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描寫美景的句子100句
《渡荊門送別》全詩鑒賞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經典詩詞,全詩表現了作者少年遠游濃濃的思鄉之情。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
⑴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⑵遠:遠自。
⑶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⑷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⑸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⑹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⑺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⑻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⑼萬里:喻行程之遠。
【白話翻譯】
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了楚地準備盡情游覽。
重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行程萬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于開元十二年(724年),二說作于開元十三年(725年),三說作于開元十四年(726年)。根據郁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李白詩鑒賞】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的虎牙山對峙,形同荊州門戶。在到達荊門之前,李白應該在四川境內水流湍急的三峽中顛簸了好些天。詩的首二句雖平敘事實,其語氣卻是十分興奮爽朗的。
荊門以外便是春秋戰國時楚國的故地,在三國時又曾是蜀主劉備起家的地方。詩人提到“楚國”這個歷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讀者有關歷史文化的一些聯想。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十字勾勒出了荊門的地理形勢和壯闊景觀。這里的寫景,角度是移動著的,而不是定點的靜的觀察。這從“隨.盡—— 入.流”四字體現出來。因此這兩句詩不僅由于寫進“平野”、“ 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擴;而且還由于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描寫的是明月與云海,詩人酷愛明月,在三峽地帶,山嶂遮日,看不到水天相接云霞,幻生和明月高懸的景象。而“江入大荒流”后,水勢平緩,月的倒影也能清楚地看到了,所謂“上下天光”(范仲淹),尤為可愛。而水天之際的云霞變幻,又使詩人如睹海市蜃樓的奇觀。
前六句都著眼于初到荊門的觀感,充滿詩人對生活新天地的禮贊和陶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詩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新鮮與喜悅之情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離開生活已久的故鄉,又不免使他心生繾綣之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十字,是充滿了由衷感激之情的。“仍憐”云云,語氣極輕柔婉轉,而分量厚重。至此,詩人寫出了初下荊門時他復雜感情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頷聯這兩句不僅由于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于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歸燕詩》全詩鑒賞
《歸燕詩》是唐代宰相張九齡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詠物詩借物喻人,表面上寫燕子,實際上表達了詩人厭惡權貴佞臣,忠心報效朝廷的心跡。
歸燕詩
海燕⑴雖微渺⑵,乘春亦⑶暫來。
豈知泥滓賤⑷,只見玉堂⑸開。
繡戶⑹時⑺雙⑻入,華堂⑼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⑽,鷹隼⑾莫相猜⑿。
【注釋】
⑴海燕:在中國古代,把比較寬闊的水域均成為海。“海燕”即指燕子。
⑵雖微渺:雖然卑下低賤。
⑶亦:也。
⑷泥滓(ní zǐ):泥渣。賤:卑賤。
⑸玉堂:玉飾的殿堂,宮殿的美稱,這里暗指朝廷。
⑹繡戶:華麗的居室,隱喻朝廷。
⑺時:時而。
⑻雙:成雙。
⑼華堂:與上文“繡戶”同義。
⑽競:競爭,爭奪。
⑾鷹隼(sǔn):鷹和雕,泛指猛禽。
⑿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對另一方(發出動作)。
【白話譯文】
海燕雖然是細微渺小的,趁著春天也只是暫時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便一日數次出入華堂繡戶,銜泥作窠。海燕無心與其他動物爭權奪利,鷹隼不必猜忌、中傷。
【創作背景】
作者是唐玄宗開元(713-741)年間的名相,以直言敢諫著稱。由于張九齡屢次頂撞唐玄宗,再加上李林甫從中作梗,玄宗漸漸疏遠張九齡。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覺察到皇帝對自己心生不滿,終于向李林甫低頭,寫下這首詩贈與李林甫。然而李林甫并不心慈手軟,很快借嚴挺之事件毀謗張九齡,導致其被罷相。《歸燕詩》大約寫于這年秋天。
【賞析】
《歸燕詩》是一首詠物詩,所詠的是將要歸去的燕子,但詩人并沒有工細地描繪燕子的體態和風神,而是敘述與議論多于精工細雕的刻畫,是一首妙用比興、寓意深長的詩。
首聯“海燕雖微眇,乘春亦暫來”,從海燕“微眇”寫起。詩人作為唐玄宗開元年間的名相,是以直言敢諫著稱的,因而遭到李林甫等毀謗,從此以后,玄宗漸漸疏遠張九齡,在開元二十四年那年被罷相。詩人在此借“海燕”之“微眇”來隱喻自己微賤之身,暗含著自己不像李林甫那樣出身華貴。對句“乘春亦暫來”,這一句承上“海燕”而來,表面是說,海燕乘著春天的美好時光而來,即使時間不長但也來了。詩人借燕子的春來秋去來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時代暫時來朝廷做官。一個“暫”字,不僅說燕子也已經來了,同時也暗示了自己來朝為官時間不長。這一聯,詩人通過景物的描寫,寓情于景,抒發了自己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懷。
頷聯“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這一聯承上聯想“燕子”而來。出句“豈知泥滓賤”中,“泥滓賤”喻指李林甫之類的小人。燕子銜泥筑巢,而不知“泥滓”之賤。這里,詩人借此暗示自己對李林甫這樣的小人還認識是不太清楚。一個“賤”字,不但寫出了李林甫這樣的.卑微,也表現出詩人對李林甫之流的厭惡。出句“只見玉堂開”,這里,詩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中,銜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為相而日夜辛勞之狀。詩人以物喻人,不但形象生動,而且含蓄蘊藉,不但引起讀者的思考,而且也給讀者以審美想象的空間。
頸聯“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這一聯緊承頷聯中的“玉堂開”而來。在對偶中,具體表現出自己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詩句中的“繡戶”、“華堂”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隱喻朝廷。“雙”即指詩人和李林甫兩人。“時雙入”即每天雙雙(指詩人和李林甫)進入朝廷。這里,詩人表現了自己沒有把李林甫當成有敵意的人,從而表現出詩人為了朝廷而忘記個人的私事,也表現出詩人為朝廷、為國家而所具有的開闊心胸。出句“華堂日幾回”中的“日幾回”即每天進出幾次。這里,詩人通過數量詞表明了工作的繁忙景象——來去匆匆,更表現出對朝廷忠心耿耿。
尾聯“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這一聯集中表現出詩人對朝廷的忠誠而忘卻自己之情。出句“無心與物競”,意思是說,我沒有心思和精力與外物競爭,實際上表明了詩人盡心工作,為朝廷效力。末句“鷹隼莫相猜”,這里,詩人表面寫的“猛禽”,實則是詩人在告誡李林甫之流,我無心與你爭權奪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傷(也許哪天我要退隱了)。那時候,朝廷大權已經落在李林甫手中,張九齡自知不可能有所作為,不得不退讓,但心中不無牢騷和感慨。這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吊張曲江序》中稱張九齡被貶之后說:“有拘囚之思,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郁郁然與騷人同風。”可見,詩人張九齡在面對強敵對手時,清醒與明智,也看出張九齡在文學創作中的巧妙——以物喻人,含蓄蘊藉。
這首律詩對仗工整,語言樸素,風格清淡,如“輕縑素練”(張說評張九齡語)一般。它名為詠物,實乃抒懷,既寫燕,又寫人,句句不離燕子,卻又是張九齡的自我寫照。作者的藝術匠心,主要就表現在他選擇了最能模寫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詩不離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達到不即不離的藝術境界。
《淚》李商隱全詩鑒賞
《淚》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此詩專言人世悲傷灑淚之事,多用典故,是此詩的最大特點。
淚
永巷長年怨羅綺,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淚》注釋
⑴永巷:《三輔黃圖》:“永巷,宮中長巷,幽閉宮女之有罪者。漢武帝時改為掖庭,置獄焉。”《史記·呂后本紀》:"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⑵終日:整天。風波:風浪。
⑶湘江竹痕:指斑竹故事。李衎《竹譜詳錄》卷六:“淚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異記》云:‘舜南巡,葬于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一名湘妃竹。”
⑷峴首碑:《晉書》:“羊祜卒,百姓于峴山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⑸人去紫臺:紫臺,即紫宮、宮闕。此用王昭君故事。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⑹兵殘句:《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乃大驚曰:‘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佤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⑺灞水橋: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藍田縣東秦嶺北麓,流經長安東,入渭河。灞橋在長安市東灞水上,是出入長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為餞行之地。
⑻青袍:青袍寒士。玉珂:珂是馬鞍上的玉石類飾物,此代指達官貴人。《西京雜記》:“長安盛飾鞍馬,皆白蜃為珂。”《玉篇》:“珂,石次玉也,亦瑪瑙潔白如玉者。”此言寒士送貴胄,寒士自然很難堪。
《淚》白話譯文
幽閉在永巷中哀怨的宮妃,長年累月地淚濕綺羅。閨中獨居的思婦思念游子,整日擔心江上的風波。湘江邊的竹子上,斑駁的.啼痕也應無數,峴首山的石碑前,感懷的涕淚流下幾多?昭君離去紫臺,在秋風中走向荒涼的塞外。項羽兵困垓下,在營帳里夜聞凄愴的楚歌。啊,當我在清晨時,來到灞水橋邊看到,青袍寒士相送達官貴人,才知道,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淚》創作背景
此詩為李商隱自傷身世之作,具體創作年份難以確指。馮浩和張采田都認為是大中二年(848年)冬為李德裕遭貶而作。
《淚》賞析
此詩以淚為主題,專言人世悲傷灑淚之事,八句言七事,前六句分別言:失寵、憶遠、感逝、懷德、悲秋、傷敗(朱彝尊批注語)等典故,七八句寫青袍寒士送玉珂貴胄。“未抵”二字乃全詩關鍵,意謂前六句所述古之傷心淚,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淚感傷深重。
前六句所寫之事看似情況都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含有詩題的一個“淚”字。首句長門宮怨之淚,次句黯然送別之淚,三句自傷孀獨之淚,四句有懷睛德之淚,五句身陷異域之淚,六句國破強兵之淚。程夢星說:“淚至于此,可謂盡矣,極矣,無以加矣。然而坎坷失職之傷心,較之更有甚焉。故欲問灞水橋邊,凡落拓青袍者餞送顯達,其刺心刺骨之淚,竟非以上六等之淚所可抵敵也。”陳永正《李商隱詩選》(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云:“末兩句點出全詩主題。作者把身世之感融進詩中,表現地位低微的讀書人的精神痛苦。義山是個卑官,經常要送迎貴客,……此外對令狐綯低聲下氣,懇切陳情,還是被冷遇,被排斥。這種強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齒被打折了,還得和血吞在肚里,不能作聲。……前六句是正面詠淚,用了六個有關淚的傷心典故,以襯托出末句。而末句所寫的卻是流不出的淚,那是滴在心靈的創口上的苦澀的淚啊!”此詩可謂是詩人感傷身世的血淚的結晶。
李商隱詩用典較多,此詩可謂代表之一。北宋前期詩壇有“西昆體”,刻意學李商隱,其代表人物楊億、錢惟演、劉筠曾專效此《淚》詩,各作《淚》二首,句句盡用前代感傷涕泣之典故。
《閨怨》全詩鑒賞
王昌齡的《閨怨》全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全詩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注釋】
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臥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不知愁: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與凝妝上樓,忽見春光,頓覺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貫而有力。
凝妝:盛妝,嚴妝。
翠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
陌頭:路邊。
柳:諧留音,古俗折柳送別。
悔教:后悔讓
覓封侯:覓,尋求。從軍建功封爵。
【白話譯文】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涌上心頭。她后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創作背景】
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
“閨怨”也是一種傳統題材。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后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恒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不難看出,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受到了謝詩的影響。
【賞析】
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氣。在當時“覓封侯”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著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于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而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