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文章溢乎格言合集60條
孔子的論語名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的論語名言,希望大家喜歡。
【第1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第2句】: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第3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第4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第5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第6句】: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第7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第8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第9句】: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第10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11句】:君子周急不繼富。
【第12句】: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第13句】: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第14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
【第15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第16句】: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第17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第18句】: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第19句】: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
【第20句】: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第21句】: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第22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第23句】: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第24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第25句】: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第26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第27句】: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第28句】: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第29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第30句】:不知生,焉知死。
【第31句】: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第32句】: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第33句】: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第34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第35句】: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第36句】: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第37句】: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第38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第39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第40句】: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第41句】: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第42句】: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第43句】: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第44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第45句】: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第46句】: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第47句】: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第48句】:幼而不悌,長而無述,老而不死,是為賊。
【第49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50句】:夫子溫、良、恭、儉、讓。
【第51句】: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第52句】: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第53句】:可與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第54句】:三思而后行。
【第55句】:往事已不諫,來者猶可追。
【第56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第57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58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59句】: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既欲其生,有欲其死,是惑也。
【第60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第61句】: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第62句】: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第63句】: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第64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第65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第66句】:天下之眾本在一人。
【第67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第68句】:學而知不足,思而得遠慮。
【第69句】: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
【第70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第71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第72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第73句】: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第74句】:貧而無怨,富而不驕。
【第75句】: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第76句】:小人之過也必文。
【第77句】: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第78句】:詩三百,思無邪。
【第79句】: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第80句】: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第81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矣。
孔子論語論文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記錄孔子思想言行的書籍,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資料。 影響力極為大,以下是小編搜索整理一份孔子論語論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摘 要:本文通過對《論語》的文本分析,探討了孔子的思想,對其產生的根源,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及將“禮”作為規范社會秩序的不足都做了較為詳細地闡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道”是客觀根本,“禮”是客觀的“道”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外化。
關鍵詞:《論語》;孔子;仁;道;禮
【第1句】:正確看待孔子和《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完成的一部著作,該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思想主張。“儒學(當然首先是孔子和《論語》一書)在塑造、構造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過程中,大概起了無可替代、首屈一指的嚴重作用。”[1]作為儒家的一部經典著作,作為對孔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地研究資料,我們必須反復琢磨,力求在《論語》簡短精煉的話語中領悟孔子思想的真諦。孔子一生孜孜以求,在他不斷追求、不斷靠近萬事萬物之真理――“仁”的過程中,無形的“仁”也通過他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從這個角度講,孔子是我們探求真理的一個媒介,而《論語》又是我們探求孔子思想的一個媒介。我認為要以立體的眼光來看待《論語》一書。翻開《論語》,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要看到書中對孔子這個真理追求者的塑造。前一部分是可見的,后一部分是隱形的。孔子這一真理追求者的形象是通過對其心得體會的描寫而表現出來的,就像隱藏在二維畫面里的三維畫面。孔子是實在的,是勇敢的。正確的認識了孔子,我們才能正確的看待《論語》,它是孔子在追求真理――“仁”的過程中的所思所得的集成。
【第2句】:《論語》中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圍繞著對“仁”的追求而建立起來的。他所謂的“仁”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客觀上表現為對萬物之本――“道”的不懈追求。主觀上表現為對社會規范――“禮”的提倡。在主觀上又具體分為兩個方面:【第1句】:對自我的認識;【第2句】:與他人的關系。孔子一以貫之的是“仁”,而“仁”的核心是“道”,“禮”是無形的“道”在社會生活中的外化。
“道”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孔子通過對自然界萬事萬物的觀察,不斷的學習、領悟而得以發現自然之“道”的真面目。自然之“道”是無形的,它通過自然界中的'點點滴滴表現出來,所以必須善于觀察自然界中極細微的東西,從而悟得自然之真理。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這些心得體會都是通過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而得來的。學“道”是孔子學習的核心,通過對“道”的認識,孔子確立了對自我的認識和與他人的關系。
孔子對自我的認識,首先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3]所以孔子十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只有通過學習才能不斷的完善自我,成為君子。學習的過程就是修身養性,不斷地使自己的行為舉止合乎天“道”的過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4]孔子強調修身養性,君子要“溫、良、恭、簡、讓”,要“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這些品質都是天“道”在人身上的體現。
孔子認識到人的不足,賢良的統治者太少了,而普通的老百姓又都是愚人,為此他創立了一套約束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制度――“禮”。他提倡“禮”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能和諧相處,幸福生活。“禮”是不得已的補充,是針對少數追求“道”而暫時未得和多數根本就不知道“道”的存在的人而提出的。孔子根據他對“道”的認識,將自然界無形的“道”化為人類社會有形的“禮”。他最終的目的是讓所有的人都得“道”,都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的行為要符合“禮”,具體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是對父母要“孝”,對兄弟要“悌”,對君主要“忠”,對朋友要“信”,對百姓要“德”。如此人們才能安分守己,社會才能秩序井然。
【第3句】:“禮”、“法”之辯
孔子提倡的“禮”體現為一種自覺性。他要求人要自覺守“禮”,通過不斷的學習,加強自我的修養而“克己復禮”。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人不自覺怎么辦?孔子強調要“知恥”,那對于恬不知恥的人,又怎么辦?想古往今來,圣人君子是極少數,大多數人本心是不愿意學習而更愿意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的。對此,孔子的解決辦法是教育,他寄希望于那極少數具有自覺性的賢人君子,希望通過他們以身作則,通過他們來教育大多數不自覺的人。“儒家秩序建構的思路是依靠圣人人格感化民眾,形成以仁道價值為核心的倫理政治秩序。按照儒家的思路,要實現從天下無道向天下有道的轉變,只有圣人成為君主或者君主成為圣人,才能施展其超凡的道德感化力量。”[5]可是自覺守“禮”的人不一定就是統治者,不是統治者那么他的影響力就會大大降低。相反,多數統治者都不自覺守“禮”,統治者不自覺守“禮”,那么老百姓自然不會自覺守“禮”。更有甚者,他們不自覺守“禮”,卻強制老百姓要守“禮”。如此這般,“禮”就變了味了,此“禮”已非孔子之“禮”。“至于孔子提倡正人正己,要求在位者先正其身,雖然包含了對在位者要有所約束,有所節制的意思,但在封建社會里,這一點實際上不可能真正實現。”[6]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他周游列國,轉了一圈也沒有發現一個理想的君主。再縱觀我們幾千年的歷史,也是治世短而亂世長。單純地依靠人的自覺性來守“禮”向“善”,進而不斷地接近于“道”是不可能的。
我認為,只有通過制定“法”,從外界給所有的人(包括統治者)一個外在的約束力,防止人們作惡。一切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一切人一旦違“法”都必須受到懲罰。這樣在保證人們不犯錯或少犯錯的前提下,再鼓勵人們守“禮”向“善”,自覺地追求天“道”。
參考文獻:
[1] 論語今讀.李澤厚.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第4句】:(3).
[2] [3][4]論語譯注.楊伯峻.北京:中華書局,200【第9句】:(94,70,12).
[5] 先秦儒家圣人與社會秩序建構.成云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第7句】:(12).
[6] 孔子研究論文集.中華孔子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第87句】:(11).
孔子的論語語錄
【第1句】:《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
【第2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第3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第4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隸楷行草美名遠揚,詩經論語堪稱國粹,唐詩宋詞萬古流芳,外邦亦來學中文,我中華兒女怎能不將中國話,行中國書,寫中國字,揚中國名。
【第5句】:愛情《論語》:短信傳情,不亦悅乎?有愛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關心常相伴,不亦知己乎?子曰:手機一響,勝過玫瑰千朵,愛你沒商量!
【第6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第7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第8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第9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第10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第11句】:我不喜歡說話卻每天說最多的話,我不喜歡笑卻總笑個不停,身邊的每個人都說我的生活好快樂,于是我也就認為自己真的.快樂。可于丹論語心得下載是為什么我會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個相似的背影就難過,看見秋天樹木瘋狂地掉葉子我就忘記了說話,看見天色漸晚路上暖黃色的燈火就忘記了自己原來的方向...
【第12句】: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第13句】:為做學問而讀書,是讀書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人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有那“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然而,莘莘學子能功成名就的畢竟有限,差別不在于人的智商和才氣,關鍵在于人的毅力,在于能不能持之以恒。
【第14句】: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第15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