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一盞燈格言集錦三篇
心中的一盞燈美文
今夜月色暗淡極了。我走在回鄉的路上,滿天是閃爍的星星,它們使我想到一束電筒光,也想起一生樸實的父親。
那是三十年前的事情。老家在偏僻山區的一個山岙里,周圍別無人家,離村莊約有二里。我在鎮校讀書時,每晚要上夜自修課,由于無法解決寄宿,只得連夜趕回家。當時年幼膽小,年邁的父親常常熬著夜趕到山腳下來接我。 有一年寒冬,灰蒙蒙的天空散飄著鵝一毛一大雪。夜自修課后,同學們結伴頂著刺骨風雪,行走在一腳踩下去不見腳背的雪路上。面對茫茫原野,我默默地想著:父親今晚就別來接了。因為體弱的父親今晨不幸摔了一跤臥在床上,怎擋得住這番大雪?想著想著,不知不覺走到村口與同學分手,我便從書包里摸出一把削鉛筆的小刀 ,準備壯著膽子翻過山嶺獨自回家。
突然,山腳下一束光柱刺過蒼穹。“爸爸,肯定是爸爸。”我大聲叫喚著,連走帶跑,踩得積雪“嚓嚓”作響…… “儂慢走,別害怕,我在這兒等你。”聽到沙啞而熟悉的`聲音,緊隨由遠而近的燈光,我看到父親頭戴竹笠,身穿蓑衣,手里還支著一根木棒……霎時,我的心仿佛被一群狂蜂叮咬,禁不住淌下淚來。年邁的父親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嚴冬酷暑,從沿間斷過對我的接送,整整三年;在這三年里,父親對我的一寵一愛僅憑數言豈能道盡?
今晚夜色蒼茫。父親再也不能為我打燈作伴了,但那盞電筒仍亮在我的心中,也永遠照亮我腳下的路!
給心窗點一盞燈美文
窗子本來就是給屋子透亮的,有人卻覺得這一透還不夠,又加掛一盞燈。掛在窗口上的燈,我給它取名叫——窗燈。不是對燈的癡戀,而是對光的競逐。這就是北歐瑞典人。
點一盞窗燈,絕非多此一舉,是自然光不夠,不得已而為之的補充。瑞典地處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那里冬夜漫長,夏日悠長。每年入秋,白天日照慢慢變短,圣誕節前后太陽變得極為吝嗇,首都斯德哥爾摩每天只有6小時的光照。下午3點就墜入悠悠黑暗里,直至次日上午9時,日光才緩慢地從地平線探出,很不情愿似的露個臉。首都以北的地方,因毗鄰北極圈,冬季光照時間就更短了。
瑞典的冬天,常有風雪,沒有陽光的日子,漫長得令人絕望。陽光缺席的時候,常有人患上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毛病——“缺光抑郁癥”。出于身體健康的考量,這里的人們,在自家窗戶上掛一盞燈。暖暖的燈光,以太陽的名義,化解郁積于人們心中那無盡的苦寒。別出心裁的“光療法”,作用明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大風俗。
為了給這個世界多一點光亮,人們下班后一般不關燈。長明燈,亮出的是溫暖,點燃的是關愛。白茫茫的鄉野亦如是。家家戶戶,窗臺上點一支燭火,或者亮一盞燈,溫暖自己,也給迷途的路人導航,讓身陷絕望的旅者,看到希望,感受到溫暖。
瑞典的窗燈,這人間暖暖的燈光,為自己驅逐黑暗趕走憂郁,更為他人送去溫暖和祝福。除了點一盞燈外,窗更是美之源,擺上盆花、玩偶等飾品,精心裝飾著。
這里的窗子,因了飾物,展現了外在美,因了一盞燈,絲絲亮光映照出生活在“暗無天日”里的人們內心深處的達觀、寧靜和美好。
窗是一個舞臺,上演人間的悲歡離合。美是這個舞臺上一部永不落幕的生活大戲。
瑞典人奉行“美與正大光明”的處世原則,所以,他們從不拉窗簾,將美和暖,無私地亮出來。窗簾在這里,是可有可無的擺設。他們端正做人,坦誠做事,掛出這盞窗燈,就要以“磊落光明”行事,對人對己,以美相敬呈。
瑞典的窗燈,讓我想起國人內心里的一些不亮堂來。
一食品供應商說:“我自己做的吃的,打死也不會吃!”此語經傳媒報道,驚擾人心。做出來的食物,自己都不吃,那還有什么東西能吃?看看我們的餐桌,那一個個化工原料的名稱,聽來令人背脊發冷——石蠟加工的米、地溝里掏出的`油、瘦肉精喂出的豬、激素養的蝦蟹、吊白塊制的米粉、工業乙醇勾兌出的酒、農藥泡大的蔬菜瓜果、硫黃熏制的木耳、人造的蛋……是什么力量,讓他們往食品里頻頻添加有毒的化工原料?是什么原因,在國人的肚子里蓋起一座座化工廠?
一個個天問在日下的世風中悲愴而出,答案卻在風中飄遠。都說,那么多人都管不住一張嘴,那么多人都管不住一雙手……而我說,問題不出在管,在人心。
心窗里沒亮起一盞燈,就沒有敬畏之心。大無畏地毀掉人間的種種美好,無情地踐踏良心的底線,正所謂,越墮落越快樂。
一樁樁,一件件,觸目驚心,多么可怕!
當務之急,是在國人的心頭,掛一盞燈,亮堂自己,溫暖他人!心窗無燈,陰暗橫行,自是罪惡衍生,荒誕迭出。個個都利己為己,毀滅之劍卻直指整體。
像瑞典人那樣用一盞窗燈,我們在自己心窗,點亮一盞燈,為他人送去溫暖和祝福,哪怕身處無光之地,定會全身透亮,溫暖如春。請給心窗點一盞燈,為人處世光明磊落,為自己積福贏利的時候,也在為他人和子孫積德行善。
給心窗點一盞燈,和暖的光一絲絲地亮起,鐘靈毓秀,百世流芳。
修行修心美文
一直以來,都在努力的做好一名修行人。觀女德儀規,學治家格言,悟道德經,行孝經,每天進步一點點。和孩子家人說話的語氣愈加柔和了,和外人交流更加謙遜了。
晨起,放上古典音樂,讓“太極”的音律掃凈一夜的浮沉,寧靜在一呼一吸間走到黃昏。
休息日,播放歷朝歷代的德育故事,“江革負母”, “曾參養志”,“文王問安”------每個故事都在啟迪指導如何做一名有孝德的人,如何做一名圣賢。這些故事不僅滲透兒子幼小的心靈,同時還在點撥著我如何做一個好母親,好妻子,好兒媳。對過早失去婆婆的公公更加悉心照料了。
公公中風后,雖然能自理,但留下了后遺癥。走路費勁兒,手不是很聽使喚。婆婆走后他更加沒了斗志,整天躺在床上,唉聲嘆氣,念叨著:不想活了,啥時候死呀,還拖累你們。每天我都要叫他起床,我做早餐,陪他嘮家常。早飯休息一小時后,開始帶著他運動,慢走,舉胳膊,抬腿,他腿抬不起來,我就蹲下來幫助他抬,每次他都大汗淋淋。他不情愿,嫌累,雖然知道我是為他好。但又怕不聽我的話我不管他,也就堅持了。會盼著我出門,這樣他就可以休息一天了。“老小孩,小小孩” 這句話我終于體會到了。
愛人忙,給公公洗澡的任務就落在我身上了。我爸都沒這樣伺候過的, 他老人家身體好著呢,扭秧歌,跳舞,活的可帶勁了。
公公很會夸人的,每次洗澡都會說:我命真好,攤上你這樣的好兒媳婦,我們家積德了,我家你那些大爺,兒媳婦都沒這樣伺候過呀。
我心里也挺美的,人都是愛聽好話的呦!我說:上輩子你一定是我的恩人,這輩子來你家孝敬你,是來報恩的。
了解了因果,我開始學佛法,聽法師講經。更深的體悟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真實性。每個人的福德是有限的,如果一味的消耗,享受盡了,“福德”也隨之散了,不如意,惡果會伴著我們的.余生。所以,我們要學會積福,哪怕是一句贊賞的話,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成就一個人,這是多大的福德呀。只要我們肯做,每時每刻都在行善積德。
有時候我會無名的煩惱,狂躁不安,不知如何解脫。聽了慧律法師講解的“六祖壇經” 明白了。原來,我們的清凈自性是本身具足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尊佛,都有一顆清凈的佛心,只是我們被貪嗔癡迷惑了,被一切的執著蒙蔽了。所以煩惱、抑郁盤踞我們的心,不得解脫。只要我們努力的修行喜怒哀樂做得了主,念念精進(時刻訓練放下)決有透脫之期。
心——回歸了清凈柔軟,我們還會執著,還會煩惱,還會分別嗎?
我正在努力的做好一名修行人,天空會任我飛,塵世會一片光明。自在,自在------- 修行的人。
別讓心太累美文
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奈,有太多的不如意,每當有不順心的事時我們就會抱怨自己,是多么的不幸自己是多么的可憐,有時間在一邊抱怨不如踏下心來好好想想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呢。心的負荷沉重。有多少往事不堪回首?有多少記憶沒留傷痕?人生不是一杯酒,醉了的不是好漢,沒有醉的不是英雄。所以你我只能半醉半醒,何時能當上那超凡脫俗的大仙呢?
心的負荷沉重。尋尋覓覓,何時讓生命本色回歸自然?何時在精神泥潭突圍?何時能鎖定新的人生座標?何時讓滿是皺紋的心靈舒展?也許,親情友情戀情都得伴隨心累的歷程?也許,所謂的傲骨與傲氣,都得付出心累的代價?也許,人的靈魂在某個層面上看,真的是無可救藥?也許,什么也許也不要去想,方可減輕那生命難以承受之重.
歲月蹉跎,時光荏苒,歷史的長河流沙滾石,洗濯出幾許清靜呢,試問又有誰能跳出紅塵逍遙自在呢,人活著便注定奔波與勞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別讓心太累。人真正長大以后才會感覺到心靈的負荷,精神的壓力,最奢望的莫過于快樂的童年時代,真的希望自己永遠也長不大。生活在南來北往的人群中,很多表面上的瀟灑與倜儻真能代表他們的`內心世界嗎,其實很多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或許有一個故事在大家心中深深銘刻,伴著成長給你我很多感悟與啟迪,我們能做的就是別讓自己的心太累。
每個人都有過去,這些過去就形成了記憶堆積在心里的角落。一天一天,心里裝的越來越多,心兒也越來越重。為何不嘗試把過去那些不開心的事情全部舍棄掉,人活在世上有無數個太多。有太多的分分秒秒、太多的瞬間,也有太多的選擇、太多的無奈,但這無數個太多的背后,你只能讓心去承受沉淀;漫長的人生也是瞬間人生,讓心孤獨地去感悟吧,也許當心傷痕累累、流盡最后一滴心淚的時候,人生就不再有漫長,也就沒有了瞬間!
生命是一個不停飄移的過程,你我所走過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人,也許都將成為驛站,成為過客,一向喜歡追憶,喜歡回顧,喜歡不忘記。如今卻發現,深刻在心里,那些東西早已在他們的時間里化成遺忘,不要讓心太累,不要追想太多已不屬于自己的人和事。對于曾經的驛站,只能剪輯,卻不能駐足,對于曾經的過客,只能感激,不能強留。生命的腳步只有不停向前,才可能在生命沒逝的時候找到自己的心靈歸屬。
所以,別讓自己的心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