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對外唯美句子集合五篇
《詩經》中婚戀詩的人情美
《詩經》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根據對《詩經》婚戀詩中的青年男女的情態之美、精神之美以及其中所描繪的情景之美的粗略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詩經》時代的民風總的來說是淳樸無邪的。他們的愛熱烈而浪漫、清新而純凈,使我們感受到上古時期人們感情之純美。
我國文學史上真正大量收集、公開記載愛情詩歌的是《詩經》,而婚戀詩又是《詩經》的精華所在。所以婚戀詩在《詩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詩經》305篇中,抒寫男女相思相戀的婚戀詩篇約有60余首,占總數的五分之一。這些詩歌正如朱熹在《詩集傳》中所言,“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歌詠,各言其情也”,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毛詩序》)。這些詩產生于民間,它們以民間歌謠的形式廣為流傳,表現了上古時代青年男女情愛的熱烈、淳樸與真誠,體現了他們交往過程的清新純真本色,向人們展示了人世間至純至美的情感世界。
在禮教初設的時代,《詩經》中的婚戀詩以其自然率真、清新質樸的風格反映了在那一特殊時期人們所展現出來的別具一格的人情美。
【第1句】:婚戀抒寫中的情態之美
《詩經》開創了中國文學抒情的先河,其中婚戀詩尤為人們所喜愛,《詩經》中對于上古時代男女婚戀的敘述,自然離不開對于其間人物情態的描摹。
《詩經》中婚戀詩的人情美首先表現為其中人的情態之美。其情態之美的典范之作當屬《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里連用六個比喻來描摹莊姜之美,這些句子已經成為千古傳誦的寫美女的佳句,在這里,詩人根據長期積累的審美經驗,采用現實生活中日常所見、爛熟于心的“柔荑”“凝脂”“蝤蠐”“瓠犀”“螓首”“蛾眉”等六種事物,來分別比喻莊姜的雙手、皮膚、頸項、牙齒、前額和眉毛,本體與喻體之間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可謂順手拈來,比喻貼切,形象生動,無懈可擊。
“碩人”,原意是高大白胖的人,引申為美女,可見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春秋時代,人們喜歡高大豐滿、皮膚白皙的美人。究其所以,還是“美與善相統一”的規則在起作用,先秦時期的人們,受自然條件所限,壽命沒有現在長,高大健碩的女人至少代表著健康、宜生養,所以是“好”的,因此也就是美的。女人圓潤豐滿的身體,就如飽滿的稻谷,代表了一種生命力。而在中國古代也是以白為美的,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中說:“……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多受精血而成胎者,其人生出必白……。”可見,“白”是中國古代一貫千年的審美觀。
另外一首《邶風·靜女》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一首寫男女幽會的情歌。少女故意躲在城角,“愛而不見”,男子急得坐立不安,“搔首蜘躕”,這兩句平實如話的描寫,極為傳神地表現了一對戀人初會時的情趣。既而約會之時少女贈送彤管、荑草,男子欣喜若狂語帶雙關表達愛意,這些情態又寫得柔婉細膩,情意綿綿。“搔首踟躕”,描繪出男青年抓耳撓腮、焦灼不安的情態,刻畫了他憨厚樸實的性格,表現出他對姑娘的深摯情義和迷戀程度。全詩清新活潑,生動有趣。吟誦此詩,讀者亦會被其濃濃的青春氣息所感動,而誠心祝愿這對戀人幸福美滿。
《關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說明了它的重要性。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后,歷代學者評《關雎》皆“折衷于夫子”。《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詩中這位男子在河邊聽到鳥鳴,順著鳥聲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雙成對的鳩鳥,因而引起一種美好的聯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聽著鳩鳥和鳴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在河邊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態給了他一個難忘的印象,愛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時夢時都思念著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四句總括地寫出這種強烈激動的感情。但因為追求這個姑娘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通過對君子求之不得的具體情態的描寫,極其逼真地表現了這位君子對心目中戀人的癡情和執著。第二章的八句,寫這個男子日夜不安的苦悶和焦灼的心情。“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是寫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最后一章,進一步表達了這個男子對采荇菜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寫他寤寐求其實現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結婚時的熱鬧情景。這樣的相思,這樣的愉悅,哀而不傷、樂而不淫,人間美好的愛情經由此詩就臻于化境!
除此之外,《詩經》中通過這種細致的心理刻畫來表現人物的情態之美的詩篇還有《周南·卷耳》《衛風·伯兮》等。它們大都采用襯托的手法,通過對外現的動作和表情的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心理狀態和內心活動。《周南·卷耳》說:“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這里只寫了采卷耳的女子的幾個動作:她采了又采,卻采不滿一淺筐,由于想著遠行的人,又把筐兒放在大路上。這些動作都襯托出一個思婦的心理狀態。她為什么采了又采卻連一淺筐也采不滿呢?正是她用心不專,別有所想。她為什么又要把筐兒放在大路上?因為她想在大路上或許會碰上征人回歸。精神恍惚的心理狀態通過外現動作生動地表現了出來。總之,崇高的愛情是少男少女所向往的,他們通過語言、肢體以及心理活動體現出來的情態之美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愛意,追求美好的愛情。
【第2句】:婚戀追求中的精神之美
《詩經》中婚戀詩的人情美還體現在其中青年男女的精神之美,他們對愛的那種質樸、自由而又執著、熱烈的追求無不展現周代青年男女間感情的純美。
【第1句】:愛的質樸
《詩經》中記載古代勞動人民的愛情詩往往帶著泥土的芬芳。因為他們的愛情是在勞動中產生的,在勞動中產生的愛情是質樸的。如《木瓜》一詩: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其中表現愛情的信物往往都是飲食事物。詩中的“瓊玖”“瓊瑤”“瓊琚”都是美玉,只不過是顏色不同而已。但無論是赤色的美玉(瓊琚),還是黑色的美玉(瓊玖),都是“木瓜”“木桃”“木李”所不能及的,然而所贈送的這些信物融有真摯的愛情,是真情的標志,我們的先人愿以美玉回報,可見物質有價真情無價。人家給之以“木瓜”“木桃”“木李”,則以“瓊琚”“瓊瑤”“瓊玖”回報,這是多么厚道、質樸的感情!非但如此,其他的飲食植物,如“荇菜”“梅”“蔓草”“芍藥”“菽”“麥”都可作為定情的信物。這在《召南》中的《摽有梅》、《鄭風》中的《野有蔓草》、《陳風》中的《東門之枌》等篇多有表現。由于社會生活條件的制約,人們的情感體驗和表達能力都是有限的。在當時那樣一個歷史背景下,任何獨特的、細膩的個性情感顯然很難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而只有那種情調比較單純、質樸的情感,才相對地與人們感受能力比較低下的歷史狀況相適應。
【第2句】:愛的自由
《詩經》中描述的事情時間跨度很大,長達五百多年,因此我們分析時也要看到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其婚戀詩所具有的不同特點。整體來說,周代婚姻戀愛的習俗是一個由開放到保守的過程。周初,禮教初設,古風猶存,青年男女戀愛尚少禁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自由的。
《鄭風·溱洧》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一篇。詩寫的是鄭國陰歷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會之事。陽春三月,大地回暖,艷陽高照,鮮花遍地,眾多男女齊集溱水、洧水岸邊臨水祓楔,祈求美滿婚姻。一對情侶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著春天的氣息,享受著愛情的甜蜜。他們邊走邊相互調笑,并互贈芍藥以定情,他們的情感自由徜徉。這是法令允許的仲春之會;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詳細描畫了鄭國男女戀愛自由之盛況,也就是說,只要男女自己愿意在一起,做什么都合法。這首詩如一首歡暢流動的樂曲,天真純樸,爛漫自由。按封建衛道士的觀點,《溱洧》通篇“皆為惑男之語”,實乃“淫聲”,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觀地看,這種未經禮教桎梏的、道學家口中的所謂“淫”,恰恰是人的原始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是一種活潑生命的體現,他們的愛是簡單純粹的,不受任何世俗的束縛,只遵從自然的態度,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天地精神的遵從。它標志著和諧、自由、平等,散發著愉快與天真的氣息。
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后代那樣嚴厲,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看到年輕的小伙和姑娘自由地幽會和相戀的情景,如《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一個打獵的男子在林中引誘一個“如玉”的女子,那女子勸男子別莽撞,別驚動了狗,表現了又喜又怕的微妙心理。比較出名的《子衿》《野有蔓草》《女曰雞鳴》《風雨》等都是出自《詩經》,郎情妹意的婉約和旖旎,飄蕩在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上古時期人們那種自由浪漫的情懷。
【第3句】:愛的執著
他們的愛不尚虛華,以誠實樸素、情投意合互為條件。如《出其東門》,東門外漂亮姑娘那么多,但他都不動心,而只有那位“縞衣纂巾”裝束樸素的姑娘才是他的心上人。詩以城門云集的眾多女子陪襯自己心中的愛人,以服飾代人,以色彩顯形象,鮮明而突出,美麗的花幾千萬朵,最心愛的只有那一朵,這正表現出心中對意中人忠貞不渝的感情。
表現男女忠貞專一的還有《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對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們花前月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離死別、天涯孤苦,豈能不淚眼朦朧、肝腸寸斷?又如《衛風·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 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寫了一位女子自從丈夫別后,無心梳洗,思念之情日日縈繞心間。也許為國征戰是英勇豪邁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離死別,總是讓有情的人們感到撕心裂肺的痛。女子因為丈夫不在身邊而無心化妝,丈夫從軍,妻子情愿蓬首以待,因為再沒有人可以讓她為之梳妝打扮,她想借種植一種草來打發自己相思之苦卻做不到。女主人公以直接的言語表達了對愛的忠貞不渝。
【第4句】:愛的熱烈
上古時期的女子,特別是下層勞動人民中的女子,對愛情的追求顯得格外大方和大膽,她們對愛情的追求非常直率、非常熱烈。《褰裳》《萚兮》中的女子就毫無顧忌地表達了自己對意中人的思慕和熱愛,不加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鄭風·褰裳》中的女主人公追求自由愛情的大膽態度以及潑辣個性在《詩經》中是登峰造極的:“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袁梅注《鄭風·褰裳》是:“一個女子告誡她的戀人說,你若對我不愛不想,莫非沒有別人愛我?”[6]這是一位姑娘和她所愛的`小伙子開玩笑的情詩,姑娘大膽主動地追求和試探,意在要小伙子當機立斷,明確表態。這個姑娘在愛情問題上是鋒芒畢露的,她的態度是自有禮教歸范以后所不敢表現的。
《萚兮》寫在風吹黃葉舞秋千的季節里的某個午后,一位少女熱情大膽、毫無顧忌地邀請情人和她共同唱歌:“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風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微風飄拂著落葉,也吹拂著情人的衣發,她越看,覺得他越美,用什么方式來表達她一腔熱烈的感情呢?在激動與興奮中她邀情人與她一道唱歌,唱出他們共同的幸福,唱出他們心底和諧的旋律。這首詩很好地抒發出了這位少女激動不已、無比愉悅的感情。
《詩經》中有些詩篇在表現對意中人情有獨鐘、愛之深切的意境中展現了人類對更廣闊、更完善境界不懈追求的心態。精神,是支撐人類生存下去的主要支柱,在物質得以實現后,對精神的追求就日益強烈了,尤其是在崇高的愛情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第3句】:婚戀描繪中的情景之美
《詩經》婚戀詩中的情景之美也是人情美的一個重要表現方面,人有了感情就要試著接近對方,也就進入熱戀階段。在熱戀期間現代的人有約會,古代的人也同樣有約會,約會時就要找一些環境優美、適合表達自己情感的地方、場所。雖然不同時代的人約會的形式、內容情景不盡相同,但是約會的時候男女雙方體現的感情卻是一樣的,都表達了對對方的愛慕之情。《蒹葭》屬于秦風,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的每章開頭都采用了賦中常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征,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伊人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情感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出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中的“蒹葭蒼蒼”等景物描寫為表現人物的感情提供特定的背景,以景襯情、情深景真,從而更加突顯了上古時期人們感情的純美。
表現這樣美好情景的還有《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詩經里一個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這一年的時間里,他經歷了什么盡在不言中了。整篇詩充滿著人情美。古代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們思維的發達,把人的想象力發揮到極致。《采薇》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運用了“以哀景寫樂”的情景反襯手法,這種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那就是“倍增其哀樂”[。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四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桃夭》是《詩經·國風·周南》里的一篇,是賀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詩中不僅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拿鮮艷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而且于短短的四字句“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一種喜氣洋洋、讓人快樂的氣氛,充溢字里行間。難怪陳子展先生說:“辛亥革命以后,我還看見鄉村人民舉行婚禮的時候,要歌《桃夭》三章……。”
《詩經》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婚戀詩更是那個時代人們天真、淳樸、健康、優美的人情美的真實寫照。通過對《詩經》中婚戀詩人情美的粗略分析,我們看到《詩經》時代的民風總的來說是淳樸無邪的,他們的愛熱烈而浪漫、清新而純凈,從中我們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上古時期的人們的感情是那樣的純美。千年之后,《詩經》仍然以其非凡的魅力感染著我們。
《詩經》的婚戀詩分析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會風俗的詩,其中關于婚戀方面的尤多,幾乎涵蓋生活的各個方面。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開辟了中國文學抒情詩的先河,而愛情是詩歌的主題之一,其中關于婚戀方面的尤多。“婚戀”指以戀愛、婚姻為主題的詩篇。特點是“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幾乎涵蓋生活的各個方面。且婚戀詩也是《詩經》中的精華所在,故反映婚姻愛情生活的詩作在《詩經》中占有很大比重,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場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詩,還有表現不幸婚姻給婦女帶來的痛苦的棄婦詩。這些與時代的經濟生活、政治制度、風俗習慣尚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對于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根據詩中的反映的內容和情調,本文試圖從兩個方面論述。
【第1句】:表現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和對情人的熱切相思,謳歌愛情的甜密,洋溢著熱烈歡快的情調。愛情是什么,是永遠存活在烏托邦的國度里而又始終受到深陷其中的男女所頂禮膜拜的一種微妙感覺。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卻無疑成為了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毛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至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歌由內心的感發所產生,而愛情是人類最純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詩歌來歌頌的。因而也成為了文學中一個永恒不變、青春永駐的主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情調,但不管是何時,愛情都是人類特有的感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沖動。《詩經》中的愛情詩,熱烈而浪漫,清新而純凈,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碰撞。
【第1句】:1 反映愛的熱烈與歡樂。古代婚姻存在人們的思想中就是“媒約之言,父母之命”,青年沒有戀愛的自由,一切聽命于媒約之言或者父母之命。年代越是古老,這種風俗越是濃厚。男女之間只在履行著一種責任,一種風俗。其實不然,在《詩經》中我們看到在禮制完善之初時周代社會男女交往的清純本色,看到了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青年男女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和大膽表露情感的歡樂場面。如《鄭風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這首詩是描寫鄭國上巳節男女聚會的盛況與歡樂的,反映了當時鄭國民間的風俗。上巳節是三月上旬的巳日,。據說春秋時代在三月上巳這一天,鄭國男女到溱、洧二水的岸邊舉行祭祀,消除災害。少男少女們也借此春游的機會談情說愛。陽春三月,春日暖暖,芳草青青,眾多男女齊集溱水、洧水岸邊臨水祓禊,祈求美滿婚姻。“士與女方秉兮”。一對青年男女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他們是那樣的清純,無束地感受著春天的氣息,感受著社會給他們營造的浪漫自由的戀愛氣氛以及彼此相愛的甜蜜。“維士與女,伊其相謔,”他們邊走邊相互謔鬧,筆調歡暢流動,一對活潑潑的青年男女躍然紙上,他們無拘無束地調笑著,歡笑著,“贈之以勺藥”并互贈芍藥以定情。好一幅笑謔歡樂的流動畫面。從中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和諧、自由、平等,彌漫著愉快與天真的氣息。
又如《召南野有死糜》:
“野有死糜,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蔌,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兮,無使漭也吠。”
這是一首求愛詩。初民社會要求男子孔武有力,故男子求婚,要獵獲野獸獻給女子,以證明自己是個真正的男子漢。詩中反映的正是這種簡樸純潔的風俗。詩中第一章、第二章寫的是一位正在郊外叢林中打獵的青年遇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他以言語相挑,以小鹿為贈。第三章寫那位姑娘欣然應允并和他幽會――“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兮,無使漭也吠”,終于獲得了女子的愛情。從這里,我們看到的當時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現實和熱鬧的場面。《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等等,都是這種自由交往、熱烈相愛的反映。
這個時期,描寫男女青年相見的詩歌還有很多。如《陳風東門之》:“不績其麻,市也婆娑”描寫女子也不織麻布了,卻趕到熱鬧地方去跳舞相會。《鄭風葬兮》則寫鄭國青年人相互拉歌的熱鬧場面――“籜兮籜兮,風其吹女。”這就是在《詩經》中所反映出的當時人們戀愛的熱烈場面和純樸的風俗民情。
【第1句】:2 反映愛的纏綿與堅貞。“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在自由熱烈的氣氛中產生的綿綿情意和渴望愛情的堅貞,在《詩經》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周代時期,統治階級為了增加人口,增強國力,亦鼓勵男女自由戀愛及時結婚,于是組織了大規模的春游祭祀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男女青年便可以理直氣壯地表達愛意,追求愛情。《周南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雎鳩的相和鳴,便聯想與那位美麗善良姑娘結對,心想:她真是我的好匹配呀!有了這種想法后,男子便“寤寐求之”,朝也思暮也思,想來想去,他便大膽去追求,結果“求之不得”,于是又“輾轉反側”,翻來覆去不能睡,真焦慮呀!怎么辦?于是采用“琴瑟友之”,用琴瑟表達自己的心跡,來撥動少女的心扉,最后“鐘鼓樂之”,寫出了男子求得之后的喜悅與兩人相樂的情景,纏綿之情一覽無余。
這種愛慕的發展為兩情相悅,便有了幽期密約,《邶風靜女》這首詩便以男子的口吻寫幽期密約的樂趣:“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這句詩是寫青年男女相約在城樓下,美麗的姑娘早已按照約寫在城角樓等候她的心上人,“愛而不見”這一句暗含著許多情趣,女子急切而羞澀地等待男子的到來,而當男子到來時,自己卻隱藏起來,“搔首躑躅”把男子的那種迫切想見到女子的心情淋漓地表現出來。一逗、一藏,正是青年男女熱戀時浪漫情長的表現。而在東周時期,也不乏為愛情不惜一切代價的青年。例如,《氓風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側。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這是一首反抗家庭干預,追求婚姻自主的民歌。詩中寫的少女深愛著一個垂著兩只總角的天真活潑的小伙子,不喜歡花花公子。然而,她所夢想的自由愛情,卻橫遭挫折,受到世俗禮教的阻撓,其母也不同意她自找對象,進行干涉。少女感到彷徨苦惱,望著行駛在河中的柏舟,懷念著自己心中的戀人,由于她對愛情忠誠專一,誓死不改變自己的主意,從內心發出堅定的誓言:“之死矢靡它”,寧死不服從父母安排,可謂開抗婚之源頭了。《詩經》所反映的不僅有烈婦貞女,還有對愛情忠貞不二的男子,如《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聊可與娛。”這首詩寫一位男子面對如云的美女,仍對愛情忠貞不二,只想念他白衣衫綠圍巾的妻子,這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可謂難得。愛情是具有“排他性”的,古人未必對此形成理論,但也深知其中道理。《召南江有汜》:寫了一位女子拋開為她安排好的從嫁(妹妹或侄女)獨自出嫁的事。當時普遍有從嫁的習俗,而這位女子毅然拒絕,顯然是對“愛情”兩個字有著較為明確的認識。
【第1句】:3 歌頌婚禮和美滿歡愉的新婚生活。《詩經》中反映結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詩,雖不如情詩豐富,但也很有特色,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首是對女子出嫁的祝詞。詩人以形象的比喻由柔嫩的桃枝、鮮艷耀眼的桃花,聯想到新娘的年輕美貌,贊美這位新娘,祝賀她得到美滿的姻緣,將來一定能夠幸福地生活著。這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生活的良好愿望。全詩情調歡快,充滿著喜氣洋洋的氣氛。經過戀愛結婚后,許多夫妻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鄭風女日雞鳴》就是描繪了一對青年夫婦在即將天明之時躺在床上親昵交談的情景。全篇通過小夫妻一對一答,表現出小家庭的溫馨。這些描寫新婚幸福生活的詩歌多選用夫妻相攜郊游這一題材。《王風子陽陽》寫小兩口帶著樂器和舞傘相約去參加一個聚會;《鄭風有女同車》描寫夫妻同游的歡快和感情的`加深。
【第2句】:描寫相思和失戀的痛苦和家庭婚姻的悲劇。在愛情詩歌中,還反映了愛情生活中的苦惱與憂愁。有的是因為失戀,有的是因為生離死別,有的是因為受到家庭阻撓,有的是因為受他人的破壞。總之,它們表現的愛情生活中的種種不幸,反映了社會對愛情的摧殘。這類詩情調憂傷,纏綿悱惻,富于感情變化。
【第2句】:1 反映相思失戀的痛苦。愛情的自然流露和表白充滿了甜蜜,然而現實卻給人們的感情增加了許多束縛。相會后總要分別,相別后對情人的思念不斷加深,揮之不去。《國風》這類相思詩有十二首,《王風采葛》寫別離后的相思苦,一是寫蓮花,“有美一人,傷如之何”、“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寫男子躺在床上想:美人傷心了嗎?想她高窕的身材,黝黑的鬢發和下巴,想啊想啊,想得“寤寐無為”睡不著,想的“涕泗滂沱”鼻涕眼淚流成河。從以上詩我們可看出,相思之苦,形態各異,但大膽直率,毫無矯飾之情,令人驚嘆!
如:《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這首是江邊人民的情歌,抒發男子單戀的癡情。首章連用四個比喻,說明意中人無法追求;第【第2句】:三章假想所愛的女子將嫁,自己喂飽馬兒去迎親。詩中情與景水乳交融,男子神魂顛倒的情思與江漢浩渺、煙水茫茫的景色渾然一體,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現了這個癡心漢因系念之深而產生的焦慮及無可奈何的心境。含而不露,韻味無窮。
《陳風月出》寫一個男子的月夜幽思,竟至于“勞心悄兮”、“勞心慘兮”的傷感程度;《陳風澤陂》中的男子在見不到所愛女子時,竟憂傷得寤寐不安而至于“涕泗滂沱”,這是何等的專心而深沉的相思!《鄭風子衿》則是寫女子對戀人無窮無盡的思念和盼望,竟至于“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表現出刻骨的相思。《王風采葛》寫女子的相思之苦,從“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再進而覺得“如三秋”、“如三歲”之久,更強化了想念之切。
【第2句】:2 反映世俗、禮教,家長對愛情婚姻的干涉。在《詩經》時代,男女愛情雖然不像后代那樣深受封建禮教的壓制束縛,但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齊風南山》),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如《風柏舟》即是寫一個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時所發出的誓言“鬃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這個女子如此頑強地追求婚姻愛情自由,寧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現出她在愛情受阻撓時的極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強烈愿望。而《將仲子》則描寫為追求愛情努力反抗禮教的束縛,詩中從她對情人的傾訴中,哀求她心愛的仲子“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她是真愛惜樹嗎?“豈敢愛之”,那為什么呢?“畏我父母”“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她是怕受禮教束縛的父母、諸兄的責難,可是“仲可懷也”,我依然愛你呀!當愛情的斗爭發展到高潮時,就出現了私奔。接著看《王風大車》中“豈不爾思,畏子不敢”,“豈不爾思,畏子不奔”,女子斥責男子:難道不把你來想?怕你不大膽不敢私奔,短短的幾句既表明決心,又提出私奔。“覯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繳日。”活著呀,不同室,死了呀,該合葬,你不信,天上的太陽證明我的心!指日為誓,大膽私奔,生死與共。感情是何等真摯,反抗是何等的強烈!
【第2句】:3 反映婦女的悲慘處境和命運棄婦詩。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權社會,婚姻的幸福對婦女來說,常常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而已。《詩經》表現婚姻不幸的哀歌,為數不少。《邶風綠衣》中那位“心之憂矣,曷維其已”的婦女,因妾得寵而失位,無可告訴,只能在痛苦中煎熬。《邶風日月》則寫受虐待的妻子,辛酸地哭訴丈夫的絕情《召南江有汜》寫棄婦的苦惱。《秦風晨風》寫女子被遺充后滿心委屈,憂傷地盼望著丈夫的回心轉意;《唐風葛生》,寫少婦喪偶,孤苦無依中痛不欲生等等。這類詩反映的是還維持著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義,處于失寵、幽閉狀態的不幸婦女的命運。
《詩經》中還有一些反映不幸婚姻的詩歌。例如:《詩經小雅谷風》“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及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習習谷風,維風及頹。將恐將懼,予于懷。將安將樂,棄予如遺。習習谷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本詩的每章開頭用風雨比興,在“維風及雨”、“維風及頹”及“維山崔嵬”的描寫下,給人以不勝凄苦之感。本詩的作者在凄風冷雨中回憶舊時家境貧窮時,丈夫對自己的恩愛,自己為丈夫分擔苦難;沒有想到的是生活的富裕,反而使丈夫變心,使自己遭到了遺棄。聽著谷口呼呼的北風,想著自己悲慘的命運,怎能令人不發出如此的感慨?而最能反映社會問題的是“棄婦詩”這類詩主要表現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婚姻破裂后婦女的悲慘結局,抒發棄婦的憤懣不平。如《衛風氓》和《邶風谷風》,充滿了對負心人的控訴、怨恨和責難,是《詩經》棄婦詩的代表作。《谷風》以一勞動位婦女口吻,自述遭遺棄的哀痛。全詩共六章,首章追述初來夫家時家境貧困,便“及爾同死”的心愿,次章敘遭棄,三章寫棄因,經過辛勤勞作,逐漸富裕起來,而其丈夫卻變了心,另有所娶,四章言己德,章五訴說丈夫無情寡義,反愛為仇,末章曰:“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婚,以我御窮。有有潰,既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來。”這么一個善良、勤勞、好義、重情的貧家婦女,終于被喜新厭舊、兇暴、薄情寡義的負心男子遺棄。這都是當時的社會所造成的,在當時也相當典型。
而《氓》:更是如泣如訴、凄切地悲涼地反映了夫權社會下婦女的遭遇。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乘彼垣,以望復關。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這是一首敘事詩,它以一個普通婦女的口吻敘述自己從戀愛、結婚到受虐待直至被棄的全過程。詩人通過這件事,表達了受壓迫的廣大婦女的怨恨和反抗,反映出男尊女卑社會制度下婦女的悲慘處境,暴露了夫權制度的罪惡本質。全詩六章,每章講述一個情節。一二兩章寫女子與氓的相遇與熱戀。“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這樁婚事本來是由男方主動提出的。這個氓以“貿絲”為借口,假意殷勤,騙取了女子的愛情。女子不僅把終身莊嚴相許,并且出嫁時還帶去了大量嫁妝。三四章兩章以抒情方式寫女子被棄后的悔恨心情。棄婦因自己的血淚教訓,發出的對同命運的婦女的衷告,它使用權人們看到,夫權社會是產生婚姻悲劇的根源。這兩章詩,在抒情中展示故事的發展。第五章寫女子在夫家辛勞的生活以及被遺棄無處訴冤的痛苦。“三歲為婦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女子在氓家起早貪黑,日領夜勞作。這樣勤勞,最終還是被遺棄。被遺棄后,世人冷淡,連自己的兄弟都不同情。只有“靜言思之,躬自悼矣”。這一章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現象,進行了血淚控訴。第六章總敘女子被遺棄后的復雜心情和最后抱定的決裂態度。可見在有中國特點的宗法制度下,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受壓迫、受欺凌,以至被遺棄,是不可避免的,她們的哀怨和悲傷,具有廣泛代表性。
綜上所述,《詩經》中的婚戀詩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快樂與婚姻家庭的不幸遭遇的種種,為后世文學記錄下了中國古代人們美好的愛情生活和人們純樸的民俗風情,同時也記錄了當時社會婚姻制度下勞動婦女的種種遭遇,為我們研究古代的風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分析《詩經》的婚戀詩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會風俗的詩,其中關于婚戀方面的尤多,幾乎涵蓋生活的各個方面。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華民族早期文學創作的優秀成果。《詩經》中的婚戀詩是我國愛情文字的源頭,同時也是當時民俗風情的真實記錄。本文在分析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挖掘婚戀詩的細分類,取代表性篇章,對其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做出進一步分析。 關鍵詞:愛情 婚姻 起興 藝術特色
《詩經》共計305篇,是古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學遺產,它韻律和諧,優美質樸,內容豐富多彩,對當時社會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同時以它獨特的文學修養、文學表現方法和文學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影響了無數詩人作家。
有關戀愛婚姻的詩篇《詩經》105篇,是其中最具生命力、最為強烈的旋律。這些詩篇以其永恒的藝術魅力感染激動了幾千年來的無數欣賞者。究其內容,可將此類詩篇分為兩大類:情戀詩與婚姻詩。情戀詩主要表達男女戀愛期間的喜悅悲傷,而婚姻詩則主要表現夫妻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1句】:情戀詩
愛情是人類永恒不變的美好追求,也是文學作品永遠歌頌的主題。《詩經》中的情戀詩描述了男女之間的愛慕追求、約會私贈、歡謔逗樂乃至愛情受阻和失戀的哀痛,接觸到全部愛情生活、愛情心理。它們發自戀人的肺腑,既有大膽直率的表白,也有微妙婉曲的心理活動;或借助純 真無邪的對話,描繪出情人邀約的風俗畫;或借助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出惱人的情思。
【第1句】:表追求
表現青年男女互相愛慕追求的詩篇,表達對美好愛情和美滿婚姻的向往,亦有對傾慕者由衷的稱贊。
例如《詩經》首篇,《周南·關雎》,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愿望。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從詩中的稱謂和場面,結合時代背景可知主人公是社會上層人物。詩中描繪了一位美麗的女子采摘荇菜的過程中,輕盈的身姿和嫻熟的手法激起了貴族男子的強烈愛慕,致使他朝思慕想,輾轉反側,坐立不安。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第【第4句】:五章想像求而得之的喜悅。“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謂“樂而不淫”。全詩以關雎起興,一唱三嘆,流露出融洽歡快的情感,散發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全詩從男方專注的情思著手,寫如癡如醉、輾轉無眠的相思和對婚禮盛況的無限憧憬。
此類詩篇中也不乏熱烈率真之作。《召南·摽有梅》以梅成熟而落的過程暗示男子應該及時追求女子。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不妨先看看現代漢語譯文:梅子紛紛落在地,樹上剩下有七成。追求我的年輕人,切莫錯過好時辰。梅子紛紛落在地,
樹上剩下有三成。追求我的年輕人,今天正是好時機。梅子紛紛落在地,提著竹筐來拾取。追求我的年輕人,趕快開口別遲疑。全詩分三章,隨著時間的推移,以梅子漸盡喻芳華易逝,以遞進的方式寫女主人公日益急切的心情。女子呼喚追求者及時迎娶的直白,既是率真果敢個性的表現,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反映了上古人民的淳樸民風。
【第2句】:言相思
此類詩篇著重批露心底的愛情,詩中描寫的一切,都被主觀情感所籠,無論是外界景物還是心上人的身影都若即若離、亦真亦幻,具有一種難以琢磨的格調。
《秦風·蒹葭》成功塑造了一位“情癡”形象,他熱切追求心儀的姑娘,然而咫尺天涯,在無邊無際的思念中神魂顛倒。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全詩三章,一章前兩句寫景,點明時間是深秋清晨,地點是蘆葦叢生的河邊;【第3句】:四兩句點明他所思慕的姑娘在水一方,初顯戀慕之情;【第5句】:六兩句寫他逆流尋覓不得見;【第7句】:八兩句寫順水尋找,仍然可望不可及,使他心急如焚。【第2句】:三兩章重章見義,反復陳說,步步加深,扣人心弦,將小伙子思慕情人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此詩描摹蒼涼冷寂的秋景襯托失望焦灼的情懷,情景相生,強化了主題。詩中通過時空的變換寫思念的深化,加之重章疊句的運用,使本詩一唱三嘆,風神搖曳,委婉有致,具有音樂性,使意境優美化,情節生動化,實屬表情達意精準到位的杰出抒情詩。
《陳風·月出》是我國最早的月下懷人詩。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全詩三章,三章之間同義反復,以第一章為例,“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譯文:“月出銀光灑滿天啊,姑娘容顏多嬌美啊”,這是“賦”的手法,將感覺直接寫出來。但賦中有興,“月出皎兮”同時用來興起“佼人僚兮”,美麗的容貌和天上的月亮一樣美麗光鮮。“舒窈糾兮”形容佳人在月下舒展身姿,體態婀娜。“勞心悄兮”表達濃烈的`相思生出的煎熬。此詩生動的描寫了佼月當空的夜色,呈現出空靈剔透的意境美,令人神往。對佼人情態的詠嘆,風姿的描繪,神韻的探求,無不盡善盡美,而且句句壓韻,增強了詩的音樂美。
【第3句】:敘幽會
《詩經》中絕大部分作品為周王朝建立之后創作的。周人所崇尚的禮樂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愛情的合理性。因此在封建思想得以一統天下之前,人們曾沐浴在自由戀愛的陽光下。
《鄭風·溱洧》就描寫了鄭國青年男女在上巳節歡會,其中一對青年男女終成情侶。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 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這是一幅永恒的春游圖。通篇不見一個“春”字,卻處處洋溢著春的氣息。艷陽高照,溱河洧河的河水沖破了冰雪的束縛奔騰流淌。祭祀祈福的日子終于來臨,無數手持蘭花的男女在河畔縱情玩耍。喧鬧的人群里,略帶羞怯的女子終于大膽相約,不知是有意推脫還是有些遲鈍,男子不解風情地說自己“已經看過了”。女子沒有放棄,任性地再相邀請。此處,筆鋒一轉,無數男女互贈芍藥,游春定情。全詩通過環境描寫、氣氛渲染、人物對話及作者的敘述,生動再現了鄭國青年游春相戀的歡樂情景,充分顯示了民歌質樸渾厚的藝術風格,表現民眾的審美情趣。
《邶風·靜女》以情人幽會的場面抒寫了男女青年相互愛戀的純真情感。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一個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的到來,心愛的人卻遲遲不到,致使他心情焦躁,張望徘徊。“搔首踟躕”以細節描寫再現了主人公的焦灼之情。心愛的人來了,以彤管和荑草相贈,他萬分珍愛,不是禮物多特別,只因為是愛人所贈,流露出深厚的感情。此詩在藝術特色方面率真自然頗具喜劇色彩。創作者善于抓住剎那間真實的心理活動和顯露于外的行動,用簡潔清新的語言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第4句】:抗禮法
相愛是甜蜜的,愛情出現挫折的時候卻是無邊的痛苦,心中的痛苦也需要發泄,于是《詩經》中就有了表達內心創傷和對禮法反抗的詩篇。
《召南·行露》即女子對已有妻室的男子強娶自己的行為的拒絕和斥責,即使男子訴訟相逼也不屈服。
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
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
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詩中男子很可能是有權有勢者,面對男子的橫行無理,女子理直氣壯,憤怒斥責,椐理爭辯,表達了決不妥協的態度,顯示出她捍衛尊嚴,反抗欺凌壓迫的斗爭精神和堅強不屈的剛毅性格。以不愿早上行路起興,隨后一連串的反問并以鼠雀相比,義正言辭,語鋒犀利,宣泄心中憤懣的同時流露出去男子的厭惡。
二 婚姻詩
家庭是人類社會的細胞,婚姻是人類社會的紐帶,先民更是十分重視婚姻問題。婚姻為主題的詩篇在《詩經》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廣,或記敘婚嫁場面,或記錄婚嫁祝辭,或描寫夫妻恩愛,或表達分離之苦,甚至也有相當數量的棄婦詩,為我們提供了這一時期人們的婚姻觀念以及某些風俗習慣,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第1句】:賀新婚
此類作品描繪了隆重的迎親儀式和婚慶典禮,甚至記錄了贊美新人的頌歌祝辭,再現了熱鬧喜慶的場面。
《召南·鵲巢》是描寫貴族姑娘出嫁的賀婚詩。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全詩三章,每章前兩句以鵲巢鳩占起興,比喻女子嫁到男方家中;每章后兩句點出姑娘出嫁的事實,并極力渲染男方迎親之盛況,顯示了貴族婚嫁的禮儀與排場,表現了當時的民俗風情。詩中采用復沓疊詠的形式把婚禮的進程寫得清清楚楚,文字簡練生動。
《周南·桃夭》是對出嫁女子的贊美、祝賀。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花盛開的春天,萬物復蘇,正是婚嫁的季節。以桃花起興,巧妙比況少女美貌的同時渲染出婚嫁的熱烈氣氛。且三章重迭,便于記誦,適合儀式上反復詠唱的需要,強化了藝術感染力。全詩旋律輕快,比興營造的歡樂氣氛相容,構成有花有人、有聲有色的濃艷畫面,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再現了當時的民間婚俗。
【第2句】:講生活
這類詩或反映夫妻恩愛家庭幸福,或表現婚姻家庭的種種不幸,也有徭役戰爭帶來的相思之苦,從不同的側面記錄了當時人們的家庭生活。 《齊風·雞鳴》都以對話的形式結構全篇,構思新穎。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詩中當官的丈夫戀妻貪睡,不愿早朝,妻子規勸催促。全詩三章,首章,天色已明,妻子催促丈夫起床上朝,丈夫卻不肯起床;第二章,妻子再次催促,丈夫仍然托辭不起;末章,妻子婉言規勸,希望丈夫以名聲為重,馬上上朝。全詩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從側面反映了士大夫階級的生活。
《衛風·氓》是一首帶有濃重敘事成分的抒情詩,以棄婦的口吻傾述從戀愛、結婚到受虐被棄的全過程,抒發了她內心的不平、哀傷、怨恨與反抗。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 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
出宿于□,飲餞于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飲餞于言。載脂載轄,還車言邁。遄臻于衛,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以泉水流入淇水起興,委婉道出自己歸寧的念頭。第二章回想出嫁之時與家人飲餞訣別的情景,歸寧的念頭更加強烈。第三章設想歸寧途中的場景,更顯思念之真切深沉。第四章思歸不成,欲罷不能,只好驅車出游,宣泄心中的憂愁,但思衛地而傷情,愁更轉愁。全詩敘事抒情,思緒起伏,深沉哀婉,以虛寫實的手法極具藝術感染力。
【第4句】:悼亡者
《邶風·綠衣》便是一首沉痛的悼亡之作。
綠兮衣兮,綠衣黃裹。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詩的第【第1句】:二章寫睹物思人,不能釋懷。“心之憂矣,曷維其己”的重復詠嘆,極言思念之情,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第3句】:四兩章回憶亡妻的嫻熟,表達感激之情。詩的感情純真質樸自然,寫出了未亡人對逝者連綿不盡的思念。
《詩經》中的婚戀詩以其豐富的思想內容、自然渾厚的藝術風格、和諧的韻律生動鮮活地記錄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婚戀生活。從表追求到悼亡者,莫不坦率淳樸,感人肺腑。
《詩經》中的婚戀詩
《詩經》中的婚戀詩占有極大的比例,詩歌所描寫的婚戀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少女懷春之情,又有兩情相悅之喜。
婚戀是文明社會中人的一段最為重要的人生經歷,因而婚戀也被文學家作為了永恒的文學主題,而在上古社會的詩歌中,婚戀詩止如千百年來那樣表達養人們在戀愛婚姻之中的酸甜苦辣《詩經》中的婚戀詩表現了人們從相識相知到相戀相許,再到相棄相別的人生境遇,木文也主要把其分為戀愛詩和婚姻詩兩大類。
【第1句】:《詩經》中的戀愛詩
中國人對于感情的表達是含蓄的,但在西周時期,社會禮教并非十分嚴厲,因而男女婚戀還較為自由,因而在《詩經》中,其對愛情的描寫是細膩而真誠的,其在詩歌之中描述了戀愛之中男女心理、神態與動作等,例如《詩經》中的《邶風·靜女》就極為細膩地描寫了男女幽會的場景以及主人公的心理
這首詩從男子的心理出發來描寫他與女子約于“城隅”,而“靜女”卻以“不見”來戲耍男子,讓男子“搔首蜘躇”,寫出了女子的爛漫與活潑,而男子“搔首”的憨態也躍然紙上。等到女子來了,并將“彤管”贈送給男子,男子便十分欣喜,男子覺得女子贈送的“彤管”十分漂亮和美麗,而實際上男子對于禮物的喜愛并不是真的以為女子的禮物有多貴重和漂亮,而是因為它是“美人之貽(贈送)”罷了,這又寫出了戀愛中的男子愛屋及烏的一種心態。中國后來的愛情詩極少有從男子的口吻與角度來寫,這首詩雖是以女子為題,但是卻是從男子口吻寫出,感情表達得十分細膩和生動,雖然語高淺顯,但卻把男子在約會中焦急等待的心理、撓頭踟躕的神態描繪得十分形象生動,把男子對女子的喜愛之情寫的真摯感人。整首詩氣氛輕松歡快,而且情趣盎然,把一幅年輕男女幽會的圖景形象地展現在我們而前。
除了表達男女甜蜜的約會或分離的相思之外《詩經》中還有描寫情侶鬧別扭的“彼狡童兮,不與我高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寫出情人與作者鬧別扭不講話,而作者因此而吃不下飯,睡不養覺;還有描寫男子思慕女子的,例如《周南·關眼》中那位愛上采若菜女子的君子,因為“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些發自肺腑的戀歌抒寫了《詩經》時代人們的愛情百態。
二《詩經》中的婚姻詩
相對于戀愛較為個人化的選擇,婚姻則更能反映當時社會家庭的風俗等,從婚姻家庭的演化史可以看出整個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歷史,結婚禮儀能夠反映當時社會的風俗,而婚姻生活則反映了當時的一種社會狀態。在《詩經》的婚姻詩中也有諸多描寫婚姻的詩歌,這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社會生活。
婚姻生活是以婚禮為標志的,婚禮的舉辦標志養男女結為夫妻,開始共同生活。《詩經》中也就有了許多描寫婚禮的詩歌,例如《衛風·碩人》中就描寫了齊女莊姜出嫁時的盛大場而,其中寫到“四牡有驕,朱帕鐮鐮,翟葬以朝”,寫出新娘的出嫁時有四匹掛養紅絹的大馬迎接,還有羽毛裝飾的漂亮的馬車等。
婚禮之后,便是柴米油鹽的婚姻生活,而在這平淡之中也顯現出夫妻之間的幸福生活。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便是一首描寫夫妻生活中小事的一首詩,但其內容活潑俏皮,寫出了夫妻之間的幸福之感。在這首詩中,女子早起催丈夫起床打獵,說道“弋高加之,與子宜之。宜高飲酒,與子偕老”意思是:“你打下野鴨大雁,我給你烹調做好菜。美酒佳肴,要與你白頭偕老”而丈夫對妻子的體貼也十分感激,便有了“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的場景,男子為了感謝妻子的關懷、體貼便以佩贈送妻子。
婚姻除了喜慶與甜蜜,自然也有不幸的婚姻,在《詩經》之中也有描寫棄婦的詩歌。在《邶風·日月》中,棄婦悲憤的像日月哭訴,痛斥丈夫“逝不古處”,這表明丈夫之前也曾對她好過,但如今卻是“逝不相好”,女子婚后遭受丈夫不公的待遇,絕望之極女子開始怨恨父母“父兮母兮,畜我不卒”,怨恨父母為何不能養她到老,而要讓她嫁給現在的丈夫,作者止是在感覺生活無望的情沉下才會請求日月為自己做主,才會對遠方的父母發出這種怨恨。
三《詩經》中的婚姻愛情詩所蘊涵的社會學價值
(一)反映了父母之命、謀釣之言對婚姻的規范
西周時代是一個禮教不斷制定和完善的`時代,西周周公制定禮教奠定了我國文化傳統的基礎,而隨禮樂之事的不斷完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其規范,婚姻也不例外。中國傳統婚姻的“父母之命、媒約之高”也在《詩經》的婚戀詩中有所反應,例如《衛風·氓》中“匪我想期,子無良媒”,以女子的口吻寫到“不是我愿誤佳期,你無媒人失禮儀”,這里寫出了當時婚姻的一種流程規范,沒有媒人來談婚事,是不符合當時的禮儀魄《齊風·南山》中的“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也是講男子娶妻必然要得父母之命,有媒約之高。從這些詩句中,我們看出這些禮儀規范己經開始干擾男女的自由戀愛與婚姻,只有經過這些規范認可的婚姻才能得到祝福,這些規范也使得戀愛男女有了“豈敢愛之?畏我分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高亦可畏也”的哀怨與顧忌。
(二)反映了男權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
東周之前并沒有嚴格和規范的婚姻制度,但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以及奴隸制的產生,在父系社會之中,一個成年男性如果有一定的財產,那么其必然就需要一個財產繼承人,而且這個繼承人也必須是男性,為了保證其財產為其自己骨肉所繼承,在婚姻上,便要求女子對于男子要絕對的忠誠,而男性為滿足自己的欲望則可以擁有多個妻子,這也就形成了一夫多妻制。在男權社會之中,女子遭受養多重不公待遇,在《衛風·氓》中,女子就訴說了自己婚后辛苦操勞的生活,但最終還是被丈夫虐待和遺棄,不得己女子只能同到娘家,卻又被自己的兄弟嘲笑,因此女子以自己的經歷告誡年輕女子“于磋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道出了在男權社會之中被受婚姻制度壓迫的女子的現狀。
(三)反映了古代婦女的生殖責任
男權社會一切以服務男性為基準,這也使得女性的社會地位是極為低下的,女子在家庭中不僅要承擔起所有家務,還要承受繁衍子嗣的壓力。在宗法制社會,繁衍子嗣對于一個家族的延續以及財產的繼承是十分重要的。在詩經《周南·益斯》中,作者稱贊益斯強大的繁衍力,認為益斯“宜爾子孫”能夠家族興旺、世代延綿。在《周南·桃天》之中有“桃之天天,有昔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作者借桃樹果實累累來祝福出嫁的姑娘能夠早生和多生孩子,這種把子嗣繁衍看做是婦女的責任與義務的觀念至今還在社會中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