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寫洪水泛濫的句子60句
大禹治水語文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一個古代傳說,講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跡。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的洪水泛濫,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第二自然段講的是大禹帶領老百姓治理洪水的經過。第三自然段講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第四自然段講的是百姓非常感激這位治水的英雄。課文配有插圖,形象地反映了課文的有關內容,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課文篇幅短小,選材精當,作者從治水艱難和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兩個方面表現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不顧小家顧大家的獻身精神。文中“九條”.“九座”.“13年”.“三次”.“十多歲”等數量詞的運用,對表現大禹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教學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0個字只識不寫,讀準2個多音字的字音,認識1個新偏旁。
3.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禹是我過古代傳說中一位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初讀課文,能讀通每個句子。
重點難點:
把長句子讀通順。
教學過程:
【第1句】: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學習一篇古代傳說,課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位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課題:【第14句】:大禹治水
簡介大禹“古代部落聯盟的領袖,一位為民造福的英雄。
【第2句】: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第1句】:學生自由輕聲練讀課文。
要求:碰到生字用筆圈出來,多讀幾遍。
碰到難讀的句子用筆畫出來,努力讀通。
【第2句】:檢查自讀情況。
【第3句】:范讀課文。
討論: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大禹為了( ),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 )。
【第3句】:細讀課文第1節
【第1句】:指讀討論:
1) 這一節主要告訴我們什么?(洪水給老百姓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2) 從哪兒看出洪水很兇猛?(滔滔.淹沒.沖倒)
看圖說說洪水的瘋狂。理解:滔滔.淹沒
3) 這些情況發生在什么時候?(很久很久以前,古時候)
【第2句】:指導朗讀。
要用急切的語氣讀出洪水兇猛的態勢,其中“滔滔.淹沒.沖倒.無家可歸”要重讀。
【第4句】:過渡
洪水如此兇猛,造成的災難如此嚴重,老百姓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家破人亡.無家可歸的悲慘生活,為拯救天下苦難的'老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現了,他不辭勞苦.想方設法制服洪水。下一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大禹是怎樣治理洪水的。
五.學生自由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禹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位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學重點難點:
感悟語言,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
教學過程:
復習檢查
【第1句】:抽讀生字卡片。
【第2句】:按要求說出本課生字。(翹舌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邊音字)
【第3句】:說說“治.洪.姓”的結構和偏旁。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
大禹治水是發生在公元前21世紀的故事,一直流傳到公元后21世紀的今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教學目標:
【第1句】:認識“洪、毒”等15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會寫“洪水、經常”等16個詞語。
【第2句】: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按照提示,講講“大禹治水”的故事,體會大禹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第3句】:拓展積累“洪水、防洪”等詞語。
教學重點:
按照課后提示,講講“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學難點:
理解“十三年、三次、一次、到處奔走”等詞語,體會大禹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精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1句】:激趣導入,出示課題
【第1句】:教師板書課題,請學生齊讀。提問:結合課題說說課文主要寫了誰,寫了什么事?
【第2句】:出示大禹頭像,簡介大禹:傳說是我國部落聯盟的領袖,曾經帶領百姓治理洪水,是為民造福的英雄。
【第2句】:初讀課文,識記字詞
【第1句】:學生自由練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第2句】:同桌合作讀,一人讀一段,相互正音。
【第3句】:出示三組詞語,檢查詞語認讀情況。
(1)第一組:洪水泛溢、毒蛇猛善、傷害、災難。
①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②聚焦“災”字,看字形猜猜“災”字的意思。揭示“宀”表示房子,房子里邊著火表示災難。
③說說讀了這組詞,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④出示句子,放在語境中再次練讀。指導讀好第二句的停頓。
(2)第二組:教訓、驅趕、恢復。
①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②請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給3個詞語搭配短語。如“吸取教訓、驅趕毒蛇猛獸、恢復農業生產”。
③讀詞語想畫面,說說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相機理解“恢復”就是變成原來的樣子,文中是指百姓又像以前一樣生活了。
(3)第三組:淹沒、災難、重新、耕種。
①自由練讀這組多音字,根據詞語的語境練習讀準帶點字的讀音。
②指名讀,及時正音。
③出示一組新詞,如“沉沒、重新再來、難民、種花”,鞏固讀音。
【第3句】:學習第一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
【第1句】: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說說“洪水泛濫”是怎樣的景象。
【第2句】:出示洪水泛濫的影像(洪水橫流、田地被淹、房屋被沖毀、人們無家可歸等場景),說說從畫面中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
【第3句】:課文中怎樣描寫的?自己練讀第一自然段。
【第4句】:指導朗讀:
(1)出示“泛濫、淹沒、沖毀、傷害”,連起來說說洪水泛濫的情景。
(2)通過朗讀表現出洪水的兇猛,表現人們所遭遇的痛苦。
相機評價,預設如下:
①“很久很久以前”可以拖長,讓人覺得時光倒流,回到幾千年以前。
②讀到“淹沒了田地,沖毀了房屋”,仿佛看到了滔滔的洪水……
③著重強調了“無數的災難”,聽得出你們很為那些百姓難過、擔心呢!
(3)再讀課文:抓住這些詞語展開想象,滿懷同情地齊讀本段。
(4)用一句話說說這一段的內容。(洪水使人們生活痛苦。)
【第4句】:指導書寫生字
【第1句】:出示“災、難”二字,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結構,說說寫好這兩個字需注意什么。
(1)教師范寫“難”字,發現“隹”與“住”的區別,書寫時四橫等距,學生認真觀察并書空。
(2)學生描紅、臨寫:看清位置,找準重點——明確筆順,練習臨寫——對照品評,二次臨寫。
(3)反饋評價:展示書寫的優秀作業;指出書寫中的問題,糾正;學生再練寫。
【第2句】:出示“洪、認、被”。
(1)先整體觀察,說說這三個字結構上有何共同點,書寫時需注意什么?
(2)學生自主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3)反饋評價。
【第5句】:作業布置
【第1句】:朗讀課文。
【第2句】:借助板書講述“治水前”的故事。
第二課時
【第1句】:復習回顧
【第1句】:檢查詞語認讀并用上以下詞語說一說洪水帶來的災害。
泛濫、淹沒、沖毀、傷害
【第2句】:面對如此悲慘的景象,一個名叫鯀的人開始領著大家治水。這節課繼續學習課文。
【第2句】:學習第二自然段,練習講述
【第1句】:自由朗讀,說一說:誰?怎么治水?結果怎樣?(穌筑壩擋水,治水沒有成功。)
【第2句】:指名朗讀鯀治水的`方法。(他只知道筑壩擋水,九年過去了,洪水仍然沒有消退。)
(1)說說什么叫“筑壩擋水”,結果怎樣。
(2)出示“繼續”詞卡,練習用“繼續”說一句話。
【第3句】:練習講述本段。講述時可以借助哪些詞?學生交流,教師幫助梳理。
可提煉:誰?怎么治理?結果?
穌、筑壩擋水、沒有成功
禹、繼續治水
【第3句】:學習第三自然段
【第1句】:鯀的兒子禹繼續擔起治水的重任。在禹治水期間,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教師范讀“三過家門而不入”。
【第2句】:出示語段,指名填空。
禹離開了家鄉,一去就是( )年。這( )年里,他到處奔走,曾經( )次路過自己家門口。可是他認為治水要緊,( )次也沒有走進家門看一看。
【第3句】:體會“治水時間之長、之艱辛”“心系百姓之切”。
(1)創境朗讀:禹治水13年,13個365天沒回過一次家,傳說禹的兒子很大了還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禹為什么急于把洪水治理好?練習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
(預設:因為洪水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禹心里裝著百姓,所以他急于把洪水治理好。)
(2)指導朗讀:這些數字讀好了,這段話的意思也就讀明白了。學生練讀。
(3)教師介紹:為了治水,禹到處奔走。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岡,天蒙蒙亮就又出發了。他的腳長年泡在泥水中,腳跟都爛了,他只好掛著棍子走路。課文用了一個詞——“到處奔走”。
(4)說一說:讀到這里,你最想用哪個詞贊美禹?(一心為民、無私奉獻……)
(5)小結:13年里,禹3次經過家門都沒有回家看一看,老百姓們聽說了這件事,非常感動。于是就給這個故事取了個名字——三過家門而不入(板書)。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贊揚像禹這樣“不顧小家顧大家的無私奉獻的人”。
【第4句】:學習第四自然段——感受大禹的功績
【第1句】:自由讀文,練習按“誰、怎么治理、結果如何”的思路說一說這段話的內容。
【第2句】:學習第一層,了解“大禹治水”的經過,體會大禹的智慧。
(1)讀第四自然段,畫出禹治理洪水的句子。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禹是怎么讓洪水乖乖聽話的。
(3)借助插圖,理解“疏導”的意思。
(4)齊讀禹治理洪水的語句,感受禹的智慧。
【第3句】:學習第二層,體會百姓“安居樂業”。
(1)指名讀寫禹“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出示百姓“安居樂業”的場景圖片,說說看到了什么。
(孩童無憂無慮地玩耍,百姓在田里耕作,閑暇之余吹笛歌唱、聊天品茶等)
(2)理解“安居樂業”:洪水終于被治理好了,老百姓有屋可住,有田可種,幸福地過日子,這樣的生活就叫——安居樂業。
(3)指名對比朗讀課文寫“治水前”和“治水后”的景象的句子。
(4)從洪水泛濫到乖乖地聽話,百姓會怎么感激禹?(治水有方、智慧過人,心中裝著百姓安危……)
小結:人民非常感謝禹的功績,因此尊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
【第5句】:講述故事
過渡;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相傳,讓我們來完整地講述這個故事。
【第1句】:借助板書,提示四人小組合作講述,每人講述一段,重點把禹的治水方法講清楚。
【第2句】:展示,相機評價。
【第3句】:擦掉部分詞語,只留下(泛濫、筑壩擋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疏通河道),學生獨立練習講故事。
【第6句】:寫字指導
略
【第7句】:推薦閱讀
在我國歷史上,像大禹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出示課件),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等,建議課后找來讀一讀。
【第8句】:板書設計
15大禹治水
(1)洪水使人們生活痛苦。(泛濫、淹沒、沖毀、傷害)
(2)穌用筑壩擋水的方法,沒有治好洪水。大禹治水(九年、繼續)
(3)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4)禹用疏通河道的辦法,帶領人們治好了洪水。(安居樂業)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
大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他是黃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大禹治水》教學設計,歡迎閱讀。
教學要求:
【第1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2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第1句】:整體感知,導入新課
【第1句】:復習生字,認讀生字卡片并給生字找朋友。
【第2句】: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
【第3句】:欣賞大禹治水的動畫片。
評:復習導入后,觀看課文動畫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過渡;大禹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樣治水的,治水的結果怎樣呢?我們學了課文就知道了。
【第2句】:品讀課文加深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第1句】:請小朋友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看看我們哪些小朋友懂得多?(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內容)
【第2句】:讀后交流:
(1)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指導:這個傳說離我們已經有四千多年了,能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它的時間長嗎?
(2)洪水很厲害。
問: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將學生說出的詞語變成其他顏色)
“無家可歸”是什么意思?想看看造成老百姓無家可歸的滔滔洪水嗎?(播放有關洪水的課件)看到這滔滔的洪水,你想到了什么?
指導:我們能讀出洪水的厲害嗎?(指名讀)
讀后評價1:你讀出的洪水還不夠大,不能淹沒農田,誰的洪水比他大?
評價2:我們都感到洪水像兇猛的野獸一樣沖過來了……
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洪水的厲害。(齊讀第一自然段)
評:二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此處讓學生自己讀、悟。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究。通過播放課件,想象說話,將學生帶入情境,真切感受到洪水肆虐給大家帶來的危害,為有感情地朗讀和理解下文打下基礎。巧借評價語言“以評促讀”,學生的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第1句】:洪水太厲害了,老百姓過著無家可歸的悲慘生活。看到這一切,禹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請小朋友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劃出大禹怎樣想的句子,用“~~~”劃出大禹怎樣做的句子。
【第2句】:指名讀寫大禹怎樣想的句子。讀后評價:大禹的決心真大!
【第3句】:課文中怎樣寫他的決心之大的'呢?(學生讀自己所劃的句子)
讀了這兩句話,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你覺得哪些詞語最能突出大禹治水的艱辛呢?
出示:千辛萬苦 千山萬水 九條大河 九座大山
指導:讀“千辛萬苦”能讓人一聽就覺得大禹吃了很多很多苦;讀“千山萬水”能讓大家感到他走過的山、趟過的水太多了;古人以九為數中最大的,讀后面兩個詞語要讀出大河、大山的多。
把這幾個詞語放到課文中去讀一讀,想象:在治水的過程中,禹可能會吃哪些苦?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討論討論,再來交流。
吃了這么多的苦,為的是什么呢?
指導:能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他們的辛苦嗎?
(指名讀)聽了你們精彩的朗讀,老師也想試試了,能給我這個機會嗎?(師范讀)
評:由于大禹所處的時代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了,如何讓他們感受到大禹治水的艱難,體會大禹治水的頑強意志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讓他們讀課文、找句子,這樣有明確的學習要求。接著找出其中最能突出治水艱辛的詞語先朗讀感悟,再以詞語為突破口,放到課文中去讀、去想象大禹可能吃的苦、吃苦的目的是什么。這就循序漸進,逐步拉近學生與大禹之間的距離,學生水到渠成地讀出了自己的感受。同時通過教師的朗讀進一步加深學生的體會。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第1句】:自由讀課文,完成書后填空。(大屏幕出示題目,指名填寫)
【第2句】:教師有感情地敘述:13年了,四千多個日日夜夜,禹在干什么?他三次路過家門,說明不止一次有機會回家。“看一看”花的時間長嗎?我們來看一段畫面(播放禹過家門時,妻兒在身后的課件)他為什么不回頭去抱抱兒子呢?他想的是什么?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大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指名讀)評價:聽了你的朗讀,老師真佩服大禹。
請女生讀這一自然段。
評:借助書后填空題,抓住文中的四個數字,引導理解、體會。播放大禹過家門而不入的畫面,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表達,學生被深深感染了,體會大禹為了大家的利益而犧牲了自己的利益,感受到大禹的高貴品質。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第1句】:大禹治水的結果怎樣呢?請小朋友讀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第2句】:重點交流:
(1)講解“制服”:小朋友看見過電視上的警察叔叔抓壞人嗎?壞人乖乖地跟在警察叔叔后面,這就是被制服了。那課文中誰被誰制服了?老百姓還是無家可歸嗎?而是過上了——(生齊讀:安定的日子)
(2)“代代相傳”是什么意思?
【第3句】:想象: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會對大禹說些什么?
【第4句】:請男生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評:古人云:學貴有疑。問題來自于學生的好奇和疑問,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解詞語意思,自然銜接到課文中去,可謂“天衣無縫”。讓學生直接與大禹對話,既訓練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又能體會出老百姓對大禹的感激之情,學生的情感在朗讀中得到了升華。
【第3句】:總結背誦回歸整體
【第1句】:當小小配音員,給動畫片配音。
【第2句】:想把大禹的形象記在頭腦中嗎?四人小組合作背誦,試著把你想記住的部分記下來。
【第3句】:指名背誦。
【第4句】:總結談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知道大禹為了治水吃盡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制服了洪水,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他真不愧是代代相傳的偉大英雄。課后請小朋友再讀讀課文,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評:讓學生當配音員來給課文動畫片配音,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回歸了整體,同時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能起到“一石三鳥”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分小組合作背誦課文,既讓不同層次的孩子得到鍛煉,又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讓學生課后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旨在讓美好的情感再一次得到熏陶。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學中我多次通過創造情境,制造懸念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講的是古時候洪水泛濫成災,百姓過著悲慘的生活,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過家門而不入”,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文章簡短易懂,語言精煉,字里行間滲透著對大禹的贊美。
【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生活條件優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對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不顧個人幸福,一心為百姓謀幸福的高尚情懷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難。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學生閱讀有獨特的體驗,語文學習應重視學生對學習語文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因此,教學中,我立足于學生的主體發展,通過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啟發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在學生已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抓住段落中的重點詞語、句子,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深入思考,積極表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在此過程中,以教材為藍本,通過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語文學習能力。
【教學目標】
【第1句】: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禹我國古代傳說中一位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聰明才智,以及他的獻身精神。
【第2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3句】:體會副詞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以及他的獻身精神。
【教學難點】
通過體會副詞的表達效果進而感受大禹的無私奉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有關大禹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1句】:揭題檢測,回顧內容。
【第1句】: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潤萬物,給大地帶來勃勃生機。然而,水也有發怒的時候,當洪水滾滾而來的時候,就變成了一頭咆哮的野獸,帶給人民無限的恐懼和不幸。于是,從遠古時期開始,勤勞智慧的人民就與洪水展開了較量,開始了治理洪水的過程。今天我們就繼續走進課文,學習這篇關于治水的古老傳說——《大禹治水》。(板書課題)
【第2句】:在昨天的學習中,同學們積累了很多詞語,看看你還認識它們嗎?(出示詞語,檢測認讀。)
【第3句】:請同學們仔細回憶這個故事,你能用上這些詞語中的一個或幾個,說一兩句和課文內容有關的話嗎?
【第4句】:誰能從這些詞中選幾個詞概括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
是啊,正是因為這樣,禹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既是對學生識字情況的檢測,同時又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回顧,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重點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對學生概括能力潛移默化的培養。】
【第2句】:走進文本,品讀感悟。
【第1句】:出示嘗試題:自讀課文,想一想,大禹為什么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畫出有感受的詞或者句子,讀一讀。
【第2句】:小組交流:在小組內讀一讀你畫出的詞或句子,談談你的感受。
【第3句】:全班交流,相機點撥引導如下:
(1)治理洪水。
A、學生抓住關鍵詞句談感受
B、啟發引導:同學們,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帶你回到過去,走進現場(出示第一段):自己輕聲地讀讀這一段,一邊讀,一邊想,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多么兇猛的洪水啊!你能通過你的朗讀讓大家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嗎?指導朗讀。
C、總結:是啊,無情的洪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害,人們的生活可以用這樣的詞來形容——悲慘,凄慘,可憐,生不如死,水深火熱
是大禹讓人們結束了這種……的生活狀況,是他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安寧,欣欣向榮。在這里,治洪前和治洪后人們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正因為如此,禹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設計意圖:課文第一自然段以生動的語句描寫了洪水的危害,既是引子,又是鋪墊。只有深刻感受到洪水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才能進而體會大禹治水的偉大無私與功德無量。因此,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并沒有一帶而過,而是通過朗讀、想象等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洪水的肆虐,人們生活的悲慘,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為后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2)不怕困難。
A、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英雄,不僅僅在于他做了什么,還在于他是怎么做的?(出示第3段)禹是怎樣治水的呢?讀一讀這段話,看看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啟發學生抓住“常常”“天蒙蒙亮”“拄著棍子”等詞語感受禹治水的艱難與不易。)
B、創境想象:是啊,大禹治理洪水歷經了整整十年,十年間,爬山涉水,所到之處必然都是荒郊野外,禹為了察看水的流向,確定從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想一想他都會經受哪些磨難和痛苦呢?試著說一說:
為了治理洪水,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堅強的身影,印下了他堅定的腳步。當他渴了,_______________,當他餓了,_______________,當他累了,_______________。他走遍了_____________,可他_____________。
C、是的,他所經歷的困苦和磨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而他卻堅持了下來,那是因為,在他的身上有這樣一種精神——堅持不懈,不怕困難、頑強拼搏……那是因為,他的心里始終想著——老百姓。
正是這種精神和信念支撐著他完成了治水的偉大工程,也正因為如此,他成為人們心目中——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D、誰來試著讀一讀?讀出他的這種精神。(生生評價,指導抓住關鍵詞語有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他不怕困難的精神是課文的重點。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文本,直接與課文對話。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感悟,進而創設情境,通過說話練習,將對課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轉化為對大禹行為的.敘述與歌頌,內化情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閱讀——想象——表達——朗讀”循環往復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知,情感體驗的激發,還培養了學生品味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3)三過家門而不入。
A、生交流。師相機補充:
三十歲結婚:古人一般結婚比較早,男子一般在20歲左右,女子則在15歲左右。三十歲結婚,在古代來說,已經非常晚了。
B、出示,填空。
為了治水,禹三十歲( )結婚,在家( )住了四天,( )告別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 )顧不得進去看一看。
你從這些詞語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C、大禹治水共歷經了整整十年。十年有多長啊?三千多天哪!大禹回過家嗎?就連他三次路過家門的時候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路過門口,妻子正生下了兒子,孩子哇哇大叫,他卻硬是狠了狠心,沒有進去;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么樣子。同學們,看到這簡簡單單、平平常常的幾個數字,你有什么想說的?
是啊,大禹不顧自己的小家是因為他心中裝的是大家,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奉獻、大公無私這就是偉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精神!
D、指導朗讀。誰來讀讀這一段?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評價,再讀。
【設計意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雖然感人,但畢竟離學生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很遠。在這里,通過古人結婚時間的介紹、故事情境的創設、數字的品味可以使學生對大禹這種舍小家為大家、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有更深刻的體會。而“副詞填空”練習,不僅僅關注內容,體會情感,還將學生的視角引向了作者的表達,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與效果,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與運用能力。】
(4)講方法。
禹的治水成功,不僅僅在于他的不怕困難和勇于付出,還在于他采取了正確的方法,他和父親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父親采用了“堵”的方法,水是堵不住的。而他“變堵為疏”,通過疏通水道治理洪水。看來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還要講究科學的方法,要有智慧。
(5)有決心。
既然課文主要寫大禹治水,為什么作者用了這么長的一段文字寫禹的父親治水?在這里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呢?
小結:治理洪水寄托了大禹父子兩代人的的意愿,也體現了兩代人的決心,令人肅然起敬。
【設計意圖:學習本課,大家都會將學習的焦點集中到大禹治水的頑強意志和無私奉獻精神,卻往往忽略了他的決心與智慧。課文中對大禹父親做法的描寫其實并不是多余的,它既讓我們看到了兩代人為民著想、立誓治水的決心,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大禹治水所蘊含的智慧與科學的方法,對這兩段內容的感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令人嘆服!】
【第4句】:深入探究,升華感情。
【第1句】:故事學到這里,相信大禹的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同學們的心里,現在讓我們回過頭再來看課題,想一想,他的名字本是一個字“禹”,為什么人們稱他為“大禹”呢?說說你怎么理解這個“大”的?(加點)
(因為禹意志堅強,富于智慧,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個偉大的人物,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大禹”。)
【第2句】:是啊,這一個“大”字飽含了人們對他的——敬仰與愛戴,你的心中又升騰起了對他的什么感情?(佩服,感謝,敬愛……)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的原則。通過走進語言文字,品讀感悟,大禹的形象已經在同學們的心目中變得清晰、高大。最后,再回歸整體,透過一個看似簡單的“大”字,感受人們對他無限的崇敬與愛戴,進一步升華情感,內化體驗。】
【第5句】:拓展練習,總結結課。
【第1句】:欣賞紀念大禹的作品:也正因為如此,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課件出示雕塑、畫像等),人們為他塑像,為他建廟,寫詩,做畫,通過各種方式紀念、感謝這位偉大的英雄。書上這幅插圖就是后人為他做的畫。
【第2句】:初識“思維導圖”,練筆:剛才我們通過學習,把我們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提煉成關鍵詞按照一定的思路板書在了黑板上,這就是思維導圖。畫思維導圖能夠幫助我們理清課文思路,抓住文章重點,不斷提高我們的自學能力,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經常使用。
下面再讓我們參考思維導圖,把對大禹的了解和感受按照這樣的句式寫下來。如果你能用上黑板上這些關鍵詞會更好。
他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他就是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大禹。
【第3句】:交流分享,評價提升。
【第4句】:總結結課: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大禹,永遠記住這個代代相傳的故事——大禹治水!
【設計意圖: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已久,在這里,展示有關他的雕塑、畫作、詩歌,可以透過人們對他的歌頌與紀念,從另一角度使學生感受到他的偉大及對人們的影響。借助思維導圖把對大禹的了解和感受寫下來,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思維導圖的作用,梳理課文內容,在以后的預習中嘗試運用;另一方面,借助思維導圖寫話,總結課文,升華情感,將大禹的形象銘刻于學生心目之中。】
【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教學本節課時,我努力引導學生用心去感知文本內容,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本課教學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1句】:詞語搭架,學習概括。
作為第二課時,在課堂一開始,我通過檢測詞語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并將課文中的詞語分成四組出示,檢測結束后,我又向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你能用上這些詞語中的一個或幾個,說一兩句和課文內容有關的話嗎?你能從這些詞中選幾個詞概括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此舉真可謂“一石二鳥”,不但檢查了學生第一課時對詞語的掌握情況,而且進行了一次很有效的概括訓練。為了降低“概括”的坡度,借“檢測字詞”這一拐棍,有效地幫助學生一步步地邁上“用精簡的語言來概括”的臺階。
【第2句】:以讀促思,讀中感悟。
《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從文本入手,在讀中感知人物形象,體會思想感情。課文第三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緊抓住關鍵詞句,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通過感受大禹治水的困難。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加深對治水困難的感受,進而指導朗讀。其次,抓住描寫治水過程的幾個動詞,通過反復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大禹的敬佩之情,達到有感情朗讀。
【第3句】:創設情境,誘發情感。
情境教學法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我們要通過語言渲染,激發想象,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感受人物形象。本課教學中,在想象洪水的肆虐與無情時,在感受大禹遇到的困難與堅信時,在體會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糾結與決絕時,我都采用了創設情境的方法,通過調動學生的想象與體驗,將抽象的毫無感情色彩的文字幻化為活生生的生活場面,誘發情感的形成與生發,使學生真正“動情”,進而“情動辭發”,達到指導朗讀的最終目的。
【第4句】:品味語言,運用語言。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任何一篇課文,都只是學習語言文字、進行語言文字運用實踐的藍本。本課教學中,在學習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我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與運用貫穿始終。緊緊抓住課文關鍵詞語體會課文內容,提高學生對語言的品讀與感悟能力;體會副詞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關注“怎么寫”;多次創設情境進行語言實踐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然,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與缺憾,【第1句】:研讀教材、挖掘教學資源還不夠。如果能夠借助地圖讓學生了解歷史上大禹治水的起始位置及沿途地理環境特點,對于體會人物形象會有推波助瀾之效。【第2句】: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需要我仔細研究和學習。【第3句】: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及時、多樣,沒有關注到全體學生的學習,給更多的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這些都是我今后教學中需要不斷探究和努力提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