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寫深宮的句子合集70條
李白《長門怨二首》全詩賞析
《長門怨二首》為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都是描寫古代宮中之人的愁怨情思。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李白《長門怨二首》全詩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長門怨二首
其一
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
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
其二
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
夜懸明鏡青天上,獨(dú)照長門宮里人。
【注釋】
⑴長門怨:古樂府詩題。據(jù)《樂府解題》記述:“《長門怨》者,為陳皇后作也。后退居長門宮,愁悶悲思。……相如為作《長門賦》。……后人因其《賦》而為《長門怨》。”陳皇后,小名阿嬌,是漢武帝皇后。漢武帝小時曾說:“若得阿嬌作婦,當(dāng)作金屋貯之。”
⑵天回北斗:北斗七星。古人往往據(jù)初昏時斗柄所指方向以定季節(jié)《鹖冠子·環(huán)流》:“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此句謂時令已入秋。
⑶金屋:武帝幼時,其姑館陶長公主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否?”指左右長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阿嬌問好否,帝笑對曰:“好,若得阿嬌,當(dāng)做金屋貯之。”見《漢武故事》。
⑷桂殿:指長門殿。不記春:猶不記年,言時間之久長。
⑸四屋:四壁。
⑹明鏡:指月亮。
【白話譯文】
其一
北斗七星高掛在西樓,寂寞的金屋只有螢火流動。月光即使照到長門宮殿,恐怕在凄涼的深官后院,也只是會生出許多哀愁。
其二
桂殿哀愁的生活,長久得已記不得多少年。屋內(nèi)四壁,已積起秋的塵埃。夜里青藍(lán)的天上高掛著鏡子一樣的明月,只照射著長門宮里那孤寂的情懷。
【創(chuàng)作背景】
根據(jù)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這兩首詩當(dāng)作于唐玄宗天寶二載(743年)。當(dāng)時李白四十三歲,在長安待詔翰林。
【賞析】
李白的這兩首詩是借“長門怨”這一樂府舊題來泛寫宮人愁怨的。兩首詩表達(dá)的是同一主題,分別來看,落想布局,各不相同,合起來看,又有珠聯(lián)璧合之妙。
第一首,通篇寫景,不見人物。而景中之情,浮現(xiàn)紙上;畫外之人,呼之欲出。
詩的前兩句“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點(diǎn)出時間是午夜,季節(jié)是涼秋,地點(diǎn)則是一座空曠寂寥的冷宮。唐人用《長門怨》題寫宮怨的詩很多,意境往往有相似之處。沈佺期的《長門怨》有“玉階聞墜葉,羅幌見飛螢”句,張修之的《長門怨》有“玉階草露積,金屋網(wǎng)塵生”句,都是以類似的景物來渲染環(huán)境氣氛,但比不上李白這兩句詩的感染力之強(qiáng)。兩句中,上句著一“掛”字,下句著一“流”字,給人以異常凄涼之感。
詩的后兩句“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點(diǎn)出題意,巧妙地通過月光引出愁思。沈佺期、張修之的《長門怨》也寫到月光和長門宮殿。沈佺期的詩寫“月皎風(fēng)泠泠,長門次掖庭”,張修之的詩寫“長門落景盡,洞房秋月明”,寫得都比較平實(shí)板直,也不如李白的這兩句詩的高妙和深沉委婉。原本是宮人見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這兩句詩卻不讓人物出場,把愁說成是月光所“作”,運(yùn)筆空靈,設(shè)想奇特。前一句妙在“欲到”兩字,似乎月光自由運(yùn)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如果說“照到”或“已到”,就成了尋常語言,變得索然無味了。后一句妙在“別作”兩字,其中含意,耐人尋思。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宮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處,遍地皆愁,到長門殿,只是“別作”一段愁而已。也可以理解為:宮中本是一個不平等的世界,樂者自樂,苦者自苦,正如裴交泰的一首《長門怨》所說:“一種蛾眉明月夜,南宮歌管北宮愁。”月光先到皇帝所在的南宮,照見歡樂,再到宮人居住的長門,“別作”愁苦。
從整首詩看,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以斗柄橫斜為遠(yuǎn)景、以空屋流螢為近景的月夜深宮圖。境界是這樣的陰森冷寂,讀者不必看到居住其中的人,而其人處境之苦、愁思之深已經(jīng)可想而知了。
第二首詩,著重言情。通篇是以“我”觀物,緣情寫景,使景物都染上極其濃厚的感情色彩。上首到結(jié)尾處才寫到“愁”,這首一開頭就揭出“愁”字,說明下面所寫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感。
詩的首句“桂殿長愁不記春”,不僅揭出“愁”字,而且這個愁是“長愁”,也就是說,詩中的'人并非因當(dāng)前秋夜的凄涼景色才引起愁思,而是長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使春臨大地,萬象更新,也絲毫不能減輕這種愁怨;而由于愁怨難遣,她是感受不到春天的,甚至在她的記憶中已經(jīng)沒有春天了。詩的第二句“黃金四屋起秋塵”,與前首第二句遙相綰合。因?yàn)?ldquo;金屋無人”,所以“黃金四屋”生塵;因是“螢火流”的季節(jié),所以是“起秋塵”。下面【第3句】:四兩句“夜懸明鏡青天上,獨(dú)照長門宮里人”,又與前首【第3句】:四兩句遙相呼應(yīng)。前首寫月光欲到長門,是將到未到;這里則寫明月高懸中天,已經(jīng)照到長門,并讓讀者最后在月光下看到了“長門宮里人”。
這位“長門宮里人”對季節(jié)、對環(huán)境、對月光的感受,都是與眾不同的。春季年年來臨,而說“不記春”,似乎春天久已不到人間;屋中的塵土是不屬于任何季節(jié)的,而說“起秋塵”,給了塵土以蕭瑟的季節(jié)感;明月高懸天上,是普照眾生的,而說“獨(dú)照”,仿佛“月之有意相苦”(唐汝詢《唐詩解》)。這些都是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所說的“無理而妙”,以見傷心人別有懷抱。整首詩采用的是深一層的寫法。
這兩首詩的后兩句與王昌齡《西宮秋怨》末句“空懸明月待君王”一樣,都出自司馬相如《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但王昌齡詩中的主角是在愁怨中希冀得到君王的寵幸,命意是不可取的。李白的詩則活用《長門賦》中的句子,另成境界,雖然以《長門怨》為題,卻并不抱泥于陳皇后的故事。詩中展現(xiàn)的,是在人間地獄的深宮中過著孤寂凄涼生活的廣大宮人的悲慘景況,揭開的是冷酷的封建制度的一角。
李白《長門怨二首》全詩翻譯與賞析
長門怨二首 李白 天回北斗掛西樓, 金屋無人螢火流。 月光欲到長門殿, 別作深宮一段愁。 桂殿長愁不記春, 黃金四屋起秋塵。 夜懸明鏡青天上, 獨(dú)照長門宮里人。翻譯:
【其一】
深夜的天空星斗回旋,明亮的北斗星高高掛在西樓,金屋沒有人來,只有流螢打著小燈籠飛來飛去。
即使有明媚的月光想照入長門殿,只怕月光進(jìn)入這幽靜的深宮后,也只是多了一段閑愁。
【其二】
阿嬌愁守桂殿,早已忘記了春天,雖然居住在黃金屋內(nèi),卻落滿秋塵。
月亮如同明鏡懸掛在藍(lán)天,清冷的月光照射孤寂難眠的阿嬌。
回北斗掛西樓, 金屋無人螢火流。
①長門怨:古樂府《相和歌辭》,又名《阿嬌怨》,因其為漢武帝皇后陳阿嬌失寵而作也。李白這首詩是泛寫宮人的愁怨。
七言絕句《長門怨二首》,借漢武帝昔日恩寵之陳皇后被幽閉長門一事,泛寫宮人之怨。這兩句是說,午夜時分,北斗星掛在冷冷清清、空曠寂寥的冷宮上的青天上;那昔日“藏嬌”的金屋里,由于陳皇后失寵,已無人居住,顯得荒涼、冷清;秋夜螢火蟲在金屋自由自在的飛來飛去,猶如流火在閃耀。詩句因時敘景,意盡語中,委婉有致。
賞析:
《長門怨二首》為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兩首七言絕句,前篇寫景,后篇抒情,相輔相成,描寫的是古代宮中之人的愁怨情思。
《長門怨》是一個古樂府詩題。據(jù)《樂府解題》記述:“《長門怨》者,為陳皇后作也。后退居長門宮,愁悶悲思。……相如為作《長門賦》。……后人因其《賦》而為《長門怨》。”陳皇后,小名阿嬌,是漢武帝皇后。漢武帝小時曾說:“若得阿嬌作婦,當(dāng)作金屋貯之。”李白的這兩首詩是借這一舊題來泛寫宮人的愁怨。兩首詩表達(dá)的是同一主題,分別來看,落想布局,各不相同,合起來看,又有珠聯(lián)璧合之妙。
第一首,通篇寫景,不見人物。而景中之情,浮現(xiàn)紙上;畫外之人,呼之欲出。
詩的前兩句“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點(diǎn)出時間是午夜,季節(jié)是涼秋,地點(diǎn)則是一座空曠寂寥的冷宮。唐人用《長門怨》題寫宮怨的詩很多,意境往往有相似之處。沈佺期的《長門怨》有“玉階聞墜葉,羅幌見飛螢”句,張修之的《長門怨》有“玉階草露積,金屋網(wǎng)塵生”句,都是以類似的景物來渲染環(huán)境氣氛,但比不上李白這兩句詩的感染力之強(qiáng)。兩句中,上句著一“掛”字,下句著一“流”字,給人以異常凄涼之感。
詩的后兩句“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點(diǎn)出題意,巧妙地通過月光引出愁思。沈佺期、張修之的《長門怨》也寫到月光和長門宮殿。沈佺期的詩寫“月皎風(fēng)泠泠,長門次掖庭”,張修之的詩寫“長門落景盡,洞房秋月明”,寫得都比較平實(shí)板直,也不如李白的這兩句詩的高妙和深沉委婉。原本是宮人見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這兩句詩卻不讓人物出場,把愁說成是月光所“作”,運(yùn)筆空靈,設(shè)想奇特。前一句妙在“欲到”兩字,似乎月光自由運(yùn)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如果說“照到”或“已到”,就成了尋常語言,變得索然無味了。后一句妙在“別作”兩字,其中含意,耐人尋思。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宮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處,遍地皆愁,到長門殿,只是“別作”一段愁而已。也可以理解為:宮中本是一個不平等的世界,樂者自樂,苦者自苦,正如裴交泰的一首《長門怨》所說:“一種蛾眉明月夜,南宮歌管北宮愁。”月光先到皇帝所在的南宮,照見歡樂,再到宮人居住的長門,“別作”愁苦。
從整首詩看,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以斗柄橫斜為遠(yuǎn)景、以空屋流螢為近景的月夜深宮圖。境界是這樣的陰森冷寂,讀者不必看到居住其中的人,而其人處境之苦、愁思之深已經(jīng)可想而知了。
第二首詩,著重言情。通篇是以“我”觀物,緣情寫景,使景物都染上極其濃厚的感情色彩。上首到結(jié)尾處才寫到“愁”,這首一開頭就揭出“愁”字,說明下面所寫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感。
詩的首句“桂殿長愁不記春”,不僅揭出“愁”字,而且這個愁是“長愁”,也就是說,詩中的人并非因當(dāng)前秋夜的凄涼景色才引起愁思,而是長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使春臨大地,萬象更新,也絲毫不能減輕這種愁怨;而由于愁怨難遣,她是感受不到春天的,甚至在她的記憶中已經(jīng)沒有春天了。詩的第二句“黃金四屋起秋塵”,與前首第二句遙相綰合。因?yàn)?ldquo;金屋無人”,所以“黃金四屋”生塵;因是“螢火流”的季節(jié),所以是“起秋塵”。下面【第3句】:四兩句“夜懸明鏡青天上,獨(dú)照長門宮里人”,又與前首【第3句】:四兩句遙相呼應(yīng)。前首寫月光欲到長門,是將到未到;這里則寫明月高懸中天,已經(jīng)照到長門,并讓讀者最后在月光下看到了“長門宮里人”。
這位“長門宮里人”對季節(jié)、對環(huán)境、對月光的.感受,都是與眾不同的。春季年年來臨,而說“不記春”,似乎春天久已不到人間;屋中的塵土是不屬于任何季節(jié)的,而說“起秋塵”,給了塵土以蕭瑟的季節(jié)感;明月高懸天上,是普照眾生的,而說“獨(dú)照”,仿佛“月之有意相苦”(唐汝詢《唐詩解》)。這些都是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所說的“無理而妙”,以見傷心人別有懷抱。整首詩采用的是深一層的寫法。
這兩首詩的后兩句與王昌齡《西宮秋怨》末句“空懸明月待君王”一樣,都出自司馬相如《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但王昌齡詩中的主角是在愁怨中希冀得到君王的寵幸,命意是不可取的。李白的詩則活用《長門賦》中的句子,另成境界,雖然以《長門怨》為題,卻并不抱泥于陳皇后的故事。詩中展現(xiàn)的,是在人間地獄的深宮中過著孤寂凄涼生活的廣大宮人的悲慘景況,揭開的是冷酷的封建制度的一角。
李白 《關(guān)山月》全詩及賞析
【出處】 唐·李白 《關(guān)山月》
【翻譯】漢高祖出征匈奴,曾被圍 困在白登山七天。青海灣畔,吐蕃的軍隊(duì)也在虎視眈眈,有所企圖。
【原文】
《關(guān)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fēng)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xì)w多苦顏。
高樓當(dāng)此夜,嘆息未應(yīng)閑。
【賞析】
《關(guān)山月》 是漢代樂府歌曲之一,屬于 “鼓角橫吹曲”,是當(dāng)時守邊將士經(jīng)常在馬上奏唱的。李白這首詩在內(nèi)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筆法獨(dú)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創(chuàng)新。詩人抒寫了古代邊防戰(zhàn)士的艱難困苦,譴責(zé)非正義的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統(tǒng)治階級的窮兵黷武,表現(xiàn)了反對侵略戰(zhàn)爭的主題。
詩的開頭四句描寫包括關(guān)、山、月三種景色在內(nèi)的遼闊的邊塞圖景: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緩緩升起,輕輕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長風(fēng)掀起塵沙席卷幾萬里,玉門關(guān)早已被風(fēng)沙層層封閉……詩人正是以這樣一幅荒涼蒼茫的萬里邊塞圖來引發(fā)征人懷鄉(xiāng)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邊塞戰(zhàn)爭的景象和戰(zhàn)場的悲慘殘酷: 白登道那里漢軍旌旗林立,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漢下”、“胡窺”二語,極具概括力,巧妙地點(diǎn)出了自古以來這里就是彼此爭奪的征戰(zhàn)之地,由此引出 “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的沉痛嘆息。從而自然過渡到后面的描寫: 守衛(wèi)邊陲的征夫面對血雨腥風(fēng)的現(xiàn)實(shí),哪個不愁眉苦臉?biāo)細(xì)w故里呢?進(jìn)而詩人推想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應(yīng)該也是正在窗前徹夜難眠,嘆息不已吧。這末四句與詩人 《春思》 中的 “當(dāng)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用的是同一寫作技法。
這首詩純樸自然,帶有北方民歌的韻味,體現(xiàn)了豪放的氣質(zhì)和感懷的情調(diào)。詩人沒有把征人思婦之情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而是一落筆便展現(xiàn)了一個無限廣闊浩茫的境界,俯仰古今,氣勢雄渾豪壯。
李白《黃葛篇》全詩及賞析
黃葛篇
唐代:李白
黃葛生洛溪,黃花自綿冪。
青煙萬條長,繚繞幾百尺。
閨人費(fèi)素手,采緝作絺綌。
縫為絕國衣,遠(yuǎn)寄日南客。
蒼梧大火落,暑服莫輕擲。
此物雖過時,是妾手中跡。
賞析
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創(chuàng)作了許多飄逸豪放的.詩篇。但他同時也寫了不少清新婉轉(zhuǎn)的生活、愛情小詩。此首《黃葛篇》即其中之一。
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層,共三層。“黃葛生洛溪,黃花自綿冪。青煙蔓長條,繚繞幾百尺。”此層寫黃葛生于洛溪,抽條開花,葛條繚繞蔓長,遠(yuǎn)望綿冪如青煙。這里是化用古樂府《前溪歌》:“黃葛結(jié)蒙籠,生在洛溪邊”的詩意。作者首先描繪黃葛,一方面,因?yàn)樗歉鹨轮模鹣旅骈|婦制衣贈夫的描寫,另一方面也是以葛條的綿長纏繞,暗喻閨婦的柔情懷遠(yuǎn),寫物是為了寫人。“閨人費(fèi)素手,采緝作絺綌。縫為絕國衣,遠(yuǎn)寄日南客。”這是第二層。絕國,是空絕國中之意,也即指其衣精制美妙,別的衣服皆不可及。日南,地名,為當(dāng)時西南邊陲之地,絺綌是葛布,粗者為綌,細(xì)者為絺。此四句寫閨人不辭辛勞,采緝黃葛,制為佳衣,遠(yuǎn)寄他鄉(xiāng)的丈夫,表達(dá)深切的關(guān)懷、思念與相愛之情。作者以“素手”表現(xiàn)閨人姿質(zhì)之美,以“日南”極言相距之遠(yuǎn),以“絕國”極言衣服之精美,皆意在表現(xiàn)閨人之情重。“蒼梧大火落,暑服莫輕擲。此物雖過時,是妾手中跡。”這是最后一層,寫光陰荏苒,夏去秋來,閨人恐團(tuán)扇見捐,暑服遭擲,不禁再次叮囑丈夫,莫以時過境遷而厭舊喜新,要常懷此衣,尊重此情,見物思人,詩至此,意思翻進(jìn)一層,更深刻地表現(xiàn)了閨人誠樸而真摯的感情。蒼梧,地名,今廣西蒼梧縣一帶,唐時與日南同屬嶺南道。大火,星名,六月在南方,七月移向西方。“蒼梧大火落,”是說在蒼梧之地已時至初秋七月。
總觀全詩,它以閨人采葛制衣的生動事例,表達(dá)妻子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這首詩情辭婉轉(zhuǎn)流美,深得南朝樂府民歌之風(fēng)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