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年糕的句子集錦80句
關于年味的句子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句子了吧,在不同類型的文章里,不同位置的句子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什么樣的句子才算得上是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年味的句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年味的句子1
【第1句】:盼呀盼呀,眼看春節就快到了,想到這,我不由得笑了起來,在春節前,人們個個喜氣洋洋,個個精神飽滿,逛街的人很多,有的在買年畫,有的在買年貨,有的坐著板凳圍著火爐開電視,有的人在打麻將,打撲克,等等不一而足。
【第2句】:天氣雖然寒冷,卻擋不住新年的喜氣:樹梢上的紅氣球,屋檐下的紅燈籠,地面火紅的鞭炮屑,還有家家戶戶門口貼的紅春聯,以及小孩子手里拿著的紅包,都見證了春節給我們帶來的喜悅。
【第3句】:沉甸甸的饅頭,熱氣騰騰的年糕,喜滋滋的心情,在雪花飄零的冬日,穿梭著忙碌的身影。日月更迭,季節變換,又是一年歲始時,陽光暖暖的,時光慢慢的,周圍的空氣仿佛都在微笑著,笑著督促我該拾掇起閑散的心情,伸出庸懶的雙手,稍稍書寫下這個節日里的瑣碎與喜悅。
【第4句】:春節貼年畫也很普遍,古樸稚拙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冉浀涞牟噬戤嬕詽M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第5句】:春節前,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別具一格,各有各的個性。他們把買來的年貨放得滿地都地。買來的年畫怎么貼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風格和喜好了。有的正著貼,有的倒著貼,還有的歪著貼,各有千秋。人們把買來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節一到,就可一飽口福了。家家備有鞭炮,人們穿上新衣服,準備迎新年,在春節前,人們一出門,如果遇上了好朋友,總是口中不忘說一句:“上街啊!”
【第6句】: 這一刻,有我最深的思念。讓云捎去滿心的祝福,點綴你甜蜜的夢,愿你擁有一個幸??鞓返男履?
【第7句】: 帥哥之間的勾肩搭背,有的重點在于肩和背,有的重點在于勾和搭
【第8句】: 朋友總是心連心,知心朋友值千金;燈光之下思賢友,小小短信傳佳音;望友見訊如見人,時刻勿忘朋友心。祝新年愉快!
【第9句】: 小時候總覺得過年是件最快樂的事,如今卻沒有一點欣喜,反而充滿了淡淡的憂傷。
【第10句】: 把祝福掛在嘴上,怕被風吹散;把祝福寫在紙上,怕被雨水沖淡;把祝福刻在地上,怕被行人踏傷;想想,還是發到你手機里吧,愿幸福常伴你左右!
【第11句】: 小時候 我喜歡過年 因為有壓歲錢拿 現在我討厭過年 因為要掏包包了
【第12句】: 新年的鐘聲,是催人奮進的號角,是時代發展的又一個出發點。它的聲音給了億萬人民以拼搏向上的勇氣和能量,這聲音回蕩在遼闊的大地,它催起人們奮進的腳步,它指明人們前進的方向,那極富震憾與希望的鐘聲啊,定能給我們帶來幸福與吉祥。
【第13句】: 一腔熱血滿肝膽,做人就要做好漢,擺脫所有不利的牽絆,磨好奮斗的利劍,噼開所有的阻攔,讓勇敢去把夢想實現。
【第14句】:正月初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春節。關于過春節的各地的習俗可多了,除夕的年夜飯可是最重要的。一大家人團聚在一起,開開心心、熱熱鬧鬧的品嘗著美酒加肴,其樂融融。
【第15句】:貼春聯,這是中國人過春節第一重要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16句】:春節的來臨,意味著春天將要降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人們在度過了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后,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怪不得在春節時,人們會這么喜悅地來迎接這個節日。
【第17句】: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春節正悄悄地向我們走來,大街小巷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息,各個商場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子們手里都是大包小包的,臉上洋溢著節日快樂的笑容。
【第18句】:突然,煙花飛上天空,在一瞬間,炸開了,天上禮花朵朵。有的.像銀色的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兒,有的像橙色的大衣,還有的像金色的太陽,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一樣。美不勝收!
【第19句】:我們其實是為了春節而活著,春節是我們的人生大典。人這一生,總得穿一次好衣服,總得吃一次美味佳肴,總得毫不心疼地揮霍一下,總得毫無顧忌的大笑一聲,總得過上一天的好日子。
【第20句】: 新年來了,送你七朵幸?;ǎ贺斶\如爆米花,愛情如玫瑰花,事業如牽?;?,生活如火焰花,有了愛情不心花,有了錢財不亂花,發了橫財給我花!
【第21句】: 你想家了嗎?想回小時候的老家,過年要做豆腐、腌肉、排隊推碾子弄黃米面,做年糕;村里唱大戲,偶爾演電影,猜謎語,晚上提著或買或自制的燈籠串門找伙伴玩兒、、、、、、
【第22句】: 歡樂不少,需要尋找,煩惱好多,需要躲躲;生活美好,需要微笑!美女來了,直接撲倒!
【第23句】: 新年了,快接受我的祝福吧!要不然我就用快樂抽你,吉祥砸你,甜言蜜語灌你。如果還不聯系,我就把你拖進銀行,陪美女數錢樂死你。夠狠了吧…
【第24句】: 行走間,節日就這樣悄然來臨,我想念外婆過年親手包的香粽…
【第25句】: 再過幾天就是春節了,就像我兒子說的媽媽你又要老一歲了。哎,是啊,時間過的好快啊不知不覺中都快是奔三的人了,真的是老了啊。
年味的句子2
【第1句】: 新年好心情,快快樂樂過大年!
【第2句】: 扛起時間的犁鏵,耕耘一片歲月,將青春的枝葉慢慢修剪,撒一粒汗水,用粗獷的歌喉,打造一個生命的奇跡,我愿帶著20xx的祝福,祝你三陽開泰、馬到成功!
【第3句】: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沒錢的努力上班加班搞錢回家過年。
【第4句】: 想想,時間過得好快啊,轉眼間又是一年。念念不舍的一切,隨著新年的到來卻又淡忘了,一直一直想要忘記的事情,也隨著新年的到來而忘記了。
【第5句】: 是一朵花,就該開的燦爛些,讓春天嫉妒;若是一株草,就該生的茁壯些,讓綠樹羨慕;若是可愛的你,就該吃的胖胖些,才有味道。
【第6句】: 我讓風帶走你的煩惱,讓雨洗刷你的哀愁,讓雷振作你的精神,讓電激起你的動力。愿嶄新的你在新的一年里用自己的心去開創一片精彩的天空。新年快樂!
【第7句】: 越來越長大之后,會發現新年只是一個新年,沒有快樂二字
【第8句】: 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土豪金
【第9句】: 自古道:叫花子也有一個大年三十,回家過年是老人的期待,小孩盼望,等待著在外的人回家團聚。
【第10句】: 男生啊,保護女生的樣子最帥了,強吻女生的樣子最霸氣了,還有他亂吃醋的樣子最有愛了。
【第11句】: 凌晨時分,似乎聽到遙遠的家鄉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和歡笑聲,聲聲入耳。似乎老遠就聞到隨風襲來的那種濃烈刺鼻的硝煙味和臘肉飄香,骨頭都酥了。抬頭凝望窗外,一輛又一輛北上的列車載著無數歸心似箭的游子,我久久不愿睡去。
【第12句】: 不是過年少了年味,只是你的年齡不再是過年最開心的人。
【第13句】:這時,我聽到一聲巨響,原來是煙花表演開始了,我馬上跑到天臺去看。煙花真漂亮呀,什么形狀、顏色的都有。有紅色的牡丹花、黃色的笑臉等等,看完煙花表演,我才心滿意足地下樓睡覺去了。
【第14句】:盼啊,盼啊,春節終于來臨了,伴隨著時鐘的敲響,我們又迎來了美好的傳統佳節-春節。我滿懷激動地呼喊著:“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么美好啊!我興奮地在家中來回地跑著,抑制不住自己喜悅的心情。
【第15句】:我呼吸著這清新的空氣,我知道,這種空氣是特有的,在新年特有的情況下,我呼吸著。為此,我很自豪,自豪我們的世界,我們的自然,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我知道,它們為我灌輸著的不僅是生命,還是一個希望,新的希望!
【第16句】: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于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后,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第17句】: 一份迫不及待的心情好希望馬上回到老爸老媽的身邊。坐在他們身邊心才會踏實安穩,才會不怕任何事。家,在我看來是安全的避風港,是我漂流的心落地的地方。我想回家了!
【第18句】: 咩咩,吉祥的羊叫,為你叫開好運之門;頂頂,幸福的羊角,為你開辟美好之旅;長長,平安的羊胡,為你祈福福壽無邊。預祝你羊年大吉,洋洋得意!
【第19句】: 細細品,慢慢過,一年更比一年樂;不要攀,不要比,何必沒事氣自己;不叫窮,不露富,少打麻將多散步。平淡日子舒心過,無憂無慮最快樂!
【第20句】: 如果一句“元旦快樂”不足以表達我深深的祝福,我打算再送一個省略號給你,內含所有字面不能表達的意思,一切盡在不言中。
【第21句】: “我討厭過年!”“為什么?””因為每個家長嘴里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第22句】: 越來越長大之后,會發現新年只是一個新年,沒有快樂二字。
【第23句】: 在這個充滿喜悅的日子里,在長久的離別后,愿新年的鐘聲代給你一份寧靜和喜悅,和新年的祝福、
【第24句】: 每次過年人家給我紅包都要推來推去的,其實吧我真怕這樣一推真的就推走了。
【第25句】: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關于年味的詩句
年味在美味的菜肴中。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在準備豐盛的晚餐,下面小編整理的關于年味的詩句,歡迎來參考!
【第1句】:《除夜雪》陸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
燈前小草寫桃符。
【第2句】:《除夜》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
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后,
又將憔悴見春風。
【第3句】:《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第4句】:《癸巳除夕偶成·其二》黃景仁
年年此夕費吟呻,
兒女燈前竊笑頻。
汝輩何知吾自悔,
枉拋心力作詩人。
【第5句】:《迎春》葉燮
律轉鴻鈞佳氣同,
肩摩轂擊樂融融。
不須迎向東郊去,
春在千門萬戶中。
【第6句】:《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第7句】:《生查子·元夕》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第8句】:《除夜》白居易
歲暮紛多思,天涯渺未歸。
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
鄉國仍留念,功名已息機。
明朝四十九,應轉悟前非。
【第9句】:《新年作》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第10句】:《春思》皇甫冉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家住層城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關于年味的句子
【第1句】:年味還在一聲聲祝福中、一串串紅燈籠中,一副副對聯中……年味真濃!
【第2句】:我說,年味是歡樂,是團圓,是幸福,你說呢!
【第3句】:年味,是煙花爆竹那硝煙的味道;是采辦年貨那喜氣洋洋的味道;是吃年夜飯那幸福溫暖的味道;也是看春晚那興致勃勃的味道;更是以上所有味道都混合起來的,喜慶團圓的味道。
【第4句】:春節已經從中國的傳統佳節變為世界性的節日,年味也已從中國彌漫到全球。年味譜寫著民族文化魅力的樂章,年味是全球中華兒女的同一首歌。
【第5句】:年味兒是攥在孩子們手里的冰糖葫蘆。
【第6句】:年味兒是捧在媽媽手里開花的`大饅頭。
【第7句】:年味兒是白白胖胖的全肉餡的餃子。
【第8句】:年味兒是掉了牙的奶奶賞給的紅包。
【第9句】:年味,是快樂的,是和諧的,更是充滿親情的。我希望年味會永遠這樣濃!
關于記憶中的年味散文
過來小年,就開始迎接大年了。迎接大年,啥都要“新“的,母親給父親和我們姊妹五人,買了新衣、新襪子、新鞋子、新帽,唯獨她自己沒有,我們心里不平,嚷嚷著,母親卻說:”我灶前灶后一把的,穿那新衣服干啥?我那舊衣服洗干凈,也就是新的啦“這就是我的母親,樸實而偉大的母親。
母親忙活了,她把所有的被子、褥子、床單、衣服拆洗干凈,三大盆衣物,母親洗了每每一天,我們充當母親的下手,端水、晾衣,大妹子時不時地拿起然毛巾,給母親擦汗,二弟、三弟也時不時的端出熱水給母親喝。母親笑盈盈地說:“新年要有新樣子,洗掉舊塵迎新年“。該擰被單的水了,母親拽一頭,我們姊妹五人拽一頭,擰水。母親一拉,我們五人”嘟嘟嘟“朝前走去,樂得”咯咯“只叫;母親一松手,我們五人”咚咚咚“往后退。母親笑得喘不過氣來,就在這一拉一扯中,拉出了一院子的笑聲,也拉出了迎接新年的帷幕。
洗凈的衣物,晾曬了一個院子,花花綠綠的衣物,隨風飄蕩,我們在衣物中左躲右藏,捉起迷藏來。衣物晾過“老鼠墑“(安康方言,就是晾曬的不干不濕),母親就用”蒸飯湯“漿衣物(蒸飯湯,安康的方言就是米飯湯),漿過的衣物,用棒槌輕輕拍打,拍打的平平展展,然后再次晾曬,這一晾曬出來的衣物,有棱有角,有線有條,板板頁頁,丑陋的舊衣物,煥發了迷人的光彩。
在我們幫母親洗衣物的同時,父親也在打揚塵,父親用舊報紙做成一個高高的帽子,戴在頭上,我們打眼一看,活像一個過去受批斗的“牛鬼蛇神“我們樂的哈哈大笑,母親卻說”笑啥子哩笑?你們的'父親是咱們村里的能人,啥牛鬼蛇神不牛鬼蛇神的!快去給你們的父親幫忙。“我們惟命是從。
父親負責“高空作業“,我們負責”低空清掃“,父親將屋頂、樓板、橫擔、墻壁、門角、旮旯等上面的灰塵,一一清掃干凈,落在地面的灰塵,我們打掃的干干凈凈。掃完灰塵的屋子,亮堂多了,在這樣的土屋里,我們依然感受到溫馨。如果我們攢下的報紙多,還會將父母和我們的臥室,再重新糊上一層報紙,這種散發著墨香的小屋,多么溫暖和諧。
打掃完揚塵,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美化屋子——第一道靚麗的風景就是重新裝點格子門和窗戶。我家有四扇窗戶和六扇格子大門,父親分別用紅、黃、綠、白四種紙,裱糊門窗,巧手的母親會剪紙,剪出各式各樣的窗花,裝點門窗,“蝴蝶“在窗子上翩翩起舞,”喜鵲“在格子門上”嘎嘎“直叫,特別是我家的六扇格子大門,木雕的各種麒麟和母親貼上的窗花,遙相呼應,煞是迷人,到了夜晚,燈光從堂屋射出來,五彩繽紛的光,灑滿院落,不比城里的霓虹燈差多少。我們在院落里,追蹤五彩的光,蹦?。√?!喊啊!父親是個書法高手,這時,父親找來狀紙,龍飛鳳舞地寫上李白、杜甫的詩句,用毛巾蘸廣告,在條幅的四周摁出美麗的邊花來,這些父親親手書寫、裱畫出來的作品,不亞于大師們的作品,我們喜愛有加,將它們張貼在我們的小屋里,顯露出濃濃的書香文化。
不知道現在的年,還有沒有那樣濃重的打揚塵活動?我家的揚塵,都是妻子按時請清潔工來打掃的,我還想重溫當年打揚塵的溫馨,今年的揚塵,由我全權負責打掃,只是我愛的母親去了,如論如何也找不出當年的溫暖來。
關于童年的年味散文
過年真正的味道,應該是在童年。
我始終以為,在小孩子的心里,那年才真的是年。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呀,一心只知道放假了,過年了,可以開懷地玩,盡情地吃了。至于貼春聯、放鞭炮,備置年夜飯、包紅包,那都是大人們的事情啦,我不管,頂多是湊個熱鬧份子,不過意,再拜倒磕倆響頭兒,壓歲錢到手,再拿買好吃的去。簡簡單單的,這年就風風火火地過了。這才是過,那些過年里的習俗都是大人在忙活,那只能叫忙活???,忙活得那也是個樂。
我印象最深的新年,也莫過于是童年里。隨著年齡的增長,反倒覺得沒了年味,又或許是背井離鄉,無法悉數感受到家鄉的氣息,才不能嗅出那濃郁的年味來。前面才說,今年父母不想著回家過年了,年年如此,既奔波勞累,又消財損力。后來,他們問弟弟:“你今年過年回家嗎?”弟弟毫不猶豫地來了句:“當然回呀!不回留在這里干什么?”瞧,這就是我們家鄉人骨子里的年的情結。大多數的概念里,過年等同于回家,不回家哪里算是過了年呢。
弟弟說的“這里”自然指的是異地。江南自然是有江南的綺麗,大城市亦有大城市的繁華,若論過年的氣氛,自己心里還是眷屬家鄉的。早前,我與父母同處江南時,媽媽就說過,在那個她住了五六年的小城,她也算是了解了那邊的人,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對我說:“這里的人啊,好像都是把錢看得太重,把感情反而放得輕,過年了就像和平時一樣,也沒見有什么意思”。是啊,在我們家鄉人眼里,過年了,沒有風風火火過一場,那不叫過年。又或者,是我們沒有見著。
聽說,上海這里過年的習俗有“送灶”“燒香”“花燈”等“十里珠簾都不卷,看燈人看看燈人”的熱鬧景象,我來這里兩年了,也從未見過。想必與媽媽對外地平淡如一日的理解相似吧,每逢春節,我們早已趕上年歲的早班車出發,哪里還看得見城市的月光是否猶如家鄉般的亮潔呢?
外地的習俗,我是不懂。不過家鄉雖是鄉村,不及城市的繁華熙攘,卻別有一番韻味。童年時,覺得過年是熱熱鬧鬧的,那才叫過年,絕不僅僅是合家吃一頓年夜飯這樣簡單。上小學和初中時,學校就在家附近,每日都是住在家里,不必寄宿。寒假放得早,除夕前,老早家人就開始購置年貨準備著了,準備什么呢?吃是最主要的,其次是穿。我記得那時候常常是和奶奶到集市上把該備置的肉類提前買好了,豬、雞、鴨、牛,樣樣齊全。一是要提前腌制好,到年那天才可以享用,二是越接近年食材越貴,早早地備好是家家戶戶都約定俗成的。
購好年貨,奶奶的身影永遠是忙著了。新鮮的肉撒鹽腌起來,腌制好了掛在陽光下曬,那味兒才正宗,家里的腌食從來都是奶奶自己做,不在外面買,要說這外面買的是真不如奶奶的手藝。我就負責給奶奶打下手,燒柴填火,洗菜端盤,一邊燒著一邊還要站起來望著鍋里的東西,時不時還拈一口嘗嘗。印象最深的就是炸圓子,各種大的'小的圓子。我就把柴火架上,看著奶奶幾乎把一桶油都倒進鍋里,待油熱了,把提前拌好的餡兒挪成圓球狀,放入鍋中,滋滋地炸,還有那種小的圓子,集市上有賣,焦酥脆香的,和大的圓子不是同一種餡料,奶奶樣樣都會,再從另一個盆里把調好的餡兒抓在手里一擠擠成了小球形,手勢麻利地下進油鍋里。我就眼睜睜看著各種圓子在油里雀躍跳動,不一會兒,那些小東西白白的外皮就被熏成了褐色,嚯!噴噴香,待奶奶撈上來一些熟脆的后,我忙不迭地拿起就往嘴里送。奶奶一般做好一樣都會讓我嘗嘗味道如何,嗬!哪有不好吃的道理,奶奶的手真是巧。
巧還巧在另一樣,就是自己動手制作糖餅。事實上,我對那些臘肉臘腸等的都不甚感興趣,就對那些小吃食有心。不管喜不喜歡,過年的桌子上是得什么都有。爺爺奶奶一向都是手巧之人,那時候,爺爺自己做糖葫蘆去賣,我經常也去幫忙做最后一步,包裹薄膜袋,往往是親眼見證了制作的全過程。早早地買些山楂回來,爺爺一遍遍地洗干凈晾曬,然后把壞的挑走,大的串成一根賣一元,小的成串五角,我是多么懷念童年那個時光。如今,我也偶爾嘴饞去外面買一根來,可那山楂酸不溜兒的還泛著青呢,不甚甜,且價格最便宜的是三元,關鍵是那一層紅糖殼里面經常有壞的眼兒,無良商家,根本無法與我那純樸的爺爺奶奶相比。還有市場上賣的芝麻糖棍、花生糖等,我奶奶自己會做。不過這是要耗費不少食材和氣力的,那下鍋都要煮好久,鍋里弄得黏兮兮的,還難洗。最后終于成形后,一片一片切好,放在桌上,留自己家人吃。
過年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瓜子花生放桌上,隨手拿來磕著嘮嗑兒,就連平日里哪家有喜事,最先上桌的一定是這些上口的小食。我們那不種瓜子,花生倒是自給自足。每年花生收獲完,賣得差不多后,總要留一些給自己家吃,就是要等到過年拿出去炒,或者索性自己家動手來炒熟了,就是麻煩,炒花生需要恰當的火候,且須沙鍋才行。這每一樣我都是隨著奶奶看過來的,也都經手幫忙過。還有番薯,我們自家種了來,奶奶還親手熬制過芋頭糖,小的時候,學校大門外有賣的,一毛錢一顆,特別粘牙卻有嚼勁,小伙伴們都愛吃。我一直知道奶奶心靈手巧,好似十八般廚藝樣樣俱全,火力全開都使在了過年里,這么多的好吃的,小孩子的新年過得可真夠幸福呀!有這些吃的,那就是小孩子眼中的幸福了吧。
我們家過年是尤其熱鬧的,那場面每想一次,心就沸騰。奶奶家的大院屬得上是村里最大的院子了,大院的位置正處村中央,東南西北四面分叉口的中心,如此聚光的場地,每每有什么事,街坊鄰居都是看在眼里的,因此就熱鬧非凡。另一個熱鬧是因為我們家人口眾多,奶奶總共有五個孩子,每家有一對兒女,加起來就是十個孩子。過年經常就是親戚們全部回來一起過個喜慶年,需得兩張大桌子才能坐得下,且只是大人坐得下,小孩子全都端著碗去看電視了,一會兒回來夾個菜,大人們就在喝酒暢聊。我是孩子王,老大嘛,也不知帶過幾個弟弟妹妹了,那么多孩子需要看著,那時候覺得心累啊,現在想想,那可不就是一種幸福嘛!而今弟弟妹妹們都長大了,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了,能夠全部聚起來實屬不易,即便聚了,都不似小時候那樣瘋耍,不多話了。
前段時間,奶奶給我打電話,問及回家的日程,還說要不要再先買肉腌好,等你們回來吃。我說不用了,每年過年準備那么多東西,實際上真到年了,我們真吃不了多少,沒過幾天,我們又走了,這剩下來的可怎么辦呢。奶奶在那邊呵呵地笑:“總要準備的吧”,或許在她心里活了那么多年的概念就是過年什么都要有,盡管她其實根本都不吃。此刻,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為何感覺越來越沒了年味呢?現今我們都工作了,再不像學生時代有大把的時間回去吃到奶奶做的東西了,久而久之,奶奶也就沒法做了,做了也沒人吃,那些童年里的味道不復了,年夜飯也就少了許多滋味。
有一點習俗是不曾變的,大年初一要吃餃子,接連三天早晨都要吃餃子。我們家人多,在除夕夜前早就聽到了奶奶在砧板上剁肉的聲音,我也去幫忙剁肉、碾粉絲等,這么多年,我負責趕皮兒,奶奶負責包,一成未變。就我們倆,包了好幾鍋的餃子,深怕不夠吃。那時候,還自家蒸饅頭,我們那的饅頭不是白面饅頭,而是有餡兒的,有菜餡和糖餡兩種。我最愛吃奶奶蒸的菜餡饅頭了,一次都要吃好幾個,自家蒸的十分松軟,實際上只幾口就沒了。后來,奶奶都不再做了,我發覺,自我畢業工作后,再沒許多時間回家了,以前的很多東西,奶奶也都不備置了,也是啊,忙活什么呢,都不在家。想到這里,我不禁感傷幾許。
要是能一直和奶奶在一起多好??!吃著奶奶做的飯才是過年,一家人團聚圍桌吃年夜飯才是過年,新年的禮花響起,我們一家人守著電視看春晚才是過年,親戚們的相聚,我領著孩子們瘋,那才是過年。
童年里的新年是那么的鮮活生動,充滿了純純的年味,那也將是我心中永不枯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