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描寫寒山寺的句子集錦70條
描寫寒山寺散文
寒山寺位于蘇州市姑蘇區(qū),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拿鑼懞剿律⑽模M麑Υ蠹矣兴鶐椭?/p>
描寫寒山寺散文【1】
一直以為寒山寺只是燒香念佛的去處,好像不怎么引起關(guān)注,沒曾想自從今年五月真去了寒山寺以后,才知道寒山寺里還有那么多的幽深和玄妙。
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古運河畔楓橋古鎮(zhèn),始建于南朝蕭梁代天監(jiān)年間,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成為吳中名剎。
我們一行從下榻的酒店出發(fā),邊說邊走不一會來到了寒山寺。
來到寒山寺景區(qū),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那兩個鐫刻在奇石之上的“和”“合”二字,單從字面上看,合,應(yīng)是不違背,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相應(yīng)或相符;和,應(yīng)是相安,諧調(diào)和諧,和氣的意思,教育后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講究個度,要順應(yīng)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要逆流而上。
觀罷合,和二字,我們來到了大雄寶殿。
寒山寺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jù)角舒展。露臺中央設(shè)有爐臺銅鼎,鼎的正面鑄著“一本正經(jīng)”,背面有“百煉成鋼”字樣。這里包含著一個宗教傳說:有一次中國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紛爭,較量看誰的經(jīng)典耐得住火燒。佛徒將《金剛經(jīng)》放入銅鼎火中,經(jīng)書安然無損。為了頌贊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資紀念。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nèi)庭柱上懸掛著趙樸初居士撰書的楹聯(lián):“千余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須彌座用漢白玉雕琢砌筑,晶瑩潔白。座上安奉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態(tài)安詳。兩側(cè)靠墻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乃由佛教圣地五臺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與別處寺廟不同,供奉著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畫像,而不是海島觀音。畫像出自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之手,用筆大膽粗獷、線條流暢。圖中寒山右手指地,談笑風生;拾得袒胸露腹,歡愉靜聽。兩人都是披頭散發(fā),憨態(tài)可掏。寒山寺里比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經(jīng)樓內(nèi),樓的屋脊上雕飾著《西游記》人物故事,是唐僧師徒自西天取得真經(jīng)而歸的形象,主題與藏經(jīng)樓的含義十分貼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執(zhí)一荷枝,拾得捧一凈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樂狀,顯得喜慶活潑。殿內(nèi)左右壁嵌有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共二十七石。這部《金剛經(jīng)》是他為追薦亡父而書,蒼勁古拙,透出英武剛烈之氣。后面還有董其昌、畢懋康、林則徐、俞樾等人的題跋共十一石,神采紛呈,各有千秋。
在藏經(jīng)樓南側(cè),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這就是以“夜半鐘聲”聞名遐邇的鐘樓。現(xiàn)今寒山寺里的古鐘已非張繼詩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鐘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間補鑄的大鐘也已不知下落。一說當時“遇倭變”,銷熔改鑄成大炮;一說已流入日本,如康有為詩云:“鐘聲已渡海云東,冷盡寒山古寺楓。”為此日本國內(nèi)還曾大力搜尋,但徒勞無功,遂留下千古之謎。在江南古剎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塊石碑上面鐫著唐代大詩人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塊由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書寫的詩碑,已成為寒山寺的鎮(zhèn)寺之寶。
自《楓橋夜泊》問世,歷代文人墨客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據(jù)《寒山寺志》載, 《楓橋夜泊》詩的第一塊詩碑,為 宋代王硅所書。此碑因?qū)医?jīng)戰(zhàn)亂,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時,畫家文征明為寒山寺重寫了《楓橋夜泊 》詩,刻于石上,這是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此后,寒山寺又數(shù)遇大火,文征明手書的詩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礫之間,現(xiàn)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間的文徵明文征明所書殘碑,僅存“霜、啼、姑、蘇”等數(shù)字而已。
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于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其時,俞樾雖已八十六歲高齡,仍以其飽滿的情懷,穩(wěn)重的章法,渾圓的筆意,揮灑淋漓,一氣呵成。俞樾作書后數(shù)十天,便倏然長逝了。
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源于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其實,我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應(yīng)該歸功于和合二僧,也就是寒山和拾得,這里有一個關(guān)于他們兩個人的很美麗的故事。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父母為他與鄰村的姑娘定了一門親事。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左右為難,經(jīng)過一番思考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一天,他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看罷書信,拾得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深感對不起寒山,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經(jīng)過千山萬水拾得在蘇州城外找到了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艷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里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現(xiàn)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圖案,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盡管后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nèi)粤晳T地稱它為“寒山寺”。
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次劫,但事后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xiàn)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寒山和拾得同在寒山寺修行,在修行的過程中,他們兩個相互鼓勵相互鞭策,潛心修行,終于都成正果,眼看老主持年齡越來越大,想在他們兩人中選一人住持寺里的工作,可兩人的票一樣多,主持只有一人,正在老住持為難之時,拾得乘一葉木舟漂洋過海到了日本,在日本拾得修建了“拾得寺”,將“和”“合”思想發(fā)揚光大。寒山則做了寺里的住持,寒山和拾得在事業(y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為后世傳頌。
如果當初寒山和拾得兩人極力相爭的話,老住持也不會在他們兩人中選擇接班人了。
舍得,是一種理智,是一種豁達。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生活總是與他人緊密相聯(lián)的,人與人之間互相配合,相互協(xié)作,才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生活。一個人如果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社會,不顧他人,這個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的。而那些舍棄一己之利,處處為他人、為集體著想的人,卻能始終得到人們的歡迎和敬仰。俗話說:不行春風,難得秋雨,是啊,只有用自己的真誠的付出才能換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和支持。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德,凡是大善之人都能舍,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有舍有得,不舍不得;人世間,其實不管貧富,如果一味的貪圖擁有,即使有錢,也是富有的窮人;一個人雖然物質(zhì)貧乏,但他樂于給人、助人,在精神上就是富有的。
描寫寒山寺散文【2】
人到蘇州,沒有不游寒山寺的;人游寒山寺,沒有不默誦張繼那首詩的。我亦不能免俗。
離寒山寺還有一段路程,可是我心里就一直在默默念著: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幽幽古韻還在腦海飄浮,車已到了目的地。寒山寺門前,人涌熙攘。我就這樣靜靜的站在寒山寺面前,千年古剎與我第一次親密接觸,古剎沉默,我卻心潮澎湃,我在心底低低呢喃:寒山寺,寒山寺,你可知道,我早就知道你,卻不知道你在哪里?我們從未見過面,我早就把你的名字刻在了心里,卻一直不知道你原來在這里。我是帶著虔誠、崇敬的心情來的,千里迢迢,山長水遠,我尋你而來,我尋你,尋覓哪千古不散的詩魂,尋覓那聲震千年的鐘聲。
寒山寺門前正對著一座石拱橋,石面潔白似雪,伏臥楓河碧波之上,橋下有小船往來。一打聽,叫江楓橋,我輕輕問自己,這,這可是張繼千年以前坐船停泊的楓橋嗎?石橋無言,碧波含羞,倒影著我傻傻的癡迷摸樣。
“咚——咚”一聲聲的鐘聲,悠悠傳來,驚醒了紅塵中癡迷的我,激起我濃厚的趣……
“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鐘是此鐘嗎?當年,一個“做天和尚撞天鐘”的和尚,做夢也不會想到,他漫不經(jīng)心的一撞,會撞動了遠在運河小舟上一名落魄書生的心弦。落魄書生心生感慨,吟了一首傷時感懷的詩句。同樣,書生也沒有想到,他自己的一時感觸,會使遠處一個平常的梵鐘聲震千年!我也買了票上去敲了三下大鐘,不為祈福或好奇,只是想滿足一下虛榮:我和唐代的一首詩也沾了一點聯(lián)系了,詩歌中的鐘聲,在這個時刻,我也敲響了。一邊敲鐘,我一邊想,在這人聲吵雜熱鬧的寒山寺里,鐘聲轟響不休,我敲響的鐘聲混雜其間,是沒有誰聽入耳了,我想我也不會敲動了誰的心弦吧。我問自己,我為誰敲鐘祈福,誰又敲動了我的心弦?
寒山鐘聲聲聲入耳,紫兒心聲深深嘆息。
寒山寺外,十丈紅塵,一片繁華,出售各種小工藝品的店鋪很多,但最惹眼是的賣字畫的。我在一家字畫店里徘徊許久,寫字畫的是一著白褂布鞋的老者,面容清瘦,一副處事不驚的摸樣,來往游客,只要花20元錢,就可請他寫一副龍飛鳳舞的好字,我不要字,只是看他寫,看了1個小時,我亦做了一個小時書童,不亦快哉,臨走,我跟寫字老者鞠了一躬,感謝他給我一個小時忘卻紅塵驚擾的靈境時光,他亦微笑,我亦飄然而去……
走上了橋楓的臺階,臨風依欄,極目四望,唐朝的客船早己不見了蹤影,走下楓橋已是日落西山,楓橋岸邊浪花飛濺,微涼而愜意。遠處彩霞翩翩,襯映一弘碧水,蜿蜒的古運河上百舸爭流,千舟競發(fā)。此情此境,令人不禁思接千載,作千年的回想,正如,寒拾殿的楹聯(lián)所說“座上有寒山拾得,仍是鐘聲敲佛地;庭中無雜垢囂氛,何須月影鎖禪門”,其實,只有我自己明白,其實,真正的佛不是在這里,也不遠在天邊,而是近在心里。一亦如我們心中的愛恨嗔癡,都在我們心里。
寒山寺,我不遠千里尋你而來,原來,你一直都在我心里,在我心里。
寒山寺散文欣賞
對蘇州寒山寺的傾慕,是從早年讀到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詩開始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后來,以這首詩的內(nèi)容改編成的歌詞《濤聲依舊》,經(jīng)歌唱家毛寧唱紅了大江南北,愈加變得對寒山寺情有獨鐘了,時常夢想有朝一日能親到寒山寺一睹為快。2004年5月下旬的一天,我有幸隨市新聞“XX”組織的赴南方考察團來到該地。
號稱“人間天堂”的蘇州,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上,非但是風景秀麗的魚米之鄉(xiāng),而其文化淵源與積淀,正似那條浩淼而神圣的長江一樣深厚。大巴車馳進蘇州,眼前掠過的是一處處小橋流水,一條條大街小巷建筑風格獨特,整潔規(guī)格的房屋,白墻黛瓦,盡顯出吳越蘇州古城的悠遠、莊重、古樸典雅。耳聽那女子淡淡的軟語,上洗手間為進“歌廳”的不同稱謂,我真正感受到了江南蘇州厚重的地方特色。
上午10時許,我們來到了蘇州郊外的寒山寺,首先在魂牽夢繞的楓橋邊攝影留念,據(jù)導游介紹,寒山寺為唐代貞觀年間詩人寒山子所建,后來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是寒山和拾得傳友情的故事,至今在寒山寺的大殿里還有他們的塑像和圖畫,被稱為“和合二仙”。據(jù)傳,后來拾得傳道東渡日本,在日本也建有一個拾得寺,因此,每年的除夕,都有成百上千的日本友人到蘇州寒山寺拜謁、聽鐘聲。隨著時光的流逝與磨蝕,詩人寒山子也就逐漸被淡忘了,一首《楓橋夜泊》詩,在成就蘇州一大名勝的同時,也使作者名刻青史,寒山寺也因此成為國內(nèi)很多游客的首選之地。
這里進一步印證了“眼見為實”這句俗語。沒到寒山寺前,我還以為寒山寺在一座山上是因山而得名,今日親到寺中方覺釋然。可見,我們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文化底蘊與自然風物,是多么的博大深奧,浩翰豐富,容不得半點懈怠與疏忽。
離開寒山寺,在我心中始終有個費解之謎,令我苦苦思索良久。一個很普通的寒山寺,有什么神奇美妙之處,能讓作者寫出如此千古不朽的的佳作呢?漸漸地,有一條不成文的定律在我心際升騰、明晰。那就是,一個人遭遇與經(jīng)歷不同,決定他取得的成果也不同。象文化先圣孔子,兵圣孫臏、《史記》的作者司馬遷、高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杜甫,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柳詠、張繼、李商隱等盡皆是然。關(guān)鍵是,他們均能把自己的人生失意升華到一個高的境界,雖身處逆境并不消沉,具有從容面對之大度。
據(jù)史書記載:張繼原本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秀才,他憑自己的滿腹才學,盼望能在殿試中高中榜首,或者像李白那樣,被朝廷慧眼識才,破格提拔為翰林。可事與愿違,他不僅榜上無名,連自己自以為成就很高的詩歌竟然也沒有得到京城文學名家的認可。無奈之下,張繼乘船順流而下。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他來到了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望著殘月落山、棲烏夜啼,江邊的一排排楓樹影影綽綽,不遠處的三兩點漁火在水中搖曳不定的倒影,再加上從寺里傳來清越悠長,微微顫動的鐘聲,便在游船上輾轉(zhuǎn)難眠,百感交集,正可宣泄一下他孤寂凄美的心理,隨揮筆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楓橋夜泊》。這首詩將形象與音響色彩配合的非常協(xié)調(diào)。千百年過去了,和張繼同時代的一些舉人們,雖然高中皇榜,在朝里或地方上得個一官半職,但由于文學成就淺,早已被世人所遺忘,惟有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詩,穿過時光的隧道,經(jīng)久不衰,流傳至今。
這里又向人們昭示一個真理:學識的淵博與成就,并不完全取決于是否科班出身,而后天的努力與長期的積累,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即使在當今社會,大凡在世俗人的眼里,似乎存在一種誤區(qū),只有考上大學或名校,知識與成就才是高人一等的“天之驕子”,上不了大學,不是科班出身,就永遠是學識淺薄的“下里巴人”。這種“一葉障目”的狹隘思想意識不知傷害與冷落了多少飽學之士,又迫使他們從逆境中發(fā)奮努力,多有不凡的建樹,最終將自己不幸的命運改變者亦不乏其人。
“尋究無源水,源窮水不窮”。時空變幻,寒山寺、張繼、“和合二仙”的傳說,楓橋與寒山寺的鐘聲,猶如嵌進江南水鄉(xiāng)文化遺產(chǎn)豐碑上的一幅美麗畫卷,不時折射出耀眼的靈光;同時,也將一支象征團結(jié)友愛、和睦相處建和諧家園的進行曲,推向人生的前臺。
描寫寒山寺的詩句參考
(第一首)
勝跡尋芳碧水間,千廻百轉(zhuǎn)落花前。
悵然晚渡送歸客,此去寒山閱詩篇。
夜泊楓橋成往事,蟬鳴深院是何年。
空階點點瀟瀟雨,多少行人又未眠。
(第二首)
檻外花下聞香馥, 楓橋月下舊如初。
虎丘鐵馬隨風動, 天平靈巖隱云霧。
寒山拾得功德滿, 留下古寺待客入。
紅楓迎曉漁火暗, 梵鐘夜半可曾無?
(第三首)
廟宇幾劫幾涅槃,樓閣寶殿起飛檐。
寒山削發(fā)居茅舎,希遷學禪創(chuàng)寺園。
普渡觀音神淡定,無量佛祖相莊嚴。
大唐高塔巋然立,夜半鐘聲世代傳。
(第四首)
姑蘇春曉綻櫻紅,柳岸石橋不見楓。
萬里東風吹客袂,五更曉月冷蒼松。
隔江遙看星星火,近寺難聞?chuàng)湏滅姟?/p>
古剎欲談吳越事,寒拾去后幾高僧。
(第五首)
楓橋月夜撩詩興,古寺鐘聲撞罄聲。
漁火遙觀江色暗, 寒星近伴月光明。
飛檐殿宇留禪意,香案佛珠戀圣靈。
俗事千年無法證,紅塵一部道德經(jīng)。
(第六首)
運河穿巷粼粼過,古樹不凋木亂蕭。
一葉扁舟出寒寺,千秋罄鼓繞楓橋。
誰家煙嶂橫方鼎,此地聲風避野樵。
不見古來齋圣地,孤拓遺碑嘆寂寥。
(第七首)
夜泊秋江在盛唐,千年古剎美名揚。
楓橋依舊跨靈水,寶塔重新閃佛光。
壁上詩文觀者暈,佛前香燭老僧忙。
鐘聲感化東瀛客,只帶鮮花不帶槍。
(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 )
鐘鳴寒山寺散文欣賞
一直以為寒山寺只是燒香念佛的去處,好像不怎么引起關(guān)注,沒曾想自從今年五月真去了寒山寺以后,才知道寒山寺里還有那么多的幽深和玄妙。
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古運河畔楓橋古鎮(zhèn),始建于南朝蕭梁代天監(jiān)年間,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成為吳中名剎。
我們一行從下榻的酒店出發(fā),邊說邊走不一會來到了寒山寺。
來到寒山寺景區(qū),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那兩個鐫刻在奇石之上的“和”“合”二字,單從字面上看,合,應(yīng)是不違背,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相應(yīng)或相符;和,應(yīng)是相安,諧調(diào)和諧,和氣的意思,教育后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講究個度,要順應(yīng)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要逆流而上。
觀罷合,和二字,我們來到了大雄寶殿。
寒山寺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jù)角舒展。露臺中央設(shè)有爐臺銅鼎,鼎的正面鑄著“一本正經(jīng)”,背面有“百煉成鋼”字樣。這里包含著一個宗教傳說:有一次中國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紛爭,較量看誰的經(jīng)典耐得住火燒。佛徒將《金剛經(jīng)》放入銅鼎火中,經(jīng)書安然無損。為了頌贊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資紀念。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nèi)庭柱上懸掛著趙樸初居士撰書的楹聯(lián):“千余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須彌座用漢白玉雕琢砌筑,晶瑩潔白。座上安奉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態(tài)安詳。兩側(cè)靠墻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乃由佛教圣地五臺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與別處寺廟不同,供奉著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畫像,而不是海島觀音。畫像出自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之手,用筆大膽粗獷、線條流暢。圖中寒山右手指地,談笑風生;拾得袒胸露腹,歡愉靜聽。兩人都是披頭散發(fā),憨態(tài)可掏。寒山寺里比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經(jīng)樓內(nèi),樓的屋脊上雕飾著《西游記》人物故事,是唐僧師徒自西天取得真經(jīng)而歸的形象,主題與藏經(jīng)樓的含義十分貼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執(zhí)一荷枝,拾得捧一凈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樂狀,顯得喜慶活潑。殿內(nèi)左右壁嵌有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共二十七石。這部《金剛經(jīng)》是他為追薦亡父而書,蒼勁古拙,透出英武剛烈之氣。后面還有董其昌、畢懋康、林則徐、俞樾等人的題跋共十一石,神采紛呈,各有千秋。
在藏經(jīng)樓南側(cè),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這就是以“夜半鐘聲”聞名遐邇的鐘樓。現(xiàn)今寒山寺里的古鐘已非張繼詩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鐘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間補鑄的大鐘也已不知下落。一說當時“遇倭變”,銷熔改鑄成大炮;一說已流入日本,如康有為詩云:“鐘聲已渡海云東,冷盡寒山古寺楓。”為此日本國內(nèi)還曾大力搜尋,但徒勞無功,遂留下千古之謎。在江南古剎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塊石碑上面鐫著唐代大詩人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塊由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書寫的詩碑,已成為寒山寺的鎮(zhèn)寺之寶。
自《楓橋夜泊》問世,歷代文人墨客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據(jù)《寒山寺志》載, 《楓橋夜泊》詩的第一塊詩碑,為 宋代王硅所書。此碑因?qū)医?jīng)戰(zhàn)亂,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時,畫家文征明為寒山寺重寫了《楓橋夜泊 》詩,刻于石上,這是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此后,寒山寺又數(shù)遇大火,文征明手書的詩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礫之間,現(xiàn)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間的文徵明文征明所書殘碑,僅存“霜、啼、姑、蘇”等數(shù)字而已。
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于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其時,俞樾雖已八十六歲高齡,仍以其飽滿的情懷,穩(wěn)重的章法,渾圓的筆意,揮灑淋漓,一氣呵成。俞樾作書后數(shù)十天,便倏然長逝了。
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源于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其實,我以為寒山寺的出名應(yīng)該歸功于和合二僧,也就是寒山和拾得,這里有一個關(guān)于他們兩個人的很美麗的故事。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寒山父母為他與鄰村的姑娘定了一門親事。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左右為難,經(jīng)過一番思考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xiāng),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一天,他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看罷書信,拾得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深感對不起寒山,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經(jīng)過千山萬水拾得在蘇州城外找到了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艷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里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現(xiàn)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圖案,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盡管后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nèi)粤晳T地稱它為“寒山寺”。
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次劫,但事后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xiàn)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寒山和拾得同在寒山寺修行,在修行的過程中,他們兩個相互鼓勵相互鞭策,潛心修行,終于都成正果,眼看老主持年齡越來越大,想在他們兩人中選一人住持寺里的工作,可兩人的票一樣多,主持只有一人,正在老住持為難之時,拾得乘一葉木舟漂洋過海到了日本,在日本拾得修建了“拾得寺”,將“和”“合”思想發(fā)揚光大。寒山則做了寺里的住持,寒山和拾得在事業(y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為后世傳頌。
如果當初寒山和拾得兩人極力相爭的話,老住持也不會在他們兩人中選擇接班人了。
舍得,是一種理智,是一種豁達。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生活總是與他人緊密相聯(lián)的,人與人之間互相配合,相互協(xié)作,才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生活。一個人如果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社會,不顧他人,這個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的。而那些舍棄一己之利,處處為他人、為集體著想的人,卻能始終得到人們的歡迎和敬仰。俗話說:不行春風,難得秋雨,是啊,只有用自己的真誠的付出才能換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和支持。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德,凡是大善之人都能舍,凡是大智之人都敢舍,有舍有得,不舍不得;人世間,其實不管貧富,如果一味的貪圖擁有,即使有錢,也是富有的窮人;一個人雖然物質(zhì)貧乏,但他樂于給人、助人,在精神上就是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