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自己大的忘年交說說精選80句
梁實秋:君子之交,淡而不膩,始得長久
引導語:梁實秋先生說君子之交,要淡而不膩,才始得長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朋友居五倫之末,其實朋友是極重要的一倫。所謂友誼實即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關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賞、信任、容忍、犧牲……諸多美德。
如果以友誼作基礎,則其他的各種關系如父子夫婦兄弟之類均可圓滿地建立起來。當然父子兄弟是無可選擇的永久關系,夫婦雖有選擇余地,但一經結合便以不再仳離為原則,而朋友則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不過,說穿了,父子夫婦兄弟都是朋友關系,不過形式性質稍有不同罷了。嚴格地講,凡是充分具備一個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個好父親、好兒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過來亦然。
我們的古圣先賢對于交友一端是甚為注重的。《論語》里面關于交友的話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羅馬的西塞羅有一篇著名的《論友誼》。法國的蒙田、英國的培根、美國的愛默生,都有論友誼的文章。我覺得近代的作家在這個題目上似乎不大肯費筆墨了。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誼沒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說。
古之所謂“刎頸交”,陳義過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如Damon與Pythias,Davis與Jonathan,怕也只是傳說中的美談吧。就是把友誼的標準降低一些,真正能稱得起朋友的還是很難得。試想一想,如有銀錢經手的事,你信得過的朋友能有幾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難之中還肯登門拜訪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幾人?你出門在外之際對于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顧而又不照顧得太多者又有幾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報李,莫逆于心,能維持長久于不墜者,又有幾人?總角之交,如無特別利害關系以為維系,恐怕很難在若干年后不變成為路人。
富蘭克林說:“有三個朋友是最忠實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現(xiàn)款。”妙的是這三個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最干脆:“我的朋友們啊!世界上根本沒有朋友。”這句話近于憤世嫉俗,事實上世界上還是有朋友的,不過雖然無需打著燈籠去找,卻是像沙里淘金而且還需要長時間地洗煉。一旦真鑄成了友誼,便會金石同堅,永不退轉。
大抵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為好。交朋友也講究門當戶對,縱不像九品中正那么嚴格,也自然有個界線。“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于“自輕肥”之余還能對著往日的舊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邊去么?漢光武容許嚴子陵把他的大腿壓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風,但是嚴子陵之毅然決然地歸隱于富春山,則尤為知趣。朱洪武寫信給他的一位朋友說:“朱元璋作了皇帝,朱元璋還是朱元璋……”話自管說得很漂亮,看看他后來之誅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人的身心構造原是一樣的,但是一入宦途,可能發(fā)生突變。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我想一來只是指品學而言,二來只是說不要結交比自己壞的,并沒有說一定要我們去高攀。友誼需要兩造,假如雙方都想結交比自己好的,那就永遠交不起來。
好像是王爾德說過,“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之間是不可能有友誼存在的。”就一般而論,這話是對的,因為如有深厚的友誼,那友誼容易變質,如果不是心心相印,那又算不得是友誼。過猶不及,那分際是很難把握的。忘年交倒是可能的。彌衡年未二十,孔融年已五十,便相交友,這樣的例子史不絕書。但似乎以同性為限。并且以我所知,忘年交之形成固有賴于興趣之相近與互相之器賞,但年長的一方面多少需要保持一點童心,年幼的一方面多少需要顯著幾分老成。老氣橫秋則令人望而生畏,輕薄儇佻則人且避之若浼。單身的人容易交朋友,因為他的情感無所寄托,漂泊流離之中最需要一個一傾積愫的對象,可是等他有紅袖添香稚子候門的時候,心境就不同了。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為淡所以不膩,才能持久。“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的親昵。不過“狎而敬之”是很難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MarkTwain說:“神圣的友誼之情,其性質是如此的甜蜜、穩(wěn)定、忠實、持久。可以終身不渝,如果不開口向你借錢。”這真是慨而言之。朋友本有通財之誼,但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難忘的事是借出去的錢,一般人為最倒霉的事又莫過于還錢。一牽涉到錢,恩怨便很難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長中的.友誼都被這阿堵物所戕害!
規(guī)勸乃是朋友中間應有之義,但是談何容易。名利場中,沆瀣一氣,自己都難以明辨是非,哪有余力規(guī)勸別人?而在對方則又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誰又愿意別人批他的逆鱗?規(guī)勸不可當著第三者的面前行之,以免傷他的顏面,不可在他情緒不寧時行之,以免逢彼之怒。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我總以為勸善規(guī)過是友誼的消極的作用。友誼之樂是積極的。只有神仙和野獸才喜歡孤獨,人是要朋友的。“假如一個人獨自升天,看見宇宙的大觀,群星的美麗,他并不能感到快樂,他必要找到一個人向他述說他所見的奇景,他才能快樂。”共享快樂,比共受患難,應該是更正常的友誼中的趣味。
梁實秋簡介:
梁實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華,出生于北京,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zhàn)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后,先后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山東大學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學院英語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臺北,享年84歲。
人物生平:
1915年梁實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
1920年9月于《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發(fā)表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于《晨報》第7版發(fā)表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
1923年8月畢業(yè)后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 College)留學。
1924年到上海編緝《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志。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1925年任中國海洋大學第一任外國語學院系主任。
1926年回國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
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創(chuàng)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
1930年在當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改國立青島大學為國立山東大學,并于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楊振聲為國立山東大學(原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便邀請梁實秋(包括聞一多、梁實秋、張煦、洪深、李達、老舍、游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鷹、王恒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統(tǒng)照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到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當時江青在國立青島大學(即山東大學)圖書館做管理員)。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周刊》。
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創(chuàng)辦《自由評論》,先后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1937年“七七事變”后離家獨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戰(zhàn)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戰(zhàn)后回任北平師大教授。
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學院(后改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學院長。
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攜妻子游美,在美臺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后重返臺灣。
1975年同韓菁清結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臺北。
君子之交淡淡如水情感散文
和她認識三年了。
那個時候,剛接觸文字不久,便遇見了她。之后的交往一直很清淡。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疏淡的聯(lián)系,彼此才能一直走到今天。
席慕容曾說,友誼和花香一樣,還是淡一點的比較好,越淡的香氣使人越依戀,也能越持久。慶幸,我們之間,能夠真正地做到君子之交,淡淡如水。
三年下來,我們說過的話也不超過五十句,更不用說會有什么珍貴的回憶了。只是,我們一直都默默地關注著對方的生活。我們只是想告訴對方,你的生活我從未參與,卻也不曾缺席,我只想在你看不見的.一隅,護你安好。僅此而已。而這,是我們唯一的默契。
都說,每一樣事物的相遇都有因緣際遇。彼時相遇,要到此時才能夠入心。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相遇亦是如此。一眼入心的畢竟是少數(shù),也未必能夠長久。相對于那些一見如故的,我更喜歡那些安靜地陪伴著你走過一程又一程風雨,卻始終不離不棄的人。我更相信,這樣的感情才經得起平淡。
而我們,恰恰是屬于后者。這段友誼,經過了三年的沉淀,才真正開始。我相信,這一程,我們姐妹倆會走得足夠遠。
過了愛哭愛鬧愛低調的年紀,就會越發(fā)地懂得每一份緣的來之不易,就會更加地用心去守護每一份認定的情。
越長,心性越淡。要的感情再也不是那種能夠應對驚濤拍岸的雄壯,想要的,不過是能夠安于細水長流的溫情罷了。親情如此,愛情如此,友情亦然。更也不會輕易對誰許下諾言,不是怕自己做不到,也不是怕歲月催人老時光不肯輕饒,而是我不想有一天我們相互虧欠,藕斷絲連。
余生那么長,有你,就好。愿我們的友情像當初一樣,清淡如水。夜?jié)u深,路還很長,我們一起走下去……
君子之交淡淡如水的情感散文
和她認識三年了。
那個時候,剛接觸文字不久,便遇見了她。之后的交往一直很清淡。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疏淡的聯(lián)系,彼此才能一直走到今天。
席慕容曾說,友誼和花香一樣,還是淡一點的比較好,越淡的香氣使人越依戀,也能越持久。慶幸,我們之間,能夠真正地做到君子之交,淡淡如水。
三年下來,我們說過的話也不超過五十句,更不用說會有什么珍貴的回憶了。只是,我們一直都默默地關注著對方的生活。我們只是想告訴對方,你的生活我從未參與,卻也不曾缺席,我只想在你看不見的一隅,護你安好。僅此而已。而這,是我們唯一的默契。
都說,每一樣事物的相遇都有因緣際遇。彼時相遇,要到此時才能夠入心。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相遇亦是如此。一眼入心的畢竟是少數(shù),也未必能夠長久。相對于那些一見如故的,我更喜歡那些安靜地陪伴著你走過一程又一程風雨,卻始終不離不棄的人。我更相信,這樣的'感情才經得起平淡。
而我們,恰恰是屬于后者。這段友誼,經過了三年的沉淀,才真正開始。我相信,這一程,我們姐妹倆會走得足夠遠。
過了愛哭愛鬧愛低調的年紀,就會越發(fā)地懂得每一份緣的來之不易,就會更加地用心去守護每一份認定的情。
越長,心性越淡。要的感情再也不是那種能夠應對驚濤拍岸的雄壯,想要的,不過是能夠安于細水長流的溫情罷了。親情如此,愛情如此,友情亦然。更也不會輕易對誰許下諾言,不是怕自己做不到,也不是怕歲月催人老時光不肯輕饒,而是我不想有一天我們相互虧欠,藕斷絲連。
余生那么長,有你,就好。愿我們的友情像當初一樣,清淡如水。夜?jié)u深,路還很長,我們一起走下去……
君子之交淡如水 閱讀答案
①據(jù)史料記載,唐朝貞觀年間,薛仁貴因“平遼”有功,被封為“平遼王”時,拒絕了所有賀禮,只收下平民王茂生送來的兩壇清水。薛仁貴當中飲下后,說:“早年我家境貧寒,全憑王茂生接濟。如今王兄貧寒,送清水也是一番情誼,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如清風徐徐,若明月朗朗,平淡得讓人覺得如一汪清水。騰達時默默祝福,危難時給予支持,可以不去錦上添花,卻一定會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②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心相印。春秋時上大夫①俞伯牙善彈琴,鄉(xiāng)野樵夫鐘子期善聽。伯牙彈“高山”曲,鐘子期說:“好啊,像巍峨的泰山!”彈“流水”曲,鐘子期說:“好啊,如浩蕩的江河!”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更多的是心照不宣,還有什么比心靈上的相契相合來得更純粹?
③ 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40年革命生涯中的支持與牽掛。為了馬克思能夠集中精力研究革命理論,恩格斯違背自己本來的意愿去從事商業(yè)工作,在經濟上資助貧困的馬克思。他們曾20年身處兩地,思想和心靈的溝通卻始終不斷。當恩格斯患病時,馬克思在給他的信中說:“我關心你的身體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樣……”不求回報的支持,兩地一心的牽掛,還有什么比彼此間的扶持和關心來得更長久?
④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魯迅和瞿秋白腥風血雨中的同舟共濟。面對國民政府的懸賞追捕,同樣處于危難中的魯迅四次收留瞿秋白在家中避難;而在形形色色的反動文人侮蔑和詆毀魯迅雜文的戰(zhàn)斗意義時,是瞿秋白站出來給予魯迅雜文以極高的評價。僅僅憑借當初翻譯進步文學作品時的書信往來,便讓之前未曾謀面的兩人在反對國民政府反革命文化圍剿中,肝膽相照,引為同志。還有什么比患難與共、志同道合的友情來得更深厚?
⑤共同的志趣,共同的品質,共同的'追求,使得彼此相知相助,相惜相勖②,【甲】,【乙】,【丙】,這樣的君子之交,不正應該是你我所追求的嗎?
【注】①上大夫:古代官職名。②勖(xù):勉勵。
【第1句】:文章開頭舉出薛仁貴與王茂生交往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第2句】:根據(jù)文意,將下面三個語句分別填入文中【甲】【乙】【丙】處(只填序號)。(3分)
①不計安危 ②不論地位 ③不分彼此
【甲】處應填: 【乙】處應填: 【丙】處應填:
【第3句】:閱讀第④段,簡要分析這一段所用事例為什么可以證明君子之交淡如水。(3分)
參考答案:
【第1句】:揭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內涵,引出作者的觀點。
【第2句】:【甲】② 【乙】③ 【丙】①
【第3句】:答案示例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內涵就是君子之間的交往,形式似“淡”,實則志同道合,友情深厚。魯迅和瞿秋白以前從未謀面,只憑書信往來,就相互信任;當危難來臨之際,卻互伸援手,肝膽相照。所以,這個例子證明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答案示例二:魯迅和瞿秋白以前未曾謀面,平日相交只是書信往來,兩人的交往看似平淡,但當危難來臨之際,卻互伸援手,肝膽相照,表現(xiàn)出君子間患難與共、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誼。所以,這個例子證明了君子之交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