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中西文化交融的詞句
【第1句】:形容民族間文化融合的有意境詞語有哪些
齊心協力
眾志成城
折筷子的故事
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好漢三個樁
眾人拾柴火焰高
形容友好的:
情同手足.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團結合作.親如兄弟.友好往來.
形容和諧的:
國泰民安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山川神》:“每歲海潮大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祁國泰民安。”泰,平安,安定;安,安居樂業。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
太平盛世 天下太平,萬物安寧。專指安定、興盛和諧的時代。
世外桃源 晉、陶淵明《桃花源詩并序》:“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境幽美的世界。
政通人和 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政通,政令通達,人和,上下一心。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
和氣致祥 《漢書、劉向傳》:“和其致祥,乖氣致異。”致,招致,招來,和氣,和藹之氣、和諧之氣。意思是說社會和諧之氣可以招來吉祥。
安居樂業 《漢書、貨殖傳》:“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后漢書、仲長統傳》錄《昌言、理亂》:“安居樂業,長養子孫。”安,安心,居,住的地方,樂,喜歡,業,職業。安心地住在那兒,喜歡自己的職業。形容人們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勞動。
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孫希旦《集解》:“天下為公者,天子之位傳賢不傳子也。”原意是指不把君主之位當作一家的私有財產。后來泛指天下財富天下共有。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借用來作為對民權主義的解釋,意思是指國家政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
承平盛世 《漢書、食貨志》:“王莽因漢承平之業,匈奴稱藩,百蠻賓服。”承,繼承,平,太平,盛世,富裕安定的時代。
民和年豐 《作傳、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潔粢米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民和,百姓和睦,安居,年成很好,人民生活快樂。
地利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優越的地理條件,人和,和睦、和諧,良好的群眾關系,專指人民之間只要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取得勝利。
相濡以沫,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如膠似漆
情深契露 情投契露 比翼雙飛
【第2句】:關于中西文化的好詞好句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
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貢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人應當趕緊地,充分的生活,因為意外的疾病或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以突然結束他的生命。.《童年》“唉,你們這些人啊……!”他常常這樣忽如其來地嘆氣,也不知在感嘆什么。
“人啊……”的尾音總是被他拉得長長的。 茨岡臉色紅紅地走到廚房中間,像一團火焰般地跳動起來:兩手高高揚起,腳步快得讓人難以分辨,襯衫抖動著,像燃燒一般發出燦爛地光輝。
他放縱地舞著,仿佛打開門讓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家都被他感染,跟著他顫動起來。 《紅樓夢》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 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 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三國演義》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簡愛》我曾那么愛羅切斯特先生,還幾乎把他當成了上帝.雖然現在我也不認為他是邪惡的.但我還能再信任他嗎?還能回到他身邊嗎?我知道我必須離開他.對我來說他已不是過去的他,也不是我想象中的他了.我的愛情已失去,我的希望已破滅.我昏昏沉沉的躺在床上,只想死去.黑暗慢慢把我包圍起來.如果上帝賜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使你難以離開我,就像現在我難以離開你。
上帝沒有這么做,而我們的靈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們兩人穿過墳墓,站在上帝腳下,彼此平等—本來就如此! 《復活》我們活在世界上抱著一種荒謬的信念,以為我們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這顯然是荒謬的。
要知道,既然我們被派到世界上來,那是出于某人的意志,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可是我們斷定我們活著只是為了自己的快樂。
顯然,我們不會有好下場,就像那不執行園主意志的園戶那樣。主人的意志就表現在那些戒律里。
只要人們執行那些戒律,人間就會建立起天堂,人們就能獲得至高無上的幸福。<<三毛全集>>交友不是打獵,獵物的學歷、身高和年齡,對一個交往者來說,實在不必太注意。
放松身心,不存目的,不刻意尋找一個投訴的對象,那份自在和愉快必定是不同的,所謂“無為而治”的道理,就在這句話里面了。如果能和自己做好朋友,這才最是自由。
這種朋友,可進可出,若即若離,可愛可怨,可聚而不會散,才是最天長地久的一種好朋友。 《魯濱遜漂流記》風聲呼嘯,波濤洶涌,雖然風浪還未大到后來讓我司空見慣的那種,但也比我幾天后看到的要小得多.不過,這已足以叫我這個初涉海上的年輕水手嚇破苦膽.我默默地等待著每一層涌浪將我們吞噬.當船跌入浪谷,我總以為再也不會漂出水面.陷入極度恐懼之中的我指天發誓,如果這一次上帝垂簾讓我偷生,如果讓我偷生,如果我能再次踏上干燥的陸地,我保證回家,決不回頭,在我有生之年再也不登船出海.我一定聽從父親的忠告,再也不走這條自取滅亡的道路.《人性的弱點》如欲采蜜,勿僦蜂房。
盡量去了解別人,而不要用責罵的方式;盡量設身處地地去想——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比起批評責怪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讓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西游記》 巖前古廟枕寒流,落目荒煙鎖廢丘。白鶴叢中深歲月,綠蕪臺下自春秋。
竹搖青佩疑聞語,鳥弄余音似訴愁。雞犬不通人跡少,閑花野蔓繞墻頭。
《海底兩萬里》這真是一片奇妙又少見的海底森林,生長的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小樹上叢生的枝權都筆直伸向洋面。沒有技條,沒有葉脈,像鐵桿一樣。
在這像溫帶樹林一般高大的各種不同的灌木中間,遍地生長著帶有生動花朵的各色珊瑚。美麗極了!《名人傳》人生是艱苦的,再不甘于平庸的人,那是一場無休止的戰斗,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斗爭。
《朝花夕拾》生命的美麗,永遠展現在她的進取之中;就像大樹的美麗,是展現在它負勢向上高聳入云的蓬勃生機中;像雄鷹的美麗,是展現在它搏風擊雨如蒼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麗,是展現在它波濤洶涌一瀉千里的奔流中。《駱駝祥子》不知道是往前走呢,還是已經站住了,心中只覺得一浪一浪的波動,似一片波動的黑海,黑暗與心接成一氣,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祥子像被一口風哽住,往下連咽了好幾口氣.【第1句】: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對,那是任何人都難以對付的。
(《荷馬史詩》)【第2句】: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哈姆雷特》)【第3句】:善良人在追求中縱然迷惘,卻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
(《浮士德》)【第4句】: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隨筆集》)【第5句】:你以為我貧窮。
【第3句】: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異 有一則趣談:一所國際公寓鬧火災,里面住有猶太人、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
猶太人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險箱,法國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國人則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國人則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這一趣談反映了一個事實: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
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西方硬文化的差異一目了然,但處于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則須進一步辯證分析。
中西方軟文化的不同決定硬文化的差異,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于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 【第1句】:中西方啟蒙教育的認知方式不同 東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結構,生產活動方式和發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維、認識方式和風格上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西方民族思維方式以邏輯分析為主要特征,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民族思維方式則以直觀綜合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認識方式深深影響了本民族理論思維和科學文化沿著不同的路向發展。
第【第1句】: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系、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彌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征。
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征。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范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
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 第【第2句】: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
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
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系,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系。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占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于對象模糊整體的圖景。
【第2句】: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人與人的關系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于現實人生,所以-倫理學相當發達。
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
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何者為“仁”?孔子曰:“仁者愛人!”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
中國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于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于對立的斗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征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
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游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煉成長的人物。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第3句】: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第【第1句】: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
作為2000余年來的中國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的積極入世思想。
【第4句】:文化融合的相關名言
兩岸文創業一起打造世界級品牌,是兩岸永續和平的關鍵性議題,也是為中華文化復興盡份心力,只有兩岸文化融合了,人心才能融合。——李永萍
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是漢英兩種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中華民族與英語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及表達方式將會越來越多。——周海中
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需要通過人事管理體制改革和學校管理機制創新,逐步打破學校之間的界限,搭建起教育共同體、學區和教育集團內部的資源共享平臺、教師交流平臺、學生互通平臺,實現學校之間的管理融合、教育教學融合、文化融合、教師融合和學生融合,使名校的輻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汪明
【第5句】: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江門五邑的雕樓!前年剛剛申遺成功的。
那些雕樓就是典型的中西文化交融。并且是物化的交融。
開平雕樓 開平現存1833座碉樓,源于明朝后期,隨著華僑文化的發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紀初,是融中西建筑藝術于一體的華僑鄉土建筑群體,主要用于防匪、防澇及居住。其建筑風格中西合璧、千姿百態。
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開平碉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記者推薦:開平碉樓散布開平鄉間,“無村不碉”,所以應有選擇地游覽。
可分兩線尋訪鄉間碉樓:一是沿325國道的赤坎鎮、百合鎮、蜆岡鎮一線,有迎龍樓、加拿大村、馬降龍碉樓群、適廬、瑞石樓、斜樓等景點;二是塘口鎮,集中了自力村碉樓群、方氏燈樓、寶珠樓、立園等景點。看碉樓自駕車或者騎自行車旅行會是不錯的選擇。
行 從廣州至開平,可到廣東省站或中山八路廣佛站乘直達快車,每隔半個多小時有一班車,票價40元左右。到達開平長沙車站后,乘到金雞或那扶的公交車,就可到赤坎、百合、蜆岡,票價2-5元。
長沙也有到自力村的公交,票價4元,不過只在路口停,下車即可看到方氏燈樓,然后可步行抵達景點。游自力村后可乘摩托車到立園游覽,講價后一般10元。
住 長沙車站附近有數家旅館酒店,條件有好有壞,價錢從30元到200元不等。可住開平大廈,賓館就在潭江邊,可賞江景,淡季標間120元左右。
食 車站附近的吃飯處很多,有洋快餐和中式快餐,還有川菜館、粵菜館,價格都很便宜。若要吃當地特色小吃,則要到赤坎鎮。
【第6句】:誰能給我說說中西文化在一些方面的交融
地理上處于世界最大歐亞大陸東西兩極的中西方文化在19世紀末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碰撞與大沖突。中西文化的對立與比較使二者的差異日益凸顯,層次也深至文化的最深處一一哲學,這也就使中西文化的會通與融合成為具有可能性的時代課題。
尤其在中西方文化都面臨困境與危機之時,且正處于世紀之交和千年輪換的十字路口,文化走向問題尤其是文化交融問題的提出,似乎更具有實在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大一統格局的打破,百家思潮興起,不論是洋務派的中體西用論,還是“五·四"時期提倡的民主與科學,抑或是現代新儒家的第三期發揚,一個中心議題即是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科學理性精神,改變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實無所作為之窘境。這也涉及對西方文化傳統的接納,似乎也只有中國文化傳統作為接納的主體才堪負如此之重擔。而西方文化理性的高揚乃至理性的絕對化使西方人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一一西方人對自己千年追求目標的懷疑,對理性信仰的崩潰,一切成為昔日黃花。面臨如此困境,西方人力圖用非理性去解決,結果證明是不成功的。非理性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西方文化的危機。而海德格爾哲學則提供了一個通向東方文化的思路,又由于現象學與存在主義哲學的兼容與通融性,使學術界有將現象學追求普遍存有的思想和邏輯實證方法與海德格爾哲學的存在主義方法結合統一起來的思想,但是用海德格爾哲學彌補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精神,似乎其不堪其重,那么也只有將中國文化作為其彌補的一極,于是兩種文明便交匯在一起了。反思的結果就是中西方兩極文化都有通向對方的內在要求。
但是,二者走向互相交融還僅僅是一個文化構想和一種趨勢。若使之現實化,我們則要探源中西方文明之初的文化選擇,對二者的內在結構進行深入的透視與分析。中西方文明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分野。中國文化由于強調內省求善,從而走上了一條天人合一的道路;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外觀與求真走向了通向理性主義的道路。通過對“軸心期”期間中西方文化最初的文化選擇以及各自形成特有的文化精神過程的透視與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似乎具有互補性,我們也就有了一個中西交融的思路:即將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與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精神結合起來。
在完成這一文化模式之前,我們通過比較中西方兩極文化的差異來獲得一種新的認識,從而也更清楚地看到了二者的優長與缺失。比較的結果是二者在不同層面上是正相反的,且優勢互補,中國文化強調天人合一,要求人元條件地順應自然,回歸自然,建立了人與自然的和合共生,為人類精神文明發展創造了寧靜溫馨的內心世界的人文精神;而西方文化則強調理性與求真,對問題的研究總是采取尋求最后本質的思維方式,使西方人把智慧之眼移向自然;用人的智慧與奇異去衡量世上的一切。與中國文化不同,它是直接進入創造與生成的維度,科學創造一切即是西方文化發的積極成果,它保證人類生活的康樂富足。
那么,擺在面前的問題是如何在保有中西方文化的積極成果基礎上,完成這一理論上的合題一一中西文化交融。不同的文化接觸時是雙向的、互動的,并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質,沒有中心問題與主次之分。文化交融不應走向單一與趨同,在與對方文化交融過程中,每一元文化都要以自己的文化為本位,并行不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尤其要反對各種文化中心論,西方中心認已逐漸走向泯落。但在多樣化世界文化發展的今天,仍有人企圖用非西方經典代替西方經典,企圖用另一種中心論代替西方中心論,這都悖于歷史潮流,有害于世界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