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悲慘鬼節的句子匯總100條
關于鬼節的作文
鬼是什么?在人們眼里,鬼是一種能對人體造成傷害的可怕物體。實際上,鬼并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東西,因為它只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中。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了關于鬼節的作文,希望對你有所借鑒作用喲。
篇一:有關中元節的作文
七月十五中元節,人稱鬼節。其實,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中元節,是華人很重視的一個日子,每一年的中元節都會有許許多多普渡祭拜的盛會舉行。這個鬼節也是眾多的華人節日中規模最大,花錢最多的一個節日。
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節”。有關盂蘭節民間一直是流傳著目蓮救母的故事。話說,目蓮的母親劉青捷被打入地獄。目蓮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親墮入惡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嚨很小,不能進食,餓得很辛苦。他見狀,拿了飯要喂母親,可是飯一進口,就燒成灰炭。
目蓮感到悲痛極了,要求釋迦解救。釋迦告訴他說: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羅列百味,供奉眾僧,才能解他母親倒懸之苦。
終于,他幫助了他的母親脫離倒懸之苦。后人因此應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華人社會在這一個月會開始供拜,有些地方則會舉行普渡大拜拜。盂蘭盛會是華人除了農歷新年,第二大的節日。七月鬼節,你不難在街頭巷尾的空地上、廟宇看到設壇祭拜。一些較大的祭拜,會供拜鬼王。鬼王也稱普渡王,傳說是觀音大士的化身。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個人家里祭拜。街普是個別擇日祭拜。市普則是以市場為主體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門關,一個月的中元就這樣結束。
篇二:有關中元節的作文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這一天。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在這天大家都會放孔明燈,在道路旁放著蠟燭。
記的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在街道上看孔明燈。但是我們左看右看都沒看道大孔明燈,只有小小的孔明燈,于是我便向小賣部的老板問問,一打聽原來還在作呢!沒辦發,于是我們便在路邊等啦!終于做好了大孔明燈,那孔明燈依就像重前那樣,在孔明燈旁邊裝這許多的煙花,當它升空時瞬見煙花飛賤落道許多的地方嚇的人們鳥獸散。雖然在連續放了許多的大孔明燈,但是我以經看膩了。我們走著走著,在路旁發現了許多的孔明燈,我都看的眼紅了。于是我便問媽媽要錢買孔明燈,沒想道媽媽竟然爽快的答應了我的要求,于是我買了兩個一紅一黃的孔明燈在校園放。一開使我們放個紅色的,但是我們不懂怎么放在沒有充滿熱氣時就放飛,結果燒的孔明燈黑晡溜羞的。我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我們等道充滿氣時才把孔明燈放飛,我就像一個成功的小孩子高興的一蹦三尺高,還大叫著“成功了,成功了”。
這個中元節我過的很快樂。
篇三:有關中元節的作文
按照佛教的說法,中元節的來源是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脫出來。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種表現,它所宣揚的便是報答父母、生前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節的習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動在商周時期已經有文獻記載,《詩經》的40篇《頌》即是祭祀樂歌,它所反映的是人們最原始的一種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動在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演變之中,和后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文化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孝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善事父母,而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孝更是一種倫理規范,一種處理宗族關系的方式,一種秩序的建立。祭祖表達的是對先人的思念與緬懷,它是維持宗族關系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說,祭祖正是這種宗族關系的一種反映,一個寄托。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以及中元節的文化中,可以體會到中元節具有雙重意義:
一是闡述懷念祖先的孝道,讓人們慎終追遠。
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救濟眾生的義舉,換得世界清平。
篇四:有關中元節的作文
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傳說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陰間鬼門關大開眾鬼可以到陽間自由游蕩。至于鬼門所敞開的時間,各地說法不一。全國較普遍的說法是一天,也有說是幾天的。因為農歷的七月十五道家稱之為“中元”,此節故得名為中元。在我的家鄉,中元節算是一個較為盛大的節日,自然習俗也不少,只是其中有些過于細碎,難以一一列出,還有些我甚至未曾親歷,只是道聽途說罷了,再次便不例舉,以免貽笑大方。
“接老客”是中元節很重要的一項儀式,主要目的是祭祖祈福。一般每家每戶都會在家門附近堆燃紙錢,以引導家中老去的先祖的魂靈回家。這項儀式一般是在傍晚陽氣殆盡的時舉行,以免灼傷魂靈。坪上一帶多是七月初十進行,但兩地送老客的時間相同,都是七月十五,即中元節。曾姓族人大都在七月十四日便完成了儀式,傳說是曾氏老人們酷愛看戲,七月十五陰間唱戲,所以要提前回去過戲癮。
將鬼魂接入家中進行接待的'禮數也是極講究的的。一般由家中輩分最高、最有威望的長者主持。首先,由長者篩茶斟酒,撒于地面,算是敬茶酒;接著,要請先祖上座,餐桌上的菜肴以肉食葷腥為主,碗筷應事先擺放好;先祖上座后再將筷子插在盛有飯的瓷碗上,以方便其取食。隨即,將紙錢燃于火盆之中,將準備好的紙錢全部燃盡后,儀式才算結束,人們也才能上座進食。據說食用過供過先祖的供品的人能強壯筋骨,延年益壽。這是我從長輩那兒聽到的,而這說法的出處已無從考證了。
齋粑是家鄉中元節人們必須食用的一種傳統美食。具體做法很簡單,即將糯米粉與芝麻、白糖和勻,裹以桐葉,蒸熟即可。也有不放芝麻白糖的,雖失了幾分香甜,但糯米的香氣卻顯得愈發濃烈。這外裹的桐葉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所以這種粑也稱為桐葉粑。我不知別處是否也有這粑,即使有也應該是少有的吧。在鄉下這桐葉粑家家戶戶都會做一些,有些地方還會請僧道進行齋醮、作法,超度孤魂野鬼,算是做好事,也不知這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呢,還是鬼道主義精神?無法可想。齋醮完后,人們會哄搶被做過法的齋粑以求平安。不過這種做法如今是越來越少了?;蛟S隨著老人的離去,終有一天,這種風俗會被當做封建的代表而被徹底摒棄吧。也不知什么時候能再看到這哄搶齋粑的場面了。或許就在下一個中元節,抑或再也不會了吧。
篇五:有關中元節的作文
今天是中元節,俗稱鬼節。“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毙扌杏浾f:“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小時候我三爺爺說過鬼節到來前后閻王放出的鬼魂會找替身,晚上不能出去,聽起來很慎人,每次聽完了故事,不要說出去玩、就是睡覺都要蒙著被子,腦子里想象的鬼魂比講的還可怕,懵懂間流著冷汗戰戰兢兢睡著,等到天明睜開眼睛,窗外艷陽天把夢中的恐懼逸散而光,所有鬼魂在陽光下化為烏有,心靈深處的魅影隨之消散。
關于鬼節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下邳 河東邊有個小莊子,莊頭三間茅屋里住著石氏和她兒媳婦蘭花。蘭花十八九歲,剛嫁過來那年,先是公公上山砍柴時不幸身亡,接著丈夫病死,一家只剩下兩個寡婦。石氏經受不住打擊,病倒在床。偏趕上這一年春旱秋澇,顆粒無收,家里僅有的糧食都賣了也湊不夠錢給石氏看病。蘭花只好每天外出乞討,要口干的就留給婆婆,自己只喝點稀湯充饑。
大災年,飯難要。這天,蘭花從一大早到晌午,只要到半塊糠菜餅子和半碗野菜湯。她想趕回家伺候婆婆吃藥吃飯,可餓得實在邁不動步了,就想先把野菜湯喝了。剛張開嘴,忽聽一陣微弱的呻吟聲傳來,只見路邊有位面黃肌瘦的老奶奶靠在樹下。老奶奶哆哆嗦嗦地說:“閨女,俺餓了三天了,你能不能……”
蘭花心地善良,趕忙來到老奶奶跟前,把菜湯端到她嘴邊。老奶奶接過碗,幾口就把菜湯喝光了,又把碗舔了舔說:“要是再能吃上點干的,俺也許就能有勁兒走路了……”蘭花摸摸懷中的那半塊糠菜餅子,猶豫片刻,心想一會兒再去給婆婆要點吃的東西吧,眼下先拿這餅子救人。
蘭花從懷里掏出菜餅子,遞給老奶奶。老奶奶伸手接過,三口兩口就吞下肚,差點噎著。老奶奶歇了會兒,說:“閨女,今天多虧你救俺一命,可吃了這頓還不知下頓怎么辦。唉,早晚還不是餓死!閨女,謝謝你了,你趕緊走吧……”話沒說完,老奶奶已滿臉是淚。
蘭花聽老奶奶這樣說,心一酸,也跟著掉下淚來。她想了一下頓時有了主意,對老奶奶說:“大娘,俺蘭花自幼沒娘,現家中就俺和婆婆過日子,不如俺認您當干娘,您跟俺回去和俺婆婆做個伴兒。反正俺一個娘也是伺候,兩個娘也是伺候,以后蘭花就有兩個娘疼了!”老奶奶拉著蘭花的手說:“孩子,這大災之年,你不怕多個累贅?”“俺以后要飯跑快點就是了。干娘,您坐著等俺,俺再到東莊去給婆婆要點吃的。”
過了一會兒,蘭花討飯回來,攙著干娘一起回了家。石氏見蘭花給她帶回一個說話的'伴兒來,很高興。但多了口人,日子過得更艱難了。每天天不亮,蘭花就挎著討飯的籃子出村了,走東莊串西莊,一天要跑上幾十里,回家來她還要伺候婆婆和干娘,又得漿洗縫補。
日子一天天過去,兩位老人在蘭花的照顧下身子漸漸好了起來??商m花卻連累帶餓,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這天夜里,干娘等蘭花把石氏伺候睡下后,便招招手把蘭花叫到院中說:“蘭花啊,俺到你家已有三七二十一天,功德圓滿了。實話對你說吧,俺本是觀音座前的仙鶴侍女,奉觀音菩薩法旨前來訪查孝善之人,你就是俺要找的人。俺把‘有求必應’石交給你。”說著手一伸,只見她掌上有一塊巴掌長、三指多寬的青石板,她接著說:“別看它小,只要你對它說‘請你救苦救難’,它就能立刻變寬變長,要什么有什么。記住,這石板的事只能你一人知道,如你說出去,則命不久矣!”說完,就化作仙鶴飛走了。
蘭花手捧石板來到自己房里,把石板放在地上,雙手合十,對石板拜了三拜說:“求你救苦救難……”話音未落,只見金光一閃,小石板“唰”的一下長到有六尺長、三尺寬。蘭花又說:“請賜糧食布匹。”只見一陣金光過后,石板上果然堆滿了糧食、谷物和布匹。
第二天,當蘭花把香噴噴的飯菜和連夜趕制的新衣送到石氏眼前時,石氏疑惑地問:“這都是從哪兒來的?還有,我那個老姐姐呢?”蘭花說:“昨晚,干娘的弟弟來了,就把干娘連夜接回了家。干娘的弟弟很有錢,只是一直在外做生意,他見我對干娘好,便送來很多錢、糧、布匹,并說要多接濟鄉鄰。”
安撫好石氏,蘭花又把糧食、錢等物品挨家挨戶給鄉鄰送去,并告訴鄉親們:“有困難盡管找俺,俺干舅舅要俺幫他做功德呢。”這事一傳十,十傳百,方圓百里的窮苦人聽說蘭花散糧物的事,都紛紛擁到蘭花家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蘭花從早到晚,忙得飯也顧不上吃,人們要什么,她就從屋里給人拿什么,人們都說蘭花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看見窮鄉鄰有飯吃、有衣穿,蘭花心里比吃了蜜還甜。人一高興,再加上不用外出討飯了,蘭花慢慢變得美麗漂亮了,發如烏云,眉似彎月,腰如楊柳,臉賽桃花。
當地有個大財主叫胡林,早就聽說蘭花給窮人送糧送物的事,現在又見蘭花變得這么美,就多次找媒人上門提親,想納蘭花為妾,但都遭到蘭花婆媳的嚴詞拒絕。
胡林見蘭花婆媳不為所動,便打起了壞主意。他花錢買通一個江湖道士,到處跟人說蘭花是妖精變的,她所送的糧食和錢物都是障眼法,她是想等人們吃得白白胖胖了,好去喝人血,吃人心肝。
剛開始,鄉鄰們根本不聽那道士胡扯,慢慢聽得多了,就起了疑心。有天晚上,石氏無意間瞅見蘭花跪在一塊大石板前,嘴里說些什么,猛一陣金光過后,大石板上堆滿了糧食、谷物等。
“天吶!這蘭花還真是妖精變的!”婆婆嚇得渾身冷汗直冒,回到自己屋里一夜沒敢合眼。
第二天,石氏拄著拐杖,親自來到胡林家,對他說:“胡財主,俺愿意把蘭花嫁給你做妾,你趕快去接她吧!”胡林高興得不得了,立即帶著人到蘭花家去娶親了。
蘭花見胡林來了,后面還跟著石氏,知道婆婆對她起了疑心,可又不能跟婆婆說明真相。她死活不肯上轎,胡林就硬搶。這時,鄉親們聽到蘭花的哭喊聲,都圍了過來,可沒人出面阻攔,他們怕蘭花真是妖精。
蘭花沒辦法,只得猛地推開抓著她的人,大聲哭著說:“娘啊!鄉親們!你們都上了胡林的當,實話對你們說吧,俺上次帶回家的老奶奶是仙鶴所變。觀音見俺們這方百姓有難,特讓她給了俺一塊石板,讓俺向石板要糧要物,分給鄉鄰,只是叫俺不能把這事說出來,一旦有第二個人知道,俺就會死!但俺不怕死,只是怕俺一死,就再沒人給鄉鄰們分糧分物了,也再沒人孝敬婆婆了……”說著,掏出小石板給眾人看,“這就是觀音菩薩讓仙鶴給俺的石板,俺……”話沒說完,蘭花一下倒在地上氣絕身亡。
就在此時,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小石板從蘭花手中飛了出來,變得有六七尺長,三尺多寬,向胡林和道士狠狠砸了下來,胡林和那道士都被砸死了。風越刮越大,就在蘭花倒下的地方,大風把土石刮成了個大大的墳堆,大石板也“唰”的一下牢牢豎立在蘭花的墳前。這時,風停了,天上竟飄起了雪花,不大會兒,整個世界一片白色。石氏又悔又恨,撲到蘭花的墳前哭著說:“我的好兒媳,是我害了你呀!現在剛七月十五,天降大雪,是你死得冤啊!”眾鄉鄰此時也都后悔起來,一齊跪在蘭花墳前痛哭懺悔。這時,天空中傳來幾聲仙鶴的叫聲,大家抬頭一看,只見云端里蘭花正伏在鶴背上向西飛去。
為了紀念蘭花,每年七月十五這天,人們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到蘭花墳前祭拜她。接受過蘭花糧物的,會用糧食作成糕點擺在蘭花墳前;接受過錢物的,就把紙作成金色、銀色的元寶燒給蘭花;還有人說蘭花孤身一人怪寂寞的,就用紙扎成童男童女、牛、羊、雞等燒給她。
后來,人們就把七月十五這天定為“鬼節”。那些紀念蘭花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習俗也在不斷改變。
小學生關于鬼節的作文500字
【篇一】鬼節在這兒被稱為“月半”,聽來倒是怪神圣的,事實上它是鬼節。
農歷七月十四,便是我們中國的鬼節,我們家鄉的月半,不是外國的萬圣節。這一天里離得較近的兒女都會早早回家,帶上香蠟紙燭。香是插在門前屋后的,比如養家畜的柵欄邊也要插上,三根,不可多不可少。店鋪也不開門了,據說是給“鬼”讓道。孩童回家了,要用雞蛋在身上滾一圈,再拿著滾過的雞蛋放進燒的正好的黃草紙中燒熟了吃掉,意為去除了晦氣。男人要是晚歸,得在門口站上十幾分鐘,抽支煙再進去。女人們則不能從正屋里過,也不能捉蜻蜓及螽斯,其中緣由不可考證。七月十四里繁瑣的禮節,一到了七月十五便只有做飯這一個了。
七月十五這天,人們一便起來做飯,不可少于七菜三湯,每個菜都要必須用瓷盤裝。等到下午三點的時候還不能吃飯,得把菜端到正屋里,在桌上擺好碗筷,盛半勺飯。在桌子下燒黃草紙,蘿卜上插三柱香,等黃草紙燒完了,還不能入座,一直要三柱香燒完了才可以把菜端回廳里用餐。
諸多禮節,其實都是這里的人用來緬懷過世的人罷了,在中國的任何一個角落,一定都有不同的習俗來緬懷過世的人。
【篇二】“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在我的家鄉也有一個特別的風俗——月半。
說是月半,其實是鬼節,這個名字得從一個傳說說起。傳說世間總存在些無法投胎的惡鬼·餓鬼·野鬼。他們總是偷民糧·饒民居。天神看不過去,就施法把他們的'喉嚨封住,設下一團火,即使他們把食物送到嘴里,也會融化掉,應饑餓也不會再去擾民居了。有的人同情他們,同時也擔心封的正是自己的祖先,便把天神封喉的日子成為鬼節,正是七月十五。到了那天傍晚,在家門口擺好幾桌食物,招待鬼們。
今天,又到了鬼節,到了傍晚,家家戶戶門前都擺上了各總各樣的食物,等待和尚來點水。據說一種水可以滅掉鬼喉嚨理里的火,所以每次都請一個和尚來點水,當然,過了12點,火又會燃起來。點完水與12點前這段時間,有的地方規定不許亂走,有的地方沒有規定。過了12點,當然也是我們大漲貪口的時候了。
一年一度的鬼節真好玩,對鬼們來說就不是完了,那可是一年一餐啊!
2024關于中元節的作文:過鬼節
今天是農歷七月十四,我和媽媽在家搬出一張桌子來燒香拜拜。我問媽媽:為什么要燒香拜拜。媽媽說:“今天是鬼節。”等一下要回外婆家吃飯。為什么會有鬼節?我上網查了一番,原來:“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節、中元節(七月十五)、寒衣節(十月初一)。中國人不僅對人有人情味,對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歷七月十五的鬼節。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或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家家戶戶要準備紙錢、果盤、供桌“燒經”了。特意供奉水蒸餛飩、餃子。家有新亡,除靈前則在七月十三燒經。何謂燒經,一般理解為祭祀祖先的一種形式燒燒紙錢叩叩頭。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在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七月十四/十五日,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第15句】:七月【第15句】: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后被打入惡鬼行列,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他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許其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于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我恍然大悟,鬼節還有這樣的歷史啊!!