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思辨性的唯美句子精選50句
中國人自相矛盾的富有思辨性的俗話摘抄
【第1句】: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可俗話又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北宋·汪洙《神童詩》)
【第2句】:俗話說: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楚策》)
可俗話又說: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第3句】: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 (明·李漁《十二樓》)
可俗話又說:狗改不了吃屎! (教育部《成語典修訂本》)
【第4句】:俗話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黃易《大唐雙龍傳》第三十四卷)
可俗話又說: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元·關漢卿《單刀會》)
【第5句】: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
可俗話又說:近水樓臺先得月!(宋·俞文豹《清夜錄》)
【第6句】: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紅樓夢》劉姥姥語)
可俗話又說: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
【第7句】:俗話說: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傳》)
可俗話又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第8句】: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淮南子·泰族訓》)
可俗話又說:人靠衣裳馬靠鞍!(唐·李賀《馬詩》)
【第9句】:俗話說:男子漢大丈夫,寧折不屈!
可俗話又說:男子漢大丈夫,能伸能屈!《荀子·不茍》
【第10句】:俗話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
可俗話又說:開弓沒有回頭箭!
【第11句】: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
可俗話又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12句】:俗話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宋·蘇洵《衡論·遠慮》)
可俗話又說:沉默是金、禍從口出!(唐·韓愈《雜說》)
【第13句】: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陸游)
可俗話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清·黃景仁《雜感》)
【第14句】: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的!
可俗話又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晉·魯褒《錢神論》)
【第15句】: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 (元·無名氏《貨郎擔》第四折)
可俗話又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第16句】:俗話說:出淤泥而不染! (宋·周敦頤《愛蓮說》)可俗話又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晉·傅玄《太子少傅箴》)
【第17句】:俗話說:捉賊捉贓,捉奸捉雙! (宋·胡太初《晝簾緒論·治獄》)
可俗話又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僖公十年》)
【第18句】:俗話說:貧賤不能移! (《孟子·滕文公下》)
可俗話又說:人貧志短,馬瘦毛長!(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
【第19句】:俗話說: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唐·白居易《長恨歌》)
可俗話又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第20句】:俗話說: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 《荀子·勸學》)
可俗話又說:姜還是老的辣!
【第21句】:俗話說:后生可畏! (孔子《論語·子罕》)
可俗話又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5回)
【第22句】: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4回)
可俗話又說:不是冤家不聚頭!(《紅樓夢》賈母語)
【第23句】:俗話說:日久見人心! (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
可俗話又說:人心隔肚皮!(清·錢彩《說岳全傳》)
【第24句】: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 (宋·俞文豹《唾玉集·常談出處》)
可俗話又說:縱虎歸山,后患無窮!(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
【第25句】: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纓絡經·有行無行品》)
可俗話又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第26句】: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可俗話又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名賢集》《增廣賢文》)
【第27句】: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
可俗話又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第28句】:俗話說:量小非君子!
可俗話又說:無毒不丈夫!(元·馬致遠《漢宮秋》)
【第29句】:俗話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可俗話又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二十四集)
【第30句】:俗話說:光陰似箭! (唐·韋莊《關河道中》)
可俗話又說:度日如年! (宋·柳永《戚氏》)
【第31句】: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衛靈公篇》)
可俗話又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莊子·盜跖》)
【第32句】: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
可俗話又說:有仇不報非君子!
【第33句】: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衛靈公篇》)
可俗話又說:不蒸饅頭蒸(爭)口氣!
【第34句】:俗話說:人定勝天! (宋·劉過《龍州集·襄陽歌》)
可俗話又說:天意難違!(《山海經》)
【第35句】:俗話說: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可俗話又說:眾口爍金,積毀銷骨! (《史記·張儀列傳》)
【第36句】: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
可俗話又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第37句】:俗話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
可俗話又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第38句】:俗話說:百事孝為先!
可俗話又說:忠孝不能兩全!
【第39句】: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可俗話又說:今朝有酒今朝醉!(唐·羅隱《自遣》詩)
【第40句】:俗話說:邪不壓正!
可俗話又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游記·第五十回》)
自相矛盾的寓言
自相矛盾,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成語。它也有一個寓言故事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自相矛盾的寓言,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楚人有鬻矛與盾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釋
[1]鬻(yù):賣。
[2]譽:贊美。
[3]陷:攻破。這里是刺透的意思。
[4]或曰:有的人說。
[5]莫:沒有不。
[6]應:回答。
[7]或:有人。
[8]“譽之曰”的之:代詞,指代盾。
[9]“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詞,無義。
[10]“吾盾之堅”的之:同上。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又賣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東西都無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任何東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寓意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一個人說話前后抵觸,不一致。
提示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故意夸大,言過其實。
啟示
一個人在同一判斷中,對同一問題,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來的。若是這樣做了,那就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質的客觀世界,或是思維的主觀世界,都有矛盾問題。
有矛盾不見得是壞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進步與發展。關鍵是我們要認識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才能讓事物得到發展。
成語自相矛盾的造句
【第1句】:前后抵觸自相矛盾不合思維邏輯。
【第2句】: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第3句】:你是否覺得這句話有些自相矛盾呢。
【第4句】:老師也教我們說話不要自相矛盾。
【第5句】:安靜并舞動?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第7句】:說永遠快樂就好像說四方的圓形靜止的動作一樣自相矛盾。
【第8句】:你的思想前后抵觸自相矛盾不合思維邏輯。
【第9句】:真正做到這些思想膚淺、自相矛盾、相互重復等問題自然不復存在語言彰顯思想的光輝就能夠落到實處。
【第10句】:可是人類對水的態度卻有那么多的可氣可嘆之處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第11句】:人就是這么一種自相矛盾的物體在反復肯定反復否定中漸行漸遠。
【第12句】:懸鏡一邊苦苦的維持一邊自相矛盾--裂紋愈多碎的`愈細。
【第13句】:如此自相矛盾的四句話卻蘊含了深刻的意義。
【第14句】:也許正因為這對自相矛盾的念頭蒼天拒絕了賜與我超能力。
【第15句】:這樣的話就顯得自相矛盾了。
【第16句】:怎么這個人說話自相矛盾?
【第17句】:讓更多的時尚沉淀為經典與不斷地創新明顯自相矛盾不斷創新就是不斷反叛經典而不是不斷制造經典。
【第18句】:人大概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所以注定要自己折磨自己。
【第19句】:前面說不知道在哪里買的后面又說在金五星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第20句】:還原情境可以避免張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錯誤出現。
【第21句】:今天我們學了自相矛盾這一則寓言講的是楚國有個人賣盾和矛。
自相矛盾的成語小故事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釋義] 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后抵觸,不一致,也指同伙間的相互爭吵或沖突。
[出處] 《魏書·明亮傳》:“辭勇及武;自相矛盾。”
[例句] 一篇文章的觀點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故事:
楚國有個在集市上賣盾,同時又賣矛的人,為了招徠顧客,能把自己的商品盡快賣完,就夸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手中的盾牌,向著過往的行人大肆吹噓:
“各位看客,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是用上好材料煅造而成的好盾牌,質地特別堅固,任憑你用什么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
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過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靠在墻根的長矛,更加肆無忌憚地夸口:
“諸位豪杰,再請看我手上的這根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長矛,矛頭的尖端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牌來抵擋,也會被我的長矛戳穿。”
此番大話一經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個漢子,指著那位楚國人問道:
“聽你剛才所說,你的盾牌極之堅固,無論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長矛又是鋒利無比,無論什么盾牌都不可抵擋。那么用你的'長矛來戳你的盾牌,請問結果又將如何?”
這個賣矛又賣盾的楚國人聽了,無言以對,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正在此時,圍觀的人群中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這個楚國人羞得無地自容就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矛” 是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 是保護自己的盾牌。所以刺不破的盾牌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前后互相抵觸,那就會矛盾百出。
小朋友們,今天學的成語是自相矛盾,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后抵觸,不一致,也指同伙間的相互爭吵或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