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第一場電影說說匯聚90句
生活隨筆:春節觀電影有感
連續三年正月初一安排看電影,從《西游降魔》到《大鬧天宮》再到《鐘馗伏魔》,這些被罵得臭頭的爛片并不妨礙我樂呵呵地往電影院湊——本來嘛,春節檔的片子,熱鬧多過于嚴肅,喜慶多過于深刻,不必太計較。
鐘馗伏魔,漏洞百出。主線前言不搭后語,旁枝莫名其妙,下一步要發生什么,一猜一個準,講的并不是一個好故事。但鐘馗卻是個當主角的上上之選。這個中國民間傳說中能打鬼驅邪又能求福求財的門神,道教神仙體系里唯一的萬應之神,生時才華橫溢,面相丑陋難看,明明人人都知道其人,卻又人人都不詳其人,實在有太多值得書寫的余地。
伏魔的過程,也是覺醒的過程。我很慶幸鐘馗并沒有遁入“打破自己心魔再伏魔”的老套路,盡管故事采用插敘方法交代了故事的始末,但我們依然可以厘清鐘馗三副皮囊,兩個轉折,以及所成就的那一段傳奇。
作為人時,鐘馗只是個白面書生。白衫列列,文韜武略,鐘馗在軀體上與蕓蕓眾生并沒有什么不同,在精神上也只是跟那個時代“學得文武藝,報與帝王家”士子們擁有一樣的理想追求。這個時期的鐘馗,只是比一般人更優秀一些的人的存在,不會也不可能有超越人的覺悟和能力。于是,在這個階段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自由卻又迂腐,瀟灑卻又偏執的鐘馗書生,這個書生,因下意識的迂腐讓心愛的“雪妖”傷心離開,又因根深蒂固的偏執讓自己走上血濺皇榜的不歸路。
每一次重大改變必然有一個轉折點,血濺皇榜是鐘馗命運的第一個轉折點。因他人賄考而怒起觸榜,或許這個“死亡”的轉折點太個體,與后面人、神、魔的交織相比太微渺,但這對于鐘馗而言,卻是世界觀的坍塌,是生存信念的消亡,更是與過的決裂。可惜的是,這種死亡,只有破沒有立,只是“終結”卻沒有“向”:越過這個轉折點,他從人變成了非人,他保留了鐘馗的軀殼,卻只是有一個有魂無魄的迷離之肉身。
于是,我們看到鐘馗的第二副囊相——赳赳武夫。把鐘馗的第二階段的形象塑造成武夫,有點邋遢,有點豪邁,不問過往,不識未來,很是合適。只有這樣一個不細究自己是人是鬼的軀殼,才符合張道仙的選擇,才能在張道仙的擺布中不思考也不掙脫。于是,這個看起來有勇有謀,其實失魂落魄的降魔士,在張道仙勾勒的世界里,為降魔的信念赴湯蹈火,義無反顧。而他所不知道的是,其實自己亦成了魔。
如果故事到此結束,那這大概就平淡過頭了。我們的鐘馗還要迎來命運的第二個大的轉折點,擁有第三副面孔。可以說,從人到非人的轉折是世界觀的.坍塌,而從魔到非魔的轉折則是境界的提升。推動鐘馗走向這種提升的,有兩種力量,一是愛,二是探索,再究得更深入些的本質,還是愛。愛,讓他有了作為獨立個體的感受和情感,于是他開始有了牽掛、思考和反抗——牽掛雪妖的安危,思考妖魔的善惡,以及反抗張道仙冷酷的指令。但這種傾注于某個個體的情感對于提升境界是遠遠不夠的,人的覺醒還要搭配理性的生長,才能擁有升華的力量。于是,開始有了觸覺有了感知的鐘馗,也有了眼睛和腦袋,他審視這個世界的仙魔和善惡,發現種族與良善并非天生的統一;他探索和質問,發現張道仙的偽善與邪惡;他進而反抗和戰斗,捍衛抽外在的真理和美好。一下子就醒了!所謂開眼看世界,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與張道仙徹底對立,與人類變得陌生,這個時候的鐘馗擁有了虬髯生霜、面目猙獰的容貌,更有了令人恐懼的魔的身軀。但這又怎樣,這是皮囊而已,誰說相由心生?生亦可,不生亦可,本心能持便足矣。
至此,鐘馗經歷了兩次大的轉折,擁有了三張臉,也成就了自己的一段傳奇,而我的評論照理也應該結束了。只是話嘮本色難改,吐槽技能依舊,忍不住再談三點意見:其一,受盡誤解和苦悶的鐘馗在漫天冰雪中奔跑,最后憤怒平息在雪妖冰冷卻溫軟的懷抱中,是令人感動的一幕,但冰冰姐你的光打得太夸張了知道嗎,電影大概看了三分之一我才敢確認女主是你。其二,群眾的眼睛從來不是雪亮的,而是金燦燦的,普羅大眾的心和雙眼其實是混沌的,他們盲從于神和權威,真正能夠打動他們的,從來不是真相,而是利益,但這并沒有錯,利益是一個中性詞,所有他們因利益唾棄鐘馗,也因利益感激他。其三,陳坤天生沒有貴氣,有的只是平息憤怒和用力之后的傲氣,這樣的人,還真挺適合演這樣樣的鐘馗的,而連李冰冰都有尚算不錯的演技了,范冰冰你能不能停止走秀?然后那個誰誰,沒錯,迪克牛仔,啊,錯了,是吉克雋逸,能不能不要黑乎乎的閃來閃啊!
觀電影《一一》有感
這是楊德昌導演的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時間很長,在3個多小時的漫長敘事中,導演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很美又很凄涼,很傷感又充滿希望的關于我們這個社會,和這個社會普普通通的人們的家庭,事業,愛情的故事。
影片的切入角度很小,一個普通的臺灣家庭,三代人的世界與導演所要表現的宏大敘事相比,算得上是很小了。就是通過這樣的一扇窗口,一個很小的角度,表現出導演對于我們這個社會,換言之,就是高速發展,充滿變動性和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語境下人的生存狀態的思考。
看《一一》的時候,是一種莫名的感覺,好像意在此處又渾然不可知。總之,我們在導演的刻意引導下,拾起了丟失的那種感動和思考的能力。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它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這個社會的理性或者感性的力量到底在哪里,我們該怎么辦……所有的問題緊緊纏繞著我,就像影片中所有的人都被各自的生活所纏繞一樣。當今社會的發展在物質上豐富了人們的選擇,但在精神上卻在切割人與人,人與自然地聯系。我們這個社會的疏離感,陌生感,恐懼感,孤獨感在增加,而真正的,純粹的人情味要么變了味,要么就完全被時代的潮流所淹沒。洋洋一家三代的故事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觀察和感悟社會,體察人生的視角。想一想我們自己,是不是曾經也有過洋洋式的關于“背后真實”的疑問,有過婷婷式的關于友情和愛情的困惑,或許我們還可以預見NJ身上的那種矛盾,沖突,無奈在我們身上發生的可能性。所有的這些人的故事最終回歸到影片的主題,我認為就是該影片對現代性的反思,對現代語境下人的.生態的一種探索和追問。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這部書中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媒體即隱喻”,我們生活的是一個被隱喻的時代,也就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意義和象征包裹的世界,我們人本身是否真實已經不再重要,關鍵的是看我們是否顯得真實。現代語境下的真實性不再是那種與心靈同步的真實,而是一種想象的真實,面具化的真實。洋洋說:“人們總是看不見自己的背面”,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個充滿變化,充滿誘惑的世界,來不及思考,來不及進行價值探尋和理性選擇,對于“背后的世界”,現代人失去了觀看的興趣,很大一部分人也失去了這種能力。或許這就是導演對于這種現代性生態的哲思吧!
也有人說,我們這個社會是一個去深度化,非理性的社會。《一一》中最讓我揪心的就是玻璃窗下的人影,外面是繁華的都市,里面卻是孤獨的人。技術在拉近人的距離也在做著分離人的工作,人們一方面在經濟活動中變得越來越“理性”,甚至是赤-裸裸的貪欲,像大田,NJ一樣的生意人越來越難了,另一方面又是文化上的“非理性”在蔓延滋長,甚至連跟親屬交談都是那么的難。這是現代性的悖論,怎樣解決它,導演沒有給出答案,但本身已經將這種矛盾解構得極為深透。尋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一定可以發現許多新的內容。
總之,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作為現代人的苦惱。導演在解構現代人的生存生態時真正是入木三分。影片本身沒有這么宏大的主題,但是它卻把我們引到了這個思考的主題上。《一一》中每個人物,他(她)的命運和經歷,都在昭示著我們這個社會相同或者相似的一群人,在符號化的世界中,他們是被隱喻的一群人。
觀電影《暖春》有感
今天下午,學校組織了四至六年級的同學們去看了《暖春》這部電影,我看了這部電影后,真是百感交集,心中有一種莫明的感慨卻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這不電影主要講的是:一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小花從外村跑到芍藥村,村民們都不想把自家的肥水外流。年邁的寶柱爹看不下去,頂著兒子、兒媳的壓力收留了苦命的小花。小花是個聰明、懂事的孩子,爺倆兒相依為命、土屋里從此有了笑聲、多門多年不生娃的兒媳香草十分妒忌,想把小花送人。一次又一次的騙走了單純的小花,但始終沒能如愿。小花每天除了做飯、做家務之外還偷偷的學寫字。小花非但沒有記恨叔叔、嬸娘,還一次又一次用真誠和稚嫩的心去接近他們,她的寬容與善良的心撞擊了香草與寶柱的良心,終于使他們落下了懺悔的`眼淚……寶柱爹和小花被請回了正屋,他們看著桌子上的豐盛的飯菜,哽咽得難以下咽,小花含淚撲向了香草、叫了生平的第一聲娘……在一家人團圓的幸福的哭泣聲中我也淚流滿面。
多么溫暖!多么感人!謝謝這位爺爺收留了小花,為她跌倒、為她而重病,把她培養成這么好的一個姑娘,而小花也為爺爺爭了口氣,靠上了大學。因為爺爺愛她,她也愛爺爺!從這部電影中我看到了人間處處有真情!也看到了社會的不平等,我們是多么幸福呀!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同時伸出援助之手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看到了影片中小花的生活,我不由地想起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影片中小花的生活是那樣的艱苦、可她卻那樣的懂事,爭氣可現在的一些獨生子女,生活在父母的光環下,過著“伸手、飯來張口的”的日子,但他們還不滿足,只要父母有一點過失,他們便會覺得委屈,不高興,而且學習還不好;影片中的小花,什么家務都會干,可現在的孩子什么事也不會干,甚至連自己的日常生活也照顧不了;影片中的小花省吃儉用,可現在的孩子們,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不管再貴都要買下來,如果自己不喜歡的不管再貴,即使都買下來了,也會丟掉。
暖春,像春天一樣的溫暖!暖春,愛的啟示!
這電影是那樣的感人。其實,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都像老爺爺愛小花那樣愛我們,可我們卻沒有體會到。現在我體會到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學習,來報答他們對我的愛。
這部電影看完了,我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淚水一次又一次的模糊了我的眼睛,小花真是一個好女孩呀!我暗暗地下定決心,要向小花學習,做個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小花—我永遠忘不了她,因為她有著一顆純潔、善良的心。我將以小花為榜樣,努力向上,以誠待人!
觀《暖春》電影有感
看完《暖春》這部電影,我的眼睛濕潤了,電影中那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情節不斷浮現在我眼前。
故事講的是一個名叫小花的.小女孩被家人遺棄,后來一位好心的老爺爺收留了她。從此,小花就和老爺爺一起生活,在極其貧困的條件下,小花勤奮學習,終于成為一名山村老師。
當看到“老爺爺為了給小花買鞋子把所有的積蓄都用完了。小花舍不得穿,就拿在手上,腳上卻起泡了”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那天是“六一兒童節”,媽媽讓我挑一雙鞋子買下,可我還沒穿上一星期,就挑三撿四的說鞋子太大了,顏色不好看,樣子也不時髦,一定要重新。想想,心里真慚愧,和小花比起來,我就像一個三四歲的小毛孩似的。當小花看到嬸娘給她做新的衣服時,高興得手舞足蹈,甚至跑遍全村,還大喊:“我有新衣服嘍!我有新衣服嘍!”我禁不住又想起了自己,我穿新衣服,從沒這么高興過,因為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窮苦,似乎我的衣服都來得很容易。其實,這些錢都是爸爸媽媽辛辛苦苦勞動得來的血汗錢,以后我一定要省吃儉用,不亂花錢,讓爸爸媽媽少為我操點兒心。
平時,我的本子寫一半就換了,可是小花卻十分節約,小花的作業本全都是她爺爺上山砍柳條換來的,小花為了讓爺爺多休息,就請老師用鉛筆改她的作業,這樣,小花的本子就可以多用幾次了,多么值得敬佩的小女孩啊!她對長輩的體貼勝過她自己。
每當我回想起這部電影,就鼓勵我不斷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我們今天的條件這么優越,更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努力學習,為祖國繁榮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