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13歲男孩的句子集錦200句
《十三歲男孩的憂傷》閱讀答案
⑴桑巖和同學去爬山,出了點小事故,左腿小腿骨折了,在骨科醫院治療。
⑵這是桑巖長這么大,第一次因傷住院,看望的人絡繹不絕,帶著各種營養品和水果。我和老公也輪流值班陪著他,每天想辦法給他做可口的飯菜。
⑶家境富足,這個時候更想讓孩子享受到好的照顧。
⑷那天中午,我開了車帶著煲好的冬瓜排骨湯趕到醫院時,病房里靜悄悄的,桑巖旁邊的病床空空蕩蕩,只有桑巖在,老公在我快到時趕回去處理公事了。
⑸我把冒著熱氣的排骨盛出來,這是桑巖從小最愛吃的,每天都吃不厭。但這次,他卻沒有表現出我熟悉的熱情來,只是看了一眼,然后說:“媽,以后你別給我送飯了,我想吃醫院的飯菜。”“怎么了?”我有些詫異,“醫院的飯菜做得那么粗糙,哪有家里的可口?”
⑹桑巖卻并不回答我,又說:“你也別讓那么多叔叔阿姨帶著東西來看我了,好嗎?”
⑺我有些愣怔,看著他——我在這個十三歲男孩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些柔軟的憂傷。
⑻我輕輕問他:“告訴媽媽,為什么呀?”
⑼桑巖猶豫了一下,轉過身指指旁邊的床位:“因為我不想讓那個哥哥心里難受。”
⑽桑巖旁邊的床位,有個比他大兩三歲的男孩,小腿粉碎性骨折,已經住院半個多月了。我不知道桑巖為什么會這么說,于是我問:“哥哥為什么會難過?”
⑾ “因為……”桑巖說,“你知道嗎?他沒有媽媽,他爸爸在工地上班,沒有時間照顧他,工地上的人有空就輪流來陪他,但是沒有人給他帶好吃的,他只能吃醫院的飯。媽媽你看,他的柜子里面都是空的,連一盒牛奶都沒有,可是你們什么都給我買,他看了,心里一定會難受的。以后我和他一起吃醫院的飯,我陪著他,他就不難過了……”
⑿我的心也不由得柔軟起來,因為這個十三歲男孩的善良——這些天,我只顧著他,心疼他的傷,擔心著他的恢復,全力以赴地照顧他,卻忽視了他旁邊那個受傷的少年和他的處境、他的感受。我忽視了我們對桑巖如此豐富的寵愛,會讓同樣在病痛中孤單的.男孩更加孤單,或者會自卑、傷感……桑巖一定是捕捉到了他的目光,那目光中一定流露出了這樣的感受。
⒀可是,我還是不忍心因此委屈兒子。于是我說:“那以后我多做一些,你和那個哥哥一起吃好嗎?你的那些東西,也可以分一些給哥哥……”
⒁“不好。”桑巖打斷我,“媽媽,這樣他會覺得我們是可憐他,我不想那樣做,如果是我,我也不會要別人可憐。媽,你就讓我吃醫院的飯吧,挺好的。”
⒂我的視線忽然就模糊了,然后,我伸出手輕輕擁抱了兒子。我很慚愧,我在這一刻看到了我的自私和狹隘,已經是成年人、受過高等教育的我,對于善良的感知還不如一個十三歲的男孩。
⒃桑巖還不懂得太多大道理,甚至不諳世事,但是他本能地知道:善良就是 。
⒄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不成全他的善良呢!
(作者:玲瓏。原文有改動)
【第18句】: 文中桑巖的言行導致“我”心理變化的過程是: → → 。(每空填兩個字)(3分)
【第19句】: 文章第⑺⑿⒂段反復提到“十三歲男孩”,請從結構和內容的角度,分析其作用。(5分)
【第20句】: 從內容理解、表達效果等角度,品評賞析第⑷段中的畫線句。(4分)
病房里靜悄悄的,桑巖旁邊的病床空空蕩蕩……
【第21句】: 結合全文來看,下列句子中最不適合填在第⒃段橫線上的一項是( )(3分)
A. 不在病痛面前炫耀健康,不在貧窮面前顯示富有。
B. 在一頓簡陋的飯菜面前,隱藏手中的美味和豐盛。
C. 關注細節體察別人感受,將心比心給人一份尊重。
D. 樂善好施甘于奉獻自己,一腔熱忱樂于成全他人。
【第22句】: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問題。(5分)
第二天開飯時,鄰床哥哥發現桑巖和他一樣在吃醫院的飯,他會怎么想?請以第一人稱寫一段鄰床哥哥的心理描寫(80字左右)。
參考答案:
【第18句】:詫異(驚訝、疑惑等)、感動(觸動)、慚愧
評分意見:本題共3分。每空1分,意思對,符合字數要求即可得分。
【第19句】:示例:結構角度:照應標題(或構成“層層深入”結構特點);
內容角度:強調桑巖的年齡小(或“他是個小男孩”);能夠如此照顧他人的感受是難能可貴的;和文中已是成年人受過高等教育的“我”作對比;體現桑巖的言行帶給“我”的觸動和改變。
評分意見:本題共5分。結構角度2分;內容角度答出任意3點即可得3分。
【第20句】:示例:這一句是環境描寫,寫出了病房安靜的環境,表明鄰床的“哥哥”不在場,為下文母子對話的展開做鋪墊(使下文母子對話更加真實可信)。
評分意見:本題共4分。答出環境描寫1分,結合內容分析表達作用3分。
【第21句】:(4分)D 評分意見:本題共3分。
【第22句】:示例:略。評分意見:本題共5分。內容:表示驚訝、疑問、揣摩、思考、議論、抒情均可。有相關內容,符合字數要求得3分;內容豐富或有細節,語言通順,符合字數要求得4分,通順且生動或有文采得5分。
《十三歲男孩的憂傷》閱讀答案
語文閱讀在平時測試、期末考試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閱讀練習,不僅能熟能生巧,輕松應對考試,最重要的,對于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這篇《十三歲男孩的憂傷》閱讀答案由文學網小編提供,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十三歲男孩的憂傷①兒子桑巖和同學去爬山,出了點小事故,左腿小腿骨折了,在骨科醫院治療。
②這是桑巖長這么大,第一次因受傷住院,看望的人絡繹不jüé,帶著各種營養品和水果。我和老公也輪流值班陪著他,每天想辦法給他做可口的飯菜。
③家境富足,這個時候更想讓孩子享受到好的照顧。
④那天中午,我開了車帶著從家里煲的冬瓜排骨湯趕到醫院時,病房里靜悄悄的,桑巖旁邊的病床空空蕩蕩的,只有桑巖在,老公在我快到時趕回去處理公事了。
⑤我把冒著熱氣的排骨盛出來,這是桑巖從小最愛吃的,每天都吃不厭。但這次,他卻并沒有表現出我熟悉的熱情來,只是看了一眼,然后說:“媽,以后你別給我送飯了,我想吃醫院的飯菜。”“怎么了?”我有些詫異,“醫院的飯菜做得那么粗糙,哪有家里的可口?”
⑥桑巖卻并不回答我,又說:“你也別讓那么多叔叔阿姨帶著東西來看我了,好嗎?”
⑦我有些愣怔,看著他——我在這個十三歲男孩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些柔軟的憂傷。
⑧我輕輕問他:“告訴媽媽,為什么呀?”
⑨桑巖猶豫了一下,轉過身指指旁邊的床位:“因為我不想讓那個哥哥心里難受。”
⑩桑巖旁邊的床位,有個比他大兩三歲的男孩,小腿粉碎性骨折,已經住院半個多月了。我不知道桑巖為什么會這么說。于是我問:“哥哥為什么會難過?”
11“因為……”桑巖說,“你知道嗎?他沒有媽媽,他爸爸在工地上班,都沒有時間照顧他,工地上的人有空就輪流來陪他,但是沒有人給他帶好吃的,他只能吃醫院的飯。媽媽你看,他的.柜子里面都是空的,連一盒牛奶都沒有,可是你們什么都給我買,他看了,心里一定會難受的。以后我和他一起吃醫院的飯,我陪著他,他就不難過了……”
12我的心也不由得柔軟起來,因這個十三歲男孩的善良——這些天,我只顧著他,心疼他的傷,擔心著他的恢復,全力以赴地照顧他,卻忽視了他旁邊那個跟著父親在工地上受傷的少年和他的處境、他的感受。我忽視了我們對桑巖如此豐富的寵愛,會讓同樣在病痛中孤單的男孩更加孤單,或者會自卑、傷感……桑巖一定是捕捉到了他的目光,那目光中一定流露出了這樣的感受。
13可是,我還是不愿意為此委屈兒子。于是我說:“那以后我多做一些,你和那個哥哥一起吃好嗎?你的那些東西,也可以分一些給哥哥……”
14“不好。”桑巖打斷我,“媽媽,這樣他會覺得我們是可憐他,我不想那樣做,如果是我,我也不會要別人可憐。媽,你就讓我吃醫院的飯吧,挺好的。”
15我的視線忽然就模糊了,然后,我伸出手輕輕擁抱了兒子。我很慚愧,我在這一刻看到了我的愛是多么自私和狹隘,已經是成年人、受過高等教育的我,對于善良的感知,還不如一個十三歲的男孩。
16桑巖還不懂得太多大道理,甚至不諳世事,但是他本能地知道,善良就是 。
17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不成全他的善良呢!
【第21句】:根據拼音寫漢字。 絡繹不jüé (2分)
【第22句】:第④段劃線句是 描寫,作用是 (4分)
【第23句】:文中桑巖的言行導致“我”心理變化的過程是 —— —— 。
【第24句】:文章第⑦【第12句】:15段反復提到“十三歲男孩”,請從結構和內容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第25句】:結合全文來看,下列句子最不適合填在第16段的橫線上的一項是( )(4分)
A.不在病痛面前炫耀健康,不在貧窮面前顯示富有。
B.在一頓簡陋的飯菜面前,隱藏碗中的美味和豐盛。
C.關注細節體察別人感受,將心比心給人一份尊重。
D.樂善好施甘于奉獻自己,一腔熱忱樂于成全他人。
【第26句】:請從下列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80字左右)(8分)
(1)第二天開飯時,鄰床哥哥發現桑巖和他一樣在吃醫院的飯,他會怎么想?請以第一人稱寫一段鄰床哥哥的心理描寫。
(2)讀了這篇文章,有人認為桑巖改吃醫院的飯照顧到了鄰床哥哥的自尊,也有人認為桑巖的行為反而可能更傷害鄰床哥哥的自尊。請說說你的觀點和理由。
【第21句】:根據拼音寫漢字。絡繹不jüé 絕 (2分)
【第22句】: 環境 描寫,作用是 寫出了病房內的安靜,設置懸念,為下文寫桑巖不再讓“我”送飯作鋪墊 (4分)
【第23句】:詫異 —— 慚愧 —— 理解 。(每空填兩個字)。(6分)
【第24句】: 結構上:照應標題中的“十三歲男孩”,前后呼應;內容上:強調桑巖只有十三歲,年紀的小,這種善良是最本能的,與“我”對孩子的愛形成強烈的對比 【第25句】: D (4分)
《男孩的十四歲》閱讀答案
十四歲是一個分水嶺。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男孩的十四歲》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男孩的十四歲
①男孩終于鼓起勇氣向父親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我要退學,我一天都不想在教室里待了,我一進學校就煩!”
②男孩想,父親會揍他一頓,至少會罵他個狗血淋頭。奇怪的是,父親非但沒有揍他,甚至連罵都沒罵一聲。父親只是靠著門框蹲著抽煙,一支接一支,弄得滿屋煙霧彌漫,如同戰爭打完硝煙彌漫的戰場,寧靜而可怕。
③終于,父親吐出一口煙霧,重重的說了聲“好吧”,然后就上床睡覺了。簡短而有力的話語,如一塊石頭在男孩的心窩上砸了一個坑。男孩知道,父親默許了,默許的很沉重,讓男孩想反悔都返回不起。
④盡管如此,男孩還是很慶幸,少年的.恐懼是很快就會被勝利的喜悅沖淡的,終于不上學啦,不用早起啦,男孩想。但男孩想錯了,第二天天剛亮,父親便喊男孩起床。出門前,將男孩母親平時用的鋤遞給男孩說:“你不上學啦,以后就別讓你娘下田啦。”
⑤那時,麥子剛收割完,天氣干燥,田里極旱。父親說:“鋤第一遍麥茬地很關鍵,鋤好了整個夏天都不會長草。”于是,男孩便跟著父親的背后鋤地。不干活時男孩怎么也不會想到,麥茬地比柏油路還硬,不動腦筋的活并不好干。第一天下午收工,男孩手上磨出了好幾個晶瑩剔透的水泡,手心像是著了火,生疼。第二天下午收工,男孩的雙手已經麻木。夜里一覺醒來,手皮發緊,手腕發酸,連拳頭都不住了。
⑥第三天早起,男孩伸出腫脹的雙手讓父親看,希望能引起父親同情放自己一天假,哪怕不放假夸自己一聲也好。但父親看了看說:“剛開始干農活都這樣,慢慢就好了。”父親將“農活”二字咬得很硬,目光像釘子,聲音如冰雹,冷漠而堅定。 母親在一旁看著這一切,想上前說話,但她觀察了好幾次父親的臉,終于沒有說出來。
⑦第一遍地鋤完了。男孩想,終于可以松口氣啦??墒莵G下飯碗的父親抬起頭看了看西邊的紅霞說:“準備澆地吧,看來一段時間天不會下雨啦。”
⑧天旱河水也緊缺,河經常斷流。白天澆不完,夜里不得不睡在河邊等水。男孩迷糊著惺忪的睡眼來到西邊地頭,離地頭不遠處有一座墳,墳上堆著干燥的麥茬。月光皎潔,水流泛動著月光,離墳還很遠。男孩便坐在墳上等水,等著等著不知不覺就躺下了,連日的疲勞鋪天蓋地地襲向男孩……當夜,男孩病倒了,發高燒,說胡話。
⑨第二天醒來時,母親坐在床邊抓著男孩起泡的手流淚。見男孩醒了,母親說:“你昨夜發高燒,不停地說胡話,說什么我明天還要上學,娘你早點喊醒我,別讓我遲到…..”
(10)男孩一聽,大哭起來。其實,男孩幾天前就后悔了。飯桌上,父親說,想上學可是你自己說的,要上就得上出個名堂,不準再打退堂鼓。這一次,父親的話多了點,聲音沉重而堅定,不容商量。
(11)兩年后,男孩考上了縣里的高中。三年后,男孩考上了大學。臨走前一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飯桌旁說閑話,無意中又提到這件事,母親說:“你爹的心真硬。”
(12)父親抽了兩口煙,長出一口氣,說:“哪個當爹的不疼自己的兒子呀。”
(13)那個男孩就是我,那年我14歲。
(選自《讀書文摘》2010年第11期)
【第1句】:閱讀全文,說說男孩的心理變化過程。(6分)
□□—□□—后 悔—□□
【第2句】:文章第三段“簡短而有力的話語,如一塊石頭在男孩的心窩上砸了個坑”一句如何理解?(4分)
【第3句】:請你從修辭手法的角度,鑒賞文中劃線的句子。(4分)
【第4句】:請結合全文分析“父親”這一人物形象。(6分)
參考答案:
【第1句】:(4分)恐懼——喜悅——后悔——感動。
【第2句】:(4分)這兒是說父親對男孩不上學的默許非常沉重,讓男孩想反悔都反悔不起。
【第3句】:(4分)劃線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用“釘子”和“冰雹”來比喻父親目光和聲音,表現了父親態度的冷漠與堅定,形象地寫出了父親恨鐵不成鋼式的痛心。
【第4句】:(6分)文中的父親對孩子愛的深沉、沉默、堅定。(2分)面對厭學的兒子,不是空洞說教,而是讓他干農活,讓兒子明白不動腦筋的活并不好干; (2分)面對兒子干農活的艱辛和痛苦,雖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他毫不動搖。(2分)(只要結合原文,分析合理準確就給滿分,如有錯誤則酌情扣分。)
《男孩的掌聲》閱讀答案
男孩的掌聲讓“我”感到羞愧,這是為什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男孩的掌聲》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男孩的掌聲
回上海老家不久,因為很可笑的一個原因,把腰重重地磕了一下,一直在床上躺了20來天,哪兒也去不成。一日終于下了決心,“忍痛”陪妻子去知名的浦江大道拍一些雨中夜景,往回走的時候,已經是晚上20時了。
車行不久,便聽到從車廂的另一頭傳來一陣笛子聲。坐在我對面的一個20多歲的男生,從褲袋里掏出了兩枚1元(人民幣,下同)硬幣。笛聲逼近。果然是兩個“殘障者”。吹笛的是個盲人,還有個似乎像是智障的瘦弱女孩,一手領著盲人,一手拿著盛錢的舊飲料罐。整個車廂沒人搭理這兩個行乞者,只有那個大男生把兩枚硬幣放進了女孩手中的舊飲料罐中。不一會兒,那女孩領著盲人走過來,也把舊飲料罐伸到了我面前,我只當沒看見。
一曲吹完,車廂里除了車子行駛發出的轟鳴聲,顯得異常安靜。突然,就在那笛曲中止的一瞬間,那個大男生卻沖著盲人,熱烈地鼓了幾下掌,很響亮。如果大男生只是給兩元錢,表明他只是在施舍。但他用自己的掌聲在表達他對弱者生存努力的.一種伸張和支持,他知道弱者在困境中,除了需要一點“錢幣”,更需要社會和人們在心理上的鼓舞和支持,需要大家把他們也當作平等的人來對待,對他們的生存努力,給予一點溫暖的認同。
我們可能以為,很多行乞者是被某些人控制的、把持的,但這些殘障人本身是絕對的弱者。我為什么沒有想到,應該對他們的處境表達一種關切?
是的,社會中行騙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人們漸漸地被騙怕了,麻木了,對弱者漸漸失去了應有的同情。這次我在上海受傷,就有同樣的切身體會。當時我在小區后花園里早鍛煉,失手摔倒,腰重重磕在一塊水泥楞子上,人倒地后有一兩分鐘完全不能動彈。過了好一會兒,有個瘦小的老人跑步經過我身邊,停了下來,問了聲:“你怎么了?”才伸手把我扶起。我掙扎著起身,稍稍向周邊一看,其實周邊也有人在鍛煉。但在這一兩分鐘里,他們都只當沒看見,沒有一個人上前拉我一把。
也許這正是我們在走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一種“社會成本”。我們必須控制住自己以往那種對烏托邦的虛幻寄托。但我們怎么可以忘記在必要時給弱者的生存努力以一點必要的鼓勵呢?其實只是幾下掌聲,也許就能在我們生存的大環境里增添一絲必要的暖色。
閱讀思考
【第15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第16句】:如何理解畫線句中的黑體詞“震憾”的意思
【第17句】:鼓掌的男生具有什么樣的品質?作者是如何評價他的?
18鼓掌的男生帶給作者怎樣的反思?請用原文語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