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徹大悟的精美句子
144 生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落地,后腳還不肯挪開。
昨日的事就讓它過去,把心神專注在今天。
145 慈悲心就是清涼地。慈寄于樂,就是給眾生以快樂;悲,就是同情心,能互相諒解、容忍,表現(xiàn)一
份寬心、愛心、也就是悲心。
146 聰明不是智能,但是智能一定包括聰明。聰明人得失心重;有智能的人,則勇于舍、得。能舍就能
得,得無限的快樂,得安寧的心境。
147 如果我們能做到無我的境界,那么外在的怨恨、苦惱、貪欲便沒有一個可以作為我的怨恨、我的苦
惱和我的貪欲。我都沒有了,何來我的痛苦。
148 我們的心如果有喜愛之心,憎惡的偏見也就產(chǎn)生了。由于喜愛便會怕失去,由于憎惡便不希望它來
臨,于是痛苦便產(chǎn)生了。
149 應(yīng)急速作善,制止罪惡心。怠慢作善者,心則喜于惡。若人作惡己,不可數(shù)數(shù)作;莫喜于作惡,積
惡則受苦。
150 若人作善己,應(yīng)復(fù)數(shù)數(shù)作;當(dāng)喜于作善,積善則受樂。善業(yè)未成熟,善人以為苦。善業(yè)成熟時,善
人始見善。
151 如果我們喜歡,我們也可以閱讀少許的文字,講少許的教義,但要根據(jù)正確的道理來行為。真理不
是用來誦唱詠吟的,而是用來實踐的。
152 真理的言語是指引我們走向永恒幸福這一最后目標(biāo)的工具,因此佛陀的神圣語言、神圣經(jīng)典被稱為
“圣道跡”。
153 給予快樂叫做慈,替對方解決痛苦叫做悲。將心比心、身同感受叫大慈愛,不分親屬、敵人同樣看
待的幫助叫大悲。
154 我們的心有很多種作用,有一部分是壞的作用,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別人,有一部分是好的作用,
利于自己也利于別人。
155 因為有迷惘,所以才有覺悟。如無迷惘,何來覺悟呢?離開迷惘,即無覺悟;離開覺悟,也無迷惘
。因此,執(zhí)著于覺悟也是一種障礙。
156 過去的覺悟者們教導(dǎo)我們:別讓內(nèi)心不好的作用興起造作,要讓內(nèi)心好的作用施展出來,自己關(guān)照
自己的心…將心凈化得完全沒有痛苦因子。
157 什么是內(nèi)心壞的作用呢?就是貪欲、嗔恨、無知、愛欲、固執(zhí)、憤怒、恐懼、自大、驕傲、惡意、
不滿、憂慮、焦躁…等等。
158 職業(yè)易生比較心,事業(yè)易生功利心,而志業(yè)是啟發(fā)人本具的愛心、良知,使人無所求的付出。
159 行為言語顯現(xiàn)精神文化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寬大的心量,心量大才能發(fā)揮大愛,能原諒別人就是最有福的
人。
160 無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云中縱有金毛現(xiàn),正眼觀時非吉祥。——唐朝——軼名禪師
161 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
。”
162 師曰: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
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邪?
163 身心清凈不受俗世所束縛的涅磐之境,是智慧的覺悟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標(biāo)。
164 能忍辱不為所動才是最高的苦行。為害外在的不能稱為出家者。被外在所牽絆而苦惱不得自由的,
沒資格叫做沙門。
165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
悲化為菩薩,知惠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
166 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見。一念善,知惠即生。一燈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滅萬年愚。
167 問:“如何是招慶風(fēng)?”師曰:“寧可清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景德傳燈錄》
168 問:“如何是微妙?”師曰:“風(fēng)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問:“如何是極則處?”師
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169 問:“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師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五燈會元》
170 心與空相應(yīng),則譏毀贊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yīng),則刀割香涂,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yīng),則施
與劫奪,何得何失?
171 非裸行結(jié)發(fā),非涂泥絕食,臥地自塵身,非以蹲踞(住),不斷疑惑者,能令得清凈。以慚自禁者
,世間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馬避鞭。
172 心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內(nèi)同枯木,外現(xiàn)威儀;依報與
空、不空相應(yīng),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
173 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yīng),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yīng),則一
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
174 我們誦詠的經(jīng)典雖不多,但若遵照著去實踐,并從其中獲得正確的見解,斷除內(nèi)心的愚昧,身心也
會得到凈化,不再跟隨外界的起伏而變化……
175 石鞏慧藏禪師在廚作務(wù)次,馬祖大師問:作什么?鞏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鞏曰:一回入草
去,驀鼻拽將回。祖曰:子真牧牛。
176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溈曰:子一夏不見上來,在下面作何所務(wù)?仰曰:某甲在下面,鋤得一
片田,下得一籮種。溈曰:子今夏不虛過。
177
【第1句】: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須向外問窮通。但能角處回光照,莫被塵勞困主公。
【第2句】: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178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未審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務(wù)?”溈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寢。”仰
曰:“和尚今夏不虛過。”
179 僧問五泄靈默禪師:“如何得無心去?”師曰:“傾山覆海宴然靜,地動安眠豈睬伊。”
180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野情多放曠,常伴白云閑。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圓
月上寒山。
181 環(huán)境的臟亂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任由心地囤積塵埃,而不知清除污垢,去除惡習(xí)。
182 懂理不懂事,能知不能行,此“理”與“知”就如空花水月,要“理事”相應(yīng)“知行合一”,才是
真理與真知。
183 生世間,最苦的莫過于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較,在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須知不
滿足的心是最痛苦的心。
關(guān)于“佛家大徹大悟、看破紅塵往事”類似的深奧的、有哲理的句子有哪些?
學(xué)道別無用心,直須見窮自己本源。---《佛學(xué)語錄》
若得心中無事,佛至猶是冤家。---《佛學(xué)語錄》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佛學(xué)語錄》
隨處不失正念,自然脫體現(xiàn)成。---《佛學(xué)語錄》
見性門中,唯在一念生信。---《佛學(xué)語錄》
勇猛眾生成佛在一念,懈怠眾生亙涅盤三祗。---《佛學(xué)語錄》
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證。---《佛學(xué)語錄》
實相是無相之相,真心是無心之心,真得是無得之得,真用是無用之用。---《佛學(xué)語錄》
修行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佛學(xué)語錄》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yè)障本來空,未了應(yīng)須還宿債。---《佛學(xué)語錄》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diào)制,去圣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恐害,聞?wù)f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佛學(xué)語錄》
心不迷,不墮生死。業(yè)不繁,不憂形質(zhì)。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yè)累。---《佛學(xué)語錄》
競利奔名何足跨,清閑獨許野僧家,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佛學(xué)語錄》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并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別起眉毛觀見得,何勞特地禮西方。---《佛學(xué)語錄》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佛學(xué)語錄》
仿寫句子:鳥語如歌,一只鳥就是一個歌手,一個大徹大悟的歌手。寫十條出來
鳥語如畫,一只鳥就是一個畫家,一個來源自然的畫家。
鳥語如詩,一只鳥就是一個詩人,一個文采斐然的詩人。
鳥語如綢,一只鳥就是一個織女,一個心靈手巧的織女。
鳥語似詩,一只鳥就是一個詩人,一個德高望重的詩人。
鳥語如詩,一只鳥就是一個詩人,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
樹木像兵,一棵樹就是一個戰(zhàn)士,一個堅韌挺拔的戰(zhàn)士。
小溪像曲,一條小溪就是一首曲子,一首歡暢愉悅的曲子。
人生如戲,一段人生就是一場戲劇,一場跌宕起伏的戲劇。
水流如詩,每汪泉就是一個詩人,一個胸懷寬廣的詩人。
鳥語如書,一只鳥就是一個學(xué)生,一個飽含了知識文化的學(xu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