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寶寶不挑食的句子集錦5篇
做個不挑食的好孩子教育隨筆
今天的午飯是肉絲炒胡蘿卜卷心菜、土豆排骨和米飯,子浩小朋友把排骨和米飯很快就吃完了,只見他慢吞吞的吃著卷心菜,面部表情不愉快,嘴上一直說“我吃不下去這個菜,實在太難吃了”,邊嘟囔邊東張西望,只見同桌小朋友一會夾一個胡蘿卜吃,一會夾一個卷心菜吃,他便也試著夾一小塊胡蘿卜,面部表情依然不愉快,不一會,他舉手表示要喝湯,保育老師告訴他說:“小朋友要把盤子里的菜吃干凈,才能喝湯。”他便又面部表情不愉快的慢吞吞的夾起胡蘿卜吃起來,過了好久,他才把盤子里的菜吃干凈。
針對小朋友們挑食這個現象,我開展了一次關于健康飲食不挑食的教育活動,讓孩子們知道多吃各種蔬菜的好處。把不挑食的幼兒和子浩安排在一桌吃飯,能夠影響和帶動他吃飯的效果。在午飯環節,多多鼓勵幼兒好好吃飯不挑食,并不斷的表揚吃飯好的'幼兒。離園時,與他的家長溝通交流,讓他在家中也盡量避免挑食的現象,盡量少吃零食和糖果。
3-4歲幼兒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方面的發展指標是“吃東西時細嚼慢咽,還要避免挑食、偏食。”其實像子浩這樣挑食的寶寶班里還有好幾個,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仔細的觀察,引導孩子嘗試,鼓勵她們做個不挑食的好寶寶,并且讓她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不挑食的好孩子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小班的孩子年紀小,所以老師總會對他們多進行一些照顧,不過,在老師們看來,吃飯總是幼兒園小班一件頭痛的事情。孩子們在家里任性慣了,這個不吃那個也不吃。一頓飯老師使出渾身解數讓孩子們吃下去。
浩浩是挑食孩子中很特別的一個。因為他脾氣特別倔,說不吃就不吃,一點點也不吃。今天吃豬肝,看他的樣子估計又是一點也不吃了。
我這個老師做得還真無耐,讓孩子吃點東西他說不吃我就妥協了。今天我決定要再試一試。
“浩浩,今天我們吃一塊豬肝好嗎?就吃一塊。”
我都有點低三下四的。
“不吃,我咬不動的。”
“今天的豬肝是湯里的,一定能吃得動,而且豬肝是補血的,吃了你的小臉會紅紅的哦。”
“可是吃豬肝我會吐的。”
“我們再試一下嘛!”
我都有點哀求他了。
“我不吃!”
我真的是黔驢技窮了。雖然說有“軟硬兼施”兩種方法,剛才“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但估計他只會含淚“就范”,甚至于“號啕大哭”來抵抗。想想孩子心情不好,吃啥也不長肉啊。看來我真的要放棄了!
轉念一想,我又想到了一個對策。浩浩不是一直把我當他的朋友嘛,時常跟他媽媽說:“老師是我的好朋友。”還要帶著小餅干跟我分享。
“浩浩,我不想跟你做朋友了,豬肝很有營養的,你一點都不吃怎么會健康。”然后我不說話就走了。
孩子們都吃得差不多了,我也準備帶孩子們去散步。浩浩走過來對我說:“老師,我吃半塊行嗎?”
看來他是真的有點動搖了,我決定堅持立場。
“你自己覺得呢?”我自顧自帶著小朋友準備散步。眼睛偷瞄到他慢慢走回座位,拿起勺子把剩在碗里的豬肝放到嘴里,用力嚼了幾下吃掉了,并很快的放好碗跟了上來拉著我的手說:“老師,我吃完了,你還是我的好朋友嗎?”
我對他微笑著說:“那當然!”
他也開心的對我笑了。
人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書,要想讀懂這本書并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作為教師,應善于發現幼兒的差異,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兒。我那一句看似平常的“浩浩,我不想跟你做朋友了”,一定在浩浩小小的心里掀起了小小的波瀾,他不愿失去我這樣一個朋友,不想失去和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最終,浩浩放棄了自己的堅持,愿意嘗試自己內心里原本深深拒絕的東西。把老師和孩子放在天平的兩端,在平等、尊重和友誼的基礎上,孩子和老師都會獲得一種較快樂的情態。
正視孩子的好奇心教育隨筆
戶外活動時,看見一群孩子們圍在一起不知唧唧咕咕說些什么,于是我走了過去,只見婭妮小朋友在神秘的跟其他孩子們說:"我聽我媽媽說老師的肚子是因為懷孕才會這么大的,他的肚子里有一個小寶寶,用不了多久她就會把肚子里的寶寶生出來。"我們也是這樣從媽媽的肚子里生出來的,而浩浩大聲的說:"不是!我媽媽說我是從河邊撿來的!"奇奇也在旁邊說;"對對對,我媽媽們也是這樣說的。"聽到孩子么這么說,我心里覺得婭妮的媽媽在孩子教育方面做的真的是很不錯。
孩子在長到一定年齡都會問我們這樣一個尷尬的問題,就是"我是從哪里來的"?在我們農村很大一部分家長都會給孩子這樣一個答案: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從河邊拾來的、從路上撿到的`……等等。也許家長對這樣不負責任的話不以為然,但是早教學家表示:這樣的答案會讓孩子們的對家長產生距離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當孩子們犯了錯受到家長批評的時候,孩子們就會覺得我是從河邊拾來的,爸爸媽媽一點也不愛我,這樣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讓他們產生自卑感,孩子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其實,在遇到孩子問這樣的問題時,家長們大可不必編一些諸如此類的謊言,家長們可以委婉的告訴孩子實情,還可以搜集一些圖片,幫助孩子們科學全面的了解自己是從哪里來的,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心理健康的成長環境。
善待孩子的好奇心教育隨筆
孩子們總是有許多希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用開水去澆花,說用冷水花會感冒的,把電動車拆開說是看看為什么它會自己開,是不是有司機在里面……作為一位幼兒園老師,怎樣去教育幼兒,對于他們的好奇心給予正確的引導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當然一味的指責他們是不對的,很巧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建議我們幼兒園教師應該用一顆童心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伙伴,從中把孩子引向正確的人生之路。
我們班的潘樂巖就是這樣的.孩子,看,小朋友又來告狀了。
“老師,毛毛把毛巾扯壞了!”
孩子們拉著我來到廁所里,可不是嘛,原來很平整的新毛巾已經皺來一起了,毛巾上還拖著幾條長長的線,地上也有幾根。毛毛低著頭看著毛巾,很難過的樣子。
“老師,您看,這毛巾都不好用了。”孩子們嚷著。
“我想,毛毛一定有他這樣做的原因,讓我們聽他講一講他為什么把毛巾弄成這樣,好么?”
孩子們都靜下來了,“我看見毛巾上有個線頭不好看,我就想把它揪下來,可是越揪越多,怎么也揪不完,毛巾就成這樣了。”
“原來是這樣,毛毛并不是故意的,他不知道毛巾用許多線橫豎織成的。”
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孩子就是天真可愛的,“闖禍”并不是他們的初衷,他們只是想用自己的雙手去嘗試著解決一點問題,作為教師要用童心去理解孩子,給孩子留一份想象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