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的人生格言集錦200句
名人楊振寧放棄也可以成就人生的故事
導語:楊振寧,美籍華人,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鎮(zhèn),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guān)的名人故事,歡迎查閱,供參考,謝謝。
名人楊振寧放棄也可以成就人生的故事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而且想成為一位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1946年,楊振寧進入芝加哥大學費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于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技術(shù)研究。像楊振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實驗室的,于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則可以到艾里遜的實驗室去做。
艾里遜是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在費米的推薦下,楊振寧成為艾里遜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fā)生爆炸,以至于當時實驗室里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guān)注著楊振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guān)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面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jīng)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guān)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后再告訴您。”楊振寧懇切地說。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xiàn),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zhuǎn)至理論物理研究,1957年10月楊振寧與李政道聯(lián)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放棄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只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志向堅定固然有助于人生走向成功,但超出自身能力的志向無異于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放棄不切實際的追求目標,人生才會轉(zhuǎn)向真正的成功。楊振寧放棄物理實驗研究轉(zhuǎn)向理論研究是理性而明智的,他的選擇是他的人生與事業(yè)的華麗轉(zhuǎn)身。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放棄成就人生的美麗作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情。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放棄成就人生的美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白云放棄高高在上,選擇化作一滴滴小雨滋潤那些郁郁蔥蔥的生命;白鴿放棄自由嬉戲選擇將和平的橄欖枝銜到戰(zhàn)爭的國度;河水放棄奔流到海,選擇化為甘泉流入到麥田;燕雀放棄了安樂中的享受,在藍天碧水間舉翅飛翔,蜜蝶放棄了成果中的甜美,在花叢樹林間翩翩起舞……讓我們有所放棄,成就人生的美麗。
放充,需要一份坦然。坦然的放棄成就人生的美麗。屈原放棄了功名,放逐可賦《離騷》;孔子放棄了利祿,落難可作《春秋》;文王放棄了富貴,拘囚可演《周易》。他們都選擇了坦然的'放棄,成就了歷史不朽的篇章。
放棄,需要一份巍然。巍然的放棄成就人生的美麗。李白放棄了權(quán)貴,吟唱“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放棄了官場生活,“采菊東籬下”找到了靈魂的方向;文天祥放棄了自己的生命,“留取丹心照汗青”完成了其價值。
放棄,需要一份超然。超然的放棄成就人生的美麗。菲爾普斯放棄了八枚金牌;乒壇維納斯塔莉婭放棄了世俗的抱怨,最終用她的缺陷成就了一份完美。放棄了平凡的生活,選擇了創(chuàng)造奇跡,從而見證了放棄的真諦。
放棄,需要一份欣然。在大災大難間,我們中華民族所體現(xiàn)的大善大愛、大情大義、大智大勇,瞬間得以集合。杰出的英雄教師代表嚴蓉、譚千秋等欣然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放棄成就人生的美麗。
放棄需要一份坦然,一份巍然,一份超然和一份欣然。適時的放棄不是退卻,也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成功的基石,是人生的美麗。放棄,成就人生的美麗。
楊振寧那些年的故事
據(jù)評價:"作為最早獲得諾貝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被稱為是繼愛因斯坦和迪拉克之后,當代最重要的物理學大師之一。"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楊振寧那些年的故事,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楊振寧那些年的故事
裹著小腳的母親教給了我一生受用的知識
一個只念過幾年私塾的女人,在兒子6歲以前就教會他認3000個字,這個女子想必應有絕頂?shù)穆斆鳌钫駥幘褪强窟@樣一個媽媽啟蒙的。一個78歲的大科學家如此深情地回憶自己沒有受過任何新式學堂教育的母親,那情景讓人感動。
“我母親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時候還裹過腳,到了民國的時候,才又把腳放開了,所以她的腳不是三寸金蓮,但那是一雙變形了的腳,我每一次看見她的腳,都覺得非常難過。她念過幾年私塾。我認識的頭3000個字是母親教會的,那時候父親在芝加哥大學留學,只有我跟母親住在一起。我認識了許多與我母親一樣的舊式婦女,我很佩服,她們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禮教的影響,而對于這些禮教,有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今天講起來,有人會認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拋開這個價值觀,這個所謂愚忠愚孝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輕一輩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這個堅強的意志,漸漸地沒有了,這是因為整個世界都在向另一個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問我,說我母親除了養(yǎng)育我,除了教我3000個字,還給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堅強意志的信念,是一種無比的力量。”
12歲的“少年狂”:我將來要拿諾貝爾獎
楊振寧在7歲的時候來到清華園,在這里一共住了8年。當時的附小叫成志小學,里面有兩個“大頭”,一個是楊振寧楊大頭,一個是俞平伯的兒子俞大頭。
楊振寧小時候,至少不是一個最守規(guī)矩的孩子。據(jù)他自己說,清華的每一棵樹他都爬過。
中學是在絨線胡同上的,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個學校當時只有不到300個學生。這時候,當北大數(shù)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已經(jīng)知道兒子學數(shù)學的能力很強。他當時如果教兒子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兒子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在初一與初二之間的那個暑假,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學《孟子》。所以在中學時代楊振寧就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楊武之喜歡圍棋和京劇,但并不去培養(yǎng)兒子這些方面的興趣,下棋可以讓兒子17顆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shù)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對于父親書架上的許多英文和德文數(shù)學書籍,楊振寧常常翻看。因為外文基礎(chǔ)不夠,所以看不懂細節(jié),每次去問,楊武之總是說:“慢慢來,不要著急。”
上課念書的時候,楊振寧喜歡東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頓寫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講的是20世紀到那個時候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一些新的物理學的一些現(xiàn)象與理論。他頓時被激發(fā)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親、母親開玩笑,說將來要得諾貝爾獎金。
楊振寧在抗戰(zhàn)勝利的1945年夏天離家赴美國求學。那天清早的細節(jié)至今歷歷在目:“父親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舍,母親卻很鎮(zhèn)定,沒有流淚。”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還鎮(zhèn)定。話別后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鐘后他即被擁擠的人群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zhuǎn)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鐘頭,車始終沒有發(fā)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fā)現(xiàn)父親原來還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額前頭發(fā)已顯斑白。看見他滿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fā),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yǎng)育’之恩,現(xiàn)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為是有永存的價值的。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shù)學的精神,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
40年以后楊振寧這樣寫道“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shù)學采取功利主義的態(tài)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shù)學。我欣賞數(shù)學家的價值觀,我贊美數(shù)字的優(yōu)美和力量;它有戰(zhàn)術(shù)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zhàn)略上的雄才遠略。而且,奇跡的奇跡,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jié)構(gòu)。”
無論如何,父親與兒子的分別,是人生之中最順理成章、最令人惆悵,最刻骨銘心的分別。
此一去,三疊陽關(guān),唱到千千遍。23歲的楊振寧也許沒有想到,他真的應驗了12歲時的戲言,為中國人拿回了第一個諾貝爾獎。
與自己的學生——國民黨戰(zhàn)將杜聿明的女兒成夫妻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念完六年書后,教了一年中學,教學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致禮。那一年,杜致禮17歲,后來她成了楊振寧的太太。
楊振寧出國的時候,并沒有跟杜致禮談戀愛。但是對于她的美麗與大家閨秀的風范還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兩年之后,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兩人竟然都有了“過電”的感覺。他們后來認為,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緣吧。
這場姻緣不僅給了楊杜兩人終生的幸福,還意外地讓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見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個春秋的團聚。成為國共戰(zhàn)爭史上一首黃昏的戀歌。
1948年底,時任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場的心情上戰(zhàn)場,兵敗被俘,兩次以磚頭猛擊頭部,自殺未遂。蔣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慟垂淚。但不料想,杜將軍進了共產(chǎn)黨的監(jiān)獄,幾年之間,便徹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釋放。蔣介石顏面盡失,雷霆震怒,不準許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臺灣。曹秀清帶著婆母和5個兒女在臺北生活十分窘迫。為了兌現(xiàn)當年蔣介石手諭的許諾,曹秀清曾找過宋美齡、張群等人反映自己的處境,然而均未結(jié)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兒杜致禮和女婿楊振寧的信。說:“您的‘老朋友’與我通信了,他非常關(guān)心您,惦念著你們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領(lǐng)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繞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國才可能見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臺灣當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國看望女兒的請求。但蔣介石卻“關(guān)照”:“杜聿明的妻子兒女不得再離開臺灣!”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齡突然派車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見面時宋美齡握住她的手說:“杜夫人,恭喜你女婿獲得了諾貝爾獎,你該去美國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齡接著說:“杜夫人,希望你從美國回來時,把楊振寧也帶回臺灣,讓他協(xié)助蔣‘總統(tǒng)’反攻內(nèi)地。”這時,蔣介石也走進屋內(nèi)問:“孩子們怎樣?你的身體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終于獲準去美國探親了,期限為半年,逾期不歸,罰以巨款。為防不測,臺灣不允許她帶子女,還特意找了兩個位置相當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來到美國,再也沒有返回臺灣。
杜聿明獲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來內(nèi)地與他團圓。然而曹秀清卻一直心存疑慮,丈夫以敗將之身,寄人籬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會真心留在內(nèi)地。因此她寫信給丈夫,勸他不要強求自己。當她終于明白丈夫鐵心扎根內(nèi)地并非權(quán)宜之計時,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與丈夫一起過清貧的日子。臨回國前,她聽說內(nèi)地物資比較匱乏,寫信問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貯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樣,于是杜夫人為其從美國帶回了當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電器。血海硝煙中廝殺了大半生的杜聿明無論如何沒有想到,他們家因政治原因?qū)е碌姆蚱薷艚^,竟因為物理的原因,因為一項諾貝爾獎而化解消融。
名人成就故事有感
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中,涌現(xiàn)出無數(shù)杰出的人物。他們是人類的精英;他們想熠熠升起的燦爛群星,發(fā)射出綺麗的光芒,照耀著人類,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影響著人類的進程。他們的存在,體現(xiàn)了人們的光榮,他們之所以所能成為科學家、文學家、藝術(shù)家……是因為他們從小受到了濃厚的文化熏陶,有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加上他們天生聰穎,刻苦的學習精神,成為人類歷史上閃動的精英。他們每一人的故事都是一本生動的、有趣的、神奇的教科書,讓孩子們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從此有了遠大的理想。
同樣,中國這一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其漫長而曲折的歷史中孕育了無數(shù)的仁者志士、之圣賢者。他們當中叱咤風云的.政治家,有運籌帷幄的軍事家,有受萬人敬仰的思想家,有才華橫溢的文學巨匠,有享譽全球的科學家……他們是歷史轉(zhuǎn)折時期的關(guān)鍵人物。
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外名人的奮斗史,也正如一面鏡子,既照之了過去,也映視了未來,縱觀中外名人的成功范例,我們發(fā)現(xiàn)這么多人正是以其不息的奮斗精神和頑強的毅力才屹立于人類各行各業(yè)佼佼者的行列的。這是勵志成功的讀者們需要成功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