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描寫環境的句子魯迅五篇
魯迅《故鄉》中描寫的作用
在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中,作者運用了景物、肖像、動作、語言、神態等多種描寫方法。下面一起來看看!
現就文中的幾種描寫分別淺析如下:
【第1句】:景物描寫
在《故鄉》一文中,作者進行了許多的有針對性的景物描寫,這些描寫,對于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烘托人物的心情,揭示社會現實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文中,作者眼中的景物都是灰暗陰沉的,死氣沉沉的,沒有一點活氣。這些景物描寫,即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應,也是作者當時沉重心情的反應。這些景物描寫,凸顯了社會的破敗和荒涼,使讀者對當時農村的社會現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讀者對如何改變當時社會現狀的深層次的思考。
第2段中,作者對眼前故鄉的景物進行了描寫:“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一描寫,充分的顯示了故鄉蕭條、破敗的景象。家鄉在每一個游子的心中都是美好而明麗的,在許多的文章中,我們看到的都是對自己家鄉的贊美。那么,魯迅先生為什么一反常態的這么寫呢,這正是給讀者的警醒之處。這一段中的景物描寫,既烘托了“我”的悲涼心情,又揭示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統治給中國農村經濟帶來的深重災難。
第6段中,作者通過對“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的描寫,既寫出了老屋的破落,更顯示了人的傷感。這一處的景物描寫,照應了文中第二段,更進一步的突出了家鄉的破敗和荒涼。不過,在第二段中是寫的是遠看,而這里寫的是近看。由遠而近,家鄉的荒涼和蕭條更加令人觸目驚心,不忍多看。這一句表面寫“枯草的斷莖”,實際上寫的是當時農村凋敝的景象,通過這一描寫再次烘托了人物悲涼的心情。
第12段中,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與“我”記憶中的美好景色形成鮮明對比的荒涼破敗的景象。這一描寫,突出了故鄉這二十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在“我”的眼中,故鄉一天天的荒涼和凋敝,日趨破敗,兒時的`美好印象是那么美好鮮明,眼前的故鄉卻是如此的荒涼和破敗,不忍目睹。兒時畫中那個活潑機智的少年閏土,他是那么可愛,膽大聰明,做事很有辦法。可眼前的閏土遲鈍麻木,完全沒有了兒時的一點影子。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閏土前后變化之大,必然啟發人們去思考造成故鄉每況愈下,日趨破產的社會根源。
第88段中,作者再現了故鄉美麗的神異景色。這幅畫中,色彩依舊那么明麗,但少年閏土的形象已經消失了,記憶中的美好形象已被眼前殘酷的現實抹殺。這一段的景色描寫是對主題的升華——展示了對未來故鄉的美好憧憬,同時也表現了“我”對創造新生活的熱切愿望。
【第2句】:肖像描寫
一般來說,作者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是為了突出人物的外表,引起讀者的注意,加深讀者對某一個任務的印象。但在魯迅的《故鄉》一文中,作者對人物進行的肖像描寫,主要是為了突出艱苦的生活給人物造成的巨大的精神上和心靈上的變化,揭示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悲慘命運。
第55段中,作者有意識地把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的外貌進行了對照描寫。通過這一描寫,閏土前后完全判若兩人。少年閏土天真可愛,機智勇敢。他一點也不怕生人,和“我”一見面就熟,還主動約“我”出去玩,一會兒就和“我”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他能夠說許多有趣的事,并且一說起來就滔滔不絕。而且,少年閏土還十分能干,他敢在夜里去沙地里看西瓜,還能夠裝弓捉小鳥雀。總之,少年閏土使我十分崇拜。二十年后,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灰黃的臉色,很深的皺紋,腫得通紅的眼睛,像松樹皮一樣的又笨又粗而且開裂的手,帶著一頂破氈帽,完全是一副飽經憂患,生活極度貧困的樣子,這時的閏土整日在苦難中掙扎著過日子,變得麻木遲鈍,“像一個木偶人”。這一極具反差的形象對比讓人觸目驚心,使讀者不得不認真思考是什么原因讓閏土前后變化如此之大。
第40段和45段,作者對楊二嫂的形象也進行了描寫。二十余年的變化,使楊二嫂由一個“終日坐著”的“豆腐西施”變成了“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楊二嫂不僅外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性格也產生了極大的扭曲。她已由一個安分守己的人變成了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小市民,喜歡搬弄是非,滿身的市儈氣息,完全沒有了“我”記憶中的好印象。
閏土、楊二嫂前后的巨大變化,充分說明了在軍閥勢力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和統治下,人民生活日益貧困、日趨破產,廣大勞動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社會現實。
【第3句】:動作描寫
動作反應一個人的心里,一個人的不經意的動作,往往反應出一個人的內心活動,在《故鄉》這篇課文中,作者就對閏土這一人物的幾次細微的動作進行了刻意的描寫。
第70段和72段中作者兩次寫到:“他只是搖頭”。第一次搖頭,是對“我”的詢問不知如何回答,“我”的詢問勾起了他對自己種種苦難生活的痛苦記憶。第二次搖頭,是他對自己這種苦難生活的無奈,他不知道該說什么,更不知道如何改變,也無力去改變。這兩次搖頭,表達了閏土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內心的不平,卻又無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反抗以及如何改變現狀的無奈心境。搖頭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更能體現閏土的無助。
【第4句】:語言描寫
第【第18句】:【第21句】:【第23句】:26段中,作者對少年閏土的語言進行了描寫,這時的他很健談,有問必答,一說起話來便滔滔不絕,無拘無束。通過對少年閏土語言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天真活波,機智聰明。少年閏土使人感覺到可愛,天真。第【第60句】:【第62句】:【第66句】:71等段作者對中年閏土的語言進行了描寫,這時的他不再有問必答,一下子變得十分謙恭和拘謹,兒時的天真灑脫一點影子都沒有了。此時他對“我”的態度也突然間客氣起來,一改兒時的稱呼,恭敬地叫“我”“老爺”,認為兒時的“哥弟稱呼”不成規矩,中年的閏土已滿腦子里都是封建等級觀念,生活的種種磨難和苦難的現狀使“我”和閏土之間產生了深深的隔閡。這時的他說起話來時斷時續,不是沉默,就是抽煙,對于生活的苦卻不知怎么描述。閏土前后語言的巨大變化說明他不僅在經濟生活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受到了嚴重的摧殘。
【第5句】:神態描寫
第59段中,作者寫道:“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這一神態描寫傳神的刻畫了閏土當時十分矛盾和復雜的心情:既高興,又痛苦、難堪。見到了二十年未見面的兒時朋友,他高興;可是二十年來的世態炎涼和自己遭受的種種苦難和不幸又使他感到痛苦和難堪。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文中多種描寫的運用,都緊緊地服務于文章的中心。本文中各種描寫手法的大量運用,既深化和豐富了文章的主題,又使語言更加生動感人,更耐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