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出世入世的唯美句子匯聚50條
出世陸游,入世人生散文
詩人多薄命,雖不盡其然,卻有一定的普遍性。詩歌創作要“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將郁結心胸所有不平一吐為快!所以,“憤怒出詩人”歷來是“發憤文學”的一大特點,李賀27歲英年早逝,杜牧也不過四十有九。而在中國文學史上,陸游可稱得上一位長壽詩人,85歲高齡仍在作詩,并稱“六十年間萬首詩”,如今尚存遺作也有九千三百多首。
陸游29歲參加進士考試,即名列第一,次年禮部復試,因“喜論恢復”被秦檜除名,此后仕途中,又三次被罷官。如此坎坷、不得志,又屢遭打擊的人生,倘若是屈原,早就投了汨羅江。翻閱《劍南詩稿》,你也會被這位臨終猶“不見九州同”的愛國詩人,那種慷慨激昂又氣吞山河的詩風所震撼:“中原北望氣如山,鐵馬秋風大散關,千載誰堪伯仲間!”但現實中的陸游卻是一位極仁善祥和,并注重養生的仙風道骨。即便歸隱后,也以出世心態,享入世人生。
首先,在生活里他豁達開朗,認定人的'一生最易傷筋害骨的莫過于“忿欲”二字。有詩為證:“習氣終要掃除,時時褊忿獨何歟?呼童不應自生火,待飯不來還讀書。”陸游能革除陋習,抑制肝火,就是挨餓受凍也能繼續讀書,這是許多常人所不能及的。其次,他政治上主張抗金復國,但仕途中與世無爭。在其《卜算子?詠梅》一詞中就曾以梅花“無意苦爭春”自喻;據《宋史·儒林本傳》記載:當時權奸韓托胄在修筑南園時,要請楊萬里來作篇記,楊萬里不但不領情,還斷然斥責:“官可棄,記不可作也!”無奈,韓只好另請高手。最后,還是陸放翁心平氣和地把這“記”,給作了。
面對金人瘋狂蠶食北宋大部土地,陸游也曾痛心疾首,在近萬首詩中:“言恢復者十之五六”(趙翼《歐北詩話》)。雖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但面對逃逸杭州,茍且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他陸游火氣再大,又能奈何?辛棄疾的脾氣最大,還不是“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終落下報國無門,抑郁而終。可不是,陸游好在沒有把“欄桿拍遍”,要不,在中國文學史上,那將是一種怎樣的損失?
內經出世的至人與入世的圣人
內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其筆之于書,應在戰國,其個別篇章成于兩漢。
“中古之時”,這個不是現代歷史學的中古了。黃帝距離我們四千多年,他講的上古、中古,距離我們已有很多萬年。“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比“真人”次一等的,“淳德全道”,道德非常高明。“和于陰陽,調于四時。”他的行為一切,跟天地陰陽,春夏秋冬配合的。這個問題很大。孔子在《易經》上也講到這個事,天地陰陽配合,“調于四時”。“去世離俗”,出家人離開世俗。“積精全神”,專門去修持。“游行天地之間”,修成功了以后有神通,隨便在整個太空里頭活動,不要買飛機票,下要坐太空船。“視聽八遠之外”,沒有空間、時間的限制。他有天眼通、天耳通,可以看到、聽到一切,這種人叫“至人”。“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這是由修道練身體來的,“亦歸于真人”,也算是“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這是黃帝提出來的問題。其次,就是儒家所講的圣人,“處天地之和”,不修道,不做工夫,生活于自然之間。“從八風之理”,不過注意冷暖氣候的調整,注意衛生及個人身體的環境保養。“適嗜欲于世俗之間”,一樣的喝酒、吃飯、吃肉,還有嗜好。換句話說,一樣的抽煙、喝酒吧!(眾笑)但是有個條件,心理上沒有仇恨人,沒有發脾氣,沒有惱怒,絕對沒有嗔恨的心理。在佛學里講就是有“慈悲心”,有愛人的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所以呢,也不出家,同普通人一樣穿衣、吃飯。“舉不欲觀于俗”,但是他的行為略有不同,不像普通社會一般人,拚命去賺錢,拚命去做官,他都避開了。“外不勞形于事”,盡量做到生活恬淡、清靜。“內無思想之患”,不但沒有仇恨、怨尤的心理,他的思想是非常寧靜專一的。“以恬愉為務”,每天都是快樂的,人生是樂觀的。
拓展閱讀:內經大醫都會觀象
《黃帝內經》的前面提到過望、聞、問、切,望是眼睛看的,就要曉得看氣色了。我們的臉上,春在東方(指左顴骨),夏(指額),秋(指右顴骨),冬(指下巴),中(指鼻子)。肝在春天這一面;夏:心臟;秋,肺;冬,腎臟;中間脾胃。所以我們說,就要懂得看相了。
哎喲,你老兄鼻子這里長一顆痣啊!判斷你可能有痔瘡,或者是外痔,或者是內痔;因為鼻子中央管脾胃、腸道,屬土。所以,學中醫的話,這一套先要學會。而且氣是氣,色是色,氣色是兩回事。
有人一進來,如果你學過中醫氣色論,一看已經知道他的問題了。不但如此,還包括了運氣問題。如果做生意的話,一臉的黑氣,或者發青的氣(師指右顴骨),一定倒楣,不但蝕本,最少是手邊調不動了。嚴重一點還打官司,坐牢。或者反過來,也可以看要升官發財的。氣色怎么看呢?里頭告訴你,這個色容易看,氣你就看不出來了。
學醫的時候,要練眼神,我們過去學,也是這么看,要你在人睡著沒有亮光時,用蠟燭在臉上一照,不準洗臉就看出來了。這一套學問一大堆。所以學醫先學望,眼睛一看已經知道了一半,等到把脈,那是最后的事情了。我剛才講方位里頭的氣,我常常告訴年輕學醫的,你要懂醫學看氣色,多去看京戲,京戲有臉譜啊。像那個張飛一出來,這里黑的,額頭這里白的.,白的代表腦子里頭的智慧很高,脾氣很大,張飛一定有肝病,又會喝酒,所以一臉黑氣。
白面書生臉白,肺一定有問題,可是有腦筋,也有思想。那么演劉備、諸葛亮出來,沒有臉譜,不化妝,看起來很平常;莊子說,看起來很平常的最高明。你懂了臉譜,就慢慢去研究氣色,學醫就懂得“望”了。
至于“聞”呢?聽人講話的聲音,表情,已經知道病在哪里了。這是要做工夫去練的。然后再問哪里痛啊,怎么啦,幾時發生的等等。如果你懂得的話,看到練過武功的人,他的病就有特點了。
所以有人說,哎喲,我腰脊椎這個地方忽然痛。你要曉得他的職業;他說:“我在工地里頭監工。”“哦,你碰到東西啦?”“沒有啊。”“你想想!”“哦,有,前幾天。”他剛好碰到那個穴道。這就是“問”哦。
學醫啊,太難學了!醫學就是政治家的學問。政治家什么都要懂。望、聞、問,然后才來切脈。切脈還是最后一步了,高明的醫師先看相。以前抗戰的時候,在湖北四川的邊境,碰到一個鄉巴佬,蹲在地下作篾。篾字聽懂嗎?編竹簍子的那個篾條,現在你們年輕人不懂了,就是蹲在地下編竹簍子。聽說這人看相第一流,我有一個朋友,也給他看過,說真靈啊!
抗戰時,他在海軍,中國的船都被日本沉到長江里了,海軍就歸到陸軍里。他是海軍出身的,人家看不起,他說在陸軍像個小姨太跟在后面一樣的,人家不理我們。我們很無聊,三個海軍沒有事做,聽到這個看相的很高明,就上山去找他。他蹲在那里眼睛都沒有抬,手還在工作。
第一個人給他看,“你很好,你現在大概是少校。” 一下子就說對了。“你,三年以后做文官去了,不會做軍人。”果然,這個家伙三年以后去做縣長了。第二個一看,“你啊,官到了中校位置,上校都做不到。”我這個朋友是最后一個,他說:“你啊,上將軍、總司令。”
這個朋友想我是北方人,又不是黃埔出身,是海軍出來的,又不是浙江人,哪里有機會做官?所以聽了就笑。但結果怪了,一個真是幾年后當縣長,另一個家伙他只到中校。他說,等我到了臺灣,當了海軍總司令,已經是上將了,忽然想起這件事,就叫國防部給我查這個海軍出身的人,一報上來有。什么階級啊?中校。看相說我的準了,當海軍總司令,而且做上將。他還是中校,我偏要把他提成上校。(眾大笑)
結果啊,他就查了很多資料,報功,說這個人應該升上校,上了幾次公文,上面都批不準。最后我發了脾氣,說,我一個海軍總司令,雖然后來地位更高了,我連升個一級上校都升不上去!馬上就公文給他頂上去,結果行了。發表上校那天,這個中校進醫院死了。(眾大笑)
為什么講出來這個?你們作醫生的,尤其學中醫的,不是靠儀器哦!兩個眼睛就是儀器!亂講一頓,肚子講餓了,吃飯吧。
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散文
朱光潛先生說過:“以,以入世的態度做事。”我很信服這話,以為朱先生是用極簡單的語言,說出了極復雜的道理。人生一世,如草生一秋,是匆匆忙忙的短暫。所有的人,上自帝王顯貴,下至黎民蒼生,都是這匆匆舞臺的演員和看客,常言浮生若夢,過去把這話是當做消極的思想來批判的',其實,誰都明白,人生到底是一出悲劇。無論是天才還是愚飩,到頭來都擺脫不了一個毫無二致的結局。有了這樣的洞察,人們就會在不免有些蒼茫的悲涼中,獲得某種頓悟。參透一切苦厄,把身外之物看淡,豁達、瀟灑,,無憂而有喜。我理解,這就是“出世”的思想,是指從總體上看,要把世事看淡。
但若只停留在這一層面上,那就確定有點“消極”的味道了。只講“出世”而不講“入世”,則對人生的體悟還說不上全面深刻。有了“入世”對于“出世”的加入和融會,就把人的高低、不同的境界區分了出來。
從具體上看,人活著要謀生,要做事,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都來不得半點虛妄。太陽每日升起,每日落下,一個人的一生能看到幾次日出日落的景致?因此,決不虛度光陰。春花秋月,賞心樂事,酷暑嚴冬,黽勉苦辛。要每日都過得、有意義,有益于人,也有益于自己。積極,有效,把眼前做的每一件事,都看成盛大的慶典,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不悲觀,不厭世,一步一步堅定地向前走去。明知愈走愈接近那誰也的,卻始終是堅定地前行。這樣的人生,是擺脫了大悲苦而大歡喜的人生。
有時,一句話可以讓我們受用一輩子,比如:“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世事紛紜,煩事擾攘,我們要以對待。做事謀生,積極主動,我們要用有限的人生鑄造輝煌。人生本是一場悲劇,但我們可以做到擺正心態,笑對人生。
散文入世修行修心
人生,沒有永遠的巔峰,更沒有永遠的低谷,當我們跨越一個高度時,記得要把心中得意的小火花冷卻一下,才會讓心回歸到平靜,找回真我,不迷失。
————題記
喜歡,生活的每一次經歷,感動的,悲傷的,等...收集起來,而后點一盞心燈,照亮自己,感恩別人的贈予。
人生,經歷越多,心境也會漸漸淡定自然,總感覺,一個人,不管做任何事,只要無愧自己的良心,對待任何人,盡量做到以禮相待;以誠為本;以親和力相交,以心去換位思考,莫管深淺,定不會辜負當下因緣相遇的風景。
生活沒有太多的假設和如果,只需一顆務實的心,腳踏實地,去開創屬于自己的前景,不管成就大小,不管行程的艱辛,只要你努力了,成功與否,所有的悲喜交集,也是一種收獲。
白落梅說:“一山一水一朝一夕,自己安靜地走完。倘若不慎走失迷途,跌入水中也應記得有一條河叫重生”。
青春的步伐,我們慷慨激昂,不服輸的個性,若騎士,總想征服下一座城池。當經歷,在風云變幻中,一點點細磨后,慢慢領悟,生命的藍圖,不是橫沖直撞,更需一顆沉著冷靜的心,處理直擊風雨。
一顆心,在紅塵游走,各種繁囂來敲門,能夠做到幾分恪守不浮躁,實踐中不易。光陰,總是把好與壞的事物隨時安排于左右,于是,情緒這個東西,隱在心底,有時就會像陰雨天氣,下個不停...雖是防不勝防,但還是要感謝一些傷害與挫折,歷練了你的隱忍,讓你學會運籌帷幄,以靜觀其變。
某時卻又充滿玄機與生機,讓你懂得“鋤禾日當午”的艱辛;又讓你懂得親自播種的一些種子,未必都有收獲,然而,從中最大的收益不是結果,而是懂得了入世觀情,謙卑慎行,用一次低頭的韜光養晦,步步迎陣,突破圍城,超越自我。
人生,有時候沉默是一種美感,讓你隱藏了自己的底色,在靜與動之間,尋找一個新的出路。
在人際關系交流時,有時做到靜默,是一種智慧,短暫把喧鬧切割,一種疏離,以深藏若虛下,不驕、不躁、不浮,開始自我思索,洞悉周圍變化,辨別人性交流中的真、假、弱點。
生活,學會多思、多考、多批判自己,審視自我的靈魂,將內心打開,營造一面鏡子自律,收斂鋒芒,將心的力量修煉強大,只為下一個驛站做攻城的.準備。成熟之人,獨善潛修,是必備一門的自修課程,很多時,韜光養晦的靜默,勝過口若懸河的交際。
人生是一道幽深的風景,又是一場場得到與失去的考驗。
世事從來易變,一顆心,注入了喜,也會在同時注入悲,悲喜參差鋪路,酸甜苦辣染色,匯集了這人生的百味,冷暖自知。
光陰是導師,這一程山,一程水,走過,我傾聽講解,虛心領會,當一路的風景描摹,直到掌心磨礪出了歲月的老繭,一層層墊厚,入眼,感知這一圈一圈的紋路,都是淚與汗水見證下的生命契機,感恩因果皆在于心的導航,一半清醒,一半醉,一切,痛而不言,笑而不語。唯低調的格局,才能彰顯生命厚重的沉穩。
一個人,之所以讓人從心里產生自然的尊重,并不是名利、金錢、地位,而是在為人處世上的大氣與人品。人之相交,第一印象或許是外貌,但時間久了,一個人的素養高低,往往卻是我們最值得關注的地方。一種外形彬彬有禮的謙和態度,是撩人,但內心的寧靜修養,是靠歲月的磨礪而成。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各自的故事,各自的不易,各自的點滴,演繹著人生的大舞臺。悲歡離合,情節起落,我們無權過問,但自身不能有一絲自滿、自傲、且目中無人的心理存在,要知道這人世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生活的大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時我們或許無法選擇,但人應該要自我養成一種自律的習慣,用行為的道德底線約束自己,至少可以讓靈魂找回初心之路。
做每一件事情,“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三思而后行,效果和結果,相信定是不一樣的。
生活,盡管很多時候紛紛揚揚的浮囂,只要你能有一顆自穩的心,對于流言蜚語,有時完全可以不必理會。成熟的心態,不是在靜時的表現,而是在遇事時,能自我將情緒控制在短時間內,理智處理。
這世間總有一些張揚、張狂、煽風點火、張牙舞爪的無聊之人,巴不得,制造點烽煙,以為很得意就能看一出好戲,卻不知,到頭來真正暴露的,是一個人內心的真實品性,不過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鼠目寸光鬧劇。
很欣賞一種人,痛而不言,笑而不語。在他們身上,你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厚實涵養,不由得產生敬意。好的人緣,若茶香,清水明鏡;更是禪趣里的一種靜,恍若空山虛懷若谷,恬淡寧心。
一個人的品性跟學歷高低無關,而是一種自身歷練的修為。這世間,能讓人賞心的,是低調的謙和之人,養眼,撩心。
喧囂的塵世,修一點清雅內斂,修一份平和的心境,這些都需要一個人,在一程山;一程水;一次跌落;一次爬起;一次歷練;一次領悟;而后一次次修心的過程中積累。
生活,有時候我們會因一個人,一件事,浮躁,生氣,其實不是氣別人對你說多么不堪的言語,更不是別人對你造成的影響。而是你在想,人性,有時真實的一面,讓你驚訝,于是這是一個值得思考探索的問題!我們總喜歡交一些有素質的朋友,包括生活,包括網絡等等社交場所,卻忽略了觀察一個人的細微心思,細微動作。不管生活如何的刁難問題,只要心是站正的一面,只管走好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光陰的路上,碰到形形色色之人,盡量做到心平氣和,才能解決當下一件件的事情。一個人的路走多遠,爬多高,取決于你的胸懷,胸懷有多大,路自然有多寬!
經歷多了,生命的底色才會蘊含厚實。
在縱橫交錯的時光,起浮過,得失過,才會心懷一份懂得,讓我們對歲月充滿感激,還有一顆包容之心的可貴。
人生,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處在什么樣的位置,都別忘了,你只是這紅塵中,一個平凡的過客,所有的繁華、璀璨、輝煌,都會有落幕的一天。無論何時何地,保持謙遜平和之心處世,才是智者。
際遇,有時不容我們多想,有時別無選擇,有時更不容我們太貪心,我們在做到且行且珍惜時,記得把心分為兩間用房,一間容納生活的瑣碎,做到為人處事中的盡心盡責,雖束縛,也要安于自我行為的約束,這樣你才能于法則叢林中收獲成果,才能于煙火味中生存;一間給靈魂棲居,給靈魂自由流浪。生活的現實壓力,需要我們時刻調整自己,需要時不時的放空自己,需要一個空曠的空間儲藏正能量,這一間,可儲藏夢想,可儲藏所愛之人,可儲藏興趣等、、、所有的,只為調整身心的快樂!
人生的種種際遇,若酒,若茶,種種味道,有時不可言說,也不要逢人就訴說,我們惟有安頓好這兩間用房,生命的步子,才會越走越踏實,越走越充實!
歲月,一步一個踏實的腳印,行之,意無狂;處世,行無躁;交友,思無邪;平和人生的大智若愚,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