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經典語錄讀書筆記摘抄分享(娛樂至死的主要觀點)
【第1句】:你根本不可能用煙霧表現哲學,它的形式已經排除了它的內容。
【第2句】:電視無法表示政治哲學,電視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學是水火不相容的。
【第3句】: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于會話的工具。
【第4句】: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所注意。
【第5句】: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圖,也不是大自然的產物,而是人類運用自己創造出來的機械和自己對話的結果。
【第6句】:書寫會帶來一次知覺的革命:眼睛代替耳朵而成為語言加工的器官。
【第7句】:隱喻是一種通過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較來揭示該事物實質的方法。
【第8句】:理解一個事物必須引入另一事物。
【第9句】: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容。
【第10句】:通過共鳴,某種特定語境中的某個特定說法獲得了普遍意義。
【第11句】:真理不能,也從來沒有,毫無修飾的存在。他必須穿著某種合適的外衣出現,否則就可能得不到承認,這也正說明了“真理”是一種文化偏見。一種文化認為用某種象征形式表達的真理是最真實的,而另一種文化卻可能認為這樣的象征形式是瑣碎無聊的。
【第12句】:尼采說過,任何哲學都是某個階段生活的哲學。我們還應該加一句,任何認識論都是某個媒介發展階段的認識論。真理,和時間一樣,是人通過他自己發明的交流技術同自己進行對話的產物。
【第13句】:印刷術樹立了個體的現代意識,卻毀滅了中世紀的集體感和統一感;印刷術創造了散文,卻把詩歌變成了一種奇異的表達形式;印刷術使現代科學成為可能,卻把宗教變成了迷信;印刷術幫助了國家民族的成長,卻把愛國主義變成了一種近乎致命的狹隘情感。
【第14句】:不可記錄汝等之教義,更不可將其印刷成文,否則汝等將永遠受其束縛。
【第15句】:韋伯斯特《美國拼寫讀本》
【第16句】:理查德 霍夫斯塔特認為,在美國歷史中一再反映出來的杰弗遜民主主義的平等、民眾的思想,使許多美國人產生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反知識分子的偏見。
【第17句】:印刷機不僅是一種機器,更是一種話語結構,它排除或選擇某種類型的內容,然后更不可避免地選擇某一類型的受眾。
【第18句】:閱讀從本質上來說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然也是一項理性的活動
【第19句】:因為寫作了《理性時代》,潘恩失去了他在開國元勛神殿中的位置。
【第20句】:廣告成為一種半是心理學、半是美學的學問,理性思維只好移師其他領域了。
【第21句】:印刷術統治的時代稱為“闡釋時代”,新時代為“娛樂業時代”。
【第22句】:電報使脫離語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說,信息的價值不再取決于其在社會中和政治對策和行動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決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第23句】:電報的傳統:通過生產大量無關的信息,它完全改變了我們所稱的“信息——行動比”。
【第24句】:寫書是作者試圖使思想永恒并以此為人類對話做出貢獻的一種努力。所以,無論什么地方的文明人都會視焚書為反文化的罪惡行為。
【第25句】:對于電報來說,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們。
【第26句】:照片把世界表現為一個物體,而語言則把世界表現為一個概念。
【第27句】:過去人們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搜尋信息,現在是為了讓無用的信息派上用場而制造問題。
【第28句】:電視已經取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種不僅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決定我們怎樣認識世界的工具。
【第29句】: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它時刻提醒著我們,沒有理由為電視上的不幸哭泣。
【第30句】:思考無法在電視上得到很好地表現,電視導演很久以前就發現了。他們關心的是給觀眾留下印象,而不是給觀眾留下觀點,而這正是電視所擅長的。
【第31句】:掩藏在電視新聞節目外殼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論,這種理論是以一種拋棄邏輯、理性和秩序的話語為特點。在美學中,被稱為“達達主義”;在哲學中,被稱為“虛無主義”,在精神病學中,被稱為“精神分裂癥”。
【第32句】:只有通過語境我們才能判斷出一個表述是否自相矛盾。自相矛盾的存在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只有在一個前后連貫的語境中,觀點和事件彼此相關,自相矛盾才能成立。
【第33句】:從來沒有哪個偉大的宗教領袖會給人們想要的東西,他們給的是人們應該具備的東西。
【第34句】:電視廣告的對象不是產品的品質,而是那些產品消費者的品質。
【第35句】:約翰杜威曾經說過,課程的內容是學習過程中最不重要的東西。
【第36句】: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拜托現實的奴役,而現在的年輕人正竭力做著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
【第37句】:從電視上獲得的意義往往是一些具體的片段,不具備推論性,而從閱讀中獲得的意義往往和我們原來儲備的知識相關,所以具有較強的推論性。
【第38句】:只要人們虔誠的相信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它就可以長久地存在下去。
【第39句】: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
【第40句】:電視上會話的表現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語言。
【第41句】:在芒福德的著作《技藝與文明》中,他向我們展示了從14世紀開始,鐘表是怎樣使人變成遵守時間的人、節約時間的人和現在被拘役于時間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漠視日出日落和季節更替,因為在一個由分分秒秒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權威已經被取代了。確實,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自從鐘表被發明以來,人類生活中便沒有了永恒。
【第42句】:任何一種媒介都有共鳴,因為共鳴就是擴大的隱喻。不管一種媒介原來的語境是怎樣的,它都有能力越過這個語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語境中。由于它能夠引導我們組織思想和總結生活經歷,所以總是影響著我們的意識和不同的社會結構。它有時影響著我們對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著我們理解真理和定義真理的方法。
【第43句】:電視文化中的人們需要一種對于視覺和聽覺都沒有過高要求的“平白語言”,有些時候甚至要通過法律規定這樣的語言。
【第44句】:閱讀過程能促進理性思維。
【第45句】:閱讀文字意味著要跟隨一條思路,這需要讀者具有相當強的分類、推理和判斷能力。讀者能夠發現謊言,明察作者筆頭流露的迷惑,分清過于籠統的概括,找出濫用邏輯和常識的地方。同時,讀者還要具有評判能力,要對不同的觀點進行對比,并且能夠舉一反三。為了做到這些,讀者必須和文字保持一定距離,這是由文字自身不受情感影響的特征所決定的。
【第46句】:美國的報紙廣告在某種程度上是印刷術統治下的思想日漸衰落的象征:以理性開始,以娛樂結束。
【第47句】:即使在1890年,廣告里仍然除了文字別無他物,廣告被看作是一項嚴肅而理性的事業,其目的是用文字形式傳播信息、發表主張。文字不能保證內容的真實性,而是形成一個語境,讓人們可以問“這是真的還是假的”。
【第48句】:18和19世紀的閱讀同今天的閱讀有著截然不同的特征。鉛字壟斷著人們的注意力和智力,除了鉛字以及口頭表達的傳統,人們沒有其他了解公共信息的途徑。公眾人物被人熟悉,是因為他們的文字,而不是因為他們的外貌,甚至也不是因為他們的演講術。
【第49句】:對于印刷機統治美國人思想的那個時期,我給了它一個名稱,叫“闡釋年代”。闡釋是一種思想的模式,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表達的途徑。所有成熟話語所擁有的特征,都被偏愛闡釋的印刷術發揚光大:富有邏輯的復雜思維,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對于自相矛盾的憎惡,超常的冷靜和客觀以及等待受眾反應的耐心。到了19世紀末期,由于某些我急于解釋的原因,“闡釋年代”開始逐漸逝去,另一個時代出現的早期跡象已經顯現。這個新的時代就是“娛樂業時代”。
【第50句】: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稱為一場滑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