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描寫唐雎的句子合集90條
《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譯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題目為后人所加。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領(lǐng)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最終折服秦王,這篇文章寫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經(jīng)過。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翻譯: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國,安陵君一定要答應(yīng)我啊!”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wèi)它,實(shí)在不敢交換啊!”秦王不高興。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我,這是為什么呢?況且秦國已經(jīng)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yàn)槲野寻擦昃?dāng)作忠厚的長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現(xiàn)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kuò)大領(lǐng)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像你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衛(wèi)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fā)怒,倒下的尸體有百萬具,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jīng)聽說過平民發(fā)怒嗎?”秦王說:“平民發(fā)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現(xiàn)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就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fā)怒的話,就要使兩具尸體倒下,血流五步遠(yuǎn),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現(xiàn)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于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于盡。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yàn)橛邢壬。 ?/p>
《唐雎不辱使命》注釋:
【第1句】: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安陵國的臣子。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務(wù)。辱,辱沒、辜負(fù)。
【第2句】:秦王:即秦始皇嬴政,當(dāng)時他還沒有稱皇帝。使:派遣,派出。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安陵是當(dāng)時戰(zhàn)國的一個小國,即現(xiàn)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國的附屬國。戰(zhàn)國時魏襄王封其弟為安陵君。
【第3句】:易:交換。
【第4句】:其:句中用來加重語氣的助詞。
【第5句】:加惠:給予恩惠。
【第6句】:雖然:即使這樣。雖,即使。然,這樣。
【第7句】:弗:不。
【第8句】:說:通“悅”,高興、愉快。
【第9句】:謂:告訴。
【第10句】:欲:想。以:用,用作介詞。
【第11句】:秦滅韓亡魏:秦滅韓國在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魏國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
【第12句】:之:的,助詞。
【第13句】: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錯意,置意。錯,通“措”,安放,安置。
【第14句】:請廣于君:意思是讓安陵君擴(kuò)大領(lǐng)土。廣,擴(kuò)充。
【第15句】:逆:違背。
【第16句】:非若是也:不是這樣的。非,不是。是,代詞,指秦王說的情況。
【第17句】:直:只,僅僅。
【第18句】:怫(fú)然:盛怒的樣子。
【第19句】:公:相當(dāng)于“先生”,古代對人的客氣稱呼。
【第20句】: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第21句】: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罷了。搶,撞。徒,光著。跣,赤。
【第22句】:庸夫:平庸無能的人。
【第23句】:士:這里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第24句】: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專諸,春秋時吳國人。公子光想殺王僚自立就使專諸把匕首藏在魚肚子里借獻(xiàn)魚為名刺殺了王僚。“彗星襲月”和下文的“白虹貫日”“蒼鷹擊于殿上”都是自然現(xiàn)象,把這些現(xiàn)象同人事聯(lián)系起來是古代迷信的說法。
【第25句】: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聶政,戰(zhàn)國時韓國人。韓傀,是韓國的相國。韓國的大夫嚴(yán)仲子同韓傀有仇,就請聶政去把韓傀刺殺了。
【第26句】:要(yāo)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慶忌,是吳王僚的兒子。公子光殺死王僚以后,慶忌逃到衛(wèi)國公子光派要離去把他殺了。倉,通“蒼”,灰白色。
【第27句】:懷怒未發(fā)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憤怒還沒有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的預(yù)兆。祲,兇險的預(yù)兆。
【第28句】:與臣而將(jiāng)四矣: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將效仿專諸、聶政、要離三人刺殺秦王。
【第29句】:若:如果。必:將要。怒:發(fā)怒,動詞。
【第30句】:縞(gǎo)素:白色的絲織品,這里指穿喪服。縞,白絹。素,白綢。
【第31句】:是:這樣,代詞。
【第32句】:秦王色撓:秦王變了臉色。撓,屈服。
【第33句】:長跪而謝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沒有凳椅,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靠在腳跟上。為了向?qū)Ψ奖硎揪粗兀仙硗χ保尾侩x開腳跟,就是長跪。謝,道歉。
【第34句】:諭:明白,懂得。
【第35句】:以:憑借。存:幸存。者:的原因。
【第36句】:徒:只。以:因?yàn)椤?/p>
《唐雎不辱使命》創(chuàng)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領(lǐng)安陵國。安陵是附屬于魏國的一個小國,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當(dāng)時,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滅亡,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dú)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誘而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時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這種情況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與虎狼之秦作針鋒相對的堅(jiān)決斗爭。這篇文章就是這次斗爭的實(shí)錄。
《唐雎不辱使命》賞析:
《唐雎不辱使命》記敘了唐雎在國家存亡的危急關(guān)頭出使秦國,與秦王針鋒相對地進(jìn)行斗爭,終于折服秦王,保存國家,完成使命的經(jīng)過;歌頌了他敢于斗爭的愛國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qiáng)中干,色厲內(nèi)荏的本質(zhì)。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文章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對白。除了很少幾句串場的敘述,幾乎全是對白;用對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局,重點(diǎn)突出,層次清晰;用對白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jiān)定,唐雎的沉著干練,口鋒銳利,義正辭嚴(yán),秦王的驕橫無理,無不躍然紙上。
開頭一段是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后,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使人謂”三字,劈頭即自稱寡人。諸侯只有對下才可自稱寡人,這就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慢。“安陵君其許寡人”,著一命令副詞“其”,活現(xiàn)出秦王的盛氣凌人。安陵君識破騙局,婉言拒絕。“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態(tài)度和言辭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辭,是面對虎狼之?dāng)车亩窢幩囆g(shù)。“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陳理為據(jù),無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堅(jiān)決的態(tài)度,必然會使“秦王不悅”。這時,唐雎出場,“使于秦”,系國家人民的命運(yùn)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窩,令讀者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國的文章分三個段落來做,也是唐雎與秦王面對面斗爭的三個回合。
第一個回合是斗爭的開始。唐雎如何到達(dá)秦國,怎樣拜見秦王,與此文中心無關(guān),一概略去不寫,而直接寫會見時的對話。秦王與唐雎的語言,其意趣和以前秦使者迥然不同。“秦王謂唐雎曰”之前,已經(jīng)“不悅”,這時,他是壓住火氣說話,不像秦使者那樣“簡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脅,儼然是勝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這是質(zhì)問。“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純屬威脅。話中句句不離“寡人”如何,還偏要說“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秦王的狡詐驕橫之態(tài)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與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態(tài)度沉著明朗。寸步不讓,據(jù)理力爭:“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換做一個反問句,并以“千里”對“五百里”提出,就遠(yuǎn)比安陵君的回答更為堅(jiān)定有力,不給對方一點(diǎn)便宜。
這是第一次交鋒。唐雎的話說得理直氣壯,果斷堅(jiān)定。但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悅”到“怫然怒”。這使本來就很尖銳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瀾。
第二回合是斗爭的高潮,從寫作來說是全文重心,因此寫得最細(xì)最詳。“秦王怫然怒”一句,籠罩全段。一個小國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國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難;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這個場面寫出來,寫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戰(zhàn)國策》的作者有這本領(lǐng),而且勝任愉快,把這個場面寫得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人仿佛親臨其境。這一段作者分兩個層次來寫。第一層,秦王怒氣沖沖,施以恐嚇,“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稱“天子”,全不把一個小國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如果聯(lián)系“滅韓亡魏”的背景,委實(shí)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嘗聞也”一句,沉著冷靜,不為秦王的恐嚇?biāo)鶆樱瑢?shí)際上是按兵待敵。因而這一層猶如兩大浪峰中的一個浪谷。第二層,唐雎先是反唇相譏,“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對“天子”,真是寸步不讓。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兩個判斷句,斷然駁掉秦王“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的誣蔑,于是條件成熟,反攻開始。先用三個排比句擺出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事實(shí),又說“與臣而將四矣”,打掉秦王的氣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個四字短句,像滾木擂石般對準(zhǔn)秦王打過去,以“二人”對“百萬”、“五步”對“千里”,不給他一點(diǎn)喘息時間,氣氛之緊張,令人屏息。最后唐雎“挺劍而起”,緊緊逼住秦王,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線完全被摧毀,只有繳械投降。
作者懂得寫好唐雎這段反駁痛斥秦王臺詞的重要,讓他來作這個回合的斗爭的主角,給他大段的獨(dú)白,用排比,用節(jié)奏鮮明的短句,讓他激昂慷慨地大講特講,賦予他狂風(fēng)掃地的氣勢,而秦王已是一敗涂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動抽不出筆墨來寫,或者更準(zhǔn)確地說,是沒有必要寫,因?yàn)榍赝踉缫驯贿@意外的一擊打昏了,他來不及思考一下眼前發(fā)生了什么,而結(jié)局已經(jīng)擺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范而已。明寫唐雎,突出了他大義凜然的鮮明形象,虛寫秦王,也更符合這一特定情景。
第三回合寫法上反過來了,虛寫唐雎,因?yàn)樘砌碌男蜗笠呀?jīng)完成,再寫反而畫蛇添足從“色撓”至于“長跪而謝”,“先生坐,何至于此”,這是此時此刻秦王的所言,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還是剛才那個秦王干的。秦王先因?yàn)樽约菏谴髲?qiáng)國有恃無恐,誤以為可以放膽作惡;后迫于眼前處境,黔驢技窮,不得已而為之,并不能改變他的本性。而且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對唐雎的恭維顯然言過其實(shí)。
作者充分調(diào)動了對比、夸張等藝術(shù)手段以烘托氣氛,同時對二人的情態(tài)舉止的變化略加點(diǎn)染,強(qiáng)化沖突,精心營造戲劇性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兩種人物、兩種思想和行為的對比,可以突出他們各自的特征,讓讀者認(rèn)識得更清楚,這是一種廣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達(dá)方法。同樣,俗話說,“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襯托在很多種情況下,也是十分必要的。這篇文章把這兩種有效的表現(xiàn)方法結(jié)合起來,相輔相成,收到了顯著效果。
全文不到四百字,前后層次井然而委婉跌宕。以“易地”起論,至”長跪而謝”,國繞著安陵國土的“易”與“不易”,通過“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的波瀾起伏,展開了唇槍舌劍的激烈論戰(zhàn),塑造了一位威武不屈、見義勇為的俠士形象,寄寓了作者反抗的理想;同時也勾勒了秦王虛偽、驕橫和兇暴的丑惡面目,從而闡明反抗暴秦、維護(hù)國家領(lǐng)土和主權(quán)的正義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這正是唐雎所以能夠戰(zhàn)勝強(qiáng)秦的精神力量,也是這篇文章永具藝術(shù)魅力的關(guān)鍵所在。文章節(jié)奏緊湊,語言生動犀利,口吻神態(tài)畢肖,表現(xiàn)出很高的寫作技巧。
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年—前6年),西漢經(jīng)學(xué)家、目錄學(xué)家、文學(xué)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后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后,得進(jìn)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曾奉命領(lǐng)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榖梁傳》。編訂整理《戰(zhàn)國策》。又編有《楚辭》,所作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唯《九嘆》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又有《五經(jīng)通義》,已佚,清人馬國翰輯存一卷。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
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譯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題目為后人所加。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領(lǐng)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最終折服秦王,這篇文章寫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經(jīng)過。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說 通:悅)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打算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yīng)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shí)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wèi)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么?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就是因?yàn)槲野寻擦昃醋髦液竦拈L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xiàn)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kuò)大自己的領(lǐng)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不是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hù)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fā)怒(的時候),會倒下數(shù)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shù)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jīng)聽說過百姓發(fā)怒嗎?”秦王說:“百姓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nèi)齻€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xiàn)在專諸、聶政、要離)連同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fā)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nèi)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xiàn)在就是這個時候。”說完,拔劍出鞘立起。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yàn)橛邢壬诎?”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翻譯
導(dǎo)語:《唐雎不辱使命》是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激烈斗爭,終于保全了安陵國土的故事。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翻譯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翻譯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題目是后人加的。唐雎(jū),是安陵國的臣子。安陵是附屬于魏國的一個小國,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領(lǐng)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唐雎折服秦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保存了安陵。這篇文章寫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經(jīng)過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jìn)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gǎo)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打算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yīng)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shí)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wèi)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么?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就是因?yàn)槲野寻擦昃醋髦液竦拈L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xiàn)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kuò)大自己的領(lǐng)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這不是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hù)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fā)怒(的時候),會倒下數(shù)百萬人的尸體,鮮血流淌數(shù)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jīng)聽說過百姓發(fā)怒嗎?”秦王說:“百姓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nèi)齻€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xiàn)在專諸、聶政、要離)連同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fā)怒,那么就讓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五步之內(nèi)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xiàn)在就是這個時候。”說完,拔劍出鞘立起。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就是因?yàn)橛邢壬诎。 ?/p>
創(chuàng)作背景
《唐雎不辱使命》是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激烈斗爭,終于保全了安陵國土的故事。當(dāng)時,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滅亡,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中,早已被秦國日消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幾年,秦國就統(tǒng)一了天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dú)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誘而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張儀入楚,把商于之地六百里許給楚懷王,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jié)果傻頭傻腦的懷王上了當(dāng)。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請易趙惠文王的和氏璧,結(jié)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些事?lián)砌鲁鍪梗贿^幾十年的時間。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選擇與虎狼之秦作爭鋒相對的堅(jiān)決斗爭。作為區(qū)區(qū)五十里小國之臣,唐雎在孤立無緣的危難情況下,面對強(qiáng)大而兇惡的敵人,居然臨危不懼,置個人生死于不顧,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賞析
《唐雎不辱使命》主要是在矛盾沖突的發(fā)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的軌跡。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后,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安陵君其許寡人”,這種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現(xiàn)了他的強(qiáng)橫無理,又表現(xiàn)了他對安陵君的輕蔑。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個軟釘子,因此當(dāng)唐雎出使來秦,秦王便在強(qiáng)迫對方服從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脅迫威逼的氣勢,“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秦王恃強(qiáng)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臉漸露猙獰,“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面對秦王的盛氣xx,唐雎則寸步不讓,據(jù)理力爭:“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一個委婉的反詰句,既駁斥了秦王的無理要求,也表示了對秦王強(qiáng)烈的輕蔑。這使本來就很尖銳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瀾,讀者頓生焦慮之情,為沖突的后果而擔(dān)憂。
秦王自以為無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頭上猛擊一掌。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脅,而唐雎則針鋒相對以“布衣之怒”奮起抗?fàn)帯L砌乱圆家聜b士為榜樣,挺劍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作者充分調(diào)動了對比、夸張等藝術(shù)手段以烘托氣氛,同時對二人的情態(tài)舉止的變化略加點(diǎn)染,強(qiáng)化沖突,精心營造戲劇性的驚心動魄的場面,成功地刻畫出唐雎不畏xx的鮮明個性。
第一段寫唐雎出使的原因,是矛盾的產(chǎn)生。
第二段寫秦王盛氣凌人,責(zé)備安陵君;唐雎從容鎮(zhèn)定,據(jù)理力爭。這是矛盾的發(fā)展。
第三段寫秦王以武力恐嚇唐雎,唐雎則針鋒相對,并表示要與秦王同歸于盡。這是矛盾的高潮。
第四段寫秦王為唐雎折服,唐雎不辱使命。這是矛盾的結(jié)局。
簡析:本文記敘了唐雎在國家存亡的危急關(guān)頭出使秦國,與秦王針鋒相對地進(jìn)行斗爭,終于折服秦王,保存國家,完成使命的經(jīng)過;歌頌了他不畏xx、敢于斗爭的愛國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對照翻譯
【原文】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譯文】秦始皇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yīng)我!”安陵君說:“大王結(jié)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wèi)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原文】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譯文】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么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然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yàn)槲野寻擦昃?dāng)作忠厚老實(shí)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現(xiàn)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kuò)大領(lǐng)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難道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衛(wèi)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嗎?”
【原文】秦王佛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譯文】秦王氣勢洶洶的發(fā)怒了,對唐雎說:“您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fā)怒,使百萬尸體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jīng)聽說過普通平民發(fā)怒嗎?”秦王說:“普通平民發(fā)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見識淺薄的人發(fā)怒,不是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慧星的光芒沖擊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般白色的云氣穿過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怒氣還沒發(fā)作,禍福的征兆就從天上降下來了,現(xiàn)在,專諸、聶政、要離同我一起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志氣的人一定發(fā)怒,就要使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yuǎn),全國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這樣。”于是拔出寶劍站立起來。
【原文】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秦王的臉色馬上變軟和了,長跪著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為什么要這樣呢!我明白了:為什么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卻幸存下來,只是因?yàn)橛邢壬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