了哪些永恒的價值呢?
首先就是人的自信。桑提亞哥連續出海八十四天了,一條魚也沒捕到。可是,“那雙眼睛啊,像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原先跟隨桑提亞哥出海捕魚的小孩,談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別的船上去,說道:“他沒多大的自信。”“是的。”老頭兒說,“可是我們有,你說是不是?”
桑提亞哥的自信是絕對自信,是不以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自信,是不用與他人比較的自信。在桑提亞哥的生存哲學中,即使遭遇到了極點的背運,人也只能自信。
人活著,唯一能確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必然的東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著的,那么支撐人生存勇氣的,就只有自信了。
海明威讀后感篇三:海明威《老人與海》讀后感
桑提亞哥(Santiago)是個可憐的老頭——看上去似乎是的。海明威(Hemingway)以自己精煉的語言塑造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海明威并沒有給予老人成功,卻賦予老人在壓力下優雅而堅韌的形象。
老漁夫在海上一無所獲地漂流了84天后釣到了一條巨大無比的馬林魚(marlin),這是一條比他的漁船還長2英尺的魚,是在拖著漁船整整兩天兩夜之后才被刺死的。老人的命運似乎并不成功,他又遭遇了鯊魚,經過殊死的搏斗,馬林魚只剩下一副骨架。骨骼是精神的支柱,海明威看似沒有讓老人桑提亞哥成功,卻以光禿禿的骨骼奏出了老人生命的硬度。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我和你奉陪到死”——這個硬漢面對挑戰如是說。暗喻他自身的英雄主義所在,還有他趨向堅韌的力量。無論 最后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斗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于挑戰自身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后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故事的頭尾,都出現了名叫明諾林(Manolin)的男孩——他希望繼承老人的事業。何止捕魚的事業要被傳承,這副錚錚鐵骨又何嘗不為我們所崇敬、所供奉、所學習呢。在老人的故事里為什么有這個孩子的出現?年輕,象征著力量和希望,即便是老人,他的內心同樣是年輕的。文中多次描寫到獅子,阿非利加海灘上,獅子在笑鬧嬉戲,它們浮現在老人的夢中,一直在老人的心中,同樣揭示了老人永遠不會老的意志。
海明威這個骨頭里留有幾百塊彈片的硬漢作家,恰當地寫出了生命的強度,告訴我們怎么去面對生、老、病、死,告訴我們心該有多寬,如海一般。老人是孤獨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獨的,因為他的意志是那樣的堅強。不妨將鯊魚看作打擊,吃掉你的成功和幸福。但正如那孩子說的:“它沒有打敗你,它沒有。” ("He didn't beat you. Not the fish.")一個真正的強者,只能被摧毀而不能被擊敗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永不言敗,這就是《老人與海》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