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冬日人物特寫唯美句子匯編90條
愛之心人物特寫家園散文
煤是黑的,但能給人帶來溫暖與光明!
不去壽陽,也許我不會了解方山,不去方山,我就不會對開發(fā)方山的代表人之一賈元耀產生興趣。
賈元耀是個農民出身的煤礦企業(yè)家,錢很多,多到多少筆者尚未探究,也無需探究,因為錢可以代表一個人的生存能量,并不代表一個人的心靈質量。能量具有技術的功效,質量是與情感有關。我所要探討的是,賈元耀先生的思想、心靈、精神領域的東西。要想深入這個問題,先得從壽陽縣的方山說起。
方山是在唐朝興起的一個重要的佛教場所,唐代李通玄即是在方山歷時五年用《易經》闡釋了《華嚴經》,擁有了獨到的學說思想。他的一套學說便是從方山發(fā)揚光大,成為比羅遮挪的佛教道場。方山是惠澤壽陽人的一大景地之一。俗稱:無方山沒壽陽。可鑒方山沉積著壽陽人深厚的人文精神。方山縱橫3580公頃,海拔1532米,山勢柔美,景致獨特,氣候宜人。然而由于先后兩次失火,已是面目全非,要想重新恢復原貌,從自然景觀方面需要漫長的時間,苦心經營,才可達到原有的效果。可說投資巨大,收入渺茫。這樣的現狀,開發(fā)方山非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且無斂財心理的英才不可勝任。目前已初建規(guī)模,投資400多萬元,唐代建筑風格,看不出絲毫仿造,用料完全是“材大氣粗”的風范。看得出投資者力求一勞久逸之效。筆者的直接感受是:方山的建筑是用“心”建造起來的。“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一個建筑物可謂器,但擁有了“靈魂”的內涵,即有了道之意味。先識器而后識人,得知這是壽陽縣亨元煤化有限公司的老板所為,不禁有些意外!在我的印象中,一夜暴富的煤老板比比皆是,其行吃、喝、嫖、賭,揮金如土,紙醉金迷,不可一世者居多。尤其是農民企業(yè)主,貧困壓抑多年,突然暴富,那種物欲帶來的膨脹,張狂到不惜挖解了道德底線。財多并不一定德高。縱觀方山的建筑用心上體會:沒有文化品位,即難以抵達如此境界。帶著這樣的神秘感,如約見到了賈元耀先生。
未見之前,想象著他應坐著名牌汽車,穿著名牌服裝,抽著名牌香煙很氣魄地出現在我面前,以示身份,這是慣常的現象。然而恰恰相反,他是途步而來,沒有任何“名牌”的氣勢,也無風光人物的任何跡象。舉手投足,穿著打扮非常樸素。談吐風趣,性格豁達開朗,他讓人覺得自然可信。他沒有“人物”的姿態(tài),卻讓人覺得他仍然是最樸素的“人民”。而這種狀態(tài)恰恰印證了老賈內心的力量與精神面貌。作態(tài)的人往往掩蔽精神的疲塌與思想的貧乏。如此,我對老賈樸素的風貌產生敬畏。人不是因為有姿態(tài)才可敬,而是因為靈魂的外化才會肅然起敬。
我說,男人的尊嚴是什么?
他說,家庭責任感!
我說,企業(yè)家的`尊嚴呢?
他說:社會責任感!
我說還有別的理解嗎?
他說無一例外!
老賈不假思索的回答,不是概念化的回答,這確實是他人之來世的體驗。在探討家庭責任感時說,如果對父母沒有責任感,良心就會受到譴責,對老婆沒有責任感,感情就會遭到破壞,對子女沒有責任感就不會得到兒女尊敬。如此,男人還有尊嚴嗎?
老賈三男一女,按說他的資產兒女這一輩是享受不盡的,但他對兒女,除去出資求學外,別的各自奮斗,靠本事吃飯,本事大多吃,本事小少吃,沒有本事不要吃。對老賈自身的價值判斷是:兒女在社會上的地位、名譽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遵紀守法,不違規(guī),不惹事,本份做人,靠本事吃飯就是他最大的財富。兒子結婚,給老賈商量彩禮的問題,老賈說:賈家三代娶妻沒有花錢,婚姻十分美滿。輪到兒子輩出多少錢不是問題,但老賈依然拒絕給兒子出彩禮。兒子不高興。結婚那天,老賈按習俗給了女方一千元“離娘錢”,算是彩禮。這么一個“大款”連平常人家都不如,似乎令人費解。然而老賈有老賈的哲學。他對兒女說:賢而多財折損其志,愚而多財則一其過。在婚姻方面也是如此,任何外物都與感情無關。所以,他素常對兒女在銷費上相當嚴格。他的兒子,一個在理工大學讀博士,一個在鐵三局當工人,各有其志。他認為他手中的錢,終究是為社會服務的。于是我們又談到社會責任感。
他認為,一個企業(yè)家如果對部下不仁,就會喪損凝聚力,如果對職工不義就會折損效益。如果對社會沒有責任感,錢多則會為患。有了錢怎么用,用社會的觀點來看有分配。他說他出身農民,就要服務于農民。開啟民智,引領農民致富。他采取一業(yè)掙錢,五業(yè)興旺。即:教育業(yè),飲食業(yè),乳業(yè),旅游業(yè)。他辦受川中學是平民學校,原于老百姓上高中難的問題,才辦了私利高中。比一般學校收費低,為培養(yǎng)人才,考一二名的學生,三年減免一切費用。乳業(yè)即是對農民致富大開綠燈。誰養(yǎng)一頭牛他借給三千元資金,若有人養(yǎng)一群牛,他負責擔保貸款。這仍是需要膽識的所為。談到旅游業(yè)。我說,開發(fā)方山,收益怕是一件困難的事,你是想給自己留名嗎?他說名不是誰想留就能留下,莊子不屑名利,但他的名留下了,孔子也不一定想到留名,但他也留下了,名聲有好有壞,誰的行為有利于民族的有效發(fā)展,誰即流名千古。開發(fā)方山是恢復民族記憶,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現在講“和諧”,“和諧”即是從佛教中來的。佛教的真理是:去惡存善,去染存潔。一個民族有宗教情結,有利于社會發(fā)展。這是亨元公司三十個股董的共同意愿。
與賈元耀先生對話之后,我觀賞了一種很美的生命景觀:高立山頂,卻不是居高臨下,而是骨骼奇崛,放眼遠望,有肝有膽,是勇于擔當風險的追求者,是農民階層的“頭腦”。在濁世紅塵中,他不僅在苦心構筑生存家園,還在構筑精神家園。壽陽是佛教圣地,老賈是圣地之子,也許宗教血脈必有其淵源關系。釋迦牟尼棄富修行,在菩提樹下冥思七年大徹大悟,他悟到因果報應的生命輪回學說。而老賈悟到了什么?技術做到了高效,知識讓他明目,挖掘傳統(tǒng)文化是滋養(yǎng)人心的“善”行,也具有“佛”性的本質,他甚至比佛祖還實際,佛,面對來世,他卻面對了現世。活著就要好,自己活好了,還要關心別人活得是否好。大家都活得好才是真正的好。這是老賈的思想。
如此,我以為他的富有不是因為金錢,而是因為精神,不是因為華麗,而是因為本真。在中國,人人都需要錢,但人人都說錢有銅臭氣,但在賈元耀先生身上,金錢有了芳香的效應。因為他找到了錢的真正用途。他雖有大把的金錢,卻不愛熏風愛雅風。我在下筆介紹他時,想到了“宗教心靈”這幾個字眼,并不是說他是個虔誠的宗教徒,而是說他的善行本身就具有宗教感。他富起來的時候,給他的家鄉(xiāng)修起了小學校,解決孤寡老人的困難,幫助失學兒童就學,給自村村民按人頭1000多人入了養(yǎng)老保險,并解決了農村合作醫(yī)療問題。給更多的地方解決了吃水問題。對社會他慷慨解囊,對自己及家人卻節(jié)儉有加。十多年來他所領導的公司投資公益事業(yè)就達4560萬元。由此可鑒,金錢并不能代表一個人的高貴,美好的人文心靈才是真正的高貴。也許筆者天生就是個靈魂的尊崇者,走訪老賈的過程中,對人的生命產生了特別的敬畏。愛心是一個人的力量,幫助是平等的態(tài)度。一個人有了財富,惠澤一方民眾謂之大愛!生命有限,愛卻無邊。仁愛與善良的美好品質一向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筆者以為,這便是壽陽縣光照世人并且具有久遠意義的文化品牌!
《紅樓夢》主要的人物特寫
導語:下面是《紅樓夢》中,主要的人物特寫。
主要人物特寫 :
王熙鳳:
作者寫王熙鳳這個人物,采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從林黛玉的眼中來寫,從賈母的口中來寫,從王夫人的心中來寫,寫出了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權地位及其取得這一特權地位的原因。正面的描寫則采用外貌描寫,寫其穿著,寫其容貌,采用語言描寫,寫了她在賈母 前時笑時哭,討好賈母等人物的表現。人物性格:在《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主要表現王熙鳳的貪和詐。從她的.穿著上看,他集綾羅綢緞,奇珍異寶于一身,可謂珠光寶氣,體現出她內心的貪夢,狂熱的占有欲。而從她出場后的言行表現看,內心十分鬼詐,時笑時哭,極盡表現之能事。她對林黛玉的贊耀,對林黛玉的同情都出自于對賈母的討好,似真實假。而一句話能討好多個人物,以及其他言 話如和王夫人的對話,則體現出她的才干。正是“司晨才調若風狂,衣錦還鄉(xiāng)路渺茫。此婦若除貪與詐,承歡理劇勝姑嫜”。
林黛玉:
外貌描寫——林黛玉的外貌描寫是從其他人眼中來寫的。一是從眾人眼中來寫黛玉的年貌,舉止言談,身體面龐和風流態(tài)度;二是從寶玉眼中見黛玉時,對黛玉的外貌和神韻的描寫。兩處描寫雖然出自不同人物的觀察,但卻反映了黛玉的兩個共同特點:美貌多情、體弱多病。而在寶玉眼中還體現了林黛玉的聰慧。
細節(jié)描寫——盡管外祖母口口聲聲“心肝兒肉”地疼她,林黛玉卻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所以待人處世始終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文章對這一點主要采用了“細節(jié)描寫”。細節(jié)描寫中有兩處特別值得注意:一是關于讀書的事。林黛玉對賈母和寶玉的相同問題回答時答案是不同的。另一處是飯后的喝茶,由于和家中的習慣不一樣,所以林黛玉也不得不改正過來。正是因為這些細小的地方,林黛玉都不放過,說明了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賈寶玉:
描寫方法——本文描寫賈寶玉采用了側面虛寫和正面實寫的方法。主要有三個重點:出場前的側面勾勒,從王夫人的口中來寫賈寶玉,從林母的口中來寫賈寶玉;出場后的肖像描寫,從林黛玉的眼中來寫賈寶玉;《西江月》二詞對他的性格特征加以總結。
人物性格——賈寶玉在王夫人口中是個“孽根禍胎”、“混世魔王”;在林夫人口中則是個“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這些貶斥說明賈寶玉的所作所為是與封建的正統(tǒng)觀念相抵觸的,是與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階級的一個“叛逆”。在林黛玉的客觀觀察中,賈寶玉卻是一個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輕公子,看不到一點憊懶與懵懂。賈寶玉是這封建貴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對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正反映了他對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與愛同行深懷感恩之心情感散文
寒來暑往,一轉眼離鄉(xiāng)背井已是數年。當初攜妻牽子,一肩行囊,滿懷希望來到這個城市的一幕幕猶在昨日。
臨行時老母親風中飄揚的青絲是否早已白發(fā),老父親的小酒是否還是喝到寂靜的夜里傳來三兩聲狗叫。
游走在生活的邊緣,唯一的收獲就是窘迫。
初到B城,舉目無親,放眼四望,皆是匆忙的腳步。一種被鞭著走的感覺油然而生。
烈日下漫無目的地走在繁華的街頭,不知道工作在哪里。落地生根的信念被無情地擊中靶心。出門時滿懷的憧憬和夢想都被每天的柴米油鹽揉捏得支離破碎。如果不是妻找到一份臨時的工作,真不知道那段日子將如何繼續(xù)。
父母當年勒緊褲腰帶送兒讀書,現在兒卻在這個喧鬧的城市里找不到一份糊口的工作。晃晃蕩蕩十幾天就這樣過去了。
那時,兒子正是讀書的年齡、長身體的時候。他那句話瞬間就把我們全家引以為豪的秀才擊得粉碎。
“爸爸,我想吃魚。”
在與妻對望的眼神中,我才猛然想起這個星期都沒有葷菜。我沉默了,無言以對。
“兒子,我們不吃魚,這個地方的魚,刺特別多,卡到你就麻煩了。”妻滿臉笑容。
“媽媽,不怕,我慢慢地吃。”兒子的小眼睛在我和妻的臉上掃來掃去。
我狠狠地吸了一口煙,直接怒了。用腳使勁地碾熄了煙頭。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起了床,再也不去人才市場了,毅然跟一個老鄉(xiāng)去了建筑工地。那時我就想——這操蛋的日子,斯文算個鳥。
二
轉眼間三個月就過去了。每天早出晚歸,天天都疲憊不堪,天天都想能不能休息一天。可是那魚和妻的笑容迫使我不能放棄。
人,不到絕境,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潛力到底有多大。
雖然每天都很辛苦,但每當看到兒子和妻開心的笑容時,疲憊和勞累都沒有了。堅持三個月,終于由當初的不適應、吃不消變成了輕松自如和得心應手。
這時也才想起來該給家中的老母親老父親打電話了。
接通電話那一刻,我一聲媽還沒出口,就濕了眼眶。
“兒呀,你們在那里好不好。”
“……”
“孫兒乖不乖,是不是長胖了,長高了沒得。”
“……”
“兒呀,在哪里上班。”
“……”
“媽,你們兩老身體好不好?”妻一把奪個電話。
“好,你們莫要惦記我們兩個東西。”
“媽,你幺孫乖得很,聽話。大軍在上班了,能干得很。”
“在哪個單位上班嘛”
妻看了我一眼,我默許了。
“媽呀,你兒子在二十幾層樓的大公司里上班,不累。”
“哈哈,我兒硬還是能干德瓦。”
“嗯,媽,你們保重身體哈,來,大軍給你們說幾句。”
“死老太婆,把電話給我,我要跟我兒子說幾句。”
“死老漢,說啥子說,我都說完了,長途貴得很。”
“兒呀,長途電話貴得很,我和你老漢都好,你們不要擔心我們。你把你一家人顧好。”
嘟、嘟、嘟。
放下手里的電話,妻也紅了眼眶,拉起哭得稀里嘩啦的我。
“走,娃兒放學了。”
三
半年以后,由于妻和我的努力,生活終于緩過了最艱難的日子。妻也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
精打細算和忙忙碌碌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話說這年的臘月逼近。我和妻就商量起過年的事來。家是回不去的了,想起那高了平時三倍的車票我這心里就打抖。不回就不回吧。
妻說:“娃兒的衣服還是要制一身新的,給你也買一件新棉衣吧。”
“我那工作穿啥都無所謂,老婆大人辛苦了,還是你買吧。”
“算了哦,家里帶來的衣服夠穿。”
我知道妻的心里一直想買一件紅色的齊膝蓋的羽絨服。
街上掛起了燈籠,標語,彩旗。一種過年的味道越來越濃了。大街小巷里的人們都在忙著買年貨。
過年那天,在那窄小的出租屋里,我們一家三口也高興地整了一桌飯菜,等忙完了坐在桌子前時,兒子也就起開了汽水飲料……
“爸爸,我想我爺爺奶奶了。”
“兒子,快吃,吃完跟爺爺奶奶打電話。”
妻安慰著兒子。我心里頓時有些沮喪。出來大半年了,回家的路費也沒有,兒子想看看爺爺奶奶這么小的愿望都實現不了,妻子的那件紅色羽絨服也只有欠著。倒是不知道我們摳出來的四百塊錢老父親是否已經收到。錢不多,圖的就是老母親收到這一份心意時能夠開心的笑一回。
不知道老父親和老母親的年飯都準備了些什么。臘肉是少不了的吧,還有香腸也是有的吧。應該燉雞了吧,魚也該有吧……
唉,這過的叫啥日子呢。
來這B城的第一個春節(jié)就在這些尷尬而窘迫的日子里漸漸遠去。
四
接下來的日子里,一共搬了五次家。每次搬家都使我想起螞蟻。但是螞蟻也不是經常搬家、居無定所的呀。
亂七八糟的日子過得清湯寡水,毫無章法可言。學費、房租、水電氣、柴米油鹽等等這些生活的必需品總是搞得我手忙腳亂,疲于奔命。沒有鞭子在趕呀,都是自己在努力地跑啊。真是恨不得父母生我三雙手,一雙手養(yǎng)父母;一雙手養(yǎng)家;剩下的一雙手干我想干的事。
一晃眼,來到這個城市就三年多了。但還是沒有回過一次老家。
每次打電話老母親和老父親都問回家過年不,我們好殺豬。就是這句最簡單不過的話,我卻一直不能正面回答。糾結不堪的心情只有化作力量,默默拼命地工作。
兒子開始變聲音了,對穿著和吃的都挑挑撿撿的,雖然他沒說,但是我和妻都能看得出來。
“小軍,我們今年回老家過年不?”
這是一個暫時無解的話題。不知道妻和兒子說了多少回,每次都只有搪塞。
五
第四年的冬天里,那天我正在工地上干活。陰冷的天氣就像日子一樣,一陣一陣的寒風灌進脖領子里。
老母親來電話了。
說是她和老父親來我這里過年,想孫子了。
我擔心他們沒錢。
老母親說我這些年寄回家的錢她都存起在。
我問她咋不用呢。
老母親說我們帶娃兒,要幾多的`錢。她和老父親還可以自食其力。
我擔心他們要暈車。
老母親說她有辦法。
放下電話那一刻,心里五味雜存。
這本該我們回家看倆老才對,結果是老母親老父親反倒來看我們。老母親歷來精明,估計她是看出來我們沒錢了,又熬不過想兒子孫子的勁,所以就來的吧。來就來吧。但是,我這工作的事咋個交代呢。真是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我怕看到老母親老父親失望的眼神。
在老母親和老父親的眼里,總還是有些重男輕女的。三個姐姐都遠嫁他鄉(xiāng),我是老幺。農村不是有句話嗎——皇帝愛長子,農民愛幺兒。可想而知,這幾年老母親老父親是怎樣熬過了思念兒子的那些日日夜夜。每次打電話都是他們在安慰我不要擔心他們的身體。要我踏實工作,不怕吃苦。顧好一家人云云。
乾為天為父,坤為地為母。人之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天地精華所為。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畜牲尚且如此,況人乎?“高堂在,子不遠游。”雖然意思有些不貼切,但是為人子,生不能堂前侍奉雙親,待到百年后呼天搶地、頓首捶胸,何益?這天地父母之恩情何以為報?哀哉!痛哉!
六
當兒子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真的是跳了起來。妻也露出了少有的燦爛的笑容,長久以來的陰郁心情也不由得被感染了。
接下來的日子,我們一家三口就數著日子,熱切地盼望兩位老人家的到來。
日子終于定下來了,坐客車臘月二十四到B城。
妻早幾天就把我們去接老母親老父親時穿得衣服整理好了。那天的早上,大家都早早地醒了。匆匆忙忙的吃完早飯,兒子就拿出了他最帥的衣服換上了,妻也穿上了那件紅色的羽絨服,我卻非常別扭地在兒子和妻的調笑中套上了那件四年沒有上身的西裝。還人模狗樣地照了一回鏡子,摸著滿臉的胡茬不忍刮。
一上午都在忙碌中度過,午飯過后,我們迫不及待地就趕到了B城的長途汽車站。兒子最是著急,不停地看他的電子表。妻總是不停地向那個方向張望。我一個人蹲在地上,不停地抽煙。
當汽車開過來的時候,妻輕輕地說了聲——車來了。我們都一起向車迎過去。車門打開的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不由得激動起來。
老母親比印象中多了些皺紋,老父親背沒有了印象中那么板直。眼眶有些陷落。板寸的頭發(fā)里參進了些許白發(fā)。
兒子早按捺不住,直接撲向了奶奶的懷里。老父親在旁邊默默地笑。妻便忙著取行李。
“小軍,來搬東西。我一個人搬不動。”
原本計劃搭公交車的,最后我還是決定打的。一來倆老有些暈車,二來兩口袋行李也不好弄。
兩袋都是年貨,一袋是香腸和臘肉。香腸是兒子最愛,臘肉是我的最愛。尤其是那豬耳朵。一袋是家里當年新收的花生和屋后核桃樹上的核桃。還有幾斤紅薯,一小袋豌豆粉。
七
那一年的春節(jié)真是最快樂的。一家人沒來由的就高興。老母親的眼睛老是跟著我轉,看不夠似的。老父親每到吃飯的時候就喊他孫子給他酌酒。一家人在一起,雖然沒有精美的飯菜,上等的好酒,寬敞的屋子。但是,那種從心里透出來的高興的感覺,到現在都一直溫暖著我。
想起這些年在這個城市里不同的地方灑下的汗水,付出的辛苦,總是免不了有一絲絲的苦笑。
今年的春節(jié)又將來臨,我們早就給老母親老父親打了電話,一家三口一致決定——必須回家過年。
編后語:
常回家看看,不管父母是不是白發(fā)蒼蒼,不管父母是否身強體健。對這些那些關心你的、愛你的、陪你一路前行的人,深深地懷著感恩之心,讓每個家庭更溫暖,讓社會更和諧,這是我們每個人應有的責任。
散文:永存的感恩之心
蜜蜂在花中飛舞,描繪出一幅幅感恩的花卷,這是蜜蜂對哺育它的花兒的感恩;鳥兒在茂密的森林中歡唱,歌唱者一首首感恩的樂曲,這是鳥兒對保護它的森立的感恩;白云在湛藍的天空漂浮,演繹出一個個生動的物象,這是白云對包容它的天空的感恩。因為感恩,世界才更加美好;因為感恩,人類才更加文明;因為感恩,我會更加珍惜國家給予我的助學金。
一個助學政策,鑄就了無數的夢想,鑄就了無數精彩人生,同時也鑄就我的豐富人生。我是來自周口貧困縣淮陽的.一個農村孩子。得益于國家助學政策,我順利地讀完了高中邁進了大學的大門。本來我家算得上小康之家,可是在幾年前不幸降臨了,父親外出做生意失敗賠上了家里所有積蓄,還向親戚朋友借了不少,父親有些重男輕女,所以他決定讓我和姐姐退學,留弟弟獨自念書,當時的姐姐已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但面對殘酷的現實,姐姐毅然選擇退學,并要求父親留我上學,父親起初并不同意,但在姐姐的堅持下父親暫時答應讓我繼續(xù)念書,我的心并沒有因此放下,因為我知道我還有下學的可能,直到一天國家助學政策的春風吹過我家,我的心才真正放下,我不在擔心學費問題。
高中三年每當我想打退堂鼓時,我就會想起國家對我的幫助,對我的關心,我就會士氣十足。特別是高三的時候我經歷了半年萎靡時期,那時的我承受著學習上和父親給我施加的不考上二本別想進大學門的雙重壓力。直到我再次拿到助學金時我才醒悟,自己不能再這樣,不然既對不起姐姐所做的犧牲又對不起支持我學習的國家,于是我振作精神開始發(fā)奮圖強,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會憑著拼一把的信念度過難關,經過半學期努力我順利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但同時不幸再降臨在我身上,本來父親是想讓我順利度過大學而聽信朋友,結果反被朋友騙使得家中再次陷入絕境,父親此次并沒讓我退學而是東拼西湊讓我進入大學之門,進入大學后我再次得到了國家的幫助,讓我安心讀書。國家給了我再次放飛夢想的機會,感謝你我的祖國母親。
我深刻地明白國家之所以有助學金是為了讓那些熱愛學習,渴望學習的莘莘學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作為受益于助學金的我當然也要受之無愧,我一定會刻苦學習專業(yè)知識,提高技術水平,也會更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身體的鍛煉。我還要做到走出校園,到野外擴展訓練,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提高自己的各項素質,做一個有能力的人。在大學期間我將積蓄力量,隨時準備報效祖國,服務社會。沒有天生的自信,只有不斷積蓄的自信。我相信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是成功的開始;每天創(chuàng)新一點點,就是領先的開始;每天多做一點點,就是卓越的開始;路雖遠,行必至;事雖難,做必成;相信我一定能成為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我將永遠記得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國家給了我助學金,助我學習無憂。我將永遠心存感恩,并將這份感恩之情傳遞給他人。我將盡我的所能去幫助他人。我想自身能力的提高,品德的修養(yǎng),愛心的永存是對國家、對社會、最好的回報。正如艾青在《光的贊歌》中所寫到的“即使一根火柴,也要在關鍵時刻有一次閃耀,即使我們死后尸骨都腐爛,也要變成磷火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