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關于人物描寫的句子匯集5篇
兩彈英雄鄧稼先作文500字
英雄,一個偉大的字眼,它所描述的人,平凡、勇敢、愛國,他們有著遠大抱負,他們朝著自己遠大抱負一點一點去奮斗去努力。鄧稼先,大家一定聽說過,他制作出了原子彈和氫彈,他能成功,全是靠自己的.心血積攢下來的。
有一次,他們制作的原子彈發射失敗了,誰都不愿意承擔責任,這時鄧稼先挺身而出,承擔了所有的責任,但必須有人去找核彈頭,鄧稼先想都沒有想說:“我做的,我知道,你們去了也白受輻射”,要知道核輻射是十分恐怖的,很有可能置你于死地。鄧稼先也知道,可是他絲毫沒有畏懼。
他就這樣去了,并很快找到了核彈頭,并捧著核彈頭回來了,這也為他死于核輻射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鄧稼先也有自己崇敬的英雄——岳飛,有一次,他硬要拉著自己的同事去拍照,同事疑惑不解,因為鄧稼先特別不喜歡拍照了,朋友去了才知道,原來他們拍照的地點是岳飛的親筆題字“精忠報國”的地方,鄧稼先也夢想像岳飛一樣報效祖國。最后,他在世界禁核之前,早早完成了原子彈和氫彈的制作。
也就是他去世的十周年后,中國便宣布了世界性禁核,也是為了紀念這位“兩彈之父”。“兩彈元勛”,這是當時部長張愛萍送給鄧稼先的素布題詞,“元勛”就是對創建新中國有巨大貢獻的人,難道這種偉大無比的人不能被稱之為英雄嗎?
兩彈元勛鄧稼先觀后感
鄧稼先的優秀品質,最重要的是那顆深深愛著自己祖國的心。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觀后感,歡迎欣賞與借鑒。
兩彈元勛鄧稼先觀后感一
鄧稼先同志總是被人們冠以“兩彈元勛”的稱號。自然的,我想在1967年他就應該被所有中國人熟知。可是,看了今天的影片。我才知道他為人的低調和守口如瓶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幼稚想象的范圍。
我真的想做一個對比。兩個同是核物理系的學生,兩個從小的摯友,都是博士學位。一個選擇以“娃娃博士”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國家,一個理論和技術在別人看來都是子虛烏有的國家。在默默中結束了一生。除了家人和同事,沒有外人知道他所做的一切。直到死后才被公開自己的工作內容,也才有了今天人們對他的敬意;另一個選擇了在外國完成自己的事業。在外國科研的幫助下,他獲得了諾貝爾獎。當然,在他的頭銜上已經加上了“華裔”二字。
雖然兩個人都為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可以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一個將血液融入了中國的大地,甚至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諾貝爾獎把自己推上了世界的頂峰,但令人興奮的程度遠沒有“中國人”更加耀眼。
他從1950年回國,理論設計開始,家人就不知道他的工作。50年后,當“兩彈元勛”被追封時,老人家離開人世已有十二年了。整整五十年啊。如果沒有對于祖國熾熱的心,一定沒有這種結果。我想這也是鄧稼先被現代人傳唱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我對于片子中最感人的事跡在于他只身前往核試驗場中心。面對失敗的實驗,作為負責人,他像廢紙似的將生命置之與國家利益之外。當他捧起核彈的中心裝置時,他知道、在場的人知道、許露希知道、中央領導們知道,他生命的沙漏開始往下滲透著。
他的生命結束了,中國核武器的新的里程碑豎立起來了。他沒有白費這一切心血。就算不為人所知。
我又想到,世界上又有多少像鄧稼先這樣的科研人員,為了大局,犧牲了自己的小家,卻散落在人群里不為人所知。
這就是科學所能帶給人們的幸福的感覺吧。
兩彈元勛鄧稼先觀后感二
1958年,鄧稼先接受了國家最高機密任務——秘密研制原子彈,隨后他人間蒸發、隱姓埋名,去了與世隔絕的西北戈壁,28年間,他帶領團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研制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中子彈。整整28年鄧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28年后的1986年夫妻重逢,鄧稼先卻因為受輻射,身患重病,幾個月后離開人世。
我想我們每個人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一定是熱淚盈眶。28年,一萬多個日夜,這是我們常人無法想象的一種奉獻精神,一種超越了極限的使命感,當我們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回憶起這些令人崇敬的科學家時,如同一汪純凈的泉水在蕩滌著我們沾滿了浮塵的心靈,在他們的生命中,自我和個體是幾乎不存在的,有的只是使命和奉獻,他們的人生已經和使命劃上了等號。
令人感慨的是,現在好多年輕人可能熟知超女的生活習慣,卻不知道這些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的名字。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他們偉大而光輝的形象。因為,當他們把自己奉獻給國家的科學事業時,就像為效忠母親一樣,認為這是理所當然,并沒有想著回報,因為他真誠的熱愛著這片土地,熱愛著生活在這里的`人民,我想,只有心中裝著祖國,裝著人民的人才有這種愛,這就是超越了個體的大愛,這種愛真的是人間的春風,生命的源泉。這種愛,讓我們的科學家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奉獻。
科學家已經逝去,但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依然需要這種使命感,需要這種溫暖心靈的奉獻精神。我們身邊也有著許許多多這樣奉獻著的人們,比如我們青銀的收費員。當夜幕降臨,飛鳥歸巢時,我們的收費員還在一絲不茍的服務著過往的司乘;當團圓佳節,合家歡聚時,我們的收費員還堅守在崗位上;當酷夏三伏,揮汗如雨時,我們的收費員依然奮斗在三尺崗亭;當三九嚴冬,冰凍大地時,我們的收費員仍然在奉獻著他們的青春。沒有驚天的事跡,只是每天重復著“您好,謝謝”,可是他們就像宇宙飛船上的螺絲釘一樣,少了一個,宇宙飛船都不能沖向藍天。我想他們和科學家鄧稼先一樣,都不平凡。這一切,都源于熱愛、奉獻。
沒有做出什么豐功偉績,也沒有青史留名,但是,當我們離開這片熱土的時候,會無怨無悔的說一聲,我沒有虛度此生。因為在我熱愛的這片土地上,我曾經奮斗過,曾經奉獻過,這就足夠了。
兩彈元勛鄧稼先小學四年級作文
5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很被別人瞧不起的國家,它沒有偉大的科學成就,科技也得不到發展。然而,一些留學知識分子的回國,使中國的命運得到了根本的轉折,正是他們,挺直了中國的脊梁。
鄧稼先就是這些留學生之一,當時他聽說中國的科技狀況,放棄了博士學位,決心回國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因為他知道:自己是祖國的兒女,是炎黃的子孫!
他回到中國,積極參加了原子彈的研制工作。鄧稼先不怕困難,經常帶領工作人員到前線工作。他親自到黃沙滿天的戈壁取樣本,還冒著被輻射到的危險監制原子彈。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檢查出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后,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并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終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了!隨后,對稼先又以驚人的速度研制成功了氫彈、東方紅衛星。鄧小平爺爺提到鄧稼先,說:“兩彈是他的勛章,中國為他驕傲!”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斗了數十年。
英雄作文300字
我喜歡看《愛的教育》,書里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撒丁島的少年鼓手》:庫斯托扎戰役打響,鼓手接受命令去請援兵,少年鼓手勇敢請命,一路克服千難萬險請來救兵,自己卻因發瘋般的狂奔而失去一條腿。小小少年,卻因民族大義,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怕犧牲 ,不怕流血,這是怎樣的精神?
我的思緒禁不住飛到1937年。東北是日本入侵中國最早的`地方,在東北抗擊日寇影響最大的是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日聯軍在楊靖宇的領導下,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日軍派大部隊進行圍剿,楊靖宇帶領部隊轉移到長白山的叢林中,在高寒缺氧、無糧、少衣和藥品完全斷絕的惡劣環境下,堅持同日軍日夜鏖戰。最后戰至只剩七人,又不幸被敵人發現。這時的楊靖宇,身患疾病,破衣爛衫,警衛員又犧牲了,但他任然以驚人的毅力與敵人周旋,直到最后筋疲力盡。敵人無情的子彈穿透了楊靖宇的胸膛,他倒下了。英雄的血浸透了他身下的黑土地。他死后,殘暴的敵人剖開他的腹部,發現他的腸胃中竟然無一粒糧食,只有野菜、樹皮和棉絮,就連兇殘的日軍也感到震驚!后人稱頌他“十冬臘月天,松柏樹葉鮮;英雄楊靖宇,長活在人間。”
楊靖宇和那位少年鼓手都是英雄。面對外來侵略,他們不怕困難,排除萬難,生命不止,戰斗不休。我也要像他們一樣,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絕不低頭,努力克服困難,朝著自己的理想不斷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