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歷史博物館朋友圈說說匯編60條
走進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經典散文
最美不過人間四月天,就是在這時節我再次走進了位于大雁塔西北側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排隊、領票、安檢,我滿懷期待地步入了博物館正門。這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設計修筑的唐風建筑群落,氣勢雄渾,古樸大氣。一進博物館院子,東西兩側草坪上四株怒放的西府海棠在迎接著每一位參觀者,這樹形如巨傘,粉白花朵,密密匝匝,在陽光下灼灼閃耀。花朵從七八米高的樹冠傾瀉而下,形成幾簾花的瀑布。鉆到花蔭下,我才看清這粗壯的老樹,主干到一米高處便分成四五個枝杈,黑色的枝椏如虬龍盤旋而上,奔向藍天。許多游人膜拜這吉祥的神樹,祈福的卡片掛滿了樹枝,春風吹拂,卡片搖擺,落英繽紛。在和暖的陽光里,在花香浮動升騰的氣息中,我步入了那存放著一件件珍貴文物的展覽館。
時間如流水,拍打在歲月的河岸上,大浪淘沙,留下幾枚精美的貝殼,記錄著人類前行的足跡。在幽暗的燈光下,在封閉的展柜中,磨制尖銳的石器,散發著泥土味道的陶器,綠銹斑駁的青銅器,光澤溫潤的玉器,稀有的蜜色宋官窯瓷器,清雍正皇帝的祭紅碗,一件件珍寶,從一樓展廳陳設到到三樓展館,帶領我穿越時光隧道,清晰地看到人類在陜西這片古老土地上前行的足跡。
我凝視著玻璃柜中的一個陶罐,盡管罐沿有豁口,顏色是陳舊的土黃色,我還是一眼看到了罐身上兩條紅色的魚兒,魚尾輕擺,穿越歲月的塵埃,正向我游來。也許,那時人類才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洞外豺狼在嗥叫,但在那個陶器模具上,他們依然耐心地用小木棍畫下了在水里游動的魚兒,既然抓不住那從指間溜走的精靈,那么就讓它們在瓦罐上游動,隨時隨地觸手可及。那筆畫簡潔的游魚,讓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外婆和母親,她們每次親手衲得一雙普通的千層底鞋,在白色鞋底子上都要用黑線繩子綰了一排排三角形的蕎麥疙瘩花。“外婆,為什么要這樣吶?”“好看嘛!”好看就是美哦。那陶罐上的雙魚告訴我們,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走在了追求美的路上,美在勞動人民的手中一代代傳承著。在歷史博物館里,一件件或質樸或精美的器物,都用花鳥魚蟲日月星辰花紋來裝飾,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朱光潛老先生《談美》中所的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讓我的腳步再慢點,讓我多看一眼豆(一豆羹的豆,豆是器具)底美麗的鏤空花紋,讓我再細細觀賞銅觚上飄動的白云紋飾和隆隆作響的雷花紋,傾聽編鐘上從金戈鐵馬的戰國時期傳來的悠揚古樂......
秦漢時期的展物異常豐富,從兵器戈矛戟到兵車零件榖軛輻輞,從盛煮飯食的簞豆鼎鬲到壯觀的秦始皇兵馬俑陣型,每件展物,都讓人嘆為觀止!秦在陜西崛起并最后統一天下,所以文物就異常豐富。一件秦時期的鐵質犁鏵,讓在農村長大的我很是興奮,從青銅時代到鐵器世代,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飛躍。展柜中的鐵犁鏵呈倒的“人”形,長約五寸,鐵制部分約一寸寬,埋在地下時間久了,上面的鐵銹似乎手指一碰,就會掉渣渣。這造型,異常熟悉,30多年前我家就有木頭的彎曲犁,犁尖呈飛翔的三角形,鏵是明亮的坡形,與眼前出土的戰國時期犁鏵并無大區別。田野里,套著軛頭拉犁的黃牛,高舉鞭子扶犁前行農人“嘚咻——”的吆喝聲,腳下新翻的土地松軟潮濕,是永遠定格在我腦海里的畫面。勞累一晌,農人并不著急回家,而是找來一片瓦礫,將犁鏵擦拭得明亮如鏡,犁鏵是農人的寶貝。進入21世紀,弟弟買了一臺東方紅旋耕機,夏秋時候出外勞作。他告訴我,在戶縣耕地時,一眼望不到頭的田地,平坦坦的八百里秦川,一排排彎月形的犁鏵插進地里,在拖拉機轟鳴聲中,黃土在腳下翻滾,那一刻感覺自己開著輪船在大海上劈波斬浪前行,過癮得很!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農耕文化史。從一個小小的鐵犁鏵發展到現代化的旋耕機,大批中國農民終于放下了沉重的農具,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走進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幸運的我,在這里不僅看到了農業的過去,現在,我還可以暢想更美好的未來!
一片渾厚古樸的老瓦,一方沉重結實的空心磚,一塊塊雕刻精美的瓦當,讓我目不暇接。秦磚漢瓦,曾是中國建筑的巔峰,這樣珍貴的文物,在我的家鄉曾經俯拾皆是。鐵王鄉的涼武帝村,是漢甘泉宮遺址,三十年前農民種地時,一邊鋤地一邊往地頭扔瓦礫,遇見大塊頭的用镢頭砸碎,邊砸邊罵道:“這瓦渣咋這么多呢?整得地里啥莊稼都不長!”多少精美的瓦當,就在這哐當哐當聲中,粉身碎骨了。作家阿瑩90年前后去鐵王采風,吃驚地發現農民家里豬圈上的圍欄桿竟是漢代的雕花石欄桿。小時候我去云陵腳下的大疙瘩村走親戚,村民圍著云陵旁新鉆一眼井樣的深洞看,上中學后,才知道那是盜墓者所為。可悲的是,當時滿村老老小小沒有一個人報警,任憑盜墓賊猖獗作案、恣意妄為。凝望著博物館中的淳化西周大鼎,高122厘米,口徑83厘米,重226公斤,1979年出土于我們縣石橋鎮史家塬村。多虧姚生民等文物專家的發掘和保護,才讓我們有機會一睹它的風采。沒文化,真可怕,在文盲充斥的.年代,守著寶貝過窮日子,甚至因為愚昧無知而破壞,至今想起依舊心如刀絞!中華民族終于走到了今天,國民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加上收看《國寶檔案》等欄目,人們保護文物的意識逐步增強,破壞文物的悲劇再也不會上演了。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我想說,走進博物館,看得見的文物,讓每個公民反省深思、頭腦清醒!
泥火幻彩,唐三彩工藝精湛,神韻獨特。我喜歡看那一匹匹駿馬俑,馬身肥碩,四肢蹬踏有力、鬢鬃飛揚;成批的駱駝俑,有的昂首嘶鳴,有的竟然馱著六人一組的樂隊……那一個個人物俑,更是姿態萬千:文官一臉傲氣,睥睨斜視,武官目視前方,專注凝神,胡人俑就是活脫脫的現代西亞人,大胡子,高鼻梁。他們,是泥土燒制的俑,又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穿透歲月,在向每一個參觀者展示著他們獨一無二的個性。無數的能工巧匠,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向我們展示了盛唐氣象、絲綢之路上的繁華。人類,就是在這樣的交往中,吸收著異域文明的碩果,昂然前行。今天,中國以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以開放包容的大國風范走向未來!
在三樓展廳,東漢時期的綠釉陶烤爐吸引了許多人駐足觀賞。四方形的烤爐,底部爐齒,烤爐上方兩端橫放著兩串烤肉,寬大的烤肉簽,圓嘟嘟的肉塊,似乎擱幾塊點燃的木炭,肉香就會混合著孜然味隨風飄來。古人,也喜歡燒烤啊!是不是和今人一樣,炎夏坐于街頭吃肉喝酒大聲諞呢?一對金代陶制相撲俑,讓每位觀者忍俊不禁!兩個人俑,和今天大家見到的日本相撲運動員一樣,從頭到腳肉乎乎的,胸部乳頭翹起,全身上下只穿了丁字褲,襠下一大坨肉,倆人手交叉放在小腹前史,面部表情兇狠,眼珠子外凸,一副勢不兩立的架勢。相撲這項運動,在現代是日本國粹,在中國漢代興起,在11世紀金國時期,已經非常普及了,所以才會在渭南出土這樣的文物。歷史,在博物館里,不再是遙遠的年代,不再是索然無味的事件,歷史和我們離得這么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歲月是一條河流,今天我化作一條魚兒,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窺得幾朵美麗的浪花,讓我欣喜若狂!我又佇立海棠樹下,像只蜜蜂一頭扎進花的海洋,拼命地吮吸著歷史的醇香滋味,沉醉在這珍寶馥郁的花香中......
走進歷史博物館,讓歷史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走進古堡的經典散文
每當我回到家鄉,就會登臨村里那座古老的堡,說她古老,是因為她經歷了不知多少年的風打雨濁,卻還保持著當年的霸氣與豪情,雖沒有了昔日的風光和榮耀,卻依然吸引著無數的人。
走進古堡,是南門口那九十四道馬梯腳印,一步又一步,拾階而上,有一條長約五十米的走廊,往東為最高點,過去有一種說法叫東高西低,可能是給主人招財進寶的緣故吧!在北方民居都是這樣的建筑結構。在堡東最引人矚目的當是那座屋主人李豐,于民國年間修下具有歐洲建筑風格的大門。田野小村能窺見如此精美的建筑,不得不肅然起敬,古堡山寨竟也有如此博大的情懷,咋能夠讓我不陶醉其中。
西望去,古槐參天枝葉盛,相傳李氏先人路經洪洞,對大槐深深迷戀,夜晚得一夢,折枝回鄉,插土生根,經幾百年風吹雨露,終長成合五人之臂難量其身。每逢夏日,樹下的人三三兩兩談東拉西,吃著家常飯聊著天下事,涼盈盈的`心里那個美。不知何時興起,古槐顯了靈,方圓數十里的人成群結隊,來向槐神問病求因,因為她們虔誠的相信,大槐會保佑這一方永遠平安。
整個古堡,原來樣的樣子我們已看不見多少了,但還是能從留下來的遺跡,殘堆里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用心靈去感受她曾經的輝煌,用心靈去幻想她逝去的光茫。
每一次登臨古堡,都有一種說不清的感受,是自豪還是遺憾,道不清,也許兩種都有吧!一種眷戀是對她隔不斷的難舍情,這種心情時時纏繞我心頭,難忘的古堡情!
走進春天經典散文
碩果累累的金秋來了,秋風送爽,我們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文學盛會。
我到會場的時候,就被一種隆重的氣氛感染了,會場已布置一新,條幅上赫然寫著:“寧城縣詩詞楹聯學會成立大會”,每個與會者的桌子上都放著文件袋和礦泉水。工作人員在忙著報道的事。我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這樣的場合合影留念是必不可少的,慶幸的是我們有縣里有名的攝影家梁志剛,和每一個敬仰的詩人作家合影,覺得自己仿佛一下子進入了一個新天地,第一次對開會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詮釋。詩人隋日東、李文,著名編輯仇洪林,高級記者項曉輝,著名書法家以及本次學會的發起人王永德,作家吳艷春、劉鳳清……覺得他們每個人都溫文儒雅,文學使人生命煥發無限活力。據說今天還邀請了幾個大家,我決定拭目以待。
首先,我接待了原縣語文教研員辛德才老師,覺得分外親切,握手交流。接下來著名編劇項穎走來,還贈送了大家散文集,我自然喜不自勝。著名書法家劉興禮來了,可惜他的大作早有人選。接著人們絡繹不絕,涉及各行各業:文體局副局長蘭、農民詩人、醫院醫生、學校教師、農電工作人員、愛老敬老學會工作人員、電視臺記者……真可謂高手云集,好不歡欣。大家熱情地交流著,被一種濃重的文學氛圍縈繞。
十點,會議如期開始,由詩人隋日東主持。首先由項曉輝宣讀市詩詞學會發來的賀信,內容厚重,祝賀深深。接下來由劉鳳清宣讀學會章程,我們明白了這是一個怎樣的組織以及肩負的使命。接下來就是會議的核心發言:王永德會長致辭。把學會的發起原因,以后的工作構想,當前的工作困難和條件闡述得十分清晰。聽者認真,說者激情洋溢。我尤其喜歡市詩詞學會王品忠的發言,妥帖而不失號召力,激勵而實實在在。尤其他說到寫詩的清苦,是一種心靈的折磨和身心的愉悅。大家都非常贊許。這樣,整個會議圓滿禮成,隋日東的主持詞激情洋溢而干凈利落,有詩一樣的美感。
接下來是簽名活動,一個個大家龍飛鳳舞,筆走龍蛇,真讓人大開眼界。而簽字后的交流更是熱烈非凡,令人如沐春風,受益匪淺,精彩紛呈。尤其是著名古體詩人畢耀升現場賦詩兩首,把交流推向了高潮。接著大家都紛紛獻出詩作,交流在如火如荼中進行著……
仿佛剛剛開始,卻分明已經結束,三個小時的會議,叫人覺得是如此充實有益。大家仿佛走進了春天的原野,沐浴著春風,還是王會長說得好: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是啊,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中京大地詩詞創作的春天正款款向我們走來……
凈土遠方
為了慰藉孤獨,我一直在追尋一片凈土,一個遠方。
受詩人隋日東的邀請走進這片凈土,這個比遠方更遠的地方。
我驚異于他們的出發點,竟然是挽救和傳承。用文化引領文化,以風景感動心靈。
他們都已功成名就,卻選擇重新出發,心聲多么堅定:我們不滿足于吃飽穿暖,更追求詩和遠方。
我有一種找到組織的感激,看見更大的舞臺向未來鋪展。
他們的身體已明顯老去,他們的心靈依然年輕。
他們說——
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詩詞,不能在我們手里失傳。
我們用詩詞歌詠風景,我們用心靈引領心靈。
我們今天用照相機定格的生動,是明天送給子孫最美的風景。
我們要用現代詩的.靈動,叫文化和風景一脈相承。
于是我們相約辟一片凈土,于是我們相約去遠方。
靜
霜降以后,天氣一天冷似一天,老公賣粉條的買賣也一天難似一天。往年這個時候應該是旺季,今年卻依然是淡季。
雖然,每天早晨老公都滿懷希望地在走,但中午她叫老公吃飯時,他都很無奈地說:我都沒賣多少呢!今年的買賣可真難做。她就安慰老公:回來吃飯吧,今年買賣行情都不好。
老公回來了,灰頭土臉的,有時頭發里還有草葉,衣服上也有浮土,他要在鄉下穿過很多胡同叫賣,她真心疼老公,于是和他說一些輕松的話題:兒子去甘肅旅游了,發了很多照片。
平時老公最關心兒子,總是詢問兒子的消息,尤其是兒子有女朋友后,他的干勁就更足了,雖然兒子買房叫他感覺壓力很大,連這么多年一直喜歡的麻將都戒了,也減少了朋友間的應酬,但他心里高興。此刻,他卻沉默著,直接就靜靜地躺在了床上。
她過來叫老公吃飯,老公嘆息了一聲說:哎,實在沒辦法,我只好賒出了很多粉條,今年很多賣粉的都不干了,簡直賣不動。玉米五六角錢一斤,還沒市場,高粱更賤,國家是咋宏觀調控的,農民種了一年地,種子化肥錢都回不來,找啥買粉條啊!
她深感同情地說:咱不是有工資嗎?你也別太累了。買房的錢慢慢還,會好起來的。
他還是靜靜地望著天花板說:我不是想多張羅點錢,給兒子早點把婚事辦了嗎,這年頭沒錢真是啥事也辦不了。你每天比我更辛苦。
她不想繼續說下去,做父母的為兒女辛苦天經地義。于是叫他不要多想,車到山前必有路。
可是情形一直沒有好轉,又一天老公索性連飯也不吃就倒床就一直望著天花板發呆,見她問,無限憂心地說:今天好幾家賒粉的全退了,說粉條質量有問題,如此下去,這買賣就更難做了。
她不知如何安慰他,兩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走進雙岔的經典散文
雙岔是碌曲洮河下游的一個很有詩意的地方,或許不少人很少聽到過她的名字,或許不少人從未踏上過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驅車從極富草原特色的碌曲縣城沿著緩緩東去的洮河順勢而下,一路上無盡的綠色鋪滿了兩岸綿延起伏的丘陵和山巒,綠色牧場如同碧玉般點綴在洮河源頭的這方沃土上,蜿蜒而去的公路似一條白色的哈達在狹長的洮河谷地飄逸延伸開來,一直伸向那遙遠的地方。
一路上,車子飛奔而下,雖然走出油路盡頭后在土路上顛個不停,但道路兩旁接連掠過的綠色牧場和蔥郁森林還是讓人的目光久久不愿移開,呈現在視野中的零星田畦被拔節瘋長的青稞苫蓋得難以分辨出這是農田還是牧場,只有從不時一閃而過的金黃色的油菜花中讓人感受到這是一片充滿生機的土地。
汽車駛過大莊村的山梁,前方平展的麥田邊呈現出一座金頂紅墻、氣勢恢宏的佛教寺院,這就是頗有名氣的旺藏寺院,雙岔鄉的機關單位坐落在距離旺藏寺不遠的洮河岸畔,新建的洮河大橋橫跨兩岸,構成了這里的一道壯觀風景。站在洮河橋上放眼望去,無際的綠色洇染了這里的山山水水,河畔如傘狀的野柳和列隊而立的一排排白楊給這地處一隅的靜土平添了不少景致,岸畔一家家餐館和商鋪讓人初來乍到就能看到這是一個不乏繁華的集鎮,飯店的招牌和商鋪的字號讓人感受到一種濃厚的商業氣息……雙岔鄉的機關單位別致有序地散落在景色如畫的洮河畔,走進這里,給人有一種到了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邊城的印象,讓人一踏上這方土地就有一種身臨鳳凰和沱江的感覺。
看到招牌上醒目的.“雙岔林場”幾個大字,環目四顧,視線就不由自主地停留在河畔山坡上郁郁蔥蔥的古柏蒼松叢中。雙岔氣候宜人,虬枝蒼勁的柏樹仿佛對這片土地情有獨鐘,從大莊到雙岔鄉的機關單位乃至洮河兩岸的每一個村莊,都成了柏樹的世界,古柏成了這里最招人喜愛的一種樹種,據當地老百姓說,這里的古柏有的樹齡長達五百年左右,已被省州有關部門列入古樹名錄加以保護。
雙岔的美是無須加以任何修飾的,她美的純真,美的可人,美的自然,美的讓人明眸難移,美的使人不止一次地陶醉在這方上蒼賜予的無盡綠色當中。人們都說碌曲的則岔石林巧奪天工、自然天成,也有不少人被鑲嵌在碌曲草原懷抱中的高原明珠尕海湖的清澈明麗所傾倒,更有成批的老外對坐落在甘、川交界處的郎木寺小鎮的秀麗風光深深吸引后紛至沓來,其實,濃淡如處女的雙岔由于地處遙遠的洮河一隅,她的美麗,她的豐韻被外界所遺忘,雙岔的美,不僅美在綠色的自然,更美在那種深深的內涵和品質之中,這里不僅有農家的田園風光,也有林區的自然風情,更有那綠色牧場和珍珠般撒開的牛羊,田園風光、林區景致、悠揚牧歌構成了這里自然風情萬種的迷人畫卷。
走進雙岔,如同走進湘西邊城;走進雙岔,我的雙眸一次次陶醉在這無盡的綠色當中;身臨雙岔,一次又一次的讓人充滿了一種深深的感動;身臨雙岔,每一次的感受都是那樣讓人久久回味難忘……雙岔,乃甘南草原上一個世外桃源,雙岔,是當之無愧的青藏高原一隅的人間香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