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描寫當的句子合集100句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寡人之于國也描寫當的句子合集100句

《寡人之于國也》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古代漢語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國也》文言文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第1句】:文言實詞

【第1句】:通假字

(1)剛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通“毋”,不要)

(2)無失其時(通“毋”,不要)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通“斑”,此處指頭發花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僅僅)

【第2句】:特殊詞義

(1)河內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鄰國之民不加少(副詞,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過)

(4)數罟不入?池(細密)

【第3句】:一詞多義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罟不入?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數目)

扶蘇以數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美的)

(5)發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打開)

發?左?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百發百中(發射)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軍事力量)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草木皆兵(士兵)

【第4句】: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敲鼓)

樹之以桑(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稱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

【第5句】:古今異義

(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黃河今:泛指河流)

(2)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兇惡,厲害)

(3)棄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

(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古:供養活著的人今:保養身體)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憑借今:表示同意,認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為這樣,而意為卻今:轉折連詞)

(7)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今:沒有罪過)

【第2句】:文言虛詞

【第1句】:而

(1)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棄甲曳兵而走

(2)連詞,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連詞,表轉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

(4)連詞,表并列: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第2句】:其

(1)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里”:則移其民于河東

(2)代詞,作定語成分:移其粟于河內(代河東的.)/無失其時(它們的)

【第3句】:之

(1)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寡人之于國也/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結構助詞,的:察鄰國之政/王道之始也

(3)襯音助詞,無義:填然鼓之/樹之以桑

⑷代詞,作賓語成分:申之以孝悌之義(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說的事)

【第4句】:焉

(1)句末語氣助詞:盡心焉耳矣

(2)代詞: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第5句】:然

(1)指示代詞,這樣:河東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詞詞尾,相當于“地”:填然鼓之

【第6句】:于

(1)介詞,對于:寡人之于國也

(2)介詞,表比較,比: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介詞,在: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第3句】:文言句式

【第1句】:判斷句

(1)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斷)

(3)非我也,歲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第2句】:疑問句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問代詞,與“也”連用,表疑問)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疑問代詞“何”與“如”連用,表疑問)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疑問代詞“何”在此表示反問)

【第3句】:省略句

(1)(寡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語“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棄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語“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當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語“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省去主語“孟子”)

(6)(國家)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語“國家”)

(7)(王)則日:“非我也,歲也。”(省去主語“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第4句】:倒裝句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于鄰國多,介詞賓語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介詞賓語后置)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詞賓語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高中語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國也》知識點


【第1句】: 通假字

【第1句】: 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無,毋,不要)

【第2句】: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無,毋,不要)

【第3句】: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斑)

【第4句】: 涂有鋨莩而不知發(涂,途,道路)

【第2句】: 詞類活用

【第1句】: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名作動,擊鼓)

【第2句】: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名作動,種植)

【第3句】: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名作動,歸罪)

【第4句】: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動,穿)

【第5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作動,稱王)

【第3句】: 重點字詞解釋

【第1句】: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

【第2句】: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河,黃河;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第3句】:河內兇亦然(亦然,也是這樣)

【第3句】: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無如,不如,比不上)

【第4句】: 鄰國之民不加少(加:更)

【第5句】: 王好戰,請以戰喻(好:喜歡;請:請允許我)

【第6句】: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之:助詞,無義;既:已經。)

【第7句】: 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兵:兵器,武器;或:有的人)

【第8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過;走:逃跑)

【第10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勝:盡)

【第11句】: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數罟:密網)

【第12句】: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時:季節)

【第13句】: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庠序:學校;孝悌:尊敬父母,敬愛兄長)

【第14句】: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負戴:背著東西,頂著東西)

【第15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人食:吃人吃的東西;檢:約束)

【第16句】:涂有餓莩而不知發(發: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第17句】:非我也,歲也(歲:年成)

【第18句】: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異:區別)

【第4句】: 古今異義

【第1句】: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河:古指黃河;今指一切河流)

【第2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走:古義跑,今:行走)

【第5句】: 一詞多義

【第1句】:數A、愿令得補黑衣之數(數目)

B、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幾)

C、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屢次shuò)

D、數罟不入洿池(數cù:密)

【第2句】:發A、百發百中(發射)

B、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征調,派遣)

C、涂有鋨莩而不知發(發:打開糧倉)

D、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開)

【第3句】:直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過)

C、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值)

【第4句】:兵A、非我也,兵也(兵器)

B、窮兵黷武(戰爭)

C、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D、草木皆兵(士兵)

【第5句】:勝A、驢不勝怒,蹄之(能忍受)

B、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勝:盡)

C、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勝利)

D、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E、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美的)

【第6句】: 文言句式

【第1句】: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介賓短語后置)

【第2句】: 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賓短語后置)

【第3句】: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介賓短語后置)

【第4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第5句】: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介賓短語后置)

【第7句】: 翻譯句子

【第1句】: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譯: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

【第2句】: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

譯:黃河以北遇到饑荒,就遷移他的百姓到黃河以東,遷移他的小米到黃河以北。

【第3句】: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譯:考察別國的政治,比不上我用心。

【第4句】: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譯:咚咚地敲著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開始接觸,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第5句】: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譯: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止。

【第6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譯:只是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

【第7句】: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譯: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始。

【第8句】: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

【第9句】: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譯:人死了,就說: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成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然后說不是我殺死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文言文語法知識點總結

  文言文語法知識點總結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種種語法關系。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七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頻繁,而且它們的解釋也相當靈活。

常用虛詞例釋

【第1句】:但 ①副詞:表示對動作的限制,可譯為“只”“僅僅”等。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②連詞:用在復句的后一個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轉折。可譯為“但是”“不過”“只是”等。例: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第2句】:而 ①代詞:相當于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例: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②連詞:A.表示遞進,相當于“而且”“并且”。例: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B.表示轉折,相當于“卻”“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C.表示順承,相當于“然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D.表修飾,相當于“地”。例:默而識之。(《論語·述而》) E.表并列,相當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第3句】:耳 語氣詞:A.表示肯定、判斷語氣,相當于助詞“也”,可譯為“了”“啊”。例: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表示限制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含有“不過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驢》)

【第4句】:何 ①疑問代詞:A.代事物,可譯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為學》)B.代處所,可譯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C.代原因,可譯為“何故”“為什么”。例: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②副詞:表示反詰,可譯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第5句】:乎 ①語氣詞: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于“嗎”“呢”。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贊美或感嘆,相當于“啊”“呀”。例: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C.表示測度或商量,相當于“吧”。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詞:用于形容詞或副詞后,助成音節,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例: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③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從”。例: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B.表示對象,可譯為“對”。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

【第6句】:或 ①代詞: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時間等的.一部分,可譯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情況的揣測、估計,可譯為“也許”“大概”“或許”。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B.表示時間,可譯為“偶爾”“有時”。例: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第7句】:乃 ①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的相承,可譯為“就”“于是”等。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B.表示動作行為或某種情況的發生、出現出乎意料,可譯為“竟然”“卻”等。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第8句】:其 ①代詞:A.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B.代具體的事物。例:屠自后斷其股。(《狼》)C.指示代詞,可譯為“這”“那”等。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副詞:表示推測、反問等語氣,可譯為“大概”“難道”,或者不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句中第一個“其”表反問,可譯為“難道”;第二個“其”表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編者注)

【第9句】:且 ①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發生、出現是暫時的,可譯為“姑且”“暫時”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B.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出現,可譯為“將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連詞: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況且”“尚且”等。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第10句】:雖 連詞:A.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轉折,可譯為“可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第11句】:遂 副詞:A.表示結果,可譯為“終于”“結果”“竟然”等。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B.表示順承,可譯為“于是”“隨即”等。例: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游》)

【第12句】:也 ①語氣助詞,用在句末:A.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可譯為“啊”“呀”,或不譯。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B.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呢”“嗎”,或不譯。例: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勸阻語氣,可譯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語氣助詞,用在句子中間: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可譯為“啊”“呀”等,或不譯。例: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黃生借書說》)

【第13句】:已 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已經發生、出現,可譯為“已”“已經”等。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 B.與“而”組成固定詞組,表示后一個動作行為與前一個動作行為相隔不久,可譯為“不久”。例: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醉翁亭記》)

【第14句】:以 ①介詞:A.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譯為“用”“拿”等。例: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送東陽馬生序》)C.表示時間、處所或范圍,可譯為“在”“于”“從”等。例: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隆中對》)

②連詞:A.表示目的,可譯為“來”。例: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B.連接分句,表示結果,可譯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第15句】:矣 語氣詞:A.表示已然,可譯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輸》)B.表示肯定語氣,可譯為“了”,也可不譯。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C.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第16句】:于 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到……時”等。例: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滿井游記》)B.表示

文言文實詞知識點總結

【第1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第2句】: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第3句】: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第4句】: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第5句】: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復合詞,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第1句】: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第2句】: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第3句】: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第4句】: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第5句】: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

【第6句】: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

【第1句】: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第2句】: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詳審)

【第3句】: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第4句】: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潔白的樣子)

【第5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第6句】:人至察則無魚(精明)

【第1句】: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第2句】: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第3句】: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第4句】: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第5句】: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第6句】:期年不聽朝(朝政)

【第7句】:坐南朝北(對、向)

【第1句】: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第2句】: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第3句】: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第4句】: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第5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慕,欣賞)

【第6句】:古之遺愛也(恩惠)

【第7句】: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第1句】: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第2句】: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安全)

【第3句】:然后得一夕安寢(安逸)

【第4句】: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第5句】: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第6句】: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里)

【第7句】:衣食所安(養生)

【第8句】: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第1句】: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第2句】: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第3句】: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第4句】: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披散)

【第5句】: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被子)

【第6句】: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第1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第2句】: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第3句】: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第4句】: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第1句】: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第2句】: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

【第3句】:本在冀州之南(本來,原來)

【第4句】: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第5句】: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第6句】: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第7句】: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第8句】: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后等)

【第9句】: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第1句】: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第2句】: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第3句】: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第4句】: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第5句】: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第6句】: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第7句】:故遣將守關者(故意,特意)

【第8句】:此物故非西產(原來 ,本來)

【第9句】:故臣復取璧(所以,因此)

【第10句】: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例)

【第11句】:病故,物故(死亡)

【第1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堅固) 8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第2句】: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持,堅決)

【第3句】: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

【第4句】:至于顛覆,理固宜然(本來,原來)

【第5句】: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讓步,固然,誠然)

【第6句】: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安定)

【第7句】: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堅守、安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区中文字幕|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五| 大香煮伊在2020一二三久应用| 麻豆tv入口在线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在线天堂中文字幕| 男人女人做a视频| A级毛片内射免费视频| 免费h成人黄漫画嘿咻破解版|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美女大黄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免费成人在线网站| 好紧我太爽了再快点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免费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最新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吹潮香蕉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国产黄大片在线视频|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61947| 凹凸精品视频分类国产品免费|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激情射精爆插热吻无码视频| 西西人体www高清大胆视频| 久久久久一级片|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动漫|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日韩欧美亚洲乱码中文字幕|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tubesex69| 成人免费看黄20分钟| 波多野结衣一区在线| 日本阿v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弄高潮了www|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 日本xxxⅹ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冫| 人人揉人人捏人人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