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賦中描寫景物的句子50條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登樓賦中描寫景物的句子50條

《登樓賦》賞析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人,三國時期曹魏名臣。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登樓賦》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登樓賦

朝代:兩漢

作者:王粲

原文: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邱。華實蔽野,黍稷盈 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 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 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 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 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并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 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慘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于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譯文

登上這座樓來眺望四周,暫且在閑暇的時光消解憂愁。(我)看這座樓宇所處的地方,實在是明亮寬敞少有匹敵。攜帶著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臨著彎曲的沮水的長長的水中陸地。背靠著高而平的廣大的陸地,俯臨水邊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邊的重點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邊連接著楚昭王的陵墓?;ü诒卧埃任锊紳M田地。但即使(這里)的確很美卻不是我的鄉土,又怎么能夠值得我在此逗留?

(我因為)逢上紛亂混濁的亂世而遷移流亡(到這里),到現在已經超過漫長的十二年。心中思念故鄉希望歸去,誰能忍受這種(思鄉的)憂思啊!憑靠著樓上的欄桿來(向遠方)遙望,面對著北風(我)敞開衣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遙遠,(我)縱目遠望,(視線)被荊山的高峰所遮蔽。道路彎彎曲曲又長又遠,河水浩大無邊深不可測。悲嘆故鄉被阻隔,眼淚橫流情不能禁。昔日孔子在陳國的時候,發出過“歸歟”的嘆息。鐘儀被囚禁(在晉國)而演奏楚國的地方樂曲,莊舄(在楚國)做了大官但仍說家鄉越國的方言。人思念故鄉的感情是相同的,豈會因為窮困還是顯達而表現不同?

念及時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時候啊!(我)期望王道平易,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能。擔心像葫蘆瓢一樣徒然掛在那里(不被任用),害怕清澈的井水無人飲用。漫步游息徘徊,太陽很快就下山了。(接著)刮起了蕭瑟的寒風,天色也陰沉沉地暗了下來。野獸慌忙地左顧右盼尋找獸群,鳥雀也紛紛鳴叫著展翅高飛。原野一片寂靜沒有游人,(只有)征夫在行走不停。(我的)心情凄涼悲愴而且感傷,心中也充滿了憂傷和悲痛。(于是)沿著臺階走下樓來,心中卻氣憤難平。(一直)到了半夜還不能入睡,惆悵徘徊翻來覆去睡不著。

注釋

(1)茲:此。麥城樓故城在今湖北當陽東南,漳、沮二水匯合處

(2)聊:姑且,暫且。暇日:假借此日。暇:通“假”,借。銷憂:解除憂慮。

(3)斯宇之所處:指這座樓所處的環境。

(4)實顯敞而寡仇:此樓的寬闊敞亮很少能有與它相比的。寡,少。仇,匹敵。

(5)挾清漳之通浦:漳水和沮水在這里會合。挾,帶。清障,指漳水,發源于湖北南漳,流經當陽,與沮水會合,經江陵注入長江。通浦,兩條河流相通之處。

(6)倚曲沮之長洲:彎曲的沮水中間是一塊長形陸地。倚,靠。曲沮,彎曲的沮水。沮水發源于湖北保康,流經南漳。當陽,與漳水會合。長洲,水中長形陸地。

(7)背墳衍之廣陸:樓北是地勢較高的廣袤原野。背:背靠,指北面。墳:高。衍:平。廣陸:廣袤的原野。

(8)臨皋(gāo)隰(xí)之沃流:樓南是地勢低洼的低濕之地。臨:面臨,指南面。皋隰:水邊低洼之地。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

(9)北彌陶牧:北接陶朱公所在的江陵。彌:接。.陶牧:春秋時越國的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棄官來到陶,自稱陶朱公。牧:郊外。湖北江陵西有他陶朱公墓,故稱陶牧。

(10)昭邱:楚昭王的墳墓,在當陽郊外。

(11)華實蔽野:(放眼望去)花和果實覆蓋著原野。華:同“花”。

(12)黍(shǔ)稷(jì)盈疇:農作物遍布田野。黍稷:泛指農作物。

(13)信美:確實美。吾土:這里指作者的故鄉。

(14)曾何足以少留:竟不能暫居一段.曾,竟.

(15)遭紛濁而遷逝:生逢亂世到處遷徙流亡。紛濁:紛亂混濁,比喻亂世。

(16)漫逾紀以迄今:這種流亡生活至今已超過了十二年。逾:超過。紀:十二年。迄今:至今。

(17)眷眷(juàn):形容念念不忘。

(18)孰憂思之可任:這種憂思誰能經受的住呢?任,承受。

(19)憑,倚,靠。開襟:敞開胸襟。

(20)蔽荊山之高岑(cén):高聳的荊山擋住了視線。荊山,在湖北南漳。高岑:小而高的山。

(21)路逶迤(wēiyí)而脩迥:道路曲折漫長。修,長。迥,遠。

(22)川既漾而濟深:河水蕩漾而深,很難渡過。這兩句是說路遠水長歸路艱難。

(23)悲舊鄉之壅(yōng)隔兮:想到與故鄉阻塞隔絕就悲傷不已。壅,阻塞。

(24)涕橫墜而弗禁:禁不住淚流滿面。涕,眼淚。弗禁,止不住。

(25)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據《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在陳、蔡絕糧時感嘆:“歸歟,歸歟!”尼父,指孔子。

(26)鐘儀幽而楚奏兮:指鐘儀被囚,仍不忘彈奏家鄉的樂曲?!蹲髠?#183;成公九年》載,楚人鐘儀被鄭國作為俘虜獻給晉國,晉侯讓他彈琴,晉侯稱贊說:“樂操土風,不忘舊也。”

(27)莊舄(xì)顯而越吟:指莊舄身居要職,仍說家鄉方言?!妒酚?#183;張儀列傳》載,莊舄在楚國作官時病了,楚王說,他原來是越國的窮人,現在楚國作了大官,還能思念越國嗎?便派人去看,原來他正在用家鄉話自言自語。

(28)人情同于懷土兮:人都有懷念故鄉的心情。

(29)豈窮達而異心:哪能因為不得志和顯達就不同了呢?

(30)惟日月之逾邁兮:日月如梭,時光飛逝。惟,發語詞,無實義。

(31)俟(sì)河清其未極:黃河水還沒有到澄清的那一天。俟,等待。河,黃河。未極,未至。

(32)冀王道之一平:希望國家統一安定。冀,希望。

(33)假高衢(qú)而騁力:自己可以施展才能和抱負。假,憑借。高衢:大道。

(34)懼匏(páo)瓜之徒懸:擔心自己像匏瓜那樣被白白地掛在那里?!墩撜Z·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比喻不為世所用。

(35)畏井渫(xiè)之莫食:害怕井淘好了,卻沒有人來打水吃。渫,淘井?!吨芤?#183;井卦》:“井渫不食,為我心惻。” 比喻一個潔身自持而不為人所重用的人。

(36)步棲(qī)遲以徙倚:在樓上漫步徘徊。棲遲,徙倚都有徘徊、漫步義。

(37)白日忽其將匿(nì):太陽將要沉沒。匿,隱藏。

(38)風蕭瑟而并興:林濤陣陣,八面來風。蕭瑟,樹木被風吹拂的聲音。并興,指風從不同的地方同時吹起。

(39)天慘慘而無色:天空暗淡無光。

(40)獸狂顧以求群:野獸驚恐地張望尋找伙伴。 狂顧:驚恐地回頭望。

(41)鳥相鳴而舉翼:鳥張開翅膀互相地鳴叫。

(42)原野闃(qù)其無人:原野靜寂無人。闃,靜寂。

(43)征夫行而未息:離家遠行的人還在匆匆趕路。

(44)心凄愴以感發:指自己為周圍景物所感觸,不禁覺得凄涼悲愴。

(45)意忉怛(dāodá)而憯(cǎn)惻:指心情悲痛,無限傷感。這兩句為互文。憯,同“慘”。

(46)循階除而下降:沿著階梯下樓。循,沿著。除,臺階。

(47)氣交憤于胸臆:胸中悶氣郁結,憤懣難平。

(48)夜參半而不寐:即直到半夜還難以入睡。

(49)悵盤桓以反側:惆悵難耐,輾轉反側。盤桓,這里指內心的不平靜。

鑒賞

這篇賦見于《文選》卷十一。王粲才華卓越,卻不被劉表重用,寓流荊州十五年。公元205年(東漢建安九年)秋,王粲在荊州登上麥城(在今湖北當陽東南)城樓,縱目四望,寫下了這篇傳誦不衰的名賦。

全文以鋪敘手法,由登樓極目四望而生憂時傷事之慨,并把眷戀故鄉、懷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而各層自有重點,深摯的感情,徐徐道來,感人至深,真不愧名家手筆。

這篇賦主要抒寫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表現了作者對動亂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和平統一的希望,也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濃,“憂”字貫穿全篇,風格沉郁悲涼,語言流暢自然,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的代表性作品。

此賦有如下特點:結構嚴謹。第一段寫景中透露出“憂思”,“望”“憂” 兩字,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調。第二段集中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沉重憂思。開頭四句承上文“非吾土”抒發懷鄉之情,“憑軒檻以遙望兮”中的“望”字,化景物為情思。第三段對思鄉之情進一步開掘,揭示出“憂思”深層的政治內涵。情景交融。首段寫異鄉風光:地勢開闊,山川秀美,物產富饒,以眼前樂景反襯心中哀情。末段寫傍晚景色:日慘風蕭,獸狂鳥倦,原野寂寥,烘托出作者內心的凄愴。前后景物描寫,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一樂一悲,相互照應,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愁緒步步加深、憂傷至極的過程。語言清麗。文章用典貼切,注意與主觀感情的抒發相契合。例如“瓠瓜徒懸”、“井渫莫食”等典故,都傳達出作者的懷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怨憤。文章大量運用富有音樂性的修飾詞語。例如“眷眷”、“慘慘”、“凄愴”、“憯惻”、“盤桓”等,音節流暢,瑯瑯上口。主題深刻。這篇文章超越了一般的懷鄉之作,揭示了深厚的政治內涵。“遭遷逝”句,概括了當時動蕩的時代特征和作者悲慘不幸的遭遇;“惟日月”兩句,表達了作者時不我待、急欲乘時而起的緊迫感;“冀王道” 兩句,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急于建功立業的使命感。總之,作者通過登樓四望,抒發了濃重的故土之思,傾吐了宏圖難展的悲慨,表達了建功立業的迫切愿望。

作者簡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人,三國時期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學家。其祖為漢朝三公。

漢獻帝西遷時,王粲徙至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

后至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其貌不副名且身體羸弱為由,而不重用他。

劉表死后,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令歸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

魏國始建宗廟,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同拜侍中。其時舊制禮儀廢弛,朝內正要興造制度,故使王粲與衛覬等典其事。王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與魯國孔融、北海徐干、廣陵陳琳、陳留阮瑀、汝南應玚、東平劉楨,合稱「建安七子」。王粲為"七子之冠冕",文學成就最高。他以詩賦見長,《初征》《登樓賦》《槐賦》《七哀詩》等是其作品的精華,也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和詩的代表作。同時王粲還撰有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記載“英雄”傳記的史書《漢末英雄記》。明代人輯錄其作品,編就《王侍中文集》流傳后世。著名的文學典籍《昭明文選》中也有王粲的作品。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41歲

《燕子》賞析

《燕子》是席慕容寫的一篇散文。是對燕子的美好懷念,也是對自己童年時期的懷念。

  燕子

  席慕蓉

初中的時候,學會了那一首《送別》的歌,常常愛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有一天下午,父親忽然叫住我,要我從頭再唱一遍。很少被父親這樣注意過的我,心里覺得很興奮,趕快從頭再來好好地唱了起來:“長亭外,古道邊……”

剛開了頭,就被父親打斷了,他問我:“怎么是長亭外?怎么不是長城外呢?我一直以為是長城外啊!”

我把音樂課本拿出來,想要向父親證明他的錯誤??墒歉赣H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喪地對我說:“好可惜,我一直以為是長城外,以為寫的是我們老家,所以第一次聽這首歌時就特別感動,并且一直沒有忘記,想不到這么多年竟然聽錯了,好可惜!”父親一連說了兩個“好可惜”,然后就走開了,留我一個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幾年剛搬到石門鄉間的時間,我還懷著凱兒,聽醫生的囑咐,一個人常常在田野間散步。那個時候,山上還種滿了相思樹,蒼蒼翠翠,走在里面,可以聽到各樣的小鳥的鳴聲田里面也總是綠意盎然,好多小鳥也會很大膽地從我身邊飛掠而過。

我就是那個時候看到那一只孤單的小鳥的,在田邊的電線桿上,在細細的電線上,它安靜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樣的雙尾。

“燕子!”我心中像觸電一樣地呆住了。

可不是嗎?這不就是燕子嗎?這就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燕子。這不就是書里說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嗎?在南園溫熱的陽光里,我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愛唱的那一首歌來了:“燕子啊!燕子啊!你可是我溫柔可愛的小小的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幾年里,我都會常常看到這種相同的小鳥,有的時候,我是牽著慈兒,有的時候,我是抱著剴兒。每一次,我都會興奮地指給孩子看:“快看!寶貝??炜?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媽媽最喜歡的小小燕子啊!”

懷中的剴兒正咿呀學語,香香軟軟的唇間地隨著我說出一些不成腔調的兒語。天很藍,風好柔,我抱著我的孩子,站在南園的阡陌上,注視著那一只黑色的安靜的小鳥,心中充滿了一種朦朧的歡喜和一種朦朧的悲傷。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為一個部門的邀請,我和幾位畫家朋友一起,到南部的一個公園去寫生,在一本報道墾丁附近天然資源的書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圖片上的它有著一樣的黑色羽毛。一樣的剪狀的雙尾,然而,在圖片下的解釋和說明里,卻寫著它的名字是“烏秋”。

在那個時候,我的周圍有著好多的朋友,我卻在忽然之間覺得非常孤單。在我朋友里,有好多位在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專家,我只要提出我的問題,一定馬上可以得到解答??墒?,我在那個時候惟一的反應,卻只是把那本書靜靜地合上,然后靜靜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剎那,我忽然體會出來多年前的那一個下午,父親失望的心情了。但是,我想,雖然有的時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是應該面對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時候我們實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麗的錯誤,于人無害,與世無爭,卻能帶給我們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種錯誤。

我實在是舍不得我心中的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燕子》賞析

慕容的文章,就像她的詩一樣,并不華麗,用簡單的詞句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在這篇文章中,感受的是一種對故鄉的思念,牽腸掛肚的思念。她用兩代人用同樣的方式的不同思念勾勒得如此的清澈可人,美麗的錯誤在這里是如此的悲傷,就像美麗的謊言,荊棘鳥一樣的傳說一樣的悲哀,最后的那一句話那么令人心疼,仿佛是一個小小的孩子在固執地思念著自己的家鄉一樣的心情,一樣的心曲,讓我們不覺辛酸,如果是一個游子恐怕還會滴下幾滴同感的淚水,因為他們也曾經這樣非常固執地用自己的方式思念自己的故鄉。

《西樓》賞析

《西樓》是北宋文學家曾鞏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開頭兩句寫海上的風浪,首句寫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寫風聲,用“數聲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將海上的風浪描繪出來。第三句將簾子掛起這一動作頗出人意料,但這恰恰是詩人的真情流露,最后一句寫詩人的雍容氣度和一腔豪情

  西樓

  曾 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曾 鞏 :(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西)。自稱“家世為儒”曾祖歷官水部員外郎,祖父為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

【注釋】

1西樓,即詩中的朱樓,它依山面海。②鉤珠箔,把簾子掛起。

2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疏箔】用蘆葦或柱子編成的簾子,有縫隙可通風。

【賞析】

這是一幅海上風雨圖,氣勢磅礴。錢鐘書先生稱曾鞏的絕句“有王安石的風致”,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得出來。

開頭兩句寫海上的風浪,首句寫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寫風聲,用“數聲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將海上的風浪描繪出來:潮頭如云,去而復回,北風呼嘯,震耳欲聾,驚濤拍岸,聲如雷鳴。詩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頃刻,描繪出一幅極其壯美的“驚濤拍岸”油畫,極富震撼人心的作用。謝榛的“云出三邊外,風生萬馬間”,似乎少了點兒氣勢,蘇東坡的“天外黑風吹海立”,似乎缺了點兒動感,許渾的名句“山雨欲來風滿樓”,似乎缺了點兒聲勢。也許可以這么說,將他們三人的的詩句加起來,就熔化成這兩句。

第三句將簾子掛起這一動作頗出人意料,似乎覺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只有垂簾,哪有掛簾呢?但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詩人想“臥看千山急雨來”,已經到了癡情的地步,因而能夠使人思而生奇趣。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張先的“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李白的“鏟卻君山好,平鋪江水流”等一樣,“愈無理而愈妙”(《詞筌》)。

最后一句寫詩人的雍容氣度和一腔豪情,關鍵字眼在于“臥看”。杜牧有“臥看牽??椗?rdquo;,陳與義有“臥看滿天云不動”,這些“臥看”都寫出了外表安詳,而內心激動的神態,并把讀者的目光引向更加廣闊的世界,還為畫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不過,杜牧之“臥看”顯得深沉哀婉,而陳與義的“臥看”顯得瀟灑俊逸。這一句雖沒有高爾基“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那種外露的激動,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

拓展閱讀:曾鞏生平

概述

曾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他家境貧寒,有一個哥哥,四個弟弟,十個妹妹(其中一人夭折),父親被罷官,身體也不好,所以肩負起養家的重任。

曾鞏自稱“家世為儒”(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書》),祖父作過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史稱鞏“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18歲時,赴京趕考,與隨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識,并結成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并獻《時務策》。歐陽修見其文筆獨特,非常賞識。歐陽修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于得生為喜。”(《上歐陽學士第二書》)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于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慶歷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長),只好輟學回歸故里,盡心侍奉繼母。曾鞏少年時與王安石為密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后,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一。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當涂縣)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五年,由歐陽修舉薦到京師當館閣???、集賢校理,理校出《戰國策》、《說苑》、《新序》、《梁書》、《陳書》、《唐令》、《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對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寫了大量序文。 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熙寧五年后,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為政廉潔奉公,勤于政事,關心民生疾苦。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于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

元豐三年(1080),改任滄州(今河北)知州,途經京城開封時,宋神宗召見。宋神宗對其“節約為理財之要”的建議大為贊賞,留任為三班院勾判。元豐四年,朝廷認為“曾鞏史學見稱士類,宜典五朝史事”,任為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同年九月,遭母喪,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寧府(今南京)。后葬于南豐源頭崇覺寺右。南宋理宗時追謚為“文定”,人稱“南豐先生”。 他還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政事

自稱"家世為儒“,①曾祖歷官水部員外郎,祖父為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宋史》稱曾鞏年幼"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成誦“②。"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③。但據他自稱幼時從先生受書,"方樂與家人童子嬉戲“,到十六七歲時,"窺六經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始知愛好,并努力學習④。到二十歲后,"歐陽修見其文奇之“⑤大約就在這時,他曾給歐陽修寫信,并"獻雜文時務策兩編“。信里他一面稱贊歐陽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為人志節:"鞏自成童,聞執事之名,及長,得執事之文章,口誦而心記之,觀其根極理要,撥正邪僻,掎挈當世,張皇大中,其深淳溫厚,與孟子韓吏部之書為相唱和,無半言片詞舛駁于其間,真六經之羽翼,道義之師祖也。……又聞執事之行事,不顧流俗之態,卓然以體道扶教為己務。……信所謂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韓退之沒,觀圣人之道者,固在執事之門矣。"曾鞏當時少不更事,而能有這樣的看法,很不簡單,所言者雖有所未盡,但大體符合實際。又說:"鞏性樸陋,無所能似,家世為儒,故不業他。自幼迨長,努力文字間,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唯其寡與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門未嘗有姓名,亦無達者之車回顧其疏賤。抱道而無所與論,心常憤憤悱悱,恨不得發也。今者乃敢因簡墨布腹心于執事,茍得望執事之門而入,則圣人之堂奧室家,鞏自知亦可以少分萬一于其間也。"這段話是表述自己的為人的。與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確不凡近。歐陽修對于這樣的人物自是重視的'。因此,曾鞏上書之后,曾經得到歐陽修接見。據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講,歐陽修見到他之后,曾對他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于得生為喜。"而且當曾鞏向歐陽修告別之時,歐陽修還寫了《送曾鞏秀才序》,其文云:"廣文曾生來自南豐,入太學,與其諸生群進于有司,有司斂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棄之。……然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曾生橐其文數十萬言來京師,京師之人無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獨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見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賀余之獨得也。"此序作于慶歷二年(1042),這時曾鞏雖見棄于有司,卻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

在這期間,曾鞏也結識了王安石,還曾向歐陽修推薦。他在《再與歐陽舍人書》中說:"鞏頃嘗以王安石之文進左右而以書論之,其略曰:鞏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雖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誠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時所急,雖無常人千萬,不害也。顧如安石,此不可失也。"這是追述前此一封信中的話,可見曾鞏對王安石曾經非常器重。在這封信里,他不僅推薦王安石,還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歐陽修推薦。

后來,在《與王介甫第一書》里曾鞏又說:"鞏至金陵,自宣化渡江來滁上,見歐陽先生,住且二十日,……歐公悉見足下之文,愛嘆誦寫,不勝其勤。間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書來言:此人文字可驚,世所無有。……歐公甚欲一見足下。能作一來計否?"由此看來,在這期間曾鞏同歐陽修已有相當親密的交往。

考中進士

曾鞏是在嘉祐二年(1058)歐陽修知貢舉時考中進士的。在這之前,他不但認識了歐陽修這樣的前輩,結交了王安石這樣的朋友,而且已經同當代其他幾個重要人物如杜衍、范仲淹等都有書信來往,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不過,曾鞏所寫的這些書信,不同于尋常的"干謁“,不是請求薦引。例如,他在《上杜相公書》中說:"今也過閣下之門,又當閣下釋袞冕而歸,非干名蹈利者所趨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并書雜文一編,以為進拜之資。蒙賜之一覽焉,則其愿得矣。"這封信大概就寫于慶歷五年(1045)杜衍、范仲淹等被黜離職之后。曾鞏于此時寫信并投獻文章,正好說明他的為人和政治態度,政治上同杜衍、范仲淹一致,絕不趨炎附勢。

編校書籍

曾鞏既中進士,便被調任為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司法參軍,又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 在這期間,曾鞏對于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對于歷代圖書聚散以及學術源流多所論述,寫過一些敘錄,如《新序目錄序》、《列女傳目錄序》、《戰國策目錄序》等,還有《梁書》、《陳書》、《南齊書》等,也都寫有“敘錄”。

曾鞏雖推崇歐陽修,但他的學術觀點和歐陽修亦有所不同。例如,他在《筠州學記》中說:"周衰,先王之跡熄。至漢,六藝出于秦火之余,士學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遠而遺世用,語政理者務卑近而非師古。刑名兵家之術,則狃于暴詐,惟知經者為善矣,又爭為章句訓詁之學,以其私見妄(一本下有"臆"字),穿鑿為說,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學者靡然溺于所習。當是時能明先王之道者揚雄氏而已。"他對揚雄如此稱贊,這看法與韓愈比較相近,與歐陽修則頗相反。

此外,曾鞏還有《答王深甫論揚雄書》,對于揚雄屈事王莽以及作《劇秦美新》,都有所辯解,并引王安石的看法,以為"雄之仕合于孔子無不可之義“,而且認為"世傳其投閣者妄"云云。曾鞏對揚雄的看法,涉及政治和學術兩個方面。揚雄的政治態度和學術成就,對曾鞏都有影響。

任職情況

曾鞏離開館閣,又作了十幾年的地方官吏。最初是越州通判(今浙江紹興一帶),其后又知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徙襄州、洪州,知福州。史稱曾鞏在這幾州都有政績,主要在"荒政"和"平盜"兩個方面,而后者并非真是政績。曾鞏移徙洪州時,曾有《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節推》詩,詩云:"憶昔江西別子時,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飛光如轉燭。"他這時似乎已有倦于轉徙的感嘆。此后便多次表示為了養親而不愿遠仕。

在赴福州之前,曾鞏有《辭直龍圖閣知福州狀》。到福州后又有《福州上執政書》,書中說:"轉走五郡,蓋十年矣,未嘗敢有半言片辭求去邦域之任而冀背朝廷之義。此鞏之所以自處,竊計已在聽察之日久矣。今輒以其區區之腹心,敢布于下執事者,誠以鞏年六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師,而鞏守閩越,仲弟守南越,二越者,天下之遠處也,于著令:有一人仕于此二郡者,同居之親當遠仕者,皆得不行。……"據此,他請求"或暫還之闕下,或處以閑曹,或引之近畿,屬以一郡,使得諧其就養之心,慰其高年之母。“此書之外,曾鞏還有《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閑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狀》,也是請求朝廷照顧養親的。大概正是因為他一再申請,朝廷曾一度下令,"召判太常寺“;可是當他離職上路以后,又有詔改知明州。為此,曾鞏又有《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狀》,希望朝廷允許他"暫至京師迎侍母赴任“。但未能如愿,所以后來移知亳州,又繼續申請。他在《移知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狀》中說:"臣昨任福州,已系遠地,迎侍不得,即今老母多病,見在京師,人子之誼,晨昏之戀,固難茍止。二者于臣之分,實為迫切。……只乞對移陳蔡一郡,許臣暫至京師,迎侍老母赴任。……今臣幸蒙恩詔移守亳州,如臣所請。況亳州去京不遠,欲乞許臣暫至京師,迎侍老母赴任。“元豐三年(1080),曾鞏又徙知滄州,有《滄州乞朝見狀》,說:"竊念臣遠離班列十有二年,伏遇陛下神圣文武,當天受命,……而臣曾未得須臾之間進望清光,竊不自揆,愿奉德音,犬馬之情,固非一日之積。今將至京師,他望圣慈,許臣朝見。"于是神宗召見了曾鞏。召見之后,他曾請求登對,有《乞登對狀》,說自己被召見時,"不敢率然以對“,可是"退而伏念“,還是希望"上殿敷奏“,以便"披腹心“,"當天心“。此后曾鞏便被留在京師,"勾當三班院“。

告老還鄉

元豐四年(1081),有詔書說:"曾鞏史學見稱士類,宜典五朝史事。"于是便"以為史館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史稱"近世修國史,必眾選文學之士,以大臣監總,未有以五朝大典獨付一人者“,于是曾鞏入朝辭謝說:"此大事,非臣所敢當。"并有《申中書乞不看詳會要狀》,表示謙讓。

元豐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書舍人。這時曾鞏又有《辭中書舍人狀》,述說自己"齒發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選賢能。還有《授中書舍人舉劉攽自代狀》,表示謙退。但這年九月,曾鞏即遭母喪,因而罷職。

元豐六年(1083)四月,曾鞏卒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終年65歲。著作有《元豐類稿》等。

《柳》賞析

鄭谷,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柳》賞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朝代:唐代

作者:鄭谷

原文: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譯文

柳樹種植在溪橋邊和山路旁,與杏樹和桃樹相映。

又好像懂得離人思鄉的無限情感,千萬條柳絲飄下無數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

注釋

半煙半雨:云霧夾雜著細雨。

映杏映桃:與杏樹和桃樹相映。

會得:懂得,理解。

離人:遠離故鄉的人。

無限意:指思鄉的情感。

絮:柳絮。

惹:招引,挑逗。

作者簡介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風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臺編》。

鄭谷7歲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父史,開成中(公元838年左右)為永州刺史,與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同院,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及冠,應進士舉,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谷奔西蜀。光啟三年(887)登進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鄠縣尉。遷右拾遺補闕。乾寧四年,(897)為都官郎中,詩家因稱鄭都官。又曾經寫過鷓鴣詩,廣為流傳,很出名,因此被人稱為“鄭鷓鴣”。官至都官郎中。天復三年(903)左右,歸隱宜春仰山書屋。卒于北巖別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嶺。北宋時期,袁州太守祖無擇曾主持修繕其墓,如今已無跡可尋。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鄭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賞。與許棠、任濤、張嬪。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唱答往還,號“芳林十哲”。后谷嘗從僖宗登三峰,朝謁之暇,寓于云陽道舍,編所作為云臺編三卷。歸,編宜陽集三卷,及撰國風正訣一卷。《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

鄭谷詩名盛于唐末,號《云臺編》,而世俗但稱其官,為“鄭都官詩”。其詩極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易其曉,人家多以教小兒,余為兒時猶誦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宋·歐陽修《六一詩話》)

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賞。(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九)

鄭都官詩非不尖鮮,無奈骨體太孱,以其近人,宋初家戶習之。(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八)

谷有“詩無僧字格還卑”之句,故其詩入“僧”字者甚多,昔人嘗以為譏,然大歷以后,諸公借阿師作吟料久矣。(同上)

鄭守愚聲調悲涼,吟來可念,豈特為《鷓鴣著》一首,始享不朽之名?(清·薛雪《一瓢詩話》)

谷以鷓鴣詩得名,至有鄭鷓鴣之稱。而其詩格調卑下,第七句相呼相喚字尤重復??茏谝摹侗静菅芰x》引作‘相呼相應’,差無語病,然亦非上乘。”方回《瀛奎律髓》又稱谷詩多用“僧”字,凡四十余處。谷自有句云:“詩無僧字格還卑。”此與張端義《貴耳集》謂詩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覺有清意者,同一雅中之俗,未可遽舉為美談。至其他作,則往往于風調中,獨饒思致,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擘矣。(《四庫全書》卷一五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 91久久国产情侣真实对白| 高清不卡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福利电影在线| 婷婷色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AV片无码永久免费| 国产免费内射又粗又爽密桃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网| 豪妇荡乳1一5白玉兰免费下载|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视频| 午夜三级A三级三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 亚洲五月天综合|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不卡| 成年黄网站色大免费全看| 欧美成人性视频播放| 精品视频www| 日本xxxx18护士|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蜜臂a∨| 日韩高清欧美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 亚洲a在线播放|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免费观看| 老扒系列40部分阅读 | 国产日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乱码精品成人网| 67194熟妇在线观看线路1|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 国内黄色一级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67194久久|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喷水|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