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對不起,我又沒考好!讓無數人心酸的
檢討書
媽媽:
這次語文考試試卷發下來了,我不敢拿給你看,但是我知道,我也藏不住卷子,最后還是瞞不過你的火眼金睛。老師讓我先寫一封信給你,在這里,我先把我復雜凌亂的心情整理一下。
媽媽,我這次還是只考了91分,我們班這次有18個同學考了滿分。上次我考了90分,當我把卷子拿給你的時候,你皺著眉頭,瞪大眼睛,問我們班有多少個滿分的,我說有16個同學考了滿分,你當時就氣急敗壞,一下子把試卷拍在桌子上,說“你怎么這么笨?其他同學都能考滿分,大家都是一樣的老師教的,別人能考滿分,你為什么就不能考?“”你看看,這個題目又做錯了,你就不能用點心嗎?這么馬虎,一錯再錯。““這么簡單的題目也不會做嗎?你是不是我生的?”
這一次,我拿卷子給你看,肯定又要被你一頓狠批,然后這周的零花錢減半,電視也沒得看了。媽媽,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這么笨,我真的很笨嗎?就像你說的,都是一樣的老師教的,為什么差別就這么大呢?我每天也完成了家庭作業,可是我怎么努力,每次考試都這樣,我也很泄氣,可能我真的就是很笨吧。
媽媽,你為了讓我上更好的學校,你換了工作,來到這里租房陪讀。我知道你很辛苦,為我付出了很多。可是,媽媽你知道嗎,每天晚上,我寫作業累了,站起來想活動活動,你就趕緊跑過來問我:“作業寫好沒有?先把作業寫好了再休息”。我就說我要喝水,你就說:“別動,要什么直接喊媽媽就行了。“我說想去上個洗手間,你就說我一寫作業就事多,說我注意力不集中,可是我的眼睛真的很痛,我想寫一會休息一下下都不行嗎?媽媽,我感覺我時刻被你監控著,每天一遍又一遍重復著你給我下達的命令,我感到很累,我越來越覺得學習沒有意思。
媽媽,你總是說我寫作業磨蹭,天天催促我寫快一點,可是我已經很快了,那個字,我寫得再快一點就很潦草了。
媽媽,你總是說我懶,可是我每個周末要上英語、鋼琴、美術、圍棋班。我只有下課回家后,可以先看一會電視,吃過飯就得開始寫作業,每天晚上寫到11點。如果考試沒有考好,我還得寫檢討和總結。我覺得我已經不懶了啊。
媽媽,你總是說“現在不努力,看你長大以后怎么辦?就跟你爸爸一樣吧“,我不知道長大以后會怎么樣,真的有那么可怕嗎?可是奶奶說我爸爸現在也很好的啊。
編者按
孩子考試沒考好,到底誰更難受?大部分家長認為自己比孩子更難受:“我們急得捶胸頓足,他(她)卻是無動衷”。“其實,我們誤解了孩子,當考試失利時,孩子的內心都是很難受的,就像這位孩子一樣,有害怕,有恐懼,有愧疚,對于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這是一次很大的挫折,希望有個地方可以療傷,溫暖的家庭、父母的臂彎是他們最先想到的地方,父母要用堅定而溫暖的愛陪孩子一起順利渡過這次挫折,同時,考砸了也是一次成長的機會,要幫助孩子在挫折中成長。
期末考試后,家長們到底該怎么做呢?
1、千萬別拿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對比
2、先挖掘和肯定孩子的進步
3、陪孩子一起分析沒有考好的原因
家長法則第一條:成績與成長相比,成長永遠是第一位的。
分數背后的信息,你分析透了嗎?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80%的學生都不清楚自己在考試中真正存在的問題,85%的老師和家長對問題原因也沒有做到追根溯源。
那么怎樣解讀期末考試分數,才能挖掘出孩子的提升空間,幫助他進步呢?
第一步,分析試卷,找出丟分原因、擬定對策。
原因1: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深。
對策1:對題目涉及的相關知識點認真復習鞏固,真正理解透徹。
原因2:對運用基礎知識解決綜合問題的技巧不會、不熟。
對策2:從一道題上升到一類題,多做練習,熟練掌握這一類題型的答題方法和答題要領,真正融會貫通。
原因3:審題不仔細、計算失誤、考慮不周、碰到大題產生緊張畏懼心理等非智力因素。
對策3:有意識鍛煉自己的應試技巧和應試心理素質,保持平常心,養成答題完認真檢查的好習慣。
第二步,分析分數漲跌趨勢。
單科成績:
要把前后幾次成績縱向比較,還要與其他同學成績橫向比較,分析這門學科成績的發展趨勢:上升、下降還是振蕩不定?
如果孩子單科成績下降幅度較大,家長要適時與孩子溝通,找到內在原因(有較大面積薄弱知識點、技能點)和外在原因(對該學科缺乏興趣?臨場發揮適當?和該科老師的關系?)適時激勵孩子,而不是訓斥孩子,防止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總體成績:
把多次總體成績進行比較,找到優勢學科、弱勢學科,制定保優強弱的策略,才會有提升的空間。
當孩子的總體成績劇烈下降時,家長一定要重視這個信號,這表明孩子學習不在狀態,打游戲、網癮、結識一些貪玩的朋友等,都會令孩子分心,這時家長要沉著冷靜,不要逼孩子,不要刺探孩子隱私,與孩子耐心、真誠交流,讓孩子主動說出心理困惑,和他們共同面對成長的苦惱。
第三步,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有的孩子成績老是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
孩子智力的幾個基本因素——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這四個方面的能力往往發展不平衡。
有的孩子記憶力強而思維力弱,有的觀察力強而記憶力弱。從孩子實際出發,找出短板,進行專項訓練。在少年時期及早發現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未來智力全面發展。
孩子考得好或不好,家長如何應對?
A:孩子考得好——
1、可以給予孩子適當的物質獎勵(如給孩子買一套她很久就喜歡的圖書)和精神獎勵(可以是一個公開的表揚)。
雖然孩子是為自己學習,但好成績意味著付出了努力,這種努力值得獎勵。同時獎勵要在合理范圍內,不宜用物質刺激來誘導孩子養成利益驅動的心理。
2、幫助孩子進一步優化學習方法。問問看:同樣的分數,和別的孩子相比,你的孩子是否犧牲了更多的課外時間呢?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小剛和小明期末考試英語都考了100分,但小剛每天需要花1小時復習,小明每天只需要花30分鐘,雖然最后成績是一樣的,但從投入與回報的比率上看,小明的學習效率明顯更高。因為小剛每天集中一小時復習,小明則早中晚各花10分鐘復習,英語作為一門記憶性很強的語言學科,多次重復利于記憶,所以采用零碎時間分散復習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孩子考得“差”,忌嘮叨、諷刺、挖苦
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分數不理想,怎么解氣怎么說:“榆木疙瘩腦袋!”“一樣的腦袋,你怎么就這么笨!”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聽到這些諷刺,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時間久了,就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我媽總罵我笨,我是夠笨的。”表面上看他們對父母的諷刺、挖苦無動于衷,其實這種內傷很難醫治,兒童心理醫生觀察就發現,那些看起來無精打采、自卑內向的孩子,肯定是在否定批判的環境中長大的。
長此以往,孩子還會產生“抗藥性”,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家長說“我說什么他都不聽”的原因。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最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接納和幫助。回到最初那句話:不要因為追求成績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只有孩子真正成長了,成績的提高才不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