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百年奮斗的句子合集90句
努力奮斗的經典詩句(精選70句)
奮斗是用不停歇的步伐。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努力奮斗的經典詩句(精選70句),希望有所幫助!
【第1句】: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第2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第3句】:大鵬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第4句】:路漫漫其修遠昔,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5句】: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第6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第7句】: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
【第8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9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第10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第11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第12句】: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
【第13句】: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第14句】:丈夫清萬里,誰能掃一室
【第15句】: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16句】: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第17句】: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第18句】: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19句】: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第20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第21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第22句】:丈夫不報國,終為愚。
【第23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24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第25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第26句】: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第27句】: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第28句】: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第29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第30句】:業精于勤,荒于嬉。
【第31句】: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第32句】: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第33句】:志當存高遠。
【第34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第35句】:百學須先立志。
【第36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第37句】: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第38句】:人生難得幾回搏,此時不搏待何時。
【第39句】: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第40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第41句】:丈夫清萬里,誰能掃一室?
【第42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第43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第44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45句】: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
【第46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第47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第48句】: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第49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第50句】: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第51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第52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53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第54句】: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蓋棺。
【第55句】:不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第56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57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第58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第59句】: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60句】: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第61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第62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第63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第64句】: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第65句】: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
【第66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第67句】:志不強則智不達。
【第68句】: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
【第69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第70句】: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賞析:
杜甫《望岳》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736年(開元二十四年),二十四歲的詩人杜甫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該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已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杜甫青年時的浪漫豪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作者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見,詩人杜甫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杜甫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杜甫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出詩人杜甫的心胸氣魄,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絕頂。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該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全文沒有“望”,卻句句寫“望”。空間由遠而近,首聯遠望,頷聯近望,頸聯凝望,尾聯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