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的風俗是什么
大年初二的風俗是什么
【第1句】:吃開年飯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韶關沙田一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在飲食習俗方面,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雞是少不了的,燒肉取“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豬脷(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韭喻長長久久等。芹喻勤勞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樣菜,上列幾種均在其中。
【第2句】:吃面
民間諺語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面。
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這種說法解釋為迎女兒回門。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F在的人們一般都打個鹵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鹵面或者炸醬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
【第3句】:回娘家
農歷正月初二,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習俗。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需要在娘家吃午飯。
尤其是新婚夫妻,大年初二回娘家,更被民間認為非常重要,一定要夫妻雙方在初二一早便回到娘家。
回娘講有很多講究,需要給娘家的長輩每人帶上一份。給的紅包數額,一定是雙份,不能是單數,如果給到單數,便認為是不吉利的。還有很多地方,娘家收了女兒女婿的紅包后,待夫妻雙方離開娘家時,娘家必須要送回一部份給女婿。
【第4句】:吃發糕
大年初二,恩平人用一種獨特有趣的習俗“開年”:用一種叫作“發糕”的年糕,連同其他祭品拜祭祖先,拜完祖先全家吃發糕,還邊吃邊大喊:“開年吃發糕,財旺福又到!”據介紹,恩平人年初二吃發糕開年的習俗源于明朝,相傳當時恩平有一孤苦零丁的乞丐新年來臨仍在街行乞。年初二那天,一個好心的點心鋪老板收留了他,并教他做點心的技術,學成后又資助他回老家開點心鋪。后來乞丐獨創了一種與眾不同的食品,挑到圩上去賣,人們第一次看到這種食品,甚覺新奇,問是什么東西,乞丐說是新年“發糕”,人們紛紛買來品嘗。后來乞丐賣發糕發了財,資助窮家子女上學讀書,一時傳為佳話。此后,恩平人吃“發糕”拜祖開年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第5句】:祭財神
這個因為南北文化的差異,一般北方認為正月初二便是祭財神的日子。尤其是從事商業活動的生意人,特別重視在大年初二拜祭財神,希望通過自己虔誠的供奉,能夠在事業上得到財神的眷顧,讓自己的源運亨通。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大年初二的風俗是什么》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