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箍棒的描寫原文句子合集50句
《西游記》中孫悟空的金箍棒的來歷典故
導語:《西游記》中出現了許多兵器,但只有孫悟空的金箍棒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相關的典故,歡迎查閱。
《西游記》中孫悟空的金箍棒的來歷典故
《西游記》中出現了許多兵器,但只有孫悟空的金箍棒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孫悟空正是依仗著這條鐵棒,大鬧天宮,降妖伏魔,既打出了一個令上界天仙驚心膽寒的“齊天大圣”的名頭,同時,也確保了一路坎坷危機重重的取經大業順利完成。應該說,金箍棒在孫悟空的人生履歷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首先,我們來看看金箍棒的出身。《西游記》第3回,孫悟空跑到東海龍王那里去尋寶,龍王先后拿出大捍刀、九股叉、畫桿方天戟等兵器,但孫悟空總嫌太輕,不中意。當龍王表示再沒有什么兵器時,龍婆龍女的適時提醒讓孫悟空的尋寶活動“柳暗花明”。金箍棒這時閃亮登場了。原來它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此一神奇處。神奇處二是,平時它靜靜地躺在海底,默默無聞,這幾日卻“霞光艷艷,瑞氣騰騰”。神奇處三是,金箍棒上鐫刻有一行字,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神奇處四是,剛開始它“約百斗來粗,二丈余長”,當悟空希望它更短些更細些時,它能“如意”地變化,最后竟能變成一根繡花針,塞在耳朵里面藏下。
在此,作者賦予金箍棒種種神奇可謂煞費苦心,人們常說“寶劍贈英雄”,對神通廣大的、機智勇敢的大英雄孫悟空來說,也只有如此神奇的金箍棒堪為匹配,正是珠聯璧合,相輔相成。
然而這還不夠,小說第88回,作者專門用一段韻文對金箍棒進行全方位的“報道”:
鴻蒙初判陶鐵,大禹神人親所設。湖海江河淺共深,曾將此棒知之切。開山治水太平時,流落東洋鎮海闕。日久年深放彩霞,能消能長能光潔。老孫有分取將來,變化無方隨口訣。要小卻似針兒節。棒名如意號金箍,天上人間稱一絕。重該一萬三千五百斤,或粗或細能生滅。也曾助我鬧天宮,也曾隨我攻地闕。伏虎降龍處處通,煉魔蕩怪方方徹。舉頭一指太陽昏,在地鬼神皆膽怯。混沌仙傳到至今,原來不是凡間鐵。
由這段韻文,我們至少可以獲得如下信息:其一,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時的定海神珍,是曾經拯救四海蒼生,匡扶社稷的寶物。讀者或許還記得《紅樓夢》中賈寶玉的那塊“通靈寶玉”,其來歷也自是非凡:原來它是女媧當年補天時剩下的一塊“頑石”。“通靈寶玉”本來被寄予厚望,補天拯世,無奈競沒有派上用場,其結局暗含著賈寶玉最終難堪挽賈府這座大廈于“將”的命運。但金箍棒不一樣,它也曾為濟世救民出了力,甚而可說是勞苦功高,將這樣的寶物給悟空作兵器不,不正寄托著作者希望孫悟空能夠依靠這條鐵棒“伏虎降龍”、“煉魔蕩怪”,從而救萬民于水火,澤被蒼生嗎?其二,為什么這樣非凡的寶物竟然沉寂于深海許多年,沒有被人重視呢?作者在此給讀者設置了這樣的懸念。拋開索引派的繁瑣考證與假設不談,我們至少可以感受到這一點:“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金箍棒是“千里馬”,這一點無需置疑,可惜的是東海龍王不是“伯樂”,不僅不是,而且還是一個萎縮怯懦愛打“小報告”的“小人”,金箍棒在他手里的命運自是可想而知。作者利用這一細節,一方面表明悟空是真正的“伯樂”,真正的英雄,另一方面,也暗含他對黑暗不平的社會現實的某種諷刺。其三,金箍棒名喚“如意”,自是與一般兵器不同,它變幻多端,能大能小,大的時候能“彌于宇宙”,小的時候只有一根繡花針長短。金箍棒完全隨悟空的喜好“如意”變化,因而悟空能使得得心應手,給他西天途中伏魔蕩怪憑添無窮的力量。
金箍棒對孫悟空的重要性自是不必待言。小說第4回,悟空因嫌紗帽小,反下天庭自封“齊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將下界捉拿悟空。在悟空與天將先鋒巨靈神的交手中,金箍棒第一次顯現出它的威力。面對“名滿天下”的巨靈神,悟空只“輕輕輪鐵棒,著頭一下滿身麻”,悟空還未使力,巨靈神已是全身發麻,悟空“劈頭一棒”,宣花斧便斷做兩截。一松一緊,一強一弱之間,人們對金箍棒有了一個初步認識。在與哪吒交手的過程中,金箍棒顯示其威力的另一面:哪吒變成三頭六臂,惡狠狠地手持六般兵器,向悟空“撲面來打”。而悟空毫不示弱,也變做三頭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也變作三條,六只手拿著三條棒迎面架住。后來,金箍棒更是變作萬萬千千,“半空中似雨點流星”。當碰上強敵或者說對手人多勢眾時,悟空的金箍棒能變成千條萬條,在萬千妖怪中如入無人之境。至于那些毛賊強盜則更不在話下,只需輕輕地一壓,馬上便成了肉餅。悟空使的一套棒法,可謂嫻熟精練,天衣無縫,有時甚至贏得妖精的贊譽。第五十四回,獨角兕大王與悟空交戰時便連聲喝彩道:“好猴兒!好猴兒!真個是那鬧天宮的本事。”能從對手口中得到稱贊,金箍棒的神通由此可見。
金箍棒的另外一項功能是能變成各種器物工具,在危急關頭助孫悟空脫險。如第65回,悟空被黃眉怪罩在金鐃里,悟空先是將鐵棒變做幡竿一樣,撐住金鐃。失敗之后,又將金箍棒變作一把鋼鉆兒,從亢金龍的角尖上鉆了一個孔竅,得以脫身。耐人尋味的是,金箍棒在對待一般的強盜和小妖時,它的威力很大,所到之處望風披靡,但碰到那種法力強大的`妖魔時,金箍棒的威力便大打折扣。小說中有多處寫到孫悟空與妊怪斗得難分難解,不分勝負的場面。是金箍棒失靈了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妖怪大多修煉經年,又往往有天上的神仙菩薩作靠山,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妖魔法力的強大正反映出西天取經的坎坷與艱難。由于金箍棒是孫悟空降怪伏魔的工具,因而一旦它丟失了的話,其損失可謂大矣。
小說中兩次寫到悟空失去金箍棒。兩次丟失都不同,一是被套,一是被盜。且看第50回、第51回,悟空與獨角兕大王交手,金箍棒被“亮灼灼白森森的金鋼琢套去,“弄得孫大圣赤手空拳,翻筋斗逃了性命。”當妖怪得勝回洞后,悟空失魂落魄,“朦朧失主張”。從這一細節我們可看出,一旦悟空失去金箍棒,其往常的機智勇敢便馬上無影無蹤。無奈之下他跑到靈霄寶殿求援,先是“唱個大喏”,然后“又打個深躬”,當葛仙翁取笑他“猴子是何前倨而后恭?”悟空回答道:“不敢!不敢!不是前倨后恭,老孫于今是沒棒弄了。”此時的孫悟空,哪里還有半點當年大鬧天宮、傲視萬物的影子?而促使他如此轉變的,正是那須臾不離左右的金箍棒。再看第89回,悟空兄弟三人的兵器放在天竺國玉華縣廠院時,被黃獅精擄去。當悟空打聽到豹頭山虎口洞有妖怪時,馬上“唿哨一聲,形影不見”,急切之情可見一斑。悟空在路上碰到兩個狼精,想要打殺,卻手中又無兵器,只好用個定身法將他們定住。當金箍棒失而復得時,悟空的喜悅之情難以言表,甚至忘了“更容變像”,現原身丟開解數,一路棒打出去。總之,西天取經路上,有了金箍棒,悟空便能呼風喚雨,除妖蕩魔,而一旦失去,便驚惶失措,沒了主張。金箍棒,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孫悟空患難與共的生死兄弟。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孫悟空使的是金箍棒,而不是其他兵器呢?其實這恰恰體現出作者的匠心獨在。原因有三:其一是金箍棒符合孫悟空本是猴子的性格特征。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兵器的描寫往往成為人物性格刻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張飛的丈八蛇矛,李逵的板斧,魯智深的禪杖等等。它們有個共同之處,都是造型奇特,剛強勇猛。因為造型奇特,所以能威懾敵人;因為剛強勇猛,才體現出勇力的虎虎生氣。金箍棒便符合以上的特點,而猴子喜歡舞槍耍棒的天性則更是為此作了一個圓滿的腳注。其二是金箍棒反映出的文化心理。金箍棒是“定海神珍”,也曾濟世安邦,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國泰民安的“擎天之柱”。作者在小說中多次暗示這一點,其目的是希望孫悟空成為定國安邦的“擎天之柱”。作者生活的明代后期,朝政腐敗,民不聊生,作者放眼寰宇,卻找不到一個可以救萬民于水火的英雄,因而寄理想于筆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其三,相對于刀槍劍戟而言,金箍棒是比較“溫柔”的。冷兵器時代,刀槍劍戟往往極具攻擊性,刀砍劍刺,其結果都是致敵人于死地。常言道:“刀劍無眼”,刀光劍影之間,只見血肉模糊,殘肢斷腿,其血腥氣必然彌漫紙端,與小說崇佛戒殺的基調格格不入。小說中悟空用金箍棒打殺強盜妖精,往往只是壓成個肉餅,雖也有時腦漿迸裂,但可怖程度較之血肉橫飛減弱了許多,更重要的是不致于尸無完尸。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小說中所涵蘊的人道主義思想。
孫悟空是《西游記》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其酷愛自由、嫉惡如仇的天性使他千百年來贏得讀者的喜愛。而神奇非凡的金箍棒的出現,為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烘云托月、錦上添花,甚而畫龍點睛的作用,大大強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孫悟空這個光輝形象數百年來栩栩如生地閃耀在讀者心中。
西游記中描寫孫悟空的成語故事大全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后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說。
自《西游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漸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并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搖身一變
拼音:yáo shēn yī biàn
近義詞:變化多端、說變就變、變化無常
解釋:舊時神怪小說中描寫有神通的人能用法術一晃身子就改變自己本來的模樣。現用來形容人不講道義原則,一下子來個大改變。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回:“悟空捻著訣,念動咒語,搖身一變,就變做一科(棵)松樹。”
例子:就這樣鐵路總公司的第七次的股東大會~變成了川漢鐵路的“保路同志會”。(郭沫若《反正前后》)
樹大招風
拼音:shù dà zhāo fēng
近義詞:眾矢之的
反義詞:不見經傳、無名小卒
解釋: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錢財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煩。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這正是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
銅筋鐵骨
拼音:tóng jīn tiě gǔ
解釋:如銅一樣的筋,如鐵一樣的骨。比喻十分健壯的身體。也指能負重任的人。
出處:元·楊暹《西游記》第二本第九出:“我盜了太上老君煉就金丹,九轉煉得銅筋鐵骨,火眼金睛。”
例子:他本來是一副~,黑皮膚襯著那一套大布之衣,看去象個鄉下人。(朱自清《哀互生》)
肉眼凡胎
拼音:ròu yǎn fán tāi
近義詞:肉眼凡夫、凡夫俗子
解釋:迷信的說法,指塵世平常的人。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3回:“寡人肉眼凡胎,只知高徒有力量,拿住妖賊便了;豈知乃騰云駕霧之上仙也。”
冒名頂替
拼音:mào míng dǐng tì
近義詞:偷梁換柱
反義詞:名副其實
解釋: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假冒別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竊取他的權力、地位。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5回:“你走了便也罷,卻怎么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拼音:zuò yī rì hé shàng zhuàng yī rì zhōng
解釋:俗語。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也有無可奈何,勉強從事的意思。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六回:“行者方丟了鐘杵,笑道:‘你那時曉得,我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的。’”
兇多吉少
拼音:xiōng duō jí shǎo
近義詞:九死一生
解釋:兇:不幸;吉:吉利。指估計事態的發展趨勢不妙,兇害多,吉利少。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今日且把這慈悲心略收收,待過了此山再發慈悲吧。這去處兇多吉少。”
例子:主公抱病半月,被奸臣隔絕內外,聲息不通。世子此夢,~。(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二回)
擦掌磨拳
拼音:cā zhǎng mó quán
解釋:形容準備動武,準備動手干或焦灼不安的樣子。
出處:《西游記》第二二回:“那大圣護了唐僧……見八戒與那怪交戰,就恨得咬牙切齒,擦掌磨拳,忍不住要去打他。”
不管一二
拼音:bù guǎn yī èr
解釋:不論是非情由,不顧后果。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六回:“你這猴子,不管一二,到處里闖禍。”
《西游記》的孫悟空400字作文
今天是星期天,天空萬里無云不知不覺看起書來。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人人皆知孫悟空大鬧天宮,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后來卻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隨唐僧去西天取經。在路途中過五關闖六將,來到了陀羅莊。一位老者到七絕山很難過,因為上面有妖精。悟空決定上七絕山除妖,孫悟空和妖精不分勝負。突然,妖精現出原形,原來是一條紅鱗大蟒。孫悟空靈機一動,等妖精張開血盆大嘴,勇敢的沖進了妖精的嘴里,穿過它的五臟六腑,從肚口跳出來,妖精尖叫不停,最后口吐鮮血而死。我覺得這件事說明了孫悟空的勇敢,我也很佩服它。
還有一次,他們師徒四人來到平項山,誰知山下蓮花洞中的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想吃唐僧肉。銀角大王設計讓孫悟空壓在山下把唐僧捉到洞里去了。孫悟空從山里出來,看見兩個小妖拿著寶貝,搖身一變變成了一位道士,兩個小妖見一位道士手中的瓶子覺得好奇怪,便上去問。孫悟空以其人之道還置其人之身,把紫金紅葫蘆和羊脂玉凈瓶給拿到手了,救出了師傅。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做人要先動腦子,如果對方很強,只能智取不能逞強。我長大后也要像勇敢的孫悟空一樣。
對西游記孫悟空人物感想作文
最近,我讀完《西游記》這部書,書里匯聚了神話小說離奇的情節及武俠小說的精彩場面。我覺得自己像一只風箏被繩索住一樣,深深地喜歡上了它。令我至今難忘,感慨很深……猴子“元帥”——孫悟空
一提起孫悟空,小朋友們肯定不會陌生,腦海里都隱隱約約浮現出孫悟空與天怪搏斗的情景,而且會涌現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在一個碧空如洗的晴午,一只猴子從它耳中取出一支金光閃閃的金箍棒,抓耳撓腮的走在前邊引路,后邊跟著一個著僧衣的和尚和兩個徒弟。剎那間,烏云密布,黃沙滿天。只見一個巨大的妖怪出現在它們面前,悟空毫不猶豫的上前一棒,經過幾番搏斗,妖怪終于被消滅了。天依舊,云依舊。每當看到此處,我掩卷沉思,且不談論它的本領有多高,就說說它的勇敢志氣。如今現實生活中象這樣勇敢的.人,實在是少得可憐。他們面對一些事情,不能勇敢地指出,而是為了金錢和利益,放棄了他們那顆雪一般純潔的心,握不住手中那根正義的“魔棒”,他們輸給了自己,輸給了罪惡,輸給了丑陋。善良的和尚——唐僧
“阿彌陀佛”在嘴邊不停地念著,木魚的聲音一遍又一遍地在他耳邊回蕩。他是個善良的和尚,他愛世界萬物,甚至連一只小螞蟻不幸死于他的腳下,他都要念一百遍經文給它超度亡魂。我尊敬他,但不知為什么,對他又總有一些不滿意。比如,唐僧遇見白骨精時,他只聽白骨精的片面之詞,就懲罰他的徒弟,甚至趕走了悟空,我知道他是出于善良。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被抓住,差點死去。還記得昨天在報紙上看到一段新聞,說的是一個上海大學生被拐賣到農村當媳婦;還有那些習練***的同胞們。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遭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都只聽別人的片面之詞而上了當。如今社會,壞人的行騙手段,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一弱點,才會得意洋洋。我對他們表示同情,希望他們早點醒悟,可是我又能做什么呢?我只能深情地說一聲:“人生處處有考驗啊!”
讀過這部書,真的使我受益匪淺,我不僅僅為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喝彩,更對他的勇敢戰斗精神產生了敬佩之情。它不僅僅為我的知識長河增添了一份柔波,而且使我的人生觀有了定位。人生之路是崎嶇的,摔倒了只有爬起來,爬不起來就會在那個地方呆一輩子,永遠見不到另一邊天空的美麗。爬起來者,將遙望天空,把世界的美麗盡收眼底。兩樣人生只能任自己選擇,如果想要爬起來,就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